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完美主義與憂鬱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完美主義與憂鬱的相關研究

自二十世紀以來,憂鬱症被列為前十大死因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 究,至西元 2020 年時,憂鬱症與缺血性心臟病並列為造成人類社會整體疾病負 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前兩大疾病(引自 台灣自殺防治協會,2009),

憂鬱症是各種心理失常中罹患率最高的一種,台灣 18 歲以上人口,憂鬱者約 30 至 36 萬人(台灣行政院衛生署,2012),因此社會大眾對於憂鬱並不陌生,一般 人會用「憂鬱」表達自己低落的情緒狀態,而在許多臨床實務或醫護期刊上,「憂

鬱」則被指稱為影響個體功能運作之情感性疾病,憂鬱一詞運用廣泛,研究者在 此回顧過去對於憂鬱的定義與內涵、成因與影響、完美主義與憂鬱的關係研究,

最後討論領域特定性與兩者的關係。

一、憂鬱的定義與內涵

學者 Allen-Meare(1976)認為憂鬱是個體在面對失落或壓力事件產生的情 緒反應與混亂狀態,個體會出現飲食習慣變化、體重增減、表現不佳、憂傷情緒 或產生死亡意念等。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DSM-V, 2013)對於不同類別憂鬱 症則提出下述幾項共同特徵,包含(1)在情緒感受上為憂鬱情緒、失去興趣與 愉悅感;(2)在生理方面,出現睡眠困擾、體重變化、專注力降低、容易疲倦以 及遲緩的狀況;(3)在認知方面,無價值感、罪惡感、產生自殺意念;(4)上述 情形持續一個月,並引起臨床上顯著苦惱或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功能減 損。由上述定義發現「憂鬱」可以被界定為描述情緒狀態的字眼,也可以是身心 狀態的偏差反應,甚至是一種臨床病症(陳錫銘,1991)。

憂鬱涵蓋一系列的症狀反應,由情緒感受、認知思考方式、生理狀態以及行 為反應等組成,而 Cantwell 與 Baker(1991)根據憂鬱的影響強度,將憂鬱區分 為四個層次,描述如下:第一層次:症狀(symptom)─指悲傷的心情,感到不 快樂、沮喪、不安等情緒,日常生活中會出現的狀態。第二層次:多面向症狀

(variuos symptom)─指存在某些症狀,包括食慾降低、缺乏能量與活力、體重 下降、睡眠困擾、疲憊感等狀態,僅在特定情境或壓力下短暫出現,並非情感性 疾患。第三層次:症候群(syndrome)─指情緒、認知、精神狀態等面向,同時 出現一系列症狀,且經常性地發生造成身心狀態混亂,為情感性疾病的前期。第 四層次:心理疾病(psychiatric disorder)─指多面向症狀存在一段時間,並且導 致個體功能運作受損及特定功能喪失,為心理疾病。

由上述,可發現「憂鬱症狀」到「憂鬱症」之間的差異,憂鬱症狀是指個體 在情緒上為憂鬱、悲傷、衝動、憤怒或焦躁,在生理方面則可能出現食慾降低或

增加、體重減輕與增加、睡眠困擾或者疲憊狀態,整體行為與精神狀態運作功能 會降低,認知想法也會出現自責、罪惡感、悲觀以及無價值感的情形,但是不一 定引起顯著苦惱或社交、職業等重要運作功能減損;憂鬱症則在情緒、生理、認 知、行為出現上述特徵,並且時間持續一個月以上,在人際關係、工作等重要領 域上,運作功能出現障礙,達到臨床診斷,需接受臨床或諮商專業治療。

二、憂鬱的成因

如上述,若個體長期在憂鬱狀態下,情緒、認知、生理與行為層面改變,導 致生活混亂以及功能失序,甚至自殺。有鑑於此,醫事相關領域,包含心理學、

護理、醫療界都投入探討憂鬱的成因,研究者探討過去文獻,分別從生物、心理 及環境因素說明憂鬱的成因,如下所述:

(一) 生物因素

目前憂鬱的生物學成因研究,以基因遺傳與腦內傳導物質失衡為主,許多研 究顯示憂鬱症跟遺傳基因有關係(Caspi, Sugden, & Moffitt, 2003; Chang, Lu, &

Chen, 2007),在臨床上也發現許多憂鬱症患者具有家族病史,相關家族研究顯 示憂鬱症患者的直系親屬罹患憂鬱症的機會是一般人的 2-10 倍(引自 簡佳璋、

林季宏、龍佛衛、曾冬勝,2006)。此外,過去研究發現憂鬱與腦內神經傳導物 質失衡有關,包括血清素(serotonin)、新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以及多巴 胺(Dopamine deficiency)。當血清素不足,導致個體衝動、失眠、暴躁、生理運 作失調等情緒與生理的變化,而缺乏新腎上腺素則會導致乏力、缺乏胃口、活動 力降低、灰心乏力等狀態,多巴胺則是傳遞快樂、興奮情緒功能的神經傳導物質,

