•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上游,過往流域

第三節 如何敘事?

透過故事的敘說,感通參贊生命之流。在我說、你說與我們說的 歷程裡,我們感知與映照生命歷程的珍貴。在英雄聯盟裡的故事裡,

我們「共同經驗」,所以敘事的方式是我們「一起」說故事。

「一起」說故事的原因是因為透過敘事,我們一同梳理生命的實 踐智慧。翁開誠(2011)指出,「關於知識與真理有許多種,但是關 於生命實踐的智慧與真理,那具體而特殊的普遍性就存在具體而特殊 的自家生命體驗裡,切身的面對生命處境的實踐行動與體驗正是貫通 人生與天地萬物之智慧的源頭。」

我依著翁開誠(2011)在其數十年的敘事研究脈絡裡,找到面對 自我與面對他者,在敘事裡的思考原則與感觸,作為如何敘事的方 針。

壹、面對自我,是「我,我說,我感,我是,故我在」

透過敘事面對自我來成己之美,是自我敘說與自我實踐的往返展 現。翁開誠(2011)提到這個過程常是反覆、辯證性的前進,往往要 由承認自己的存而不在、麻木不仁、逃避自由開始。因自我敘說是在

「誠實地」面對自我的歷程,呈現個人經驗所帶來之主觀意義。

一、敘事是生命實踐知識的顯現

而在我所敘說的這個故事裡,我主要透過自我敘說的方式,敘說 這段個人經驗,將這段故事書寫後,「萃取」其中的意義,這些意義 不僅反映個人的思考,並能形塑出獨特的生命實踐知識。

在 Schön 這位行動科學(action science)、反映的實踐者(reflective

14

practioner)開創者的研究裡,他長期反省並且批判各種應用科學與助 人專業在科技理性宰制之下的困境,並且闡釋如果要解決其問題的實 踐者,面臨的情境是複雜的、獨特的、不確定的、變動的,而且是價 值衝突的,卻必須憑直覺當下做決定且採取行動。實踐者依賴的是行 動經驗中累積出難以言說的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因為難以言 說,就常被貶抑,因此在實踐領域,需要實踐行動者自覺地對其行動 反映(reflection)(翁開誠,2011)。Schön(1983)曾指出透過行動中 的反映(reflection-in-action)或行動後的反映(reflection-on-action),

這些行動背後的默會知識才得以被明說出來,成為行動的知識(引自 夏林清譯,2004)。

因此,翁開誠(2002)提出在面對自我時,「我,我說,我感,

我是,故我在」是一個成己之美的過程,通過自我敘說的再建構、再

我是一名受過資優教育師資培育的準教師,即將於下學年(102 學年度)公費分發進入國小一般智能資優班服務。從大學開始即修習 資優教育相關的課程,並於畢業後至小學資優班實習,在這些歷程裡,

累積對資優教育的認知與了解,並從中與資優生及家長有許多深刻的 互動。實習過後,進入研究所就讀,從中接觸更多資優教育的概念與

15

發展方向,並擔任教育部行動方案與國科會專案計畫的研究助理,延 伸與開啟我對資優教育領域的眼界,並從中理解資優概念的多元面向。

除此之外,更於研究所就學期間至國外參與研討會並帶領學生參與營 隊與競賽等,充實我自己的學術與實務視野。

2.方案執行者

除外,我的角色在這個社經地位不利資優方案──「青年投資計 畫」裡,是方案的執行者,執行整個方案的運作與協助「青投人」的 生活點滴,是這個方案的工作人員。

所以,在書寫的過程與實踐「青年投資計畫」社經地位不利資優 方案,我都帶著資優教育背景的視框,傾聽與了解學生的需求與看見 他們的需要,並從中省思資優教育的定位。

3.質性研究的學習

除了資優教育的背景,我以「敘事探究」作為研究方法,「質性 研究」作為研究取向,是因為我曾經修習李明芬教授開設之課程,在 其中,我了解質性研究的各種不同方式,更體驗到質性研究的精神,

在影片與文本中探究各種研究途徑的意義,所以更能攫取住說故事與 質性研究的態度與精神。

綜上所述,面對自我的第一步除了理解面對自我後的結果,意即 探尋自我生命的實踐知識外,更必須從中找到面對自我的方式,了解 自己在敘事探究的研究背景。

貳、面對他者,是「你,你說,你感,你是,故你在」

透過故事成人之美,是陪伴、欣賞與參贊別人的自我敘說與自我

16

實踐。翁開誠(2011)認為在面對他者的敘說,要有互為主體性的體 認,關鍵就是如何發揮同理心(empathy),如何去欣賞、如何去發現 意義、如何去感通,也是如何「輔仁」的過程。在「英雄聯盟」裡, 說者,無時無刻都在說故事(引自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在我 們一邊說故事時,我們也不斷在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因此透過敘事的 歷程,我們得以映照與看見生命的深度。正如紀詠齡(2012)所感的,

17

當「自我敘說」時,這種關係猶如自我內心有著挪動的視框在雙向對 話(dialogical)──一方面自己是故事的敘說者、理解者,不能捨棄 自己的理解視框,但同時我又是故事裡的角色、一位被理解者,因此 還要跳脫理解自己的角度,以被理解的角度去檢視、反思自己在脈絡 中的行為,這種雙向理解的觀點極具挑戰性。

我想,這就是「覺解」的歷程。翁開誠(2002)曾借用馮友蘭(1997)

的「覺解」一詞,用以說明他在心理治療理論的想法。覺解,就是自 覺地了解,相信生命智慧蘊含在他自己的生命裡頭,人生該由他自己 尋找他自己生命的智慧,並且實踐他自己的生命智慧。

回到我自己所敘說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不只有我自己的生命 歷程而已,還有別人的生命經驗。透過「覺解」的歷程,探訪生命的 底蘊,映照生命之美;透過「覺解」的歷程,我們一起產生故事,並 且一起說故事,在人我之間,我們一同感受、一同訴說、一同經驗,

這將幫助我們更有力量持續探訪自己的生命故事。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