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習成效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續學習時間到課堂外(史美瑤,2014)。

(二)對學習者的挑戰

混成學習模式,學習者是最大的受益者,然而,在許多的研究中發現,並非 使用混成學習模式,學習者就會即刻獲益,因為學習者會面臨如下所述的挑戰。

1. 學習者的態度:Eydelman(2013)的研究中提到,學習者對技術要求感到沮 喪,因為必須弄清楚如何使用線上資源。因此,混成學習環境的設置須考慮到學 習者對混成模式的體驗和參與新的互動模式的意願,學習者必須要有相當程度的 準備(Neumeier, 2005)。

2. 學習自主性:自主學習者的學習成就取決於學習者的自我學習過程。不同類 別的 Web 的工具(例如,通信工具、傳遞工具、評估工具及管理工具等)可用 於支持不同的自我學習過程。此外,如果課程得到輔助,對學習者的支持會更好

(Bele & Rugelj, 2007)。

(三)對學校機構的挑戰

學校機構除了教學成效考量外,財務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之ㄧ。實施混成學 習時,學校機構需考量在技術或基礎設施上的額外費用。混成學習倡導者認為,

在決策過程中,設計人員應考量機構的情況,選擇適當的科技工具使用。機構應 以現有技術為基礎接續延伸,建立混成學習環境;同時,選擇相對應的現有課程,

鼓 勵 教 師 重 新 設 計 自 己 的 教 學 內 容 , 購 買 相 對 應 的 軟 體 或 使 用 免 費 軟 體

(Eydelman, 2013; Horn & Staker, 2015)。

第二節 學習成效

一個國家的競爭力,端看這個國家的教育成果是如何,因此,歐盟在2009 年4月簽署的《魯汶公報》中提出,「未來歐洲各國高等教育政策改革重點,應 重視高等教育的教學功能 (the teacing mission of higher education),與以學生 為中心的學習(student-centred learning)」(楊瑩,2011)。由此可知,學生的 學習成效,是教育成敗的關鍵點。

壹、學習成效的定義

學習成效是判斷學習成果的指標,可讓學習者知道自己的學習狀況,並做為 學習者與授課者改善的依據。Lachman(1997)認為,「廣義的學習成效指的是,

質保證與認證:基本術語與定義辭彙錄》(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 : A glossary of basic terms and definitions)中,將學習成效解釋為:「用來闡述學習 者歷經一段學習與完成某一單元時數、課程與單元後,所被預想應該知道、瞭解 與展現某種效果的說明」。歐盟及北歐五國,對學習成效的定義,是指學生在經 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能夠對所學習的事物進行描述或理解,具有符合此學習階 段的能力(Gallavara et al., 2008、楊瑩,2011)。

美國教育學家Bloom等人在1956年提出,學習成效可依據教育目標分成認

提出的AMTB(Attitude/ Motivation test Battery)、Muhammad 等人(2014)、吳 美雲(2003),陳宜徽(2008),胡嘉玲、張鑑如(2008),杜伊涵(2014),黃惠 如(2015),編製的英語態度量表加以編修而成。透過此量表,了解研究對象的 學習興趣、學習態度、自我效能、學習動機等,進而提供給教師作為教學參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研究將學習成效定義為:學習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活動後,在知識或情 感方面的增強程度,應兼顧客觀與主觀評量其內涵包含「學習成就測驗評量」

及「學習態度」。

貳、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

經研究發現,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學者各有不同的看法。Wang、Haertel 和Walberg(1993)統整近五十年來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相關資料,將其影響學生 學習成效依其相關性分為六大類,包含:學生因素、教室教學與氣氛、校外背景 環境因素、課程設計因素、學校組織因素與地區因素。黃光雄(2004)指出,「影 響學生學習成效的因素可分為三類:(1)學生因素,如學生的能力、發展層次及 學習動機等;(2)環境因素,如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及同儕團體等;(3)教師教 學因素,如教學品質或教學時間等」。

劉佩雲和陳柏霖(2015)提到學者 Wang、Haertel 和 Walgerg 於 1990 年及 Wagner 和 Sternberg 於 1984 年時,均發現後設認知是影響學生學習成效最重要 的能力。學習成效不佳的學習者,往往是因為無法在後設認知能力上辨識出有意 義且重要的內容加以記憶。

綜上而論,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因素大可歸納為學生因素、環境因素、教師 因素。各因素對學習者學習成效影響程度之大小,依學習者所在區域不同而有不 同程度的影響。本研究對象為偏遠地區國中補救教學學生,影響學生學習成效較 大的因素為學生的家庭環境與家長支持、認知過程、後設認知能力、學習動機等。

叁、混成學習所表現之學習成效

研究顯示,混成學習在高等教育方面,已被證明是ㄧ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可 以適應學習樣態日益多元化的學生群體,並能同時整合線上教學資源且增加學習 環境的價值(Alammary, Sherd, & Carbon, 2014)。

近期學者 Alammary 等人(2014)、González-Gómez 等人(2016)和 Nortivig 等人(2018)經過許多實證研究分析,發現運用混成學習模式,學生學習成效優 於傳統教學法的學生表現,蔡欣嘉(2006)及賴宛靖(2015)研究更指出混成學 習模式對於語言的學習,更較其他學科為佳。

時至今日,混成學習發展出新的研究趨勢。依據 Derbel(2017)的研究指出,

「有效性」( effectiveness)及「網路學習社群架構」( community of inquir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framework)已成為混成學習的研究趨勢。前者藉由面對面及線上學習進行前後 測成績比較,以期確立線上教學的 「有效性」 及其對學習者「積極」影響的證 據;後者欲瞭解教師如何將課程內容、活動和資源相互結合及聯繫,以及學習者 如何使用,方可在混合學習空間中創造最佳學習機會。此論點是根據 Garrison 和 Vaughan(2008)提出的網路學習社群架構三要素,藉此檢視混成課程是否有 效,三要素內容分述如下:

1. 社交存在(social presence):開放式溝通、鼓勵合作、情感交流;

2. 認知存在(cognitive presence):有困惑感、交換資訊、連結想法、解決問題;

3. 教學存在(teaching presence):設計課程、促進互動、聚焦討論。

由此顯示,混成學習是教育未來的趨勢,透過混成學習,教師可以調整教學 模式,照顧學生個別差異,有效解決學習問題,以國家教育整體面來看,更能夠 縮短城鄉教育落差。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