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嬰幼兒園的定義及相關論述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嬰幼兒園的定義及相關論述

依據 2018 年 6 月 27 日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 3 條,嬰幼兒園的定義幼兒係指 二歲以上至入國民小學前之人;再依同法第 16 條規定,略以「幼兒園二歲以上未 滿三歲幼兒,每班以十六人為限,且不得與其他年齡的幼兒混齡;三歲以上至入 國民小之學前幼兒,每班以三十人為限。...」。另依據 2012 年 6 月 29 日托嬰中 心托育管理實施原則之第 1 條適用對象受僱於合法立案托嬰中心,且實際照顧未 滿 2 歲幼兒者;易言之,托嬰中心指專收 2 歲以下之嬰兒。依據 1998 年 1 月 15 日所頒佈臺灣省校外課後安親班輔導管理要點之第 1 條規定略以,提供就讀國民 小學兒童健康之校外課後活動環境。依綜上所述,嬰幼兒園機構是提供嬰幼兒的 服務組織,是以教育品質及建立幼兒健康管理為要務。再依機構的整體經營,其 包含硬體設備與軟體設施兩個基本面向,在硬體空間大小,室內外環境與安全等 設施;軟體方面應包含教學教材方法、師生比率等。嬰幼兒園之經營應負起幼兒 啟蒙教育責任,倘因其經營裡念、環境設備、師資素質、教保活動及照顧品質等 各方面若有未符合教育規範之情事,對孩子的成長及學習正能量將帶來嚴重影 響。近年來政府政策重視對機構的評鑑,不只是評鑑園所的辦學績效,最重要是 發現問題與困難。解決困難及問題並能輔導及協助嬰幼兒園機構經營發展,使幼 兒教育正常發展、進而提升教育品質是當務之急(謝秀喜,2011)。

再,依據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8)第 25 條規定,略以「教保服務機構之負責 人及其他服務人員,不得對幼兒有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四十九條規

定、體罰或不當管教或性騷擾之行為。教保服務機構應就下列事項訂定管理規定、

確實執行,並定期檢討改進:一、環境、食品安全與衛生及疾病預防。二、安全 管理。三、定期檢修各項設施安全。四、各項安全演練措施。五、緊急事件處理 機制。」從上規定得知,從環境、安全管理、設備及到緊急事件處理,需謹慎規 範各面向期許使孩子在成長過程受到保護及安全上沒有危險之虞。

張春興(1992)在現代心理學一書中,將兒童期分為產前期為從受孕到出生,

嬰兒期為出生到 2 歲,前兒童期為 2 歲至 6 歲,後兒童期為 6 歲至 13 歲。嬰兒期 為從出生到 2 歲,自出生至 2 週為新生兒,2 週至 2 歲為嬰兒期,是發展快及最重 要的發展階段,生命中第一年,體重可成長至出生時的 3 倍(郭靜晃、吳幸玲,1997)。

許多學者提出兒童發展時期之階段,大致可分產前期、嬰兒期、幼兒期、兒 童期。本研究設定範圍為嬰幼期、幼兒期與兒童前期,主要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兒 童發展的連續性、變化模式的描述和分析。全人發展意旨人類在有生之年,內在 成長與外在環境之動態交互作用中產生,兒童發展改變的類型有大小的改變、比 例的改變、舊特徵的消失與新特徵的獲得(龔如菲等人,2002)。朱智賢(1989)認 為發展是一種持續性、順序、系列、前後連續漸進的變化,在整個生命過程內持 續的發展狀況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既可由於遺傳因素,亦可局限於出生到青春期 這一段時間,由於心理狀況也受到刺激而產生共鳴,使個體能夠接受未來新環境 的刺激,行為的變化是最能代表發展涵義及分期與原則。嬰幼兒園學習環境的創 新經營之研究是運用在於瞭解幼兒發展上的順序和敏感期發展性的預期模式。

基此,教育品質不是一件物品的製造,而是需要時間長展現特色與擴展思考 領域,設計完善的環境,強化促進服務的近便性,實乃強化提升服務品質,進而 提供嬰幼兒園環境經營組織服務發展的基礎。依嬰幼兒的年齡層思考,嬰幼兒期 進階教育發展設計,完成幼兒教育基礎與銜接義務教育之學程。研究學前教育產 業整合學程發展的統一建構創新經營學習環境之模式,從環境創新經營理念,設 計創新經營組織的營運模式,滿足現代社會與家庭對嬰幼兒園服務的需求與期望。

依據兒童在發展過程中,敏感期的特殊發展其成熟程度最適宜學習某種行

為。若在此期能給予適當的教育或刺激將事半功倍,如錯過此期的學習機會,對 日後的學習效果將大為減少。成熟理論在兒童發展領域深深影響兒童,兒童行為 從進化的原始層面脫離出來。兒童保育之教師(托育人員)以兒童的需求與興趣設 計教學計畫與情境布置,課程配合兒童適性適齡的發展,及以遊戲為主要的教學 設計原則,以兒童為本位的教育觀點,配合兒童自理能力,符合兒童發展與人性(人 本)的教育理念(龔如菲等人,2002)。

