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滿意度理論基礎及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習滿意度理論基礎及相關研究

壹、學習滿意度之涵義

一、 學習

學習(learning)一詞根據張氏心理學辭典(1989)指個體經由練習或經驗後,

致使其行為產生較為持久改變的歷程或結果;黃希庭(2005)主編之簡明心理學 辭典認為學習是個體在一定的情境下,由於經驗的或練習的原因,使行為或行為 潛勢發生較為持久的變化過程,亦即獲取知識和掌握技能的過程;溫世頌(2006)

則認為學習是指經由經驗而獲得的相當持久性行為改變的歷程,這裡所指的行為 是廣義的,包括外顯行為與內在的行為潛勢。

Arthur S. Reber(1995/2002)所編著的心理學辭典將學習界定為:1.掌握知 識的過程或知識的真正占有;2.在 Kimble 的術語中,學習是指「作為被強化練 習的結果而發生的反應潛能性上的相對永久性的變化」。Hergenhahn 修正 Kimble 的學習定義,認為學習是較持久的行為或行為潛力的改變,此乃由於經驗而獲得 的的結果,不能將之歸因於如疾病、疲勞或藥物所招致的暫時性身體狀態(王文 科主譯,1989)。國外有多位學者提出關於學習理論方面的特質敘述,如表 2-1-1 所示。

表 2-1-1 國外學者對學習理論的性質描述

學者 學習理論 特 點

Edward L. Thorndike 試誤學習理論 Thorndike 是心理學史上第一位用動物實驗研 究學習的人,他揭示動物試誤學習的過程,

Burrhus F. Skinner 操作學習理論 Skinner 提出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原理,設計以 研究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實驗裝置-斯金納

Rogers 致力於呈現大量的實驗經驗和對方法 的描述,然後才提出從中概括出來的原理。

知結構的改變(認知學派)。3.學習是指自我概念的變化(人本主義)。不同學派 學者對學習定義各有他們獨到的見解,但亦可從不同角度來了解學習的性質。施 良方(1996)在分析眾多學習理論後,認為學習是指學習者因經驗而引起的行為、

能力和心理傾向的比較持久的變化,這變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藥物引起的,而 且也不一定表現出外顯的行為。

二、 滿意度

張氏心理學辭典對滿意度(satisfaction)之界定有二:1.指個體動機(生理的 或心理的)促動下的行為,在達到所追求目標時產生的一種內在狀態;2.指個體 欲望實現時的一種心理感受。心理學辭典(溫世頌,2006)指因需求的滿足而引 起的喜悅感。Arthur S. Reber(1995/2002)指因達到某個目標而產生的一種情緒 狀態。Mattin(1988)把滿意度定義為個人對經驗的預先期望,和感受到該經驗 的實際結果之間的一致性,亦即當實際經歷的結果符合或是超越個人的預先期 望,即是滿意;反之則稱為不滿意。

教育領域學者對於滿意度的看法也可分為兩種(馬芳婷,1989),包括:1.

滿意是一種感覺或態度;2.滿意是指願望或需求的達成。有關滿意度是一種感覺 或態度,Houle(1961)和 Sheffied(1944)在其研究中,強調指出滿意是指能引 起學習者良好的感覺;而 Spencer(1964)認為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滿足;

另 Vener & Davis(1962)、Though(1982)等人亦均指出滿意度為學生對學習活 動的感覺或態度,也就是高興的感覺或積極的態度是滿意,不高興的感覺或消極 的態度是不滿意。而針對滿意度是指願望或需求的達成,Spence & Evans(1965)

認為,每個人在不同的生命週期會有不同的學習需求或願望,如果個人能夠達成 這些願望或是需要,個人則會感到滿意,反之,則會感到不滿意而可能不再參加 學習。Boyd(1965)、Douglah(1970)和 Kidd(1973)等許多學者皆認為要辦 好教育,必須了解學生參與之目的、願望或需求。

三、 學習滿意度

「學習滿意度」係是指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感覺或態度,這種感覺或態度的形 成顯示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喜歡程度,或願望、需求得到滿足或目標達成的程度(蔡 明砡,1991);Fujita-Starck 及 Thompson(1994)認為學習滿意度係指心理活動 的一種感覺或態度,這種感覺或態度來自學習者對整體學習活動的喜愛程度,或 學習者透過學習滿足其需求與達成願望的程度(張崇玲,2006)。簡言之,學習 滿意度包含:1.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喜歡程度,如高興的感覺或積極的態度則表 示滿意,不高興的感覺或消極的態度表示不滿意。2.學生的願望與需求獲得滿足 或目標達成的程度。

貳、學習滿意度相關理論基礎

一、需求層次理論(Needs-hierarchy Theory)

Argyris(1964)認為個人需求與組織要求存有衝突時,假如衝突過高,則形 成個人的不安與不滿(馬芳婷,1989),在學習活動中,學生的需求與學習環境 需求產生交互作用,假如兩者之需求相互配合,學生意識或不意識到的需求不被 壓抑,學生則感到愉快;反之則感到不愉快及不滿意。Argyris(1964)並根據 Maslow 的理論,認為人類的需求是有層次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 Maslow(1970)

