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屏東縣八年級學生對中音直笛學習之滿意度。本章共分為四 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接續第三節有關研究問題之陳述與 第四節之重要名詞釋義,依序分述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藝術是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生活的重心之一,更是完整教育不可缺少的一 環(教育部,2008)。我國從民國 92 年起實施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至今已經 10 個年頭,各個領域的教師們努力把繁瑣的知識教材,轉變成培養學 生可以帶著走的基本能力,音樂教師也不例外,在實施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透過 演唱歌曲、樂器習奏等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習音樂上的知識與技能,體驗音樂 之美感經驗,進而陶冶身心和發展健全的人格。近幾年來,在樂器習奏方面,直 笛因為價格便宜、容易攜帶、學習不必尋求特殊的練習場地等因素,加上諸多學 者和音樂教師們的推廣下,現在走進國內中小學的校園裡,可以聽聞悠揚的直笛 笛聲。林淑芬(2005)稱直笛學習為能夠「帶著走的技能」。趙景惠(1986)也 提到,學習鋼琴、小提琴等樂器,至少需要 2 至 3 年的學習歷程,才能有所成就,

學習比較簡單的曲調樂器,也需要有 3 至 5 個月的學習時間,要學生自備樂器且 在經過練習後,達到演奏程度者,非直笛莫屬。

直笛教學的實施,並非培養優秀的直笛演奏者,而是將直笛視為一種輔助性 質居多的教學樂器,其主要作用仍在促動學生多方面基本音樂素養與能力的達成

(吳舜文,1991)。在教學方面,直笛教學能增進學生學習各種基本音樂能力如 認譜、音感、節奏、音樂句法、創作及欣賞能力等。透過學習直笛的過程,學會 正確的呼吸方法,鍛練手指的靈活度,為將來學習管樂器做準備,涵養音樂美感 的表現力,進而建立合群的美德(吳舜文,1991;吳榮桂,1986;林鎧陳,1989a;

張瑞瑂,1988;楊文碩,2004)。在學生身、心理層面,國中學生正面臨變聲期,

音樂教師可以將直笛與歌唱教學交替運用(吳舜文,1991),作為變聲期歌唱教 學之替代。趙景惠(1986)也認為直笛可以幫助所謂五音不全或音感不好的學生,

在音樂課程中重新拾回信心與成就感。

研究者目前擔任國中音樂教師,連續 7 年將中音直笛教學納入音樂教學課程 中,發現直笛教學可以輔助變聲期的國中學生,不受歌唱能力的限制,仍可以學 習各種基本音樂能力,根據研究者在教學現場的實際體驗與觀察,剛進入國中的 七年級新生,在學習中音直笛時,較容易產生不適應的挫折感,原因是大部分的 新生,都是第一次學習中音直笛,中音直笛音孔與音孔之間的距離,比高音直笛 音孔間的距離寬,再者,有些已經學習過高音直笛的學生,會以高音直笛指法轉 換成中音直笛指法,結果產生混淆,經過一年的學習後,學生們逐漸知道如何吹 奏這樣樂器,在演奏上也比較得心應手,卻也開始出現不同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 效,瑞士兒童心理學家 Piaget 倡導之認知發展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提到第四時期以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為主,是指 11 歲以上青 少年認知發展的階段,此時期認知發展達到形式運思期的水準,代表個體的思維 能力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張春興,1996)。換言之,國中階段的學生已經逐漸 不需要透過具體事物,就能進行抽象性思考,具備邏輯推理的能力,雖然了解別 人和自己的的想法可能不同,但常以自己的想法去推估別人的想法,形成特有的 自我中心現象(李惠加,1997),因此,對於音樂課中的中音直笛學習或許會有 自己不同的想法和意見。

當代最具權威的青年心理學家 Erikson 曾提出心理社會發展論,將人生全程 按危機性質的不同,分為 8 個時期,其中第 5 個時期是 12 至 20 歲的青年期,此 一時期是人生全程 8 階段中最重要的時期,可以說是人格發展歷程中多個關鍵中 的關鍵,其發展危機是自我統合對角色混亂(張春興,1996)。此時若青少年能 充分了解自我,確立人生目標,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未來方能扮演合適的社會角

色,否則將會自我認定困難而迷失自己,逃避責任導致適應不良(李惠加,1997)。 因此,面對自民國 75 年即於中小學推展之直笛教學,音樂教師亦有必要了解學 生對此類課程之想法,包括對於師資的教學、教材的提供、課程的設計、評量的 實施、設備的要求及學習的成果等,是否感到滿意?抑或不滿意的部分是哪些?

這些都是研究者想要了解的部分,也許透過學生的想法,未來音樂教師可以更知 道自己的重點教學安排、教材選用等可以規劃的方向,也能夠賦予學生適度的期 望值,不會產生對學生過高或不足的要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 Maslow 主張學習 不能外鑠,只能靠內發,教師不能強制學生學習,學習的活動應由學生自己選擇 和決定(引自張春興,1996: 261)。

研究者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自 1992 年吳舜文第 1 篇關於國中直笛教 學的研究後,這 20 年來已有多位研究者以直笛教學為題撰述論文,包括教材教 法、資訊融入教學、教學策略、教師專業與進修、合奏團組訓、教學歷程、音樂 教育發展、教學評量、特殊教育、學生學習興趣與態度、音樂比賽、學習理論、

和學習困難等,與學生想法較直接相關者有興趣與態度、學習困難等,但尚未見 以學習滿意度為變項之研究。Fujita-stank 及 Thompson(1994)認為透過學習滿 意度的研究,可以了解課程缺失並且加以改善,以增進學習者的利益,引導教學 發展之方向,因此,激發研究者想要以所任教之屏東縣國民中學八年級學生為對 象,探查其對中音直笛學習之滿意度,而透過學習滿意度相關學位論文研究,歸 納出學習滿意度所含之構面,並將以教材內容、教師教學、人際關係、學習成果、

學校資源等為滿意度之各構面,期能透過本研究之結果,提供直笛教學未來參考 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