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滿意度相關理論研究 學習滿意度相關理論研究 學習滿意度相關理論研究 學習滿意度相關理論研究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5-51)

本節先就學習滿意度的意義加以探討,接著整理有關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理 論,以下分別敘述之。

一 一 一

一、 、 、滿意的意義 、 滿意的意義 滿意的意義 滿意的意義

「滿意」的意義為何?依據大辭典(三民書局,1985)之解釋為「滿意是指 意願滿足」。而「滿足」指在進行一項活動之後所帶來的一種愉快的感覺,是一 種相當主觀的感受或態度。Martin(1988)指出,滿意是指個人在獲得經驗的期 望,以及他所感受到該經驗實際結果之間的一致性,當所感受到的等於或超出 所期望的,便覺得滿意;反之則不滿意。

二 二 二

二、 、 、滿意度的意義 、 滿意度的意義 滿意度的意義 滿意度的意義

「滿意度」是個比較抽象的名詞,其意義往往會因對象的不同而有差異,

茲舉相關定義如下:Locke(1969)認為顧客滿意度是發生對一些經驗的評估反 應,而產生出主觀的情緒而這個情緒將隨著個人及評估的結果來決定之。行為 科學辭典(Wolman, 1973)解釋滿意度是指基於達成支配動機傾向的目的後所 產生的愉悅狀態;也是個人所感覺的一種狀態,高興的態度或動機。張氏心理 學辭典(張春興,1989)定義滿意度為個體動機(生理的或心理的)促動下的 行為,在達到所追求目標時產生的一種內在狀態,是個體慾望實現時一種心理 感受。

牛津辭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1989)指出滿意度是願望滿足,

也是滿足或高興的一種心理狀態,具有喜悅的經驗、事實或情境。可以免除懷 疑、不確定或不安。Flammger(1991)將滿意度界定為需求和需要的應驗;完 滿的愉悅、足夠的感覺。韋氏辭典(Webster’s unabridged dictionary,1997)解釋 滿意度是感到滿足的行為,對程度、內涵或狀態感到滿足,在動機或方法上,

令人滿足的狀態。Kotler(1997)將滿意度定義為一個人所感覺的愉快程度,源 自其對產品性能結果的知覺與個人對產品的期望。若競爭對手也同時提出同等 值或更加滿意的服務水準,消費者便很容易中途離去,轉向他方。

三 三

三 三、 、 、學習滿意度的意義 、 學習滿意度的意義 學習滿意度的意義 學習滿意度的意義

馬芳婷(1989)認為學習滿意度是一種對學習活動的感覺或態度;這種感 覺或態度的形成是因為學習者喜歡該學習活動或在學習過程中,其願望、需求 獲得滿足。學生學習滿意度包括以下三個層面:(一)教師教學:學生對教師 之教學及課程的滿意程度;(二)學習成果:學生就學習內容對其個人貢獻的

滿意程度;(三)人際關係:學生對學習過程中,與同學及機構其他人員關係 的滿意程度。

蔡明砡(1991)研究指出學生對於學習滿意度,係指參與研習活動的感覺 或態度,這種感覺或態度表示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喜歡程度,或願望、需求得到 滿足或目標達成的程度。吳婉如(1992)認為學習滿意度是指學生對學習活動 的愉快感受或態度。Fujita Starck and Thopson(1994)對學習滿意度定義為對於 學習活動的一種感覺或態度,這種感覺或態度來自於學習者對整體學習活動的 喜歡程度,或學員透過學習滿足其需求達成願望的程度。蕭安成(1998)提出 學習者進行學習活動之後達成原先需求和期望,甚至獲得不預期的結果,產生 飽足的喜悅感和積極的態度,因此學習滿意度可視為一種評鑑的方式或層面。

許文敏(2001)表示滿意度為學習活動內容、方式、過程與結果的感受或 態度,符合期望水準為滿意,不符合期望水準則為不滿意。謝惠卿(2002)把 滿意度定義為一種感覺或態度,是願望與需求的達成程度。黃玉湘(2002)定 義學習滿意度係學習者在參與學習活動後,能達到學習前所預期的目標,學習 需求獲得滿足;在心理上產生愉悅的感覺,並對學習活動有更積極的態度。劉 欽敏(2002)認為滿意度是一種心理狀態,當個體的動機、方法需求,內涵獲 得滿足的狀態。孫豪志(2002)表示滿意度為個人體認與經驗,而體驗是個人 主觀的認知,因人而異。李麗美(2002)認為學習者對於學習整體的感覺與滿 足,此種感覺是來自於學習過程中是否能讓學習者感到愉快或舒服,以及學習 成果是否能讓學習者感到滿足其需求的主觀感受定義為滿意度。

四 四

四 四、 、 、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理論 、 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理論 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理論 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理論

綜合學者的文獻資料,關於學習滿意度的相關理論於此提出為:需求層次 理論、雙因子理論、差異理論、投入—產出理論及場地論等五部份。茲分別敘 述如下:

