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本節主要呈現樣本的基本資料,依樣本的基本資料、樣本於個量表的 得分分布情形敘述如下:

一、 樣本描述

依據樣本的個人變項,包括性別、出生年月、教育程度、家中手足 數、家中排行、目前與異性交往的情形、目前是否與父母同住以及目前的 居住情形,分別以描述統計描述樣本分布情形,如表4-1-1。

性別分布情形:女性的比率較高,佔樣本的 78.1%(n=403 人),男性 的比例為21.9%(n=113 人)。

年齡分布情形:以 26~30 歲的比率最高,佔樣本的 59.06%(n=300 人), 其次為31~35 歲(n=106 人),

教育程度分布情形: 教育程度是大專院校者為最高,佔樣本的 73.08

%(n=372 人),研究所的比例為 26.92%(n=137)。

家中排行分布情形:以排行老大的比例最高,佔樣本的 45.3%(n=234 人),其次為居中 26.4%(n=136 人)與老么 25.8%(n=133 人),獨生子 女的樣本僅佔樣本的2.5%(n=13)。

目前與異性交往情形:以目前有固定交往的男女朋友的比例最高,佔 樣本的48.8%(n=252 人);其次為曾經有交往過男女朋友,但現階段並無 固定交往的對象佔樣本的 37.8%(n=195);從未交往過男女朋友佔樣本的

11.6%(n=60 人)。

目前是否與父母同住情形:填選「是」與「否」的樣本比例差距不大,

分別為,與父母同住者占樣本的52.1%(n=269 人),不與父母同住者占樣 本的47.7%,(n=246 人)。

若受訪者勾選不與父母同住,其目前的居住情形依序為:獨自在外租 屋最高,佔樣本的26.6.%(n=137 人),其次為與同學或朋友一同在外租屋 佔樣本的8.3%(n=43 人),勾選其他選項者(以下述的居住情形為多,例 如:自行購屋居住;住學校宿舍;工作時間住外面,假日則返家與家人同 住)佔樣本的7.2%(n=37 人)。

4-1-1 樣本描述資料表

二、 樣本於各量表的得分情形

(一) 婚姻態度量表

本量表共 17 題,包括「認知層面」、「情感層面」、「行為傾向層面」三 個面向,得分分布情形如表4-1-2。

本量表之理論最低分為 1 分,最高分為 5 分,理論中點為 3 分。經 t 考驗結果發現在婚姻態度量表中,「認知層面」、「情感層面」、「行為傾向層 面」與「婚姻態度總量表」的平均數分別為 3.74、3.12、3.60、3.43 分。經 以t-test 考驗平均分數與理論中點的差異,發現各面向皆顯著高於理論中點

(t=21.92、t=4.06、t=16.47 與 t= 15.06,p<.001)。以「認知層面」來看,

平均數為3.74 分,代表未婚教師在此向度內的頻率選項接近「經常如此」,

換言之,未婚教師對於婚姻的了解情形以及認知程度是較正向的;以「情 感層面」來看,平均數為3.12 分,僅高於理論中點 0.12 分,代表未婚教師 在此向度內的頻率選項接近「有時如此」,換言之,未婚教師較少因為自己 對於婚姻直覺判斷或評價為正向或負向的感受;而在「行為傾向層面」,平 均數為3.60 分,代表未婚教師在此向度內的頻率選項接近「經常如此」。

由上述結果顯示,以整體來看(指婚姻態度三個層面:認知層面、情 感層面、行為傾向層面),未婚教師的婚姻態度傾向為積極且正向,此結果 與劉恆妏(2003)以中學男教師與女教師(包含已婚者與未婚者)為研究 對象的研究是相同的。

4-1-2 樣本在婚姻態度量表的得分分布情形

面向名稱 題數 人數 最低 最高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認知層面 4 516 1 5 3.74 0.74 21.92***

