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動機相關理論研究 學習動機相關理論研究 學習動機相關理論研究 學習動機相關理論研究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0-45)

第二節 第二節 學習動機相關理論研究 學習動機相關理論研究 學習動機相關理論研究 學習動機相關理論研究

就教育心理學而言,動機(學習意願)是影響學習歷程的重要因素,任何 學習活動皆有其學習動機,否則學習無從產生。可見在整個學習歷程中,學習 動機對學習活動的成敗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本節先就學習動機的意義加以探 討,接著整理有關學習動機之相關理論,以下分別敘述之。

一 一

一 一、 、 、學習 、 學習 學習( 學習 ( (learning) ( ) )的意義 ) 的意義 的意義 的意義

學習乃是教育心理學上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張春興與林清山(1992)定義 學習是一種經由活動或經驗促使行為產生較為持久或改變的歷程。張春興

(1994)進一步說明,學習是指行為改變的歷程(process),而非僅指學習後 行為表現的結果。Gagn'e(1985)提出,學習是指人的心理傾向和能力的變化,

這種變化要持續一段時間,而且不能把這種變化簡單地歸結於生長過程。邵瑞 珍、皮連生(1995)這種內在的變化不能觀察,必須通過外在的行為,通過作 業或表現的變化來推論學習的發生。張春興(2001)提出「學習」是因經驗而 使行為或行為潛勢產生較為持久改變的歷程。而學習動機指學習者在引發、維 持學習活動與達成課程學習目標的過程中,個人內在的心理歷程。

二 二

二 二、 、 、動機 、 動機 動機( 動機 ( (motivation) ( ) ) )的意義 的意義 的意義 的意義

「動機」原意是意識的決定或引起動作(activate)的意思(黃益松,2001)。

Asubel(1968)認為動機基本上包含六種需求:(1)探索需求是渴望瞭解未知 的事物;(2)操作需求是為操控環境以求改變;(3)活動需求則指從事身體 上或精神上的活動;(4)激勵需求是指需要思想、感情、及週遭的人事和環境 的激勵;(5)知識需求則是對知識的渴望;(6)自我提昇的需求是希望自己 能為他人所接受與認可。Munn, et al., (1969)將動機定義為個體內在的一種動 力,如興趣、態度及渴望等,而該動力可影響並改變個體的行為。

Keller(1999)則認為動機是指對經驗與目標的選擇及為此所付出的努力程 度。他指出興趣(interest)、切身相關(relevance)、期望(expectancy)、及 結果(outcome)是決定動機的四個要素。Reilly, Lewis and Tanner(1983)提出

動機是個體內的一股力量,是個體的內在動力,如興趣、態度及渴慕,該動力 會影響行為並引起行為的改變。Good and Brophy(1984)認為動機是一種建構 性的概念,可用來解釋個體在目標導向的行為發生、引導、強度及堅持的情形,

通常被認為是價值乘以期望所形成的。

據黃富順(1992)引用Darkenwald對動機取向的界定,認為是個體參與學 習的理由之基本架構。Loudon and Bitta(1993)認為動機是一種促使人們採取 某種行為,以滿足某種需求的力量。林靈宏(1994)指出「動機」是一種促使 人們採取某種行為,以滿足某種需求的力量。而張春興(1994)定義動機是引 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導引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一種內在 心理歷程。Raffini(1996)認為要引起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需了解學生的需求,

就是自治、能力、歸屬感、自尊與快樂五種需求。我們在做事之前,通常都會 預設目標,然後再採取各種方法來達成該目標。而之所以使我們願意朝向該目 標奮鬥與努力的內在心裡狀態,就是所謂的動機。

溫世頌(1997)提出動機是引發個體行為的內在狀態,包括感覺需求、促 動行為及朝向目標,以獲致滿足。Kotler(1997)認為動機是一種被刺激的需求,

它足以引發個體採取行動以滿足之。張春興(2001)更提出「動機」是行為的 動力及指針,除能引起個體行為發動及其後的維持,更能使活動朝向某一方向 或目標進行持續運作。葉和滿(2002)指出動機是個體的感覺需求(needs)、

行為驅力(drives)、邁向目的(goals),達到滿足(satisfaction)以促進個體 成功的因素。動機一向是人類最為複雜的心理特質,不僅是心裡學研究的重點,

在教育學亦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黃富順(2002)更指出動機是引發個體活動,

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促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歷程。

三 三 三

三、 、 、動機的分類 、 動機的分類 動機的分類 動機的分類

動機理論主要來自心理學的研究,心理學家已發展出數種人類動機的理 論。在普通心理學上,對動機的分類多採簡單的二分法,一般而言有以下幾種 分法(Loudon & Bitta 1993;張春興、楊國樞,1994):1.生理的或心理(physiologic- al vs. psychological):前者的目的在滿足個體生理上的需求,後者則在達成心 理上的慾望。2.意識的或無意識的(conscious vs. unconscious):依個體自身對 其行為動機的知覺程度,可分為意識的或無意識的。3.正向的或負向的(positive

vs. negative):根據動機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可分為正向軀力和負向軀力;前 者引導個體往某一目標前進,而後者則軀使個體遠離某種結果。4.原生性或衍 生性(primary vs. secondary):前者主要出自於人類自發性的驅力,是由需要 或刺激所引起,而後者則主要來自於經驗的學習,以及社會文化的影響。

