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完美主義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將說明完美主義之定義與內涵、完美主義的測量,最後整理完美主義之相 關研究,並闡明本研究之立論基礎。

一、完美主義之定義與內涵

在生活中時常會聽到、或是使用完美主義這個詞,然而若要明確的定義,各方 解釋不盡相同。首先,張氏心理學辭典(張春興,1991)將完美主義定義為:「凡 事要求達到毫無缺點;不按現實情境考慮是否留有彈性或餘地」(頁478);而教 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2000)寫道,完美主義為「對己、對他人皆要求完美而無缺 點的態度」。完美主義的英文為perfectionism,韋氏線上英文辭典(Merriam-Webster Online, 2019)對其的定義為「將任何不完美的東西視為不可接受之傾向」;而劍 橋線上辭典(Cambridge Dictionary Online, 2019)則指完美主義為「希望每件事情 都能達到正確或是完美的境界」。上述中英文之定義,大致將完美主義意指為「對 自己或他人設定較高的標準,期許每件事情能做到完美,而較難考量到現實情境與 彈性」。

而在心理學領域,完美主義之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

(Alfred Adler)提出的「自卑與超越」,說明人們追求卓越之動力,源自於難以忍 受自卑感,因此追求成長與進步(黃光國譯,1991)。馬斯洛(1968)亦認為個體

(Self-actualization)的歷程。這兩位學者提出個體「向上成長的渴望」和「超越自 身缺陷的動機與作為」皆隱含著完美主義的概念。完美主義的內涵,也隨著學者們 的探討而不斷地修正。早期學者們主要從單向度的概念和適應不良的角度探討完 美主義。例如:Hollender(1965)將完美主義定義為「對自己與他人的表現總是給 予比實際情況更高的要求」(頁 94),同時具有貶低自我努力的傾向。除了設定 過高或超出自己能力所及的目標之外,Burns(1980)認為完美主義高者常強迫自 己達成超出自我能力範圍之目標,並使用能力與成就衡量自我價值;且他們傾向使 用全有全無的二分認知思考模式,導致他們不是成功、即是失敗,因而更害怕錯誤 的發生。而上述的完美主義特質,皆會導致個體陷入情緒困擾、損害個體身心健康。

綜合上述,單向度完美主義將「為自己設定過高標準,伴隨著自我批評與貶低 自我的努力,並造成負向的情緒結果」作為完美主義之定義。除了單向度之定義,

目前許多學者更傾向使用多元的角度理解完美主義,也不總是將完美主義與負向 的心理結果連結在一起。其中以雙向度與多向度的分類最為常見。以下就雙向度、

多向度完美主義之內涵做說明。

(一)雙向度完美主義理論與內涵

由於學者發現並不是所有完美主義特質高的個體都會出現不適應的負面結果,

因此主張以雙向度作分類,從適應與不適應特質之層面來探討。Hamachek(1978)

為首位將完美主義區分為雙向度的學者,他認為完美主義包含正常的完美主義層 面(normal perfectionism)與神經質的完美主義層面(neurotic perfectionism)。正 常的完美主義即是「適應的」完美主義,意即享受努力追求目標的過程,能夠考量 現實層面而彈性調整標準。反之,神經質的完美主義即是「不適應的」完美主義,

係指個體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且極度害怕失敗,因而產生高度的擔心。相似地,

另有學者將完美主義定義為健康追求卓越的完美主義(healthy pursuit of excellence)

以及臨床相關的完美主義(clinically relevant)(Shafran, Cooper, & Fairburn, 2002)。

Shafran 等人認為追求卓越的完美主義屬於正常的完美主義,能制定合宜的標準並 以正向的方式努力,並不會產生負面的心理結果;而臨床相關的完美主義,指過度 在乎未達成的目標,進而出現負向的自我批評,且當不斷地設定過高標準而又無法 達到,將可能產生心理功能的障礙。而其他將完美主義以雙向度觀點看待的學者,

如Stoeber 與 Otto(2006)將完美主義分為積極層面(perfectionistic strivings)與擔 憂層面(perfectionistic concerns);另外,亦有功能完好(functional)與失功能

(dysfunctional)(Rhéaume et al., 2000);健康(healthy)與不健康(unhealthy)

(Stumpf & Parker, 2000);個人標準的(personal stander)與過度在乎批評的

(evaluative concerns)(Dunkley, Blankstein, Masheb, & Grilo, 2006);謹慎的

(conscientious)與自我批評的完美主義(self-evaluative)(Hill et al., 2004)。根 據上述可發現,雙向度完美主義之定義,大致將完美主義區分為「正向/適應性」

與「負向/不適應性」兩種,其區分方式與「追求高標準的過程,是否帶來個體不 適應的心理與情緒結果;以及所設定的標準是否超越個體能力與限制」有關。

(二)多向度完美主義理論內涵

雙向度完美主義的理論發展之後,部分學者認為完美主義應涵蓋著更豐富細 膩的內涵與特質,能夠被區分成不同的特質向度,因此發展出以多向度的觀點看待 完美主義。以下分述國內外多向度完美主義之觀點與內涵。

