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適切性」、「平臺成效性」、「課堂學習氣氛」、「使用意願」及「整體滿意度」皆達 滿意水準,顯示本研究之補救教學學生對於混成學習模式持正向積極的態度。其 中滿意度相對最高為「平臺成效性」、次高為「課堂學習氣氛」,最低為「使用意 願」。

第二節 建議

壹、 對教學者的建議

一、 建立學習者的目的感:

美國史丹佛大學教育系教授、美國國家教育學院院士威廉.戴蒙(親子天下,

2019)認為,要創造學習動機,首先要讓學習者有「目的感」,因為「目的會創 造動機、引導行動、造成影響、帶來人生的快樂和滿足」。有「目的感」的人,

對於自己喜愛的事充滿熱情,願意奮力達成,並從中感受到自己的行為,對於他 人及世界的重要性及貢獻。藉由協助學習者建立「目的感」,讓他們體會到,「相 信什麼、努力去完成一件事,會讓人很喜悅」,逐步建立學習者的成就感,誘使 學習者願意花費心力於課業學習上。

二、人優先於科技

「科技輔助教學」並非補救教學第一優先重要。《AI 新世界》作者—李開復 先生指出,「AI 人工智慧可以精準地複製梵谷的畫,但是沒有辦法可以創作類似 梵谷的畫。」所以並非授課教師讓學習者使用平台學習,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就可 以提升。相較於一般的學習者,低學習成就者需要教師更多的協助及支持。

Nevgi,Virtancec 和 Niemi(2006)的研究也指出,學習者在教師指導下使用科 技,較自行使用科技學習所獲得的學習成效較好。補救教學學生容易因評量結果 不佳,產生挫折,甚而放棄學習。授課教師需適時依學生特質、學習習慣,決定 如何使用科技、何時使用科技及使用時間的長短,並調整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及 評量方法。因此是「人」主導科技使用,而非「科技」主導一切教學活動。透過 學習目標的調整,設計適合補救教學學生的教學活動,給予不同的學習任務,讓 學生在課堂中,維持或甚至提高學習動機,進而提升學習成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精準的學習診斷及心理層面的關懷

《AI 新世界》作者—李開復先生,在「2019 人工智慧論壇」演說中提及,「未 來 15 年,有許多的工作將陸續被 AI 人工智慧取代,但因教師的工作需具備同理、

信任、愛與關懷,所以難以被 AI 取代」。這樣的教師人格特質,對於補救教學的 學生極為重要。補救教學能否有成效,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授課教師。補救教學 的授課教師,須有能力針對不同學習困難的學習者,提供適切的教學法,並能清 楚掌握學習者的學習斷層點,藉由適當的教學引導及支持,讓學習者經歷成功的 經驗,使之有成就感,逐步建立學習者「我可以學會的信心。」

四、 符合學生多元智能發展的課程設計

補救教學首要目標,應是建立學生學習習慣與培養學習動機,進而使之產生 學習自信心,而非重視學生知識量的累積。授課教師應根據學生個別多元能力的 亮點,在課堂中設計相關活動,提供學生發揮的舞台,藉此建立學生的成就感,

維持學生願意參與課程並繼續學習的動力。STEAM 教育推廣的先導者之一,

Peter Charles Taylor 教授(親子天下,2019)認為,「將 Art 加入到 STEM,更 容易讓學生獲得更多學習機會,因為傳統教育存在限制,並非每個學生都同樣適 應」。加入 Art,使學習層面更廣泛,可增加學生的學習熱誠,並提升滿足感。比 起一般的學生,補救教學的學生更需教師在課堂上提供學生多元能力展現的機 會,打破傳統學習的框架,讓學習者回歸課堂成為教室的主人。

提升教學成效刻不容緩,為學習者量身訂製的教育發展,為未來的趨勢。補 救教學成效若可提升,校園學習氣氛就可改變,整體教育品質就可精進,家庭及 社會問題就可減少,國家的競爭力就可進步。

貳、 對教育行政單位的建議

一、降低開班人數上限

依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補救教學作業要點」規定,補救教 學開班人數區間為 6~12 人,但因學生的學習型態及學習程度落差大,建議開班 人數上限應降至 6 人,使授課教師可以提供更完善的指導。

二、調整上課時間

補救教學課程時段應調整於課間進行。長久以來,為顧及學生正式課程之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教權,國中階段補救教學課程,習慣安排於正式課程之後,如第八節或第九節,

