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排行老大 2:排行居中 3:排行老么 4:獨生子女

第四節 親子情感之階層迴歸分析

【H3】未婚教師的個人背景變項、父母婚姻關係對親子情感具有顯著解釋 力。

本節主要探討未婚教師個人的背景變項、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其 親子情感的關係。

壹、未婚教師的個人背景變項、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親子情感與其親 子情感之相關分析。

本研究之以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未婚教師的個人背景變項、知覺父母 婚姻關係、與其親子情感的結果列於表4-4-1,各有關變項與親子情感呈現 相當程度的相關。與母親親子情感的相關係數範圍為-.00~.27、與父親親子 情感的相關係數範圍為.07~.54。

表 4-4-1 所呈現的皮爾遜積差相關係數,「性別」(r=.22,P<.001)、「知 覺父母婚姻關係」(r=.27,P<.001)與母親的親子情感為正相關。「知覺父 母婚姻關係」(r=48,P<.001)、「與母親的親子情感」(r=.54,P<.001)與 父親的親子情感為正相關。

4-4-1 各變項與「與母親的親子情感」、「與父親的親子情感」「婚姻態度」

之相關係數表(n=491)

*p<.05 **p<.01 ***p<.001

變項名稱

1 2 3 4 5 6 7

1.性別

1.00

2.年齡 -

1.00

3.教育程度 - -

1.00

4.知覺父母婚姻關係 .06 .01 .10**

1.00

5.與母親的親子情感 .22*** -.00 .01 .27*** 1.00

6.與父親的親子情感 .07 .06 .06 .48*** .54***

1.00

7.婚姻態度 -.18*** -.08* .07 .25*** .19*** .21*** 1.00

貳、 影響親子情感之階層迴歸分析

本研究透過強迫進入階層迴歸分析,找出能顯著解釋未婚教師與母親 的親子情感、與父親的親子情感、婚姻態度的因素。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 選出適當的解釋因子作為變項的考慮,但在建構迴歸預測模式時,必須避 免線性重合或多元共線的問題,因此在正式進行階層迴歸前,研究者必須 先進行多元共線性診斷。多元共線性診斷可從變項間的相關係數是否超 過.80、各變項的膨脹係數(VIF)是否超過 10 與整個迴歸模式的條件指數

(CI)是否超過 30 來做檢驗(吳明隆、涂金堂,2005;陳正昌、程炳霖、

陳新豐、劉子鍵,2004)。多元共線性診斷的分析結果顯示:一、變項間 的 相 關 係 數 未 超 過.80 , 各 有 關 變 項 與 婚 姻 態 度 的 相 關 係 數 範 圍 為 -.21~.52;各有關變項與母親的親子情感的相關係數範圍為-.13~.24、各有 關變項與父親的親子情感的相關係數範圍為-.13~.48。二、各變項間的膨脹 係數符合 VIF 的檢驗標準,皆未超過 10 的常用檢驗標準,因此本研究之 各變項間並無線性重合的問題。三、但以整個迴歸模式的條件指數(CI)

是否超過 30 來做檢驗時發現父親的親子情感對婚姻態度的迴歸模式之條 件指數為32.756,略超出整個迴歸模式的條件指數,數值仍在研究的接受 範圍內。

由於基本資料表(表4-4-1)中顯示,家中排行之獨生子女的樣本數未 達到 30 位,因此本研究在後續的階層迴歸分析將捨棄獨生子女。在刪除 獨生子女後,組成新的階層迴歸預測模式,其變項有性別、年齡、教育程 度(排行居中、排行最小)、異性交往(曾經與異性交往者,但現階段並 無固定交往的對象;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者)、是否父母同住、知覺父母 婚姻關係。