戴文青(1999)指出環境對人的行為有強烈的「暗示性」;可引導行為的內涵 與方向。比方說:在公共場所中如百貨公司的店內與公共走道、圖書館、醫院、

教室與操場、房間與客廳等,當人在不同空間就會有很明顯的區隔自己的行為。

優質的學習環境、依年齡的基本發展進階區隔,配合發展敏感期的機動行為的自 理能力成長,運用環境的規劃與布置內容來滿足孩子的求知慾,進而改變孩子的 不良行為模式。降低幼兒的爭吵與攻擊行為發生與減少耗材管理的負擔,將原本 教室裡的小魔鬼在學習環境的範圍內變成小天使,增添幼兒的笑聲營造師生快樂 學習的場域,跳脫過去教與學的模式。

教與學的環境改善基礎是從學習環境的顏色與亮度、經由幼兒實務的體驗從 單純到複雜環境中的設施與設備及器材準備的條件,學習的內容與作息安排及學 習者年齡來調整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準備。由於設計與準備的因素考慮是幼兒,所 以所有的空間、器具、玩具、動態環境都有一定的高低與柔軟硬的安全聯想,靜 態活動思考幼兒的空間使用與師生互動愉快的感覺,而安全與情緒因素是最容易 發生的行為反應,室內光線也是對行為都會影響幼兒自理行為的學習能力。比方 說:如午休將教室燈關掉孩子就很容易睡著,如:老師喜怒安樂的表情與行為變 化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反應、如空間的大小也會控制孩子對環境的區隔與調整自 己的行為,由於環境的劃分讓幼兒理解、接納而自制,慢慢的將單純進入複雜而 感到不知所措或拒絕接受。也會讓幼兒因為環境因素所提示的人與人或人與物的 互動,領域出進階學習的動機與主動探索環境,老師是必要定期改變學習環境的 布置與教材維持幼兒學習的好奇心,若能採小隔間半開放的設計可增進幼兒的專

心度(戴文青,1999)。

幼兒每天在一個適齡適性的學習環境裡感受到盡情的發揮,每個孩子似如魚 得水般與之結為一體。戴文青(1999)指出,孩子在專為他們準備的環境裡玩並依 自己的興趣、能力與適齡發展階段,主動找尋最需要的東西從容的學習。孩子在 擁有自己學習的空間能充分的發揮自我能力提升,幼兒從親身體驗的重複學習,

探索獲得了成就感與自信心愉快的學習。促進培養獨立自主的人格,學習與人分 享與互動的經驗中學習自律,因而導向正向行為降低負向行為,同時會覺得被愛 與自我肯定進而學會接納別人。老師由於瞭解及感受到幼兒的特質、經過細心的 觀察認清自身的角色在有效的經營教室與維持正能量之下,增進與孩子更良性的 互動增強欣賞幼兒,充分發揮專業精神與讓學習環境發揮其潛移默化的教與學的 特色。

發展的基本模式;根據醫學和心理學家的觀察與研究(戴文青,1999),每個 人的發展步調與特質是不相同,但卻都是依循固定、有規律的模式在進行,而且 這種模式是不受後天經驗影響而改變。這些模式有連續性;比方說:如器官與能 力都有不同的速率在不斷的發展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如語言的發展也是在漫長的 時間觀察中、模仿、刺激、發聲練習達成的、如牙齒也是在下顎內醞讓很久才長 出來的。當幼兒進入整合是經由身心理的萌芽到成熟,歷經環境裡的刺激的交織 過程從粗細與大小肌肉的發展,進入分化後才能更靈活的相互協調後運用。雖是 發展有連續性,但是各部位的成熟及心智能力的發展及數率是有快與慢的差異,

在兒童期階段是創造力與想像力最佳時期,而邏輯推理能力階段在漸進中亦有呈 現。人類的成長發展過程是經由階段性的孕育。然而每個階段都有特殊的發展內 涵,必須經歷實務的體驗後邁入新階段繼續的發展,(戴文青,1999)指出每個人 都會照著一定的模式成長,各個階段發展順序是一定的,因此,前階段的發展是 建立下一階段發展的基礎。

雖然發展是固定的,由於每個人都有個別差異,又有遺傳因子、生長環境差 異、也會有不同的特質,如身體、智能、興趣、情緒與人格特質等,尤其在嬰幼

兒期是個非常快速的成長時期,如身體的動作、身心的智能反應與認知發展也是 急速的在成長。然而認知過程必定會經過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提出;在不同 成長階段的人,對同一問題或事物會有不同的解讀的看法與了解方式。孩子的自 我中心都從自身的立場或單一觀察了解,無法從別人的角度思考,體會別人的感

兒期是個非常快速的成長時期,如身體的動作、身心的智能反應與認知發展也是 急速的在成長。然而認知過程必定會經過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提出;在不同 成長階段的人,對同一問題或事物會有不同的解讀的看法與了解方式。孩子的自 我中心都從自身的立場或單一觀察了解,無法從別人的角度思考,體會別人的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