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未婚教師『目前與父母親同住』與「目前不與父母親同住」的人數相 等。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6. 未婚教師『目前與父母親同住』與「目前不與父母親同住」的人數相 等。

二、 未婚教師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親子情感與婚姻態度的現況

(一) 未婚教師持正向的婚姻態度

本研究發現在「認知層面」、「情感層面」、「行為傾向層面」與總量表 的得分皆顯著高於理論中點,因此可得知未婚教師因為在個人社會化的過 程中,透過對於婚姻所知覺到的各種性質與特徵,進而對婚姻產生正向評 價與感覺,以此做為未婚教師其選擇婚姻與否的依據,故未婚教師的婚姻 態度傾向為積極且正向。

(二) 未婚教師「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多為良好

本研究發現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兩個面向「父母婚姻關係的親密程 度」、「父母婚姻關係的和諧程度」與總量表的得分皆顯著高於理論中點,

顯示未婚教師所知覺到的父母婚姻關係大多是親密且和諧。

(三) 未婚教師經常透過「陪伴」、「情感交流」、「實質協助」、「子 代與親代聯繫情形」的增進與母親親子情感

本研究發現未婚教師與母親的親子情感四個面向,「陪伴」、「情感交 流」、「實質協助」、「子代與親代聯繫情形」得分皆高於理論中點。以「陪 伴」、「情感交流」的面向來看,未婚教師陪伴母親、彼此主動分享喜歡的 瑣事、情緒與情感、想法與意見、秘密與生活故事等行為並不多,僅是偶 爾為之,然而在「實質協助」、「子代與親代聯繫情形」面向,未婚教師經 常給予母親生活上的協助且與母親保持聯繫。

另一方面,本研究發現未婚教師與父親的親子情感在親子情感四個面 向,除「子代與親代聯繫情形」稍高於理論中點外,「陪伴」、「情感交流」、

「實質協助」的得分皆稍低於理論中點。可見未婚教師與父親在「陪伴」、

「情感交流」、「實質協助」、「子代與親代聯繫情形」四個面向中所呈現的 情形僅是偶爾為之。

三、 親子情感分析

(一) 未婚教師與母親的親子情感因性別、不同家中排行而有顯著 差異

未婚女教師與母親的親子情感較未婚男教師佳:本研究發現未婚教 師與母親的親子情感在性別的得分上有顯著差異存在,且未婚女教師與 母親的情感較未婚男教師佳。

家中排行老大者與母親的親子情感在四種排行類型中是最好的:

本研究結果得知在家中排行老大者與其母親的親子情感是四種排行類 型(老大、居中、老么、獨生子女)中最好的。

(二) 未婚教師與父親的親子情感因目前與異性交往情形、是否與 父母同住而有顯著差異

「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者與父親的親子情感為最差:本研究發現未

婚教師不同的異性交往情形與父親的親子情感有顯著差異,結果得知:

「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者與父親的親子情感比「目前有固定交往的男 女朋友」、「曾經有交往過男女朋友,但現階段並無固定交往的對象」皆

來得較不好。

「與父母同住」的未婚教師,與父親的親子情感較「不與父母同住」

未婚教師來得較佳:本研究發現未婚教師因是否與父母同住而有顯著差 異,「與父母同住」的未婚教師,與父親的親子情感較「不與父母同住」

的未婚教師佳。

四、 婚姻態度分析

(一) 未婚男教師的婚姻態度較未婚女教師正向

本研究發現未婚教師因不同性別其婚姻態度有顯著的差異,且從未 婚教師的婚姻態度研究上發現,未婚男性教師的婚姻態度較未婚女性教 師來得正向。

(二)「目前有固定交往男女朋友」的未婚教師,其婚姻態度較「曾 經有交往過男女朋友,但現階段並無固定交往的對象」、「從未 交往過男女朋友」兩者皆來得更為正向

本研究發現目前與異性交往情形與其婚姻態度有顯著差異,目前有 固定交往的男女朋友的未婚教師,其婚姻態度比「曾經有交往過男女朋 友,但現階段並無固定交往的對象」、「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兩者來得 正向,換言之「目前有固定交往男女朋友」的未婚教師的婚姻態度相較 於上述兩者,其婚姻態度最為正向。

(三)未婚教師的婚姻態度不因「家中排行」、「是否與父母同住」而 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發現不同家中排行、是否與父母同住與其婚姻態度未達顯著 差異。表示未婚教師的婚姻態度是正向抑或負向不受到家中排行、與父

母同住與否的影響。

五、 未婚教師的個人背景變項、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對其親子情感之 階層迴歸分析