情感層面 7 513 1 5 3.12 0.17 4.06***

行為傾向層面 6 515 1 5 3.60 0.60 16.47***

總量表 17 512 1 5 3.43 0.43 15.06***

***p<.001

平均每題得分:理論最低分為1 分,最高分為 5 分,理論中點為 3 分。

註:本研究各變項中因缺失值數量及填答不適用者人數不一,故人數略有差異。

(二) 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

本量表共 18 題,包括「認知層面」、「情感層面」兩個面向,得分分布 情形如表4-1-3。

本量表之理論最低分為1 分,最高分為 5 分,理論中點為 3 分。經 t 考 驗結果發現受試者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親密程度」、「知覺父母婚姻關 係的和諧程度」與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總量表的平均分數分別為3.59、3.32、

3.49。經以 t-test 考驗平均分數與理論中點的差異,發現各面向皆顯著高於 理論中點(t= 16.55、t= 9.86 與 t= 14.99,p<.001)。以「未婚教師知覺父母 婚姻關係的親密程度」來看,其平均數為 3.59 分,代表未婚教師所知覺到 的父母婚姻關係的親密程度(包含共同相處情形、情感表達情形、分離傾 向情形)接近「經常如此」,換言之,未婚教師知覺父母婚姻關係是時常保 持親密的狀態;而以「未婚教師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和諧程度」來看,其 平均數為3.32 分,代表未婚教師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和諧程度(包含意見 一致性、衝突現象)接近「有時如此」。

由上述結果顯示,以整體來看,未婚教師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親密程 度、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和諧程度與總量表皆高於理論中點,此結果與其 他研究大致相同,例如:林盈聿(2006)研究「高科技未婚男性知覺父母 婚姻關係對婚姻態度影響之研究」,發現高科技未婚男性知覺父母婚姻關係 均在理論中點以上;蘇美榕(2004)研究「大學生個人背景變項、知覺父 母婚姻關係與其異性親密關係之研究」,發現大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偏向 和諧良好;林素妃(2003)研究「知覺父母婚姻關係、性別角色與親密關 係滿意度之分析研究-以大學生情侶為例」,發現大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 量表得分高於理論中點,顯示父母婚姻關係傾向親密且和諧。

4-1-3 樣本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的得分分布情形

面向名稱 題數 人數 最低 最高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父母婚姻關係

的親密程度

11 514 1 5 3.59 0.81 16.55***

父母婚姻關係 的和諧程度

7 515 1 5 3.32 0.74 9.89***

總量表 18 513 1 5 3.49 0.73 14.99***

***p<.001

平均每題得分:理論最低分為1 分,最高分為 5 分,理論中點為 3 分。

註:本研究各變項中因缺失值數量及填答不適用者人數不一,故人數略有差異。

(三) 親子情感量表

本量表共 18 題,包括「陪伴」、「情感交流」、「實質協助」、「子代與親 代聯繫情形」四個面向,分為與母親親子情感量表如表4-1-4、與父親的親 子情感量表如表4-1-5。

與母親的親子情感量表之理論最低分為 1 分,最高分為 5 分,理論中 點為3 分。經 t 考驗結果發現受試者在「陪伴」、「情感交流」、「實質協助」、

「子代與親聯繫情形」與「母親的親子情感總量表」的平均分數分別為 3.49、3.26、3.36、3.61、3.41。經以 t-test 考驗平均分數與理論中點的差異,

發現各面向皆顯著高於理論中點(t= 15.28、t= 7.37、t= 27.17、t= -39.85 與 t= 14.61,p<.001)。以未婚教師「陪伴」母親的面向來看,其平均數為 3.49 分,代表未婚教師陪伴母親的頻率是接近「有時如此」,換言之,未婚教師 陪伴母親的時間並不多;以未婚教師「情感交流」的面向來看,其平均數 為 3.26 分,接近「有時如此」,代表未婚教師與母親之間的情感交流是接 近「有時如此」,換言之,未婚教師與母親的親子關係中,有時彼此能主動 分享喜歡的瑣事、情緒與情感、想法與意見、秘密與生活故事等行為;以 未婚教師給予母親「實質協助」面向來看,其平均數為 4.03 分,接近「經 常如此」,代表未婚教師經常給予母親生活上的實質協助;以「子代與親代 聯繫情形」來看,其平均數為 3.61 分,接近「經常如此」,代表未婚教師

