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排行老大 2:排行居中 3:排行老么 4:獨生子女

第三節 婚姻態度分析

本研究主要探討未婚教師在不同基本變項,包括個人變項(性別、教 育程度、家中排行、與異性交往情形、是否與父母同住),其婚姻態度之差 異情形,敘述如下:

【H2】:未婚教師因不同的個人背景變項,而其婚姻態度有顯著差異。

一、 性別與婚姻態度之差異情形

未婚教師的婚姻態度是否因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發現未婚 教師的不同性別有顯著的差異,達.001 顯著水準(表 4-3-1);且從未婚教 師的婚姻態度研究上發現,未婚男性教師的婚姻態度較未婚女性教師來得 正向。本研究與多篇國內外研究結果相符合,例如:Hu 與 Goldman(1990)

研究發現年輕男性較年輕女性認為結婚比單身好,因為結婚可使身心健康 外,也可獲得更多幸福感,然而女性則認為結婚會帶來壓力與不適應。國 內許多研究大多指出男性的婚姻態度比女性來的正向(李秋霞,1991;李 閏華,1993;林淑貞,1994;黃倩倩,1997;李育忠,2000;張瑞真,2001;

戴靜文,2002;古芸妮,2005)。不同於上述所呈現的研究結果,在其他研 究中卻指出女性的婚姻態度較男性佳,例如:Salts(1994)以一百四十三 名男性大學生及一百九十八位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其所抱持的婚姻 態度發現,女性較男性持正向或接受的婚姻態度。

與大多數的研究結果相同,本研究發現未婚男性的婚姻態度較未婚女 性來得正向,原因可能來自於未婚男性認為結婚可使身心健康外,且可獲 得更多幸福感,而未婚女性也不全然否定婚姻的意義,部分研究指出未婚 女教師大多認為婚姻是必要的,且肯定婚姻的意義(謝佩珊,1995;張瑞 真,2001;許雅惠,2006;黃靖芬,2007),未婚女教師的婚姻態度較男性 負向的原因可能是來自於華人社會給予女性在性別角色上的期許,例如:

女性是家中主要照顧者、女性是家務工作主要執行者等,使得未婚女性認 為婚姻帶給自己的是壓力以及無法如同單身時的自由自在。

4-3-1 不同性別與其婚姻態度之 t 考驗

性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男 113 3.67 0.58 4.23***

女 403 3.42 0.55

***p<.001

註:本研究各變項中因缺失值數量及填答不適答者人數不一,故人數略有差異。

二、 教育程度與婚姻態度之差異情形

未婚教師的婚姻態度是否因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發 現教育程度與未婚教師的婚姻態度未達顯著差異(表 4-3-2)。從上述的研 究結果得知未婚教師的婚姻態度不因教育程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

故,未婚教師的婚姻態度是正向抑或負向不受到不同教育程度的影響。但 在相關的研究中指出,教育程度的高低將影響著未婚者的婚姻態度,例如:

李閏華(1993)以台中市高中、高職、五專及大學等 22 所學校 2294 位未 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高中組在「婚姻長久性」上得分明顯高於 大學組,而五專組在「婚姻的感受」得分明顯低於高中組與大學組。古芸 妮(2005)亦發現不同教育程度未婚者在婚姻態度上所呈現的結果為,當 教育程度愈高,其婚姻態度的分數愈低,其得分依序為專科學校最高、大 學次之、研究所最低;反之,教育程度愈低,其婚姻態度的分數愈高;由 此可見國人所受教育愈高,其在婚姻上的態度愈負面保守;而所受教育程 度愈低者,其對婚姻的態度愈積極正向,因此,教育程度越低者,其婚姻 態度較教育程度者來得高。由於本研究受試對象的教育程度為未婚教師,

其教育程度為大專院校(包括:師專、技術學院、大學畢業)與研究所兩

大類別,與上述兩篇研究的受試對象分別為高中、高職、五專與大學以及 專科、大學與研究所的教育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所呈現的研究結果可能 不盡相同。

4-3-2 不同教育程度與其婚姻態度之 t 考驗

教育程度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大專院校 372 3.46 0.56 -1.34 研究所 137 3.54 0.59

註:本研究各變項中因缺失值數量及填答不適答者人數不一,故人數略有差異。

三、 家中排行與其婚姻態度之差異情形

未婚教師的婚姻態度是否因家中排行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發 現不同家中排行與婚姻態度未達顯著差異(表 4-3-3)。表示未婚教師的婚 姻態度並不會因其家中排行的不同而有差異存在。從上述的研究結果得知 未婚教師的婚姻態度不因家中排行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故,未婚教 師的婚姻態度是正向抑或負向不受到家中排行的影響。與本研究有相同的 研究結果僅有一篇,單懷聖(1995)研究結果中發現,家中排行並未對其 婚姻與家庭生活態度造成差異。然而,在楊美慧(1991)、李閏華(1993)

