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提問(questioning)在教育環境中很重要,有效且具啟發性的問題不但可以增進 教學的成效,對於學生創造潛能的激發也十分有助益。學生的提問在教學過程中 的重要性在近幾年逐漸被重視(Dillon, 1988;Dori & Herscovitz, 1999;Marbach-Ad

& Sokolove, 2000),學生提問不但可以提升其學習的獨立性(Bruner, 1990;

Marbach-Ad & Sokolove, 2000),學生也能透過提問釐清觀念,瞭解自己的學習情 況(King, 1994)。此外,提問對於學生也是有效的後設認知活動,學生可以透過提 問反思自我認知的狀況,藉以增進自己對於內容的理解(Fishbein, Eckart, Lauver, Van Leeuwen, & Langmeyer, 1990)。

雖然提問為思考的本質,但由於教師總是習慣於對學生提問,很少鼓勵學生 提問,再加上教師偏向提問事實性問題,而非誘導性思考問題,造成學生認為學 習就是學習事實性知識(Shodell, 1995)。經過這樣的教育多年後,學生不但被訓練 成習慣回答教師的問題,在主動提問上仍為新手(Dillon, 1990)也造成學生認為學 習就僅只是研究事實性知識的結果(Dillon, 1990; Shodell, 1995)。有鑑於上述問 題,近來相關文獻建議教育應該以發展學生提問為中心(Dillon, 1990; Shodell, 1995;

Dori & Herscovitz, 1999),Dillon更指出問題的提問應該同時來自教師與學生,顯 示出提問問題在教育上的重要性。

同儕互評(peer assessment)在教育上已被證明對學生的學習有所幫助(Topping, 1998;Tsai,Liu,Lin & Yuan, 2001;Hanrahan & Isaacs, 2001;Ballantyne, Hughes &

Mylonas, 2002)。在實施同儕互評的過程中,不但可以增加同儕之間的互動頻率,

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 (Topping, 1998;Melograno, 1997;Chin, Liu, & Lin, 2001),

還 可 以 培 養 學 生 的 溝 通 技 巧 及 增 進 學 生 問 題 解 決 的 能 力 與 自 信 (Melograno, 1997)。學生透過互評閱讀、比較、分析、評判別人的問題與答案,有助於提昇自 己的高層次思考能力,這些都是對學習成效重要的能力(Zohar & Dori, 2002)。

傳統同儕互評實施上最大的困難在於彙整評量的結果,因其為一項費力又耗 時的工作,徒增許多教師教學的負擔。在今日電腦與網路發達的時代,若在實施 同儕互評時,運用網路系統做為媒介與控制中心,不僅可以節省複製作品副本的 時間與成本,化解同儕間面對面進行評量的尷尬,也可以完整呈現所有同學的評 分及建議,協助教師處理同儕互評的結果,突破時空的限制,解決無法找到共同 時間溝通的障礙(Topping, 1998;劉得煒、劉聖忠,2000;林英文,2002)。

目前已有不少學者紛紛利用全球資訊網的便利性與即時性,建構網路同儕互 評系統。在邱繼弘、王尉任、袁賢銘、林珊如(1998)的研究中,同儕互評及接 受回饋等都是在網路上進行,由系統自動分配評量者、記錄評量結果,及分發評 量結果等工作。根據 Bhalerao & Ward(2001)的研究指出,網路同儕互評系統能 提供學生有效且快速的回饋,有助於學生改進他們對撰寫程式與問題解決的批判 與分析能力;而且在試卷管理與計分方面,成功地降低所需的資源。Bostock(2002)

與陳信汛、李建億(2002)等的研究發現,網路的匿名機制能使學生更願意參與 評論。顏永進、何榮桂( 2001)指出網路提供一種絕佳的同儕互評機制,學習者 可以在同一時間觀摩學習他人的作品,這是傳統教室環境中很難做到的。但以往

同儕互評之相關研究多要學生評量作業或報告,讓學生評量同儕提問的研究較 少,因此本研究將提問策略融合網路式同儕互評是一個可探究的議題。提問式教 學支援系統(Questioning-Based Instructional Support System,QBISS)以網路為基 礎,學生被要求與同儕分享他們提問的問題與回答的答案,並評估同儕發表的問 題與答案。當學生進行同儕互評的活動時,擔任評審者(assessor)的角色能夠審視 同儕的問題與回答,在觀摩楷模問題與回答後,會反省自己問題與答案的缺點;