經常與母親保持聯繫。由上述結果顯示,以整體來看,未婚教師與母親親 子情感的四個面向與總量表的得分上皆高於理論中點。

4-1-4 樣本在與母親的親子情感量表的得分分布情形

面向名稱 題數 人數 最低 最高 平均數 標準差 t 考驗 陪伴 4 516 1 5 3.49 0.73 15.28***

情感交流 3 516 1 5 3.26 0.81 7.37***

實質協助 6 516 1 5 4.03 0.86 27.17***

子代與親代聯 繫情形

2 516 1 5 3.61 0.94 14.61***

總量表 15 516 1 5 3.41 0.68 13.65***

***p<.001

平均每題得分:理論最低分為1 分,最高分為 5 分,理論中點為 3 分。

註:本研究各變項中因缺失值數量及填答不適用者人數不一,故人數略有差異。

與父親的親子情感量表之理論最低分為1 分,最高分為 5 分,理論中 點為3 分。經 t 考驗結果發現受試者在「陪伴」、「情感交流」、「實質協助」、

「子代與親聯繫情形」,與「父親的親子情感總量表」的平均分數分別為 2.74、2.69、2.64、3.07、2.73。經以 t-test 考驗平均分數與理論中點的差異,

發現各面向皆顯著低於理論中點(t= -6.52、t= -7.88、t= -9.51、t= 1.38 與 t=-7.09,p<.001);另一方面,上述研究亦發現「陪伴」、「情感交流」、「實 質協助」三個面向接近於「有時如此」,故,可推知以下三項結果:一、從

「陪伴」方面來看,未婚教師有時會陪伴父親,有時是單純的陪伴在其身 旁或是有時能一起共同活動而產生親密感;二、在「情感交流」方面,未 婚教師有時也會與父親分享彼此的想法,分享彼此的想法與意見或是在肢 體上做出親密的動作,例如撒嬌等情感行為等;三、在「實質協助」方面,

未婚教師有時候會協助父母親料理家務、協助父母親完成生活中的重要決 策,或與父母親討論人際互動的問題。由上述結果顯示,以整體來看,未 婚教師與父親親子情感的四個面向與總量表的得分顯示,僅有「子代與親

代聯繫情形」面向高於理論中點。

4-1-5 樣本在與父親的親子情感量表的得分分布情形

面向名稱 題數 人數 最低 最高 平均數 標準差 t 陪伴 4 516 1 5 2.74 0.90 -6.52***

情感交流 3 516 1 5 2.69 0.90 -7.88***

實質協助 6 516 1 5 2.64 0.87 -9.51***

子代與親代 聯繫情形

2 516 1 5 3.07 1.20 1.38

總量表 15 516 1 5 2.73 0.85 -7.09***

***p<.001

平均每題得分:理論最低分為1 分,最高分為 5 分,理論中點為 3 分。

註:本研究各變項中因缺失值數量及填答不適用者人數不一,故人數略有差異。

從表4-1-4 與表 4-1-5 顯示,未婚教師與母親的親子情感量表的得分情 形皆高於理論中點,且達顯著水準,但未婚教師與父親的親子情感量表僅 有「子代與親代聯繫情形」面向高於理論中點,但未達顯著水準。上述的 研究發現可從相關的研究中可窺知其中的差異之處,羅國英(1997)提出,

性別是親子關係的重要預測變項,除了顯示女性對母親的黏結較男性強之 外,也發現子女與父親的互動基礎比母親的關係較為薄弱;張嘉真與李美 枝(2000)分別測量男女大專生對父母四種情感表現行為(包括表達表達 性情感行為、工具性情感行為、在外維持聯繫、依伴)的「頻率」及「接 納度」,研究亦發現女生對母親的表達性情感行為顯著高於男生對於父與

性別是親子關係的重要預測變項,除了顯示女性對母親的黏結較男性強之 外,也發現子女與父親的互動基礎比母親的關係較為薄弱;張嘉真與李美 枝(2000)分別測量男女大專生對父母四種情感表現行為(包括表達表達 性情感行為、工具性情感行為、在外維持聯繫、依伴)的「頻率」及「接 納度」,研究亦發現女生對母親的表達性情感行為顯著高於男生對於父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