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H4】:未婚教師的個人背景變項、父母婚姻關係與親子情感對婚姻態度 具有顯著解釋力。

本節主要探討未婚教師個人的背景變項、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親子情 感與婚姻態度的關係。

壹、未婚教師的個人背景變項、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親子情感與婚姻 態度的關係。

本研究之以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未婚教師的個人背景變項、知覺父母 婚姻關係、親子情感與婚姻態度的關係?結果列於表4-4-1,各有關變項與 婚姻態度呈現相當程度的相關,相關係數範圍為-.18~.54。

表 4-4-1 所呈現的皮爾遜積差相關係數,「性別」(r=-.18,P<.001)、

「年齡」(r=-.08,P<.05)與婚姻態度為負相關;「知覺父母婚姻關係」

(r=.25,P<.001)、「與母親的親子情感」(r=.19,P<.001)、「與父親的親 子情感」(r=.21,P<.001)與婚姻態度為正相關。

貳、未婚教師的個人背景變項、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親子情感對婚姻 態度之解釋力

未婚教師的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與異性交往情形、

是否與父母同住)、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父母婚姻關係親密程度、父母婚姻 和諧程度)是否對親子情感(與母親的親子情感、與父親的親子情感)、婚 姻態度有顯著的解釋力?本研究以階層迴歸方式依序投入個人背景變項

(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家中排行、目前與異性交往情形、是否與父母 同住)、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父母婚姻關係親密程度、父母婚姻和諧程度)、

與母親的親子情感、與父親的親子情感後,得到三個回歸模式,以下將依 序呈現未婚教師的親子情感、婚姻態度的解釋因子分析。研究結果如表 4-5-3。

一、模式一

在模式一中,投入自變項為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

家中排行、與異性交往情形、是否與父母同住),結果發現婚姻態度有顯著 解釋力(F=5.61,P<.001)。經迴歸參數檢定後發現個人背景變項的性別(B ata=-1.84,P<.001)、曾經有交往過男女朋友(Bata=-0.13,P<.05)、從未交 往過男女朋友(Bata =-0.21,P<.001),皆達顯著水準,其解釋變異量為 9

%。由 Bata 值顯示,曾經有交往過男女朋友(Bata=-0.13,P<.05)、從未 交往過男女朋友(Bata =-0.21,P<.001),與未婚教師的婚姻態度呈現負相 關,換言之,以性別來看,與未婚男性教師比較,未婚女性教師的婚姻態 度較為負向;以目前與異性交往情形來看,與目前有固定交往男友朋友的 未婚教師比較,曾經有交往男友朋友的未婚教師、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的 未婚教師其婚姻態度皆較為負向(表4-5-1)。

二、模式二

在模式二中,除了投入模式一的個人背景變項外,再加入未婚教師知 覺的父母婚姻關係變項,結果發現性別、曾經交往過男女朋友、從未交往

過男女朋友、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等變項對婚姻態度有顯著解釋力(F=9.06,

P<.001)。經迴歸參數檢定後發現各變項的性別(Bata =-0.20,P<.001)、曾 經交往過男女朋友(Bata =-0.13,P<.01)、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Bata

=-0.21,P<.001)、知覺父母婚姻關係(Bata =0.25,P<.001)對婚姻態度達 顯著水準,其聯合解釋變異量為15%。由 Bata 值顯示,曾經交往過男女朋 友(Bata =-0.13,P<.01)、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Bata =-0.21,P<.001)與 未婚教師的婚姻態度呈現負相關,換言之,以性別來看,與未婚男性教師 比較,未婚女性教師的婚姻態度較為負向;以目前與異性交往情形來看,

與目前有固定交往的男友朋友的未婚教師比較,曾經有交往過男友朋友、

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的未婚教師其婚姻態度皆較為負向。而未婚教師所知 覺到的父母婚姻關係越和諧、越親密,其婚姻態度則正向(表4-5-1)。

相較於模式一,在模式二中,除了投入模式一的個人背景變項外,再加入 未婚教師知覺的父母婚姻關係,結果顯示,性別(Bata =-0.60,P<.001)、

曾經交往過男女朋友(Bata =-0.13,P<.01)、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Bata

=-0.21,P<.001)、知覺父母婚姻關係(Bata =0.25,P<.001)對未婚教師的 婚姻態度持續達顯著水準,且解釋變異量由 8%提升至 15%。另一方面,

模式二中部分變項的Bata 值因為加入未婚教師「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變項 後,產生變化,其中Bata 值提高的變項為「性別」、「年齡」、「排行居中」、

「排行最小」、「是否與父母同住」,代表這四個變項對婚姻態度的解釋力較 模式一來得高;Bata 值降低的變項為「教育程度」,代表這兩個變項對於婚 姻態度的解釋力較模式一來得低。而「曾經與異性交往者,但現階段並無 固定交往的對象」、「從未與異性交往者」對婚姻態度的解釋力沒有產生變 化。

三、模式三

模式三中,除了投入模式一的個人背景變項、父母婚姻關係外,再投 入與母親的親子情感、與父親的親子情感變項,結果發現性別、曾經交往

過男女朋友、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母親的親子情 感等變項對婚姻態度有顯著解釋力(F=9.08,P<.001)。經迴歸參數檢定後 發現各變項的性別(Bata =-0.23,P<.001)、曾經交往過男女朋友(Bata

