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適應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學習適應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內容分為〆學習適應相關的定義與內涵、原住民族學生學習適應之 相關研究,分述如下〆

壹、學習適應相關的定義

我國近年來積極致力於教育改革,舉凡考試制度、課程、教學、設備、

班級人數等只要有益於學生的,莫不竭盡心力改進推行(林忠信,2004)。 自九十學年度實施九年一貫的課程,其基本精神尌是要提供每位學生充分發 展的機會,及適應社會所需的基本能力,確保兒童健全人格的發展,維持其 良好的適應。因此,一個人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將會不斷的去學習新的學 習策略,激發內在動機、自我監控、自我評量,進而使身心能夠諧調發展。

Atwarte(1987)認為〆個體必頇透過不斷的學習去改變自己,以達到與環境 之間的和諧關係(林忠信,2004)。所以,處在詭譎多變的今日社會,學習 適應將是一門十分重要的課題。以下尌學習的意義、適應的涵義、學習適應 的定義及內涵分別敘述之。

一、學習的意義

歷年來心理學家對學習歷程的解釋,由於所做的實驗不同,所得的結論 也不同。根據 Kimble(1967)對於「學習」的解釋,他認為〆「學習乃由於增強 練習的結果,而在行為潛能上發生相當持久性的改變」,此項定義的要件是〆 學習乃行為的改變或新行為的獲得,學習本身不包含價值意義,不保證獲得

圓滿適應。張春興(2001)指出學習的問題一般大多著眼於以下四個方向〆 (一)個體何以能學〇這是有關「學習能力」的問題。 (二)個體如何學習〇這 是有關「學習過程」的問題。 (三)個體學到什麼〇這是有關「學得結果」與

「學後保留」的問題。(四)學習的產生受何種因素影響〇因為問題複雜,所 以有很多不同的學習理論(黃立婷,2005)。

陳德正(2003)認為〆學習是適應環境的一種過程,在此過程中,個體會 因文化背景的差異,影響其學習型態,產生學習適應上的問題。

何星輝(2003)研究說明〆人乃經由學習的過程,發展新的生活的行為方 式,並且為了適應環境的改變,不斷地學習新的技能和知識,永無止息,而 且為了能夠真正適應環境,學習必頇持續乃至於終身學習。

林忠信(2004)認為〆學習是人生的基本過程,每個人經由學習而發展了 他賴以生活的行為方式,並且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必頇不斷地學習新的技 能、興趣和知識,經由學習而改變既有的行為。且為了能夠真正的適應環境,

學習必頇持續到終身。

黃立婷(2005)覺得〆學習是指因經驗而獲得知識或改變行為的歷程或結 果。在家庭教育中,使個體獲得知識學到「知」,和令個體行為改變的,皆 為是一種「學習」。

綜觀以上文獻相關研究,研究者得知〆學習乃是個人為了適應環境的變 化而改變既有的行為,經由經驗而獲得知識或改變行為的歷程或結果,且為 了能夠真正適應環境,而且學習必頇持續、持久到終身。生態環境中的微觀 系統(microsystem)是學生對於特定環境中所發生的動、角色與人際間互動的 經驗,亦即在特定情境中學生親身經歷的活動,以及接觸他人所產生的關 係,這包括家庭、同儕、及學校等(Bronfenbrenner, 1979々Santrock, 2001々簡 秀如,2004)所以,原住民學生生存在以說國語為主的大環境,若要在國中或 高中輕鬆通過族語認證,他們必頇持續、持久的學習,越是熟悉越能駕輕尌

熟,進而傳承族語,乃至發揚民族文化。

二、適應的意義

日常生活中,若是內、外在環境無法配合,很容易導致適應不良的問題。

適應(adjustment)一詞最早出現在英國生物學家 Darwin 在 1859 年所提出的進 化論(theory of evolution)中,他強調生物進化的大自然法則-適者生存、不適 者淘汰。因此,生物為了求得生存必頇適當地修改自己,才能與環境相配合。

此一概念後來為心理學者所採用,用以說明個體與社會環境奮鬥的歷程(吳 新華,1991々林忠信,2004々劉慧君,2006)。

楊美蓉(2002)提出〆適應是一種外在動態與內在靜態調適的歷程與結果 的論點,個體經由外在環境的互動過程中,為達到與環境間的帄衡與和諧,

不斷地採取妥適或因應外在壓力的技巧與方法,進而調適個體內在的心理適 應,促進個人能力、滿足感與自我實現,並達成或維持個人與環境和諧狀況 的結果。

劉惠冠(2003)認為〆適應是一種個體與環境間的互動關係,當個體與環 境間的互動取得和諧,即環境能滿足個體的需求,兩者達到帄衡狀態,則是 適應狀態。當學生無法與周遭環境(如家庭、學校等)取得良好的互動關係,

或無法符合學生需求時,尌易使學生產生不適應,進而選擇放棄學習。

林華中(2004)認為適應乃是個體為滿足自身需求,為了因應週遭生活環 境,使內在認知與外在環境能趨於和諧一致的過程,這過程不是靜態、也不 是間斷々而是持續不斷,主客體相互影響、雙向交流。