一、未婚教師與其親子情感 (一)與母親的親子情感 1.模式一

在模式一中,投入自變項為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

家中排行、與異性交往情形、是否與父母同住),結果發現與母親的親子 情感有顯著解釋力(F=4.40,P<.001)。經迴歸參數檢定後發現個人背景變 項的性別(Bata=0.21,P<.001)、排行居中(Bata =-0.14,P<.01),皆達顯 著水準,其解釋變異量為 7%。以性別來看,與未婚男性教師比較,女性 未婚教師與母親的親子情感較男性教師佳;由Bata 值顯示,未婚教師為排 行居中者,與母親的親子情感呈現負向的相關,換言之,以排行來看,與 排行老大者比較,排行居中者與母親的親子情感較排行老大者較不好(表 4-4-2)。

2.模式二

模式二中,除了投入模式一的個人背景變項外,再加入未婚教師知覺 的父母婚姻關係變項,結果發現各變項對與母親的親子情感有顯著解釋力

(F=6.85,P<.001)。經迴歸參數檢定後發現各變項的性別(Bata=0.20,

P<.001)、排行居中(Bata =-0.13,P<.01)、知覺父母婚姻關係(Bata =0.22,

P<.001)對與母親的親子情感達顯著水準,其聯合解釋變異量為 12%。以 性別來看,與未婚男性教師比較,未婚女性教師與母親的親子情感較男性 教師佳;由Bata 值顯示,未婚教師為排行居中者(Bata=0.20,P<.001),

與母親的親子情感呈現負向的相關,換言之,以排行來看,與排行老大者 比較,排行居中者與母親的親子情感較不好;而未婚教師所知覺的父母婚 姻關係(Bata=0.22,P<.001)越親密、越和諧則其與母親的親子情感也就 越好(表4-4-2)。

相較於模式一,模式二的解釋變異量由 7%提升為 12%,性別、排行

居中、從未與異性交往者與母親的親子情感持續達顯著水準,而知覺父母 婚姻關係此變項對未婚教師與母親的親子情感亦達顯著水準。另一方面,

模式二中部分變項的Bata 值因為加入未婚教師「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變項 後,產生變化,其中Bata 值提高的變項為「排行居中」、「排行最小」、「是 否與父母同住」,代表這三個變項對於母親的親子情感的解釋力較模式一 來得高;Bata 值降低的變項為「性別」、「教育程度」、「從未與異性交往者」, 代表這三個變項對於母親的親子情感的解釋力較模式一來得低;而 Bata 值維持不變的變項為「年齡」、「曾經與異性交往者,但現階段並無固定交 往的對象」,換言之,加入「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變項對於「年齡」、「曾 經與異性交往者,但現階段並無固定交往的對象」對母親的親子情感的解 釋力沒有產生變化。

(二)與父親的親子情感 1. 模式一

模式一中,投入自變項為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家 中排行、目前與異性交往情形、是否與父母同住),結果發現對與父親的 親子情感達顯著水準(F=1.95,+P<.1)經回歸參數檢定後發現個人背景變 項的從未交往過異性朋友者(Bata=-0.11,P<.01),其解釋變異量為 3%。

由Bata 值顯示,從未與異性交往者(Bata=-0.11,P<.01),與父親的親子 情感呈現負相關,換言之,以目前與異性交往情形來看,與目前有固定交 往男女朋友的未婚教師比較,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的未婚教師,與其父親 的親子情感較為不好(表4-4-2)。

2.模式二

模式二中,除了投入自變項為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

家中排行、目前與異性交往情形、是否與父母同住),再加入未婚教師知

覺 父 母 婚 姻 關 係 變 項 , 結 果 發 現 對 與父 親 的 親 子 情 感 有 顯 著 解 釋 力

(F=16.83,P<.001)。經迴歸參數檢定後發現個人背景變項的從未交往過 異性朋友者(Bata=-0.12,P<.01),其解釋變異量為25%。由 Bata 值顯示,