以受評者(assessee)的角色來說,學生在接受同儕的給分之後,會藉此調整並修正 自己問題與答案的缺點,以改進下一次自己的提問與答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 能了解同學覺得教材的重點在哪,具有挑戰性值得當作測驗的問題為何。由此看 來結合提問策略與同儕互評不只是評量方法,也是促進學習的學習過程,因為它

讓學生在過程中不斷地累積學習成果(Topping et al. , 2000)。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分為二個實驗階段,分別為課堂組(實驗一)與課後組(實驗二),課堂 組的QBISS以計算機概論的網際網路概念為內容單元;課後組的QBISS以計算機 概論的電腦硬體為內容單元。本研究針對二個實驗階段,分別探討學生使用此系 統進行同儕互評的情況、學習成效、互評品質和互評態度。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為:

1. 研究目的:了解學生在 QBISS 上進行問題互評的情況 待答問題:學生在課堂中的問題互評情形為何?

待答問題:學生在課後的問題互評情形為何?

2. 研究目的:了解學生在 QBISS 上進行答案互評的情況 待答問題:學生在課堂中的答案互評情形為何?

待答問題:學生在課後的答案互評情形為何?

3. 研究目的:了解問題互評與學生學習的關係

待答問題:探討課堂中問題互評的評分與學生之學業成就的關係 待答問題:探討課後問題互評的評分與學生之學業成就的關係 4. 研究目的:了解答案互評與學生學習的關係

待答問題:探討課堂中答案互評的評分與學生之學業成就的關係 待答問題:探討課後答案互評的評分與學生之學業成就的關係 5. 研究目的:學生的問題互評品質

待答問題:學生在課堂中的問題互評品質為何?

待答問題:學生在課後的問題互評品質為何?

6. 研究目的:學生的答案互評品質

待答問題:學生在課堂中的答案互評品質為何?

待答問題:學生在課後的答案互評品質為何?

7. 研究目的:了解學生對互評的態度

待答問題:探討學生對課堂中互評問題的態度 待答問題:探討學生對課後互評問題的態度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同儕(Peer)

同儕是指一群具有相同認知學習度、專業技能、學術背景的人(徐雍智、蔡 今中、陳明璋,2002),本研究係指同一班級的學習者。

二、同儕互評(Peer assessment)

同儕互評是指由相同年級、知識成熟度、專業技能等學術背景相等的學生,

跳脫學習者的角色,以評量者的角度來互相評量彼此作品的等級、品質、學習成 果(Topping, 1998;劉旨峰, 2001;徐雍智、蔡今中、陳明璋, 2002)。這種 互評的作法是希望透過不同人的看法來得到一個較一致的看法。其目的是要促進 學習,使逹成最大的學習成效,而不只是在事後評定其成功與否(Topping et al., 2000)。

三、網路同儕互評(Networked peer assessment)

網路同儕互評是指運用網路來進行同儕評量活動。本研究是以網路作為同儕 互評的平台,學生從網路上提問、回答、瀏覽同學問答、給予同儕問答分數。

第四節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課堂組之研究對象為某高商進修學校資料處理科三年級學生,國中基 測成績在70級分至80級分之間;課後組之研究對象為某高商進修學校商業經營科 學生,國中基測成績平均為155級分。學生皆具有Windows基本操作、中文輸入、

文書處理及網頁瀏覽等能力,具備參與本研究教學實驗之基本技能。但是,若要 推論至其他技能領域時,尚須考慮其領域屬性、學習者性別、年齡、能力等之研

究範圍的差異。

二、本研究以 QBISS 做為學生張貼問答、同儕互評、相互瀏覽問答、觀看評量結 果的平台。因此,推論的範圍僅限於與本教學實驗相類似之情形。

三、本研究由於考慮不影響原班上課及學校電腦教室的排課時間,故教學實驗中 課堂組僅進行三週;課後組進行八週,實驗時間尚短,若推廣為長時間使用,仍 需再進一步研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