憂鬱症患者在憂鬱期時,多巴胺的活動量會減少。在精神醫學界認為憂鬱症與腦 部化學變化有關,因此精神科醫生使用抗憂鬱劑藥物(antidepressants)抑制患 者的血清素、新腎上腺素與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再回收,以改善憂鬱症(簡佳璋、

林季宏、龍佛衛、曾冬勝,2006)。

(二) 心理-社會因素

除了生物因素,許多研究以及人格相關理論說明個體的認知思考方式、人格 特質以及面對問題的因應方式等心理-社會因素與憂鬱有關(郭志通,2001;

Becker, 1964; Seligman, 1975; Beck, 1976; Bandura, Pastorelli, Barbaranelli, &

Caprara, 1999; Rehm & Sharp, 1996)。

Beck(1976)以憂鬱認知理論解釋憂鬱者因過去經驗形成負向的認知基模

(negative schemas),因此在遇到壓力事件,個體認知基模選擇性地接受負面訊 息,且常使用扭曲、兩極化及貶抑的思考模式,導致個體對自我、世界以及未來 皆抱持著消極負向的態度,產生憂鬱情緒。Bandura 等人(1999)也提出低自我 效能感(Self-efficacy)對憂鬱的影響歷程,其認為個體負向認知歷程,像是負 向預期、負向自我評價以及負向自我概念,使個體對自己的能力與表現給予過低 評價,產生焦慮與憂鬱情緒。另外,Seligman(1975)發現憂鬱症患者的習得無 助狀態,以習得無助論(Learned Helplessness)解釋憂鬱者不斷經歷其無法控制 的事件,對未來產生不可控制感與失落情緒,導致動機低落、喪失自信心以及沮 喪與憂鬱的情緒。Becker(1964)的自我貶低論(Self-derogate Theory)提到個 體侷限的行動選擇(limited range of possible action)與僵化的行動模式(rigid action pattern)、設立過高的評價標準,將導致個體低自尊與自貶(low

self-esteem),產生憂鬱情緒。

在人格特質方面,學者也探討不同特徵與憂鬱間的關係,在過去憂鬱相關研 究結果中,認為低自尊、挫折容忍力低、完美主義性格、依賴性人格等特質容易 導致個體產生憂鬱情緒(郭志通,2001)。另外,創傷事件、重大災難、挫折的 人際關係等環境壓力因素,加上個體缺乏社會支持,使個體更容易產生憂鬱狀態

(Rehm & Sharp, 1996)。

由上述觀點可發現遺傳基因、人格特質、思考方式、因應策略以及環境事件 對個體產生互相影響個體產生憂鬱情緒,目前實務工作上,常以生物-心理-社會 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說明憂鬱症的形成,該模式認為生理、心理及社

會環境三個面向會產生交互作用,先天遺傳基因、人格特質、認知思考方式、壓 力事件以及社會資源與支持力,皆交互影響個體憂鬱情緒的產生(簡佳璋、林季 宏、龍佛衛、曾冬勝,2006)。

三、完美主義與憂鬱相關研究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結果支持完美主義與憂鬱之間的相關性(林郁馨,2016;

Erozkan, Karakas, Ata, & Ayberk, 2011; La Rocque, Lee, & Harkness, 2016; Wang &

Zhang, 2017)。從過去學者對完美主義以及憂鬱描述中,可以發現完美主義特徵 為設立高標準,若未達到標準,隨之而來的是自我批評,倘若達到標準,則完美 主義者會認為是自身錯誤未被充分評估(Frost et al., 1990; Shafran et al., 2002),

而憂鬱症具有相同的心理歷程(Blatt et al., 1982; Cox, Rector, Bagby, Swinson, Levitt, & Joffe, 2000)。

Blatt(1995)指出憂鬱症心理治療過程受到完美主義的阻礙,具有完美主義 的憂鬱症患者不容易在短期心理治療中獲得療效,顯示完美主義對憂鬱症的心理 治療具有影響。在實證研究中也支持完美主義的個人批評向度與憂鬱有關,Cox 等人(2000)發現憂鬱症患者在抑鬱體驗問卷(DEQ)中,自我批評向度上顯著 高於其他向度,說明自我批評為憂鬱症患者重要特徵之一。而 Campos、Bsser 與 Blatt(2010)的研究結果顯示雙親不適當的教養行為是透過高度自我批評為 中介,對個體產生負面影響,導致憂鬱症,因此將自我批評是為憂鬱症的脆弱因 子。Rudolph、Flett 與 Hewitt(2007)也支持憂鬱症與完美主義者災難化的思考、

自我批評與反芻等認知情緒調節有關。

關於完美主義與憂鬱相關研究中,提到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無法接受失 敗,追求完美的驅力來自避免失敗,恐懼且害怕失敗威脅到成功。由此,不適應 完美主義與精神病理學相連結(Bieling et al., 2004; Stornelli et al., 2009; Hewitt &

Flett, 2002)。過去實證研究中,發現憂鬱症患者在自我導向完美主義、社會導向 完美主義皆高於正常對照組,說明不同形式完美主義在臨床憂鬱症中具重要性

(Hewitt & Flett, 1991