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生提問

一、 學生提問

國內外許多學者都曾對教師提問做過相關的研究,大部分的學者都對教師提 問的功效持正面的態度,並且認為教師提問在課堂教學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 許多研究觀察師生在教室中的互動情形時發現到,不論是中小學教師或大學教 授,大部份的教師在課堂上提問時,所提出的問題都是屬於封閉式(closed)

(Alexander, 1992;Barnes, 1986)、認知記憶類(Martin, 1998;Wilen, 1991;王 莉玲,民 82;張玉成,民 72;曾景泉,民 87;楊妙芬,民 85)的問題,很少提 出較高認知層次、能夠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因此窄化及限制學生的思考 朝向單純的記憶,而非透過提問來幫助學生做更一步的思考及學習。近年來越來 越多學者開始注意到學生提問的重要性,而將研究重點從教師提問轉移至學生提 問(Chin,Brown & Bruce, 2002;Graesser & Olde, 2003;Marbach-Ad & Sokolove, 2000;Maskill & Pedrosa de Jesus, 1997;Schodell, 1995;Zoller, 1994),學生的提 問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逐漸被重視(Dillon, 1988;Dori & Herscovitz, 1999;

Marbach-Ad & Sokolove, 2000),學生提問可以提升其學習的獨立性(Bruner, 1990;Marbach-Ad & Sokolove, 2000)。此外提問對於學生而言既是一個認知策 略也是一個後設認知策略,在產生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著重在教學目標上,增 加對課文敘述的理解及記憶,同時檢查自己學習之獲得。King(1989)認為提問 本身就是一種後設認知的歷程,具有反思的功能,經由反思活動的刺激,能活化

學習者的認知知識,學生經由問題的引導,進而思考自己本身對知識的認識與理 解,能知道不足之處;學生的反思活動,亦可激起學生的認知調整,監控自我認 知的發展,透過監控機制,能更加清楚自己本身的缺失,修正學習的策略,進而 達到認知的調整。

關於學生提問的重要性,整理各學者的看法後分述如下:

1.創造探究(inquiry)的文化

就科學領域來說,發現問題是啟動科學創造性思考的動力,而後續的探究活 動則是發揮創造思考、建構科學概念與產生科技產品的必要過程,因此要多鼓勵 學生提問、自由探索與表達。

2.加強概念瞭解

學生經由提問可以加強及維持對概念的瞭解程度(Pedrosa de Jesus, Almeida, Teixeira-Dias, & Watts, 2003)。當學生提問時,學生需要組織自己的想法並具體化 表達(Marbach-Ad & Sokolove, 2000)。因此經由學生提問,教師可以得知學生的想 法及概念瞭解程度(Woodward, 1992)。

3.操控教室互動

教師的看法被學生的問題質疑及挑釁(Marbach-Ad & Sololove, 2000;Watts et

al., 1997),這樣的互動過程對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忱及參與度有很好的 效果(Biggs, 1999;Marzano et al., 1988;Pedrosa de Jesus, Teixeira-Dias, & Watts, 2003),此外,提問亦可促進討論及辯論(Pedrosa de Jesus et al., 2003)。

4.促進學生自發性的以提問為基礎來進行學習

教師提供機會讓學生提問,可以增加學生學習自主性,使學生變成提問者 (questioners)(Woodward, 1992)。

5.幫助學生自我監控學習

學生透過提問來釐清觀念,瞭解自己的學習情況(King, 1994)。提問及回答 思考性問題將幫助學生持續監控自我的理解,形成更完整,更精確的認知表徵,

以維持更多更好回憶的線索。

6.增加對課文敘述的理解及記憶

學生藉由自我發問以覺知文章的重要部分(Wong, 1985),且學生自己發問問 題比由教師問問題更能加深對文章的處理。當學生所問之問題若屬於較高層次,

則表示理解較佳,學生所問問題愈多,表示對文章的處理也愈多,因而能導致較 佳的理解與記憶。

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佔了 96%,學生的提問卻很少,由於教 師總是對學生提問,且教師多偏向事實性的問題,而非誘導性思考的問題,造成 學生認為學習就是學習事實性知識(Shodell, 1995)。經過這樣的教育多年後,學生 被訓練成習慣回答教師的問題,在主動提問上仍為新手(Dillon, 1990)。Dillon 建 議問題應該同時來自教師與學生,相關文獻也建議教育應該以發展學生提問為中 心(Dillon, 1990; Shodell, 1995; Dori and Herscovitz, 1999)。Chin 等人(2002)的研 究指出學生提問與知識建構間的關係,當學生提出較高層次的問題時,這類的問 題會刺激學生進一步思考以產生解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更主動的思

考,引發更有意義的討論,建構及形成有意義的知識建構。

二、學生提問的功效

學生善於提問將可產生何種功效呢?整理相關文獻後可歸納出以下幾點 (1)善於提問者才是善答者

Sternberg(1985)歸納相關研究文獻指出,科學、藝術和文學界的重要發現、

發現或創作,均因他們先能提出重要而關鍵性、原創性的問題,繼而窮追不捨、

研發而成。總而言之,先有傑出的提問,才有輝煌、獨創的作品或成果產生。

(2)學生提問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其學習狀況

教師可由學生的提問了解其學習遭遇的困難及問題(Maskill & Pedrosa de Jesus, 1997)。教師可由學生提問的內容分析出他那裡懂,那裡不懂,以便加以補 充或提示。在 Maskill 與 Pedrosa de Jesus 的研究中,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會 不定時將講授中斷,要求學生將把目前想問的問題或不懂的地方寫下來,教師便 可依據學生寫下的問題知道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況,進而調整接下來的教學方向及 內容深度。

(3)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教學過程若由教師主導提問,教學是單向的傳輸(Myhill & Dunkin, 2005),在 學習過程中如果提供學生主動提問的機會,學生的學習將化被動為主動(King, 1994;Palincsar & Brown, 1984),不但可滿足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更培養積極 主動的探究態度(張玉成,民 88)。

(4)增加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

產生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先檢閱課程內容,找出什麼是重要的,並且將 各部份概念做連結,因此透過提問可增加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瞭解程度(Koch & Eckstein, 1991;Pearson, 1991)。Rosenshine,Meister 與 Chapman(1996)整理學生 提問的相關文獻後發現,當教師善用提問策略(如 signal words 或 question stems)

來引導學生產生問題時,可以使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增加。Koch 與 Eckstein

(1991)針對大學物理系學生進行試驗,發現學生針對課本內容進行提問後,對 其閱讀理解程度有很大的改善。學生透過這個方法發現自己在閱讀課本內容時遭 遇到的困難,進行達到自我監控的目的。研究證明學生在接受自我提問策略教學 後,其閱讀理解能力獲得提昇。

(5)理解監控

學生透過提問,可以讓他們更能夠找出文章中的重點,達到監控自我理解程 度的目的(Wong, 1985)。Palincsar 與 Brown(1984)指出,在學生閱讀完一段文章後,

藉著針對文章內容進行提問及回答,可以幫助學生找出自己還有什麼地方不懂或 是理解不完全的部份。因此,教師應當鼓勵學生主動提問,而不是提供一些教師 已經預設答案的問題讓學生被動的回答。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