導致學生在校學習時間過長身心疲累,無心學習,教師也無法以最佳狀態進行教 學,因此不易提升學習效果及學習態度。

三、設置專案教師

補救教學授課教師之授課節數應納入教師基本授課節數計算,解決補救教學 師資不穩定,或師資招募不易的問題;且應聘任校內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專 案教師,使致能有效的進行學習診斷,充份地瞭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及學習需求,

協助學生建構學習鷹架,漸進地填補學習缺口,達到提升學習成效的目的。

四、打破段考統一命題,段考試卷另行命題

在國中階段,補救教學課程一直受限於齊一式的授課進度及評量範圍。授課 教師為了讓補救教學學生回原班能跟上班級的課程進度,不致在原班課堂成為

「客人」,故仍以該年級段考的課程內容進行片段式的課程補救。但因學生程度 未達該年段基礎能力,回歸學校正式段考,無法展現其補救教學的成果,導致學 生長期因段考成績不佳,打擊其學習成就感及學習樂趣。補救教學最重要的精 神,為協助學生從學習斷層階段進行補救,若要落實補救教學的精神,應朝以補 救教學內容為基礎,針對補救教學學生另行段考命題,使「教學內容」對應到「學 生能力」再對應至「評量內容」,消除「所學非所考」的現象,拉長學習時間,

逐漸恢復並建立學生的學習信心,落實補救教學的精神。

五、改善硬體設備

網路頻寬是影響混成學習融入科技教學之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部分 地區校內網際網路設備及頻寬速率未達最佳狀態,應逐年編列預算,改善校內科 技環境。

六、落實教師教育訓練

混成學習模式需要搭配線上學習,方能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效果,但目前在學 校任職的教師,使用資訊的能力沒有一致的水準,因此政府相關單位應加強提升 第一線教師之科技素養,以利推動教師運用混成學習模式教學。

參、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探討使用混成學習教學方式,對於師與生、生與生之間互動性之影響 根據不同年代多位學者提出混成學習的優點,其中明確指出學生可透過網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討論與其他學習者或教師進行交流,增加師生與生生之間的互動,藉此可培養學 生溝通、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實驗過程階段,多著重在學習成效的表現,

並未針對互動性做深入的研究,建議後續研究者可將師與生、生與生彼此間互動 之影響納入研究範圍。

二、探討使用混成學習模式,對於教師教學滿意度之影響

關於混成學習模式,多數的研究重點為探究學生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的表現 是否有所成長,但並未針對教師使用混成學習後,對教學是否有所助益的滿意度 調查。建議後續研究者,可將教師對使用混成學習模式之滿意度,納入研究範圍。

三、擴大研究樣本數,探討混成學習對於不同學習樣態學生之影響

本研究的對象僅限新北市某偏遠地區國中八年級補救教學學生為研究對 象,樣本數量及範圍較少,使得本研究的應用與推論上受到限制。建議未來研究 者,可針對不同縣市不同學校型態,或以區域型學校樣態及不同年級之補救教學 學生進行研究。

四、延長實驗時間,增加研究的內在效度,確立教學實驗的有效性

由於使用混成學習模式,對學生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的影響,非短時間就可 立竿見影,為求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及代表性,建議未來相關研究者,可延長實驗 時間至一學年或以上,進行長期觀察,方能更深入了解,使用線上平臺的混成式 學習模式,對於偏遠地區國中補救教學學生英語科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的影響程 度。

五、 後續長期追蹤的必要性

教育的變革應建立在扎實證據的研究上,因實驗介入的外加因素是否能達 到預期的效果,並以此提出更有效的解決方式,相信是第一線教師最關切的;影 響補救教學學生英語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的因素多且複雜,建議需長期追蹤觀察 記錄,將更有效的教學策略結果,提供給教育現場的相關人員,才能達到提升學 生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的目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如哲(2010)。解析「學生學習成效」。評鑑雙月刊,27,62。

王韻齡(2017 年 9 月 1 日)。台灣國中小科技教育失落的 10 年,108 課綱將是扭 轉契機?親子天下。取自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5009- 方新舟、呂冠緯、葉丙成、蘇文鈺(2018 年 10 月 7 日)。嚴重與世界脫節的《中 小學數位學習中程計畫》。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s://udn.com/news/story/6887/3409168

史美瑤(2014)。混成學習(Blended/Hybrid Learning)的挑戰與設計。評鑑雙月 刊,50,34-36。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臺北市:千華。

余民寧(2011)。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臺北市:心 理。

杜伊涵(2014)。新北市七星分區偏遠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態度、英語學習 動機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杜伊涵(2014)。新北市七星分區偏遠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態度、英語學習 動機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