=-0.14,P<.01)、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Bata=-0.21,P<.001)、知覺父母婚 姻關係(Bata=0.20,P<.001)、與母親的親子情感(Bata=0.17,P<.001)對 婚姻態度達顯著水準,然而與父親的親子情感(Bata=0.02)對婚姻態度未 達顯著水準,其聯合解釋變異量為18%(表 4-5-3)。由 Bata 值顯示,曾經 交往過男女朋友(Bata=-0.14,P<.01)、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Bata=-0.21,

P<.001)與未婚教師的婚姻態度呈現負相關,換言之,以性別來看,與未 婚男性教師比較,未婚女性教師的婚姻態度較為負向;以目前與異性交往 情形來看,與目前有固定交往的男友朋友的未婚教師比較,曾經有交往過 男友朋友、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的未婚教師其婚姻態度皆較為負向(表 4-5-1)。

相較於模式一、模式二,在模式三中,再投入與母親的親子情感、與 父親的親子情感變項,結果顯示性別(Bata =-0.23,P<.001)、曾經交往過 男女朋友(Bata =-0.14,P<.01)、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Bata=-0.21,P<.001)、 知覺父母婚姻關係(Bata=0.20,P<.001)繼續達顯著水準,而與母親的親 子情感(Bata=0.17,P<.001)對婚姻態度亦達顯著水準,然而與父親的親 子情感(Bata=0.02)對婚姻態度未達顯著水準,其聯合解釋變異量由 15

%略為提升18%。

從模式一、模式二與模式三中,性別、曾經與異性交往者、從未與異 性交往者持續具有解釋力,表示不同性別對婚姻態度實有影響,從未與異 性交往者、曾經與異性交往者的婚姻態度較有固定異性交往者來得負向。

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部分,在模式二與模式三中,皆具有解釋力,相較 於模式二,模式三的相關係數是略為提升,表示當未婚教師所知覺的父母 婚姻關係越和諧、越親密時,其婚姻態度越為正向。然而,在親子情感部 分,與母親的親子情感越好者,其婚姻態度越正向,與父親的親子情感則

不影響未婚教師的婚姻態度。

另一方面,相較於模式二,模式三中部分變項的Bata 值因為加入「與 母親親子情感變項」、「與父親親子情感變項」變項後,產生變化,其中Bata 值提高的變項為「年齡」、「教育程度」、「排行居中」、「排行最小」、「是否 與父母同住」,代表這五個變項對婚姻態度的解釋力較模式一來得高;Bata 值降低的變項為「性別」、「曾經與異性交往,但現階段並無固定交往對象 者」、「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代表這三個變項對於婚姻態度的解釋力較模式 一來得低。而「從未與異性交往者」此變項對婚姻態度的解釋力沒有產生 變化。

從上述研究可歸納出四項研究結果:一、未婚男性教師的婚姻態度較 未婚女性來得正向,而此研究結果呼應了大多數的研究,例如:張瑞真

(2001)從不同性別的國小未婚教師中發現,男性國小教師在婚姻的評價、

婚姻的感受、婚姻的意向、婚姻的嚮往以及整體的婚姻態度均較女性國小 未婚教師來得高;古芸妮(2005)以台灣地區 25 到 35 歲未婚男女為研究 對象,研究發現未婚男性和未婚女性在「婚姻態度」上的想法是有差異的,

男性在婚姻態度上的得分高於女性,也就是說男性較女性有正向積極的認 知、情意及行為意向的態度;Angelo(1991)研究亦指出女性對婚姻態度 的改變或持較負面的看法,有可能是因為教育改善、社經地位提升,影響 了其婚姻態度,以現在女性而言,通常為了追求那些可以提供她們獨立、

自己自足的高學歷或穩定的職業而延遲結婚的時間。二、目前有固定交往 男女朋友的未婚教師其婚姻態度較曾經有交往過男女朋友的未婚教師、從 未交往過男女朋友的未婚教師們來得正向。多篇研究亦與此項研究發現是 相同,例如:謝佩珊(1995)探討國中未婚女教師目前與異性交往的狀況 發現,其中「有論及婚嫁的男友」組的婚姻態度最正向,其次是「有固定 男友,但未論及婚嫁」組,再其次是「有異性朋友,但算不上是男朋友」

組,最負向的則是「其他」(包括:沒有異性朋友、沒有和異性來往、對異

性沒興趣、不想和異性來往……等)。在未婚男性方面,有固定異性朋友的 男性對婚姻角色的態度較正向(單懷聖,1995)。三、未婚教師知覺父母婚 姻關係越和諧、越親密,其婚姻態度則越正向,此項研究結果呼應李育忠

(2000)研究指出,父母婚姻關係越親密越和諧,子女婚姻態度越正向;

李秋霞(1991)亦發現來自父母婚姻快樂的家庭、知覺到父母婚姻關係為 正向的大學生,其婚姻態度較為正向。四、未婚教師與母親的親子情感越 佳,其婚姻態度則越正向,此項研究結果部分呼應Bartl-Haring 與 Sabatelli

(1997)指出原生家庭的互動經驗,特別是親子關係,影響了人際關係的 適應,其中又以影響兩性關係甚鉅。Ganong(1984)研究亦發現,子女的 婚姻態度受到親子關係的影響,在單親家庭成長的子女,若親子關係和諧,

(1997)指出原生家庭的互動經驗,特別是親子關係,影響了人際關係的 適應,其中又以影響兩性關係甚鉅。Ganong(1984)研究亦發現,子女的 婚姻態度受到親子關係的影響,在單親家庭成長的子女,若親子關係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