(一 一 一 一) ) ) )需求層次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

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1970)對人類的動機持有整體及分層的看 法。他認為人類的各種動機彼此間具有關連性、變化性,及與個體生長發展的 過程具有密切的關係。馬斯洛強調人類的所有行為是由需求(need)引起的,

而需求又有高低層次之分,可按其性質由低而高分為七個層次,各層次需求的

名稱及對個體行為所發生的促動作用分別為(張春興,2001):

1.生理需求生理需求生理需求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 )

指維持生存及延續種族的需求,如求食、求飲、睡眠、性慾等屬之。教育 上,教師若發現學生的學習行為有異常情況時,應先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情形,

如飲食、睡眠、穿著等,若學生無法在生理需求獲得滿足,很難期望學生安心 讀書,追求知識。

2.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安全需求((((safety need))) )

指需求受保護和免於遭威脅,從而獲得安全感的需求,如困難求人幫助、

危險求人保護、職業希求保障、病痛希求醫治等屬之。家庭和學校教育上,父 母與教師可藉此了解,對青少年行為管教過於嚴苛固屬不當,但過份放縱溺愛 的管教方式,也不洽當。因為「秩序」和「規範」也是人的一種心理需求,這 種需求如不能得到滿足,將影響個人的發展。

3.愛與隸屬需求愛與隸屬需求愛與隸屬需求愛與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s))) )

指受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等需求屬之。基層的生理與安全需 求得到滿足後,個人在同伴友愛、家庭溫暖、別人接納、團體歸屬等方面的心 理需求會隨之增加。愛與隸屬需求是屬於社會性的動機,獲得該動機滿足時,

個人才有愛與被愛和隸屬於團體的感受。

4.尊重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尊重的需求((((esteem need)))

指獲取並維護個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如被人認可、讚許、關愛等均屬之。

從教育的觀點,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學習動機,教師如運用得宜,學生會自動自 發為其自尊需求而奮發向上努力。但我們必須了解,該種內發性動機的維持,

須讓學生有機會獲得需求的滿足。也就是教師必須適當安排,讓學生都能獲得 成功的經驗,而且清楚知道是如何成功的,此一需求獲得滿足時,個人才會體 認生命的價值。

5.知的需求知的需求知的需求知的需求((((need to know))))

指個體對己、對人、對事物變化中所不理解者,希望得到理解的需求,如 好奇、求知、探索、操弄、試驗、閱讀、詢問等屬之。

6.美的需求美的需求美的需求美的需求((((aesthetic need))) )

指對美好事物欣賞的需求,如希望事物有秩序、有結構、順自然、循真理

等心理的需求屬之。

7.自我實現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自我實現需求((((sel f-actual i zation need))))

指在精神上臻於真善美合一至高人生境界的需求,也就是個人所有理想全 部實現的需求。

朱敬先(2000)指出上述七種需要具有階級性,需求層次愈低層者,強度 愈大,而在較低層次獲得滿足後,其需要的慾望便減低;也由於每個人的個別 差異性,其需要也就不同。馬斯洛指出教學活動應該要和學生的需求配合,以 提升其動機層次,亦即當低層次的需求獲得滿足後,才可激勵高層次需求的產 生,雖然人類的需求很少能完全滿足,但可不斷加以改善,盡量使學生在需求 上獲得滿足。

(二 二 二 二) ) ) )雙因子理論 雙因子理論 雙因子理論 雙因子理論

Herzberg(1957)從工作行為的觀點來分析工作滿意度,他認為人類之所以 能安於工作是因為可在工作中獲得兩種報償,一是內在報償,即「激勵因子」

(motivator factors);一是外在報償,即「保健因子」(hygiene factors)。激 勵因子的存在會使人感到滿足,但若不存在也不會造成不滿足;這種因子主要 來自於工作本身,如:成就感、器重、責任感、升遷及發展等。保健因子的存 在會使人感到不滿足,但若不存在也不會造成滿足;這種因素主要來自於工作 之外,如:薪資、地位、公司政策、人際關係、工作保障等。Herzberg認為管理 者如能分清激勵因子和保健因子,並加以靈活運用,必可提高績效及員工滿意 度。Domer, et al.,(1983)將雙因子理論運用於學生學習滿意度上,發現影響學 生學習滿意度的激勵因子是學生本身內在的因素,例如學習成就感、教師與學 生的認同及本身的學習經驗等;而影響學生學習不滿意的外在保健因子主要是 外在的學習環境,例如學習環境、人際關係及機構的行政措施等。因此, 激勵 因子若存在,會使學生感到滿意,反之也不會感到不滿意。保健因子不存在,

會使學生感到不滿意,反之也不會感到滿意(馬芳婷,1989;林博文,1998;

林佩怡,1999)。

( (

( (三 三 三 三) ) ) )差異理論 差異理論 差異理論 差異理論

差異理論亦稱為「期望差異理論」,是心理學的理論之一,用來解釋工作 滿意。Domer, et al.,(1983)利用心理學的差異理論應用在學生學習滿意度上,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