四 四

四 四、 、 、學習動機 、 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

Petri(1986)定義學習動機為指引起個體學習活動、維持個體學習活動、

並促使個體朝向某一學習目標進行的內在力量。林寶山(1990)指出學習動機 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受到環境及增強物等後天因素所影響,影響學生學習動機 的因素很多,包括學校、教師、同儕、課程教材及校外各種因素等。個別學習 動機差異的形成,與年齡、性別、能力和成敗經驗等主觀因素,以及工作性質 之客觀因素有密切關係。Stipek(1995)認為學習動機是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成就 動機,為個體追求成功的一種心理需求,也是影響學業成就的主因之一。

Mccombs(2000)指出強烈的學習動機與真實的興趣會明顯提升學習速率。

同時他亦提及學生具有更正向的期待與高的學習動機時,其學習成效也會隨之 提升。廖志昇(2004)認為是指引起學習者對客觀的學習活動認知,自發的維 持學習活動,以導使 該學習活動趨向所設定的目標,並滿足其學習目標的內在 心理歷程。邱奕銓(2004)指出認為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內部 動力。陳秋麗(2005)所界定學習動機是指在學習歷程中,凡能促使學生自動 學習的行為,引起學生學習並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導致該學習活動趨向教 師所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

賴淑芬(2005)提出學習動機是一種學習行為的內在因素,是由學習者的 內在需求所引發,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或方式,並導引學習者的學習活動趨 向學習目標的一連串 心理歷程。陳素蓮(2006)定義學習動機為潛隱在內心裡 的動機是一種行為驅動能量,當此激發出的能量轉化為學習意念及學習動力,

引導個體決定參與學習,且持續學習,直到個人內在及外在環境趨於平衡或達 到設定的目標為止,此即為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及外在動機,李 詠吟、單文經(1997)提出學習者內心感覺需要或對學習目的有所領悟而自發 的動機,是學習的內在動機。受外力驅迫而引發學習的動機,就是學習的外在 動機。

五 五 五

五、 、 、學習動機之相關理論 、 學習動機之相關理論 學習動機之相關理論 學習動機之相關理論

學習動機的相關理論於此提出三部分探討,分別是Keller的ARCS模式、行 為主義、認知學派。茲敘述如下:

( (

( (一 一 一 一) ) ) )Keller 的 的 的 的 ARCS 模式 模式 模式 模式

在當代的學習動機的設計中,Keller 的 ARCS 模式極被推崇(賴淑玲,

1996)。其因 ARCS 模式的教學設計較為完善(Okey & Santiago, 1991)。這套學 習動機理論是在建立學習環境與教學技巧會影響學習動機的論點上,將主要成 份包含於四個動機元素:專注力(Attention)、關聯性(Relevance)、自信心

(Confidence)及滿足感(Satisfaction),茲敘述如下:

Keller(1999)指出教學策略包括引發學習動機,安排教學順序和選擇教 學方式等三項目。同時,Keller 提出的 ARCS 模式(ARCS Model),可讓教學 者對學習者的動機有較清晰的認識:1.專注力(Attention)所指的是引起學生的 好奇心或興趣,學生是否知覺到教學內容是否有趣,並重視它。2.關聯性

(Relevance)意指學生能否能察覺到教學能否實現其目標,或是滿足其需求,

並且能讓學生瞭解他們所習得的知識是有用的。3.自信心(Confidence)意指學 生能否察覺到自己有把握經過一番努力,即可以成功的完成學習的任務。第四:

滿足感(Satisfaction)係指學生從教學當中,所接受到的內在和外在的獎勵

(Award)。

根據 Keller 強調讓學生能夠有機會,將他們所學知識應用到真實情境,隨 過程進行提供正面的結果,遇到困難時給予鼓勵。同時所有活動要依循既定目 標,且對學生行為的評量必須有一致性。另一方面,以運動技能的課程之教學 時序上,內容可分成二大部分,一是有關教師上課部分,一是實際讓學生動手 操作的部分。在安排教學時序的順序時,應先考慮到讓學生對運動技能有基本 認知與概念後,再實際徒手操作、進行身體活動或運動。即應先安排上課部分,

已費時程度的任務課程如:徒手操作、進行身體活動或運動…等,安排在課堂 的中間與最後。最後,選擇教學方法則可以講授法、個別教學法及互動式教學 法相互使用。在教學中忽視任何一個 ARCS 要素,都可能導致教學實施的無效 或失敗。因此,ARCS 動機教學模式中各元素都具有相互的關聯,在實際的教 學現場應具有頗高的教學效能。再者,教學者若能提供電腦輔助教學系統的設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