提出「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多種需求,按其性質由低而高分為 7 個層次,

層次與層次之間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後順序之別,只有基本需求層次獲得 滿足之後,高一層次的需求才會產生(張春興,1996)。此理論經由 McGregor 修正後,將需求層次由低而高分為 5 個層次(馬芳婷,1989):生理需求(phys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與隸屬的需求(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s)、 自尊需求(esteem needs)、及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等。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有其特定順序,但是個人有可能在同一時間有一種以上的需求,

因此無法正確預測或安排學習情境,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滿意度。不過卻由此可知

學生的需求會因個別差異和情境之不同而有差異,故需要了解學生的背景,妥善 安排學習情境,這將有助於提高學習的滿意度(黃靜儀,2009)。

二、雙因子理論(Two-factor Theory)

雙因子理論為 Herzberg 等人提出關於工作滿意的理論,認為個人與工作的關 係與其工作態度對工作的績效影響很大,當人們工作時感覺特別愉快,多與工作 內容和工作經驗有關;當感覺不愉快時,則多與工作環境有關。形成了兩組因素:

1.工作內容令人們感覺滿意稱為激勵因素(motivator factors);2.工作環境令人感 到不滿意稱為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王詩帆 2009;張志偉,2005)。

Domer(1983)將 Herzberg 的雙因子理論運用在學生學習滿意度,認為影響 學生學習滿意度的因素亦有二(馬芳婷,1989):1.激勵因素:學生本身內在的 因素如學習成就感、教師與同學的認同、學習本身等。2.保健因素:外在的學習 環境如學習環境、人際關係、機構行政措施等。Domer 指出激勵因素若存在,會 使學生感到滿意,激勵因素若不存在,學生也不會感到不滿意;保健因素若不存 在,會使學生感到不滿意,反之學生也不會感到滿意。

三、差異理論(Discrepancy Theory)

差異理論是一種心理學用以解釋工作滿意的理論。Domer 等人將差異理論應 用於學生學習滿意度方面,認為學生學習的滿意度取決於個人期望水準與實際所 得結果之差異,此差異程度是相對而非絕對,並且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滿意度,當 期望水準與實際所得結果的差異程度愈小,學生感覺到愈滿意,差異程度愈大,

則感到愈不滿意(馬芳婷,1989)。

四、投入-產出理論(Input-output Theory)

學習滿意度之教育經濟學基礎,是投入-產出理論,蓋浙生(1979)根據 Bowles 的研究,提出「教育投入與產出群因互動模式」,以教育經濟學為基礎的角度來

談投入(input)-產出(output)的理論,將學校視為一種生產系統來衡量學校教 育的效益與品質。Bowles 認為影響學校生產過程的投入因素,可以歸納為三大 類:1.學校環境:學校教學的內容、設備、師資及學生學習時間的長短等因素。

2.家庭環境與背景:包括父母親的教育程度、職業及所得收入等因素。3.學生本 身的投入因素:包括學生本身的學習動機、學習能力等因素。

五、場地論(Field Theory)

完形心理學派 Lewin(1936)所創的場地論,重視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認為個體的行為反應不僅是單獨受到刺激所引起,還會受到當時整個情境的影 響。場地論重視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個人的心理現象同時受所在環境影響,

進一步說明了需求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即便在同一環境,對不同學生卻有不同之 滿意情形(劉安倫,2000)。林寶山(1995)指出班級學習環境對學生學習有重 要的影響,班級學習環境也稱為班級的心理社會環境。在溫暖的氣氛環境中,充 滿了有愛及接納;在愉快的氣氛環境中,教室充滿歡樂,師生同享學習的樂趣;

在支持性的教室氣氛中,則充滿鼓勵和幫助(李詠吟、丘上真、柯華葳、杜正治、

陳慶福、洪榮照、韓凱聖、董力華,1995)。即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學習,

則較容易獲得較高的滿意度(溫紫雲,2003)。Anderson(1982)並將學校環境 分為生態、心理、社會系統、及疲倦等 4 個層面,且將學生學習滿意度視為心理 層面之一項特質。因此在研究有關學校氣氛的量表大多包括學習滿意度之項目

(馬芳婷,1989)。

參、學習滿意度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依照「學習滿意度」和「國高中生」關鍵字,蒐尋學習滿意度相關學 位論文研究,因為篇數極多,研究者僅採近 10 年的學位論文,從西元 2000 年起,

截至西元 2011 年 10 月止,共 16 篇,請見附錄一所示。以下分別探討之。

一、學習滿意度所含構面

吳銘輝(2000)將臺北市高職工業類科學生對新課程的學習滿意度分為課程 教材、教師教學、學習環境、學習態度、教學輔助、教學評量等 6 個構面。簡美 姿(2002)研究國中舞蹈班學生就讀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提出教師教學與專業 能力、場地器材設備、同學關係、課程規劃等 4 個構面。涂國祥(2002)探究臺 灣北區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滿意度時,將內容分為課程教學、教師教學、學習環境、

學習態度、實習設施、生活教育、生活輔導、學習成果、人際關係等 9 個構面。

學習態度、實習設施、生活教育、生活輔導、學習成果、人際關係等 9 個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