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完美主義內涵的發展與領域特定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完美主義內涵的發展與領域特定性

「完美主義」一詞經常在生活中出現,也常常用來描述一個人的個性或人 格,文獻上對於完美主義的定義與內涵的討論並無一致性,起初,完美主義被視 為負向人格特質以及導致心理健康問題(Burns, 1980; Hollender, 1965; Pacht, 1984),後來提出完美主義的正向趨力,認為完美主義是雙向度的,包括正常的

(normal perfectionism)以及神經性的(neurotic perfectionism)(Hamachek, 1978),接著因為考慮在臨床上影響的是過度關心錯誤,而不是高標準,或是因 為考慮人在社會當中生活,討論其適應性應該考慮他人對自己的影響,以及自我 對他人的影響,進一步的提出多向度的完美主義(Forst, Marten, Lahart, &

Rosenblate, 1990; Hewitt & Flett, 1991),本節根據完美主義概念的發展脈絡,針 對單向度、雙向度、多向度完美主義以及相關量測工具作探討。

一、 完美主義的起源:單向度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概念發展初期多由臨床工作者的實務經驗出發,透過觀察臨床患者 內在模式以描述完美主義內涵,其中 Hollender(1965)、Burns(1980)以及 Pacht

(1984)統整自身與臨床個案工作時,觀察到的內在狀態,並有系統地描述,為 完美主義初步概念與定義。

Hollender(1965)觀察臨床個案追求完美的傾向,將完美主義定義為個體對 自己或他人提出不符合實際情境需要的要求,不斷地追求完美以尋求成功,並且 在認知上過度地專注於自身的錯誤,根據錯誤的部分評價自己,造成自我貶低

(self-belittlement)。Burns(1980)描述完美主義者會設定難以達成且不合理的

高標準,迫使自己努力不懈地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並以全有或全無(all or nothing)的思考方式衡量外在成就,用以評定自我價值,通常導致完美主義者自 我挫敗(self-defeating),內在對於失敗的恐懼造成放棄、退縮以及人際關係的疏 離與防衛,並認為完美主義者對於卓越的極度渴望以及兩極的思考方式為其帶來 負面的結果,將完美主義視為負向的人格特質。Pacht(1984)從自身的工作經 驗當中發現許多臨床患者會追求一個不存在的目標而導致身心常處於動盪狀 態,使用缺乏彈性且極端的評價方式,導致內在掙扎與挫折,因此認為完美主義 會造成個體身心衰竭,視完美主義為負向概念。Pacht 認為完美主義者需要修正 其價值系統,追求實際且合理的目標,才得以發展與成長。

以上關於完美主義的描述與定義主要來自臨床上的觀察與推論,將完美主義 視作造成個體功能損害的人格特質,卻未以實證方法檢視完美主義構念,其中僅 Burns(1980)發展 Burns 完美主義量表(Burns Perfectionism Scale, BPS)作為 完美主義操作性定義,該量表內容強調完美主義的個人標準以及過度在意錯誤的 部分,Burns 參考功能障礙量表(Dysfunctional Attitude Scale, DAS)以及臨床病 人的自我挫敗態度,形成此完美主義單一向度量表。

二、 完美主義內涵的多元發展:雙向度與多向度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一詞,在 1978 年之前皆被定義為負向以及須修正與治療的人格狀 態(Burns, 1980; Hollender, 1965; Pacht, 1984),導致研究方向偏頗且不全面。

Hamachek(1978)將完美主義分類為正常完美主義與神經質完美主義兩個向度,

闡釋兩者在追求完美的行動,設立目標、情緒經驗以及行為動機的區別。此後,

許多學者陸續提出雙向度完美主義(Preusser, 1997; Stumpf & Parker, 2000;

Terry-Short et al., 1995)以及多向度完美主義(Forst et al., 1990; Hewitt & Flett, 1991; Slaney, Rice, Mobley, Trippi, & Ashby, 2001),並且發展測量工具與信、效 度,檢視完美主義之構念,以下根據發展脈絡進行探討。

(一) 雙向度完美主義

Hamachek(1978)認為正常完美主義會為自身設定合理且可達成之目標,

能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獲得真實的滿足感並為自己的成就喝采,能保持適度的彈 性而根據現實情境調整目標,他人的鼓勵與支持會帶動正常完美主義者繼續前進 與成長,追求完美的動機受自我成長的渴望所驅使。然而,神經質完美主義會設 定難以達成的目標,無法對自身表現感到滿意,因為總認為無法達到其所設定的 標準,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常感到焦慮、困惑以及情緒耗竭,追求完美的動力 來源是對於失敗的恐懼。Terry-Short 等人(1995)的實證研究支持 Hamachek 完 美主義雙向度觀點,提出正、負向完美主義(positive and negative perfectionism)。

Owens 與 Slade(1987)發現馬拉松選手與飲食疾患完美主義程度一致,但 馬拉松選手的生活滿意度高於飲食疾患者,生活適應情形與一般人無異。基於此 研究結果,Terry-Short 等人(1995)認為完美主義之正、負向結果皆應該納入量 表,才能透過量表有效區辨完美主義類型,修改飲食障礙量表(Eating Disorder Inventory,EDI)、心因性厭食症量表(the Setting Conditions for Anorexia Nervosa Scale,SCANS)、Burns 完美主義量表(BPS)、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the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MPS)以及神經質完美主義問卷(the Neurotic Perfectionism Questionnaire, NPQ),形成一份 40 題的問卷,涵蓋以下四 個向度:(1)正向完美主義─以完美主義作為正增強物之行為取向;(2)負向完 美主義─以完美主義作為負增強物之行為取向;(3)個人導向完美主義─追求完 美之行為受到個人內在所驅使;(4)社會導向完美主義─追求完美行為來自對失 敗的恐懼,作答方式採用李克特五點式量尺。將量表進行因素分析得到兩個因 子,依其內涵命名為正、負向完美主義。正向完美主義(positive perfectionism)

