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討論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以 820 名現正就讀大專院校之 18-25 歲大學部學生 為受試者,並採用「完美主義量表」、「樂觀信念量表」、「中文版心理幸福感量 表」作為研究工具,將資料以 SPSS 25 版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基差相 關、階層迴歸分析以及PROCESS Model 1 調節效果分析,以了解各變項之現況、

不同背景變項差異、相關性、自變項對依變項的影響力以及調節效果檢驗。研究結 果與討論分述如下。

一、大專生正負向完美主義、樂觀信念與心理幸福感現況

本研究樣本的正負向完美主義分數皆高於中間值,呈現負偏態,又以正向完美 主義分數略高於負向完美主義分數;樂觀信念以及其各變項亦皆高於中間值,呈現 負偏態;最後,受試者的心理幸福感得分也高於中間值。顯示本研究受試者的正負 向完美主義、樂觀信念以及心理幸福感偏高。以下將就完美主義、樂觀與心理幸福 感的過去研究與本研究結果進行討論。

(一)正負向完美主義現況討論

首先,本研究結果與本土其他採用正負向完美主義量表的研究結果相符。例如,

董力華(2007)採用其自編的完美主義量表,亦分為正向與負向完美主義,並以 1230 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得出正向完美主義之原始分數平均得分為 102.5(SD =

得分為中間偏高,而負向完美主義的得分則在中間區段。本研究結果與過去文獻顯 示出大專生在完美主義特質傾向的一致性,正向完美主義特質的分數略高於負向 完美主義。顯示出在現今臺灣大專生的學習環境中,雖個體對自我的要求較高,但 能以較為適應性、正向的方式面對挑戰與生活。

(二)樂觀信念現況討論

其次,雖以「樂觀信念量表」為研究工具的相關研究不多,僅常雅珍等人(2015)

一篇,但其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常雅珍等人(2015)測量 333 名大專生的 樂觀信念,其正向預期得分為3.01(SD = 0.46),正向類化為 2.55(SD = 0.43),

正向歸因為3.09(SD = 0.54),而該量表的分數範圍為 1-5 分,其中間值是為 3 分,

顯示大專生的正向預期與正向歸因仍高於中間值,而正向類化則偏低,與本研究的 結果有些為相異。本研究的結果會發現臺灣大專生整體「正向歸因」的分數是低於 中間值的,意指在對於正負向事件內外在歸因之解釋風格上,不一定總是將正向事 件歸因於內在、而負向事件歸因於外在,可能因情境、個人努力以及對挑戰事件的 信心程度而造成歸因方式的不同。

(三)心理幸福感現況討論

最後,本研究之大專生心理幸福感之結果現況與本土其他採用中文版心理幸 福感量表的研究結果相似。陳怡姿(2017)以 644 名大學生為對象,同樣使用籃文 彬(2012)編製的中文版心理幸福感量表為研究工具,得出整體心理幸福感平均得 分為 4.10 分,亦高於六點量表的中間值,表示大專生的心理幸福感之現況呈現中 等偏正向之表現。換言之,臺灣大專生的心理幸福感得分高於中間值,顯示出目前 臺灣大專生的心理適應與心理健康程度為平均之上,在大學的校園與學習環境中,

學生大多能在學校生活與個人的心理健康上找到平衡,並維持一定的身心健康。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正負向完美主義」、「樂觀信念」與「心理幸福感」具有顯著 差異

為回應本研究假設一,本研究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在各變項之差異。研究結果發 現,僅有「負向完美主義」上具有顯著性別差異;在「負向完美主義」與「樂觀信 念」上則具有顯著年級差異;而不同學業成績之大專生在「正向完美主義」、「負 向完美主義」與「心理幸福感」上則具有顯著差異,研究假設1-1、1-2 與 1-3 部分 獲得支持。研究者將分別進行討論如下。

(一)不同性別於「負向完美主義」有顯著差異

在過去研究中,國外性別與完美主義的研究上,並未找到顯著的性別差異(Egan et al., 2007; Grzegorek et al., 2004; Parker & Adkins, 1995; Rice et al., 1998; Spangler &

Burns, 1999);而國內學者蘇曉憶、戴嘉南(2008)發現性別在國高中青少年完美 主義程度上有顯著差異,女性可能因注重課業、心思細膩而在完美主義程度上高於 男性,雖研究對象不同,但此結果與本研究結果相符。本研究於「負向完美主義」

上發現女性顯著高於男性,意指女性的負向完美主義特質高於男性,在追求完美的 過程中可能較有在意犯錯與他人眼光、也可能更有自我批評之現象。研究者認為過 去研究完美主義文獻多以西方研究為主,然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本存在差異,就研 究者本身的求學經歷而言,女性確實在學習表現上、生活上對自我的要求較高,比 起男性更重視同儕關係與眼光,即有研究發現女性的同儕依附程度較男性來得高