首先,Hewitt 與 Flett(1991)認為完美主義包括個人和社會組成層面,這些向 度之間的主要區別不在於行為模式,而是完美主義行為所針對的對象、或是指完美 主義行為背後的動機。他們將完美主義分成三個主要的向度(1)自我導向完美主 義(Self-oriented perfectionism):對自己設定極高的標準,嚴厲的自我評價並且嚴

他人的能力抱持著不切實際的期待和信念,相信他人必須要是完美的,並且用嚴格 的標準評估他人的行為;最後,(3)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認為重要他人對自己抱持著不切實際的標準與期待,並且用嚴格 的評估標準評價他們,施加壓力使之達到完美。他們認為自我導向完美主義與其他 兩類完美主義最大的區別為背後動機,自我導向完美主義的背後動機為自我證明 的需求,然社會規範導向的動機則為強烈渴望討好他人以及規避懲罰的需求;另 外,自我導向與他人導向的自我控制程度較高,而社會規範導向的自我控制程度 低,因其主要是受到外界的喜好所掌控。

另外,Slaney、Rice、Mobley、Trippi 與 Ashby(2001)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完 美主義,他們將完美主義特質分為三個主要面向,前兩個面向為高標準(High standard)與秩序性(Order),此為完美主義基本與正向的特質。前者為個人傾向 替自己設定高標準並依此標準形式,後者則是認為事件應有其次序與條理性。第三 個面向是關於個人標準與表現的不一致(Discrepancy),亦即個體預期自己可達到 的目標與實際表現之差距。當此差距愈大,即造成前述完美主義的負向後果。後續 Ashby 以及同儕的研究採用此三向度模式,將受試者分為適應性完美主義者、不適 應性完美主義者以及非完美主義者(Ashby et al., 2006; Ashby, Dickinson, Gnilka, &

Noble, 2011; Rice & Ashby, 2007)。其中適應性完美主義者為高標準、低度不一致;

不適應性完美主義者為高標準、高不一致;非完美主義者則是在高標準向度得分低 者。而並不是每位學者皆認同以分數為切截點的分類方式,因此部分學者會使用集 群分析的方式分為適應性完美主義者、不適應完美主義者以及非完美主義者(曾珮 媛,2010;Gilman et al., 2005)。

另外,Frost 等人(1990)亦從完美主義可能有的特質與行為表現,進一步確 立完美主義特質的六個向度,包括(1)過度在意犯錯(Concern mistakes):認為

任何微小的錯誤皆代表著失敗;(2)個人標準(Personal standards):傾向為自己 設定較高的個人標準;(3)父母期待(Parental expectation):個體知覺父母對自 己有高度期待與要求;(4)父母批評(Parental criticism):個體知覺父母對自己 有高度評價與批評;(5)對表現的懷疑(Doubt about action):懷疑自己的表現,

質疑自己是否能完成任務;以及,(6)秩序組織(Organization):個體表現有條 理與組織的行為或特質。後續研究亦使用此六個量表的得分,進行集群分析成適應 性完美主義、不適應性完美主義與非完美主義的類別,以了解彼此之間在心理功能 上之差別。發現適應性完美主義組與非完美主義組最大的差異在個人標準;而不適 應性完美主義組則是各個分量表都顯著地比另外兩組高,特別在對錯誤的關注、知 覺父母期待與批評上(Rice & Mirzadeh, 2000)。往後 Frost 等人(1993)再驗證,

六向度的完美主義可以被分成兩個次層因素,分別是(1)正向努力(positive achievement striving):包括個人標準、組織;與(2)過度在意評價(maladaptive evaluation concerns):過度在意犯錯、對行動的懷疑、父母期望與父母批評。

相似地,國內學者董力華(2007)將完美主義定義為正向與負向層面,然每個 層面內涵三個向度特質。正向完美主義層面包括:「高標準」、「高秩序性」和「自 我欣賞」。前兩者為普遍認定完美主義適應性、正向的特質(Frost et al., 1990; Frost et al., 1993; Slaney et al., 2001)。「自我欣賞」向度為董力華首創。他認為擁有正 向層面完美主義特質的個體,能夠欣賞自己努力的成果,因而得到成就感。而在負 向完美主義層面中,董力華除了加入過去文獻常提到的「過度在意」失敗與犯錯,

亦加入「拖延」與「不易滿意」兩向度。研究指出拖延與完美主義特質有關(Frost et al., 1990; Saddler & Buley, 1999),當個體給予過高的標準、又過度在意失敗時,

可能會有拖延的傾向出現,然拖延的結果往往使個體對自己更不滿意。而國內學者

與負向層面,她所提出的正向層面包括:要求高標、計畫次序和自我欣賞;負向層 面則為在意犯錯、自我批評以及在意別人。其中「自我批評」指的是過度聚焦自己 做不好的部分而感到自責;而「在意別人」則是認為重要他人對自己有高要求,因 此害怕得到負面評價與不被認同。

統整國內外學者們對完美主義的定義與分類方式,可發現現今完美主義多以 多向度的觀點看待,但仍大致以「正向/適應性」與「負向/不適應性」的特質作區

統整國內外學者們對完美主義的定義與分類方式,可發現現今完美主義多以 多向度的觀點看待,但仍大致以「正向/適應性」與「負向/不適應性」的特質作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