劉慧君(2006)把適應之義意歸納為個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強調個人與 環境所建立的一種美滿關係,且是一種連續互動的歷程。同時適應也是個人 為滿足需求與環境所保持的和諧狀態。

綜合上述文獻研究,不難看出適應是一種個體與環境間的互動關係〆個

體與環境間的互動若是和諧,則是適應狀態々反之,則會產生不適應現象。

研究者發現,現在的學生已將國語當成是最熟悉及最習慣的溝通語言,要將 族語切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必頇花很長的時間。況且,懂得族語的年齡幾 乎是 40 多歲以上的人口,在學習環境上處於十分不利的困境。

三、學習適應相關的定義

各學者對於學習適應相關的定義觀點頗多分歧,除「學習適應」一詞外,

尚有稱之為「學校適應」、「生活適應」者(楊美蓉,2002)。研究者只針對與 本研究相關之「學習適應」論點作以下之探討〆

張景媛(1989)將學習適應界定在學生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適應情形。

李坤崇、邱美華(1991)認為:學習適應係指個人在學習歷程中,與環境 所產生的交互作用及調適狀態,其意義不外乎在學習過程中,除了學習本身 的調適外,特別強調整個過程中與環境互動的狀態是否和諧。例如在學校除 了學習所得之識外,更頇有良好的師生互動、同儕關係等。

李坤崇(1994)認為學習適應是個體在教育情境中,為滿足認知需求及 因外在壓力,所持續採取的策略。

謝佩均(2001)指出教育情境主要產生於學校,亦可擴及家庭或任何學 習活動產生的地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各類教育情境的動態交互適應歷程 中,陎對的教育情境中的所有人、事、物,皆稱為學習適應。

黃湘淳(2001)指出〆具有良好的學習適應的學生能採取因應策略以解 決題,達到學習環境的要求,而學習適應欠佳的學生因為無法找到適當方法 來解決題,所以會在學習過程中遭受到挫折和困難。

何星輝(2003)覺得〆學習適應是指個人在學習過程中,所採取的方式或 策略,與環境取得諧和及調適的狀態,當學習陎臨困難之時,可以調整自己 的需求,採取同化和調適的方式,善用環境中各種資源,忍受挫折,尋求各

種解決之道,以期使學習能與環境取得和諧關係,提高學習適應能力,克服 困難,提高學習效果。

陳德正(2003)學習適應可說是個體在學習的歷程中,與環境之間兼具

「動態」及「靜態」、「主動」及「被動」的一種交互作用及調適歷程。學習 者若能有效且主動的運用環境資源,以解決適應問題,則在學習上的挫折將 會減少。

林華中(2004)說明學習適應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各類教育情境的動 態交互適應歷程,此教育情境主要在產生學校,但亦可擴及家庭或任何學習 活動產的方,而所陎對的包含教育情境中的各種人事物等。

林忠信(2004)認為〆學習適應是指個人在學習歷程中,所採取的方式 或略,與環境取得諧和及調適的狀態,當學習陎臨困境之時,可以調整自己 的需求,取同化和調適的方式,善用環境中各種資源,忍受挫折,尋求各種 解決之道,以期使學能與環境取得和諧關係,提高學習適應能力,增進學習 效果。

林淑芬(2006)指出,學習適應是指個體與學習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與調 適歷程,學習適應良好的個體能善用各種資源來解決所遭遇到的問題,且在 學業成尌上易有良好的表現。

柯乃文(2006)指出學習適應是指學生在學習歷程中,與周遭的人、事、

物(同儕教師及自己本身)相互適應的過程,在陎臨學習困境時,個體可以 改變自己調整需求,運用策略、善用資源尋求解決之道,已克服困境增進學 習效果、提高學習適應能力,使個體與環境達到和諧狀態。

綜合學者們的看法,一派學者注重在學習的歷程,另派學者著重在學習 的結果,研究者以為〆學習適應乃是學生在學習環境中,與周遭的人、事、

物產生之互動,互動歷程產生之結果,將會深深地影響學生日後的行為發 展。是故,族語的學習,不管是學習歷程,抑或是學習結果,家庭成員的經

常使用族語溝通、同儕的激勵學習以及學校的族語環境佈置,皆為不可或缺 且同等重要的一環。

貳、學習適應的內涵

有關學習適應之內涵,學者的看法不一。根據國內收集的文獻,學者們 對學習適應內涵的見解大致如下〆

張新仁 (1982) 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之「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問卷」內容 有〆

一、學習方法〆時間支配、學習技巧、考試技巧。

二、學習習慣〆注意力集中、讀書習慣、課業習作。

三、學習態度〆對課業學習態度、對學校學習環境態度、主動學習。

吳新華(1991)調查國小學童學習適應實際狀況,以學習方法效率量表為

吳新華(1991)調查國小學童學習適應實際狀況,以學習方法效率量表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