(蔡秀玲、吳麗娟,1998),可知女性可能因更加在意他人眼光而關切自己的表現 與行為,因此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也更可能因擔心犯錯被同儕發現、在意他人眼 光而造成心理困擾,更易有自我批評之現象。

(二)不同年級於「負向完美主義」、「樂觀信念」有顯著差異

首先,針對不同年級之大學生在完美主義上的研究,則有不同的結果。例如,

林郁馨(2016)與廖映淳(2013)發現不同年級之大學生在完美主義特質上並無顯 著年級差異;金佳瑜(2015)則發現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完美主義有顯著差異,他以 多向度完美主義個向度來看,發現大二學生的「組織性」顯著高於大一學生;然而,

針對其他研究對象,如國小、國中與高中生,過去研究亦發現不同年級之個體在完 美主義特質上有顯著差異(陳玫伶,1996;蘇曉憶、戴嘉南,2008),且林柏廷(2006)

針對國中生完美主義的研究中發現,正向完美主義並無顯著年級差異,但國中生的 負向完美主義有顯著年級差異,與本研究結果相符。本研究亦僅在負向完美主義上 發現有顯著年級差異,又以大二學生高於大三、大四最為顯著。Lee 與 Hotopf(2005)

研究年齡與人格特質的相關研究中,發現成人早期的人格特質較不穩定,而大學生 正屬於成年初顯期階段,人格特質的發展仍受到內外在因素的影響而有所變動,故 在完美主義特質也可能因情境、環境、或個人內在因素而有所改變,導致不同研究 有上述整理之不同研究結果。

其次,針對不同年級之大學生在樂觀上之差異,過去研究亦顯示出不同的研究 結果。雖部分國內學者在不同年級之大學生的樂觀程度上,發現並沒有顯著的年級 差異(常雅珍等人,2015;蔡佳男,2010);然而,國外學者 Rand(2009)在不同 年級之大學生中發現樂觀傾向具有顯著年級差異,且李澄賢(2004)、陳玲婉(2011)

亦皆於不同年級之大學生中發現顯著樂觀程度之差異,與本研究結果相符。根據本 研究結果,可發現以大五(含以上)的樂觀信念最高,大四其次,而大二學生則為 最低,研究者推估在大學階段中,隨著年級的增長,可能因熟悉了大學生活的模式、

學習方式,讓個體對於自我的掌控較好,因而也能夠以更熟悉的方式面對不同挑戰,

可能因已有足夠的學習經驗,了解自己面對不同情境、事件上的能力與可能之結果,

讓個體能夠對未來事件有較正向的預期,並以傾向用更正向的方式解釋已發生的事 件,故樂觀信念較高。

(三)不同學業成績於「正向完美主義」、「負向完美主義」與「心理幸福感」上 有顯著差異

不同學業成績的大專生確實會影響個體正負向完美主義特質的程度,而此發 現與過去的研究有相似與相異之處。例如,Akar 等人(2018)認為正向完美主義 與學業成績有正向的關聯,故當正向完美主義越高,個體的學業成績亦會越高,反 之,負向完美主義越高,個體的學業成績也會偏低。但從本研究的結果來看,會發 現不論是正向或是負向完美主義的分數,在學業成績為A+(90-100 分)組的大專 生中都是最高的。從構念上來看,完美主義特質對於自我的高度要求與標準,可能 帶給個體更高的成就動機(Accordino et al., 2000)與學業表現(Loscalzo et al., 2004), 以此推論,研究者認為,在學業成績最高組中正向與負向的完美主義分數皆為最 高,並無衝突之處。無論是正向或是負向完美主義,對自我的要求與標準皆比常人 來得高,也促使個體有更多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行為,然兩者之間的差異,是在於對 於設定高標準的彈性以及看待自我的方式,正向完美主義特質較高的大專生,在學 習的過程中亦會彈性地調整目標,並欣賞自己的學習成果;反之,負向完美主義特 質較高的大學生,在追求成績的同時,傾向對自我的成績較不滿意,即便已達好的 成果,也傾向以批評自己、在意過程中犯的小錯而難以滿意,負向完美主義特質高 之學生可能以忽略身心健康的方式不斷強迫自己達到好的成績與表現。

最後,心理幸福感在不同學業成績的大專生中有顯著差異,此一結果與過去研 究相符。例如 Li 等人(2015)提到雖學業表現與個體的幸福感有顯著正向關聯,

但當個體的學業表現越高,也會影響個體的幸福感程度,而本研究的研究結果亦顯

研究者認為該組的大專生能夠維持學業上還算不錯的成績與標準,但又不會因過高 的成績伴隨的競爭壓力與得失心造成身心適應失衡,故心理幸福感程度較高;值得 注意的現象,是為學業成績為A-(80-84 分)與的心理幸福感分數為次高分,能推

研究者認為該組的大專生能夠維持學業上還算不錯的成績與標準,但又不會因過高 的成績伴隨的競爭壓力與得失心造成身心適應失衡,故心理幸福感程度較高;值得 注意的現象,是為學業成績為A-(80-84 分)與的心理幸福感分數為次高分,能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