與謝佩珊(1995)三位的研究中皆發現未婚者在家中排行將影響著其對於 婚姻態度抱持正向或負向的觀感。例如:李閏華(1993)研究中發現,對 於「婚姻必要性」認知而言,排行的因素會對「婚姻必要性」認知有所影 響,排行組別分為四項,分別為獨生子或獨生女、老大、居中、老么;其 中老么組的人對婚姻抱持較正面的態度,傾向認為婚姻是必要的,也覺得 自己未來的婚姻會長久;整體來看,獨生子與獨生女對婚姻態度的得分較 低,排行老么的婚姻態度的得分較高,但與其他組僅有些許的差距;其中 值得關注的是獨生子女對婚姻的恐懼可能來自情緒受父母婚姻的影響,因

而間接產生對婚姻的印象是非必要性的。謝佩珊(1995)發現不同排行的 受試者只有在「對婚姻的感受」方面有顯著的差異,而差異主要來自於「排 行老大」組顯著高於「排行中間」組;而獨生子女在婚姻態度各分量表和 總量表的得分則明顯低於老大、中間、老么三組。

大多數的研究皆指出,排行對婚姻態度有顯著差異,其中李閏華(1993)

與謝佩珊(1995)皆發現獨生子與獨生女在婚姻態度上的得分情形較其他 排行來得低,這樣的現象的確是值得進一步探究其中的原因。然而在本研 究中並未發現排行對其婚姻態度有差異存在,研究者猜測可能是受試對象 的來源為未婚教師,且包含男女未婚教師,與上述這兩篇研究的所選取的 對象分別是大學生及未婚女教師有所不同,因此研究結果也有所差異。

4-3-3 不同家中排行與其婚姻態度之變異數分析

排行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source SS df MS F 值 scheffe 老大 234 3.48 0.55 組間 0.79 3 0.26 0.81 居中 136 3.41 0.54 組內 165.57 512 0.32

老么 133 3.52 0.62 全體 166.36 515 獨生

子女 13 3.53 0.72 總計 503 3.47 0.56 註:本研究各變項中因缺失值數量及填答不適答者人數不一,故人數略有差異。

四、 目前與異性交往情形與其婚姻態度之差異情形

未婚教師的婚姻態度是否因目前與異性交往情形的不同而有顯著差 異 ? 本 研 究 發 現 目 前 與 異 性 交 往 情 形 與 其 婚 姻 態 度 有 顯 著 差 異 ( 表 4-3-4),目前有固定交往的男女朋友的未婚教師,其婚姻態度比「曾經有 交往過男女朋友,但現階段並無固定交往的對象」、「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

兩者來得正向,換言之「目前有固定交往男女朋友」的未婚教師的婚姻態

度是最為正向。謝佩珊(1995)探討國中未婚女教師目前與異性交往的狀 況亦發現,其中「有論及婚嫁的男友」組的婚姻態度最正向,其次是「有 固定男友,但未論及婚嫁」組,再其次是「有異性朋友,但算不上是男朋 友」組,最負向的則是「其他」(包括:沒有異性朋友、沒有和異性來往、

對異性沒興趣、不想和異性來往……等)。在未婚男性方面,單懷聖(1995)

研究發現有固定異性朋友的未婚男性對婚姻角色的態度較正向。

從上述的研究中,可發現一致性的研究結果,「目前有固定交往的男女 朋友者」與「有論及婚嫁的男友者」的婚姻態度最為正向,探究其中的原 因可能來自於愉悅心情以及即將進入婚姻的喜悅使其整體的婚姻態度較其 他受試者來得正向。

表 4-3-4 不同異性交往情形與其婚姻態度之變異數分析 異性

交往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source SS df MS F 值 scheffe

1 252 3.58 0.54 組間 7.53 3 2.60 8.41*** 1>2,3 2 195 3.41 0.57 組內 155.48 512 0.31

3 60 3.22 0.57 全體 163.01 515 總計 516 3.47 0.57

▲ 與異性交往的情形

1:目前有固定交往的男女朋友

2:曾經有交往過男女朋友,但現階段並無固定交往的對象 3: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

***p<.001

註:本研究各變項中因缺失值數量及填答不適答者人數不一,故人數略有差異。

五、 是否與父母同住與其婚姻態度之差異情形

未婚教師的婚姻態度是否因與父母同住與否而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發 現與父母同住與否與婚姻態度未達顯著差異(表 4-3-5),表示未婚教師的

婚姻態度並不會因與父母同住與否而有差異存在。相關研究亦指出是否與 父母同住是不影響其婚姻態度為正向或負向,例如:在國內研究部分,謝 佩珊(1995)研究未婚女教師的婚姻態度時發現,這些未婚女教師並沒有 因為居住狀況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換言之,無論受試者是「獨居」、「和 父母住」、「和其他家人住」或是「和其他人住」,其婚姻態度皆無明顯差異。

從本研究與相關研究可得知,未婚者與父母同住與否以及目前的居住 情形將不影響他(她)本身的婚姻態度。

4-3-5 是否與父母同住與其婚姻態度之 t 考驗

是否與父母同住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是 267 3.50 0.56 .92 否 248 3.45 0.57

註:本研究各變項中因缺失值數量及填答不適答者人數不一,故人數略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