追求高標準的動機來自獲得正向回饋與滿足感,關注自身優勢與力量,盡其所能 達成目標。負向完美主義追求(negative perfectionism)目標的動機來自於避免 失敗情況,無法從結果中獲得滿足,付出或逃避挑戰以避免失敗。量表命名為「正 負向完美主義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Perfectionism Scale, PANPS)」,以實證

結果支持 Hamacheck 雙向度完美主義的觀點。不同族群在正向與負向完美主義 上,具有不同相關模式,運動員具有高正向、低負向完美主義,兩者負相關。

除了正、負向雙向度的完美主義之外,Preusser(1997)同樣支持完美主義 雙向觀點,提出適應與不適應完美主義,並且編制「適應性與不適應完美主義量 表(Adaptive and 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 Scale, AMPS)」。Preusser 認為適應性 完美主義者在追求完美的過程獲得正向感受,協助其完成目標,自我價值感高。

不適應完美主義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伴隨焦慮情緒,將自我價值建立於表現上,

容易關注自身錯誤,自我價值感低。適應性與不適應完美主義量表(AMPS)包 含四個向度:(1)焦慮(anxiety)為達到完美而產生焦慮狀態;(2)自尊(self-esteem)

對自身能力以及完成目標的程度作評價;(3)覺知自我重要性(perceived self-importance)自我價值感以及正向的自我態度;(4)對錯誤敏感(sensitivity to mistakes)會責怪與對自己趨於苛刻,在意自身錯誤,全量表共 36 題(Rice &

Preusser, 2002)。

(二) 多向度完美主義 1. Frost 六向度完美主義

Frost(1990)檢視過去文獻發現關於完美主義相關研究不多,主要來自於完 美主義的定義模糊不清。此外,過去完美主義相關量表無法區辨高度勝任工作的 成功人士以及設立過高標準而不適應者,基於上述因素,Frost 等人(1990)探 討過去文獻對完美主義的定義、發展因素以及特徵表現的描述(Burns, 1980;

Hollander, 1965; Hamachek, 1978; Pacht, 1984; Blatt, D-Afflitti, & Quinlan, 1976)以 及參考過去完美主義相關量表,包括 Burns 完美主義量表(BPS)、飲食疾患量 表(EDI)、Maudsley 強迫量表(Maudsley Obsessive Compulsive Inventory, MOCI),整理出六個主要概念並發展題目,編製成 Frost 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F-MPS)。F-MPS 將完美主義區分為六個 向度,(1)個人標準(personal standard)指個體為自身表現設立高標準;(2)過

度在意犯錯(concern over mistakes)指個體過度關注在自身錯誤行為,並且對於 錯誤有負向解釋;(3)父母期望(parental expectation)指個體認為父母對自身表 現具有高期待;(4)父母批評(parental criticism)指個體認為父母對自身表現進 行批評;(5)懷疑行動(doubting of action)指個體懷疑自身表現以及達到標準 的能力;(6)組織性(organization)指個體對事物要求整齊與次序。

F-MPS 共三十五題,以李克特五點量尺形式作答,從「完全同意」到「完 全不同意」,測量一個人完美主義表現的傾向。全量表內部一致性為 .90,各分 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為 .77~.93;F-MPS 與 BPS 相關為 .85,說明量表具有良好信 效度(Frost et al., 1990)。

Frost 等人(1993)將 F-MPS 進行因素分析,將完美主義六個向度區分為兩 個因素層次,分別為:關注不適應評價(maladaptive evaluation concerns)包含過 度在意犯錯、懷疑行動、父母期望和父母批評向度,以及正向努力(positive striving)包括個人標準和組織性向度,其中關注不適應評價因素與貝克憂鬱量表 有正相關,正向努力因素與正向情緒感受有關。而國內陳正嘉、柯慧貞、林旻沛、

周鉦翔與陳廣圻(2011)則修訂中文版 F-MPS,以台灣大專院校學生為對象,其 研究結果亦支持 Frost 的六向度完美主義建構與二因素層次結構模型。另外,

Parker(1997)以資優學生為樣本,針對 F-MPS 進行聚類分析產生了三個集群,

健康型完美主義、失功能的完美主義和非完美主義。

2. Hewitt 三向度完美主義

Hewitt 與 Flett(1991)將個人與人際因素納入完美主義內涵,探討過去臨床 案例與理論,顯示個體追求完美的動機、要求完美的對象以及完美主義帶來的影 響不同,將完美主義區分為自我導向完美主義(Self-Oriented Perfectionism, SOP)、他人導向完美主義(Other-Oriented Perfectionism, OOP)、社會導向完美 主義(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SPP),並且發展出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HF-MPS),以下說明各向度內涵:(1)自 我導向完美主義(SOP)指個體會為自己設立高標準,並且嚴厲地自我評估,努

力地追求成功以避免出錯,容易產生自責與自我批評;(2)他人導向完美主義

(OOP)是指個體對於他人行為設立高標準,並嚴苛地評估他人表現,容易指責 他人、具有敵意以及不信任他人;(3)社會導向完美主義(SPP)指個體認為身

(OOP)是指個體對於他人行為設立高標準,並嚴苛地評估他人表現,容易指責 他人、具有敵意以及不信任他人;(3)社會導向完美主義(SPP)指個體認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