從未與異性交往者(Bata=-0.12,P<.01),與父親的親子情感呈現負相關,

換言之,以目前與異性交往情形來看,與目前有固定交往男女朋友的未婚 教師比較,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的未婚教師,與其父親的親子情感較為不 好;而未婚教師知覺的父母婚姻關係(Bata=0.47,P<.001)越親密、越和 諧,則與其父親的親子情感也會越好(表4-4-2)。

相較於模式一,模式二加入未婚教師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變項後,解 釋變異量由3%提升至 25%,而性別、從未與異性交往者與父親的親子情 感持續達顯著水準,而知覺父母婚姻關係此變項對未婚教師與父親的親子 情感亦達顯著水準(表4-4-2)。

另一方面,模式二中部分變項的Bata 值因為加入未婚教師「知覺父母 婚姻關係」變項後,產生變化,其中Bata 值提高的變項為「年齡」、「排行 居中」、「排行最小」、「是否與父母同住」,代表這四個變項對於父親的親 子情感的解釋力較模式一來得高;Bata 值降低的變項為「性別」、「教育程 度」、「曾經與異性交往者,但現階段並無固定交往的對象」、「從未與異性 交往者」,代表這四個變項對於父親的親子情感的解釋力較模式一來得低。

從上述研究可歸納出四項研究結果:一、以性別來看,與未婚男性教 師比較,未婚女性教師與母親的親子情感較男性教師佳。此項研究結果呼 應以下三篇的研究結果:羅國英於 1997 年提出,性別是親子關係的重要 預測變項,除了顯示女性對母親的黏結較男性強之外,也發現子女與父親 的互動基礎比母親的關係來的薄弱(引自利翠珊,1999)。同樣的,張嘉 真與李美枝(2000)分別測量男女大專生對父母四種情感表現行為(包括 表達表達性情感行為、工具性情感行為、在外維持聯繫、依伴)的「頻率」

及「接納度」,研究亦發現女生對母親的表達性情感行為顯著高於男生對 於父與母,及女生對父親;在工具性情感行為上,有受試的性別差異,女 生高於男生,及對父與母的差異,對母親的表達多於父親;「在外維持聯 繫」與「刻意找時間陪伴親長」兩因素,則不受性別而有顯著差異情形。

孫頌賢與修慧蘭(2005)研究亦發現,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容易感受到來自 父親的否定感,而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容易感受到與母親之間的親密,因此 結果突顯母女與父子間的親子情感差異情形。二、以排行來看,與排行老 大者比較,排行居中者與母親的親子情感較不好。國內外的實證研究並未 以不同家中排行探討與親子情感的差異。三、以目前與異性交往情形來 看,與目前有固定交往男女朋友的未婚教師比較,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的 未婚教師,與其父親的親子情感較為不好。國內外的實證研究並未不同的 異性交往情形探討與親子情感的差異。Bartl-Haring 與 Sabatelli(1997)指 出原生家庭的互動經驗,特別是親子關係,影響了人際關係的適應,其中 又以影響兩性關係甚鉅。從親子情感的觀點出發,可能可找出不同異性交 往情形與其父親的親子情感之差異性。四、不論是未婚男教師或是未婚女

孫頌賢與修慧蘭(2005)研究亦發現,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容易感受到來自 父親的否定感,而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容易感受到與母親之間的親密,因此 結果突顯母女與父子間的親子情感差異情形。二、以排行來看,與排行老 大者比較,排行居中者與母親的親子情感較不好。國內外的實證研究並未 以不同家中排行探討與親子情感的差異。三、以目前與異性交往情形來 看,與目前有固定交往男女朋友的未婚教師比較,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的 未婚教師,與其父親的親子情感較為不好。國內外的實證研究並未不同的 異性交往情形探討與親子情感的差異。Bartl-Haring 與 Sabatelli(1997)指 出原生家庭的互動經驗,特別是親子關係,影響了人際關係的適應,其中 又以影響兩性關係甚鉅。從親子情感的觀點出發,可能可找出不同異性交 往情形與其父親的親子情感之差異性。四、不論是未婚男教師或是未婚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