本研究發現,性別、家中排行、目前與異性交往情形、知覺父母婚 姻關係對親子情感有顯著解釋力。

以性別來看,與未婚男性教師比較,未婚女性教師與母親的親子情 感較男性教師佳。

以排行來看,與排行老大者比較,排行居中者與母親的親子情感較 不好。

以目前與異性交往情形來看,與目前有固定交往男女朋友的未婚教 師比較,「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的未婚教師,與其父親的親子情感較 為不好。

不論是未婚男教師或是未婚女教師,當其知覺的父母婚姻關係越親 密、越和諧,則其親子情感越也會越好。因此性別、家中排行、目前與

異性交往情形、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對親子情感有顯著解釋力。

六、 未婚教師的個人背景變項、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親子情感對其 婚姻態度之階層迴歸分析

本研究發現,性別、目前與異性交往情形、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 母親的親子情感對婚姻態度有顯著解釋力。

以性別來看,未婚男性教師的婚姻態度較未婚女性來得正向。

以目前與異性交往情形來看,目前有固定交往男女朋友的未婚教師 其婚姻態度較曾經有交往過男女朋友的未婚教師、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 的未婚教師們來得正向。

以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來看,未婚教師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越和諧、越 親密,其婚姻態度越正向。

以與母親的親子情感來看,未婚教師與母親的親子情感越佳,其婚 姻態度越正向。

因此,性別、目前與異性交往情形、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母親的 親子情感對婚姻態度有顯著解釋力。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據研究的發現與討論,提出幾點建議,期望能對未婚教師、家 庭教育、未來的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婚姻態度與親子情感的相關研究有所 助益。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分為兩個部分:一、未婚教師與其親子情感的分析:

未婚女性教師與母親的親子情感較男性教師佳。與排行老大者比較,排行 居中者與母親的親子情感較不好。與目前有固定交往男女朋友的未婚教師 比較,「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的未婚教師,與其父親的親子情感較為不好。

不論是未婚男教師或是未婚女教師,當其知覺的父母婚姻關係越親密、越 和諧,則其親子情感越也會越好。二、未婚教師的婚姻態度:未婚男性教 師的婚姻態度較未婚女性教師來得正向;目前有固定交往男女朋友的未婚 教師其婚姻態度較曾經交往過男女朋友者、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者來得正 向;未婚教師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越和諧、越親密,其婚姻態度則越正向;

未婚教師與母親的親子情感越佳,其婚姻態度則越正向。

依據上述的研究結果,本研究對未婚者、家庭生活教育者以及未來研 究者提出一些建議如下:

一、 對未婚者的建議

(一) 多參與有關兩性關係的活動,從兩性互動的過程中,增加與異性 相處互動的頻率

本研究發現未婚男性教師的婚姻態度較未婚女性教師來得正向;多 篇研究亦與本研究有相同的研究結果,例如:Hu 與 Goldman(1990)研 究發現年輕男性較年輕女性認為結婚比單身好,因為結婚可使身心健康 外,也可獲得更多幸福感,然而女性則認為結婚會帶來壓力與不適應;

張瑞真(2001)從不同性別的國小未婚教師中發現,男性國小教師在婚 姻的評價、婚姻的感受、婚姻的意向、婚姻的嚮往以及整體的婚姻態度 均較女性國小未婚教師來得高。古芸妮(2005)以台灣地區 25 到 35 歲

未婚男女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未婚男性和未婚女性在「婚姻態度」上的 想法是有差異的,男性在婚姻態度上的得分高於女性,也就是說男性較女 性有正向積極的認知、情意及行為意向的態度。

本研究另一項研究發現為,目前有固定交往男女朋友的未婚教師其婚 姻態度較曾經交往過男女朋友者、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者來得正向。多篇 研究亦與此項研究發現是相同,例如:謝佩珊(1995)探討國中未婚女教 師目前與異性交往的狀況發現,其中「有論及婚嫁的男友」組的婚姻態度 最正向,其次是「有固定男友,但未論及婚嫁」組,再其次是「有異性朋 友,但算不上是男朋友」組,最負向的則是「其他」(包括:沒有異性朋 友、沒有和異性來往、對異性沒興趣、不想和異性來往……等)。在未婚 男性方面,有固定異性朋友的男性對婚姻角色的態度較正向(單懷聖,

1995)。

依據上述的研究發現,本研究建議未婚者可積極主動參與聯誼性的活 動與婚姻相關講座,除了拓展自己的生活圈,亦可澄清自己在兩性互動過 程中如何扮演適當的角色、學習用何種方式與異性互動,瞭解自己具有哪 些特質將有助於與異性相處時做適度的調整。另一方面,讓未婚者可參與 婚姻的活動講座建立對未來家庭生活藍圖與期待,以及學習與異性溝通、

互動的技巧,是其必要性的。

(二) 成年子女可主動規畫合宜的親子活動

本研究發現未婚女性教師與母親的親子情感較男性教師佳,相關研究

本研究發現未婚女性教師與母親的親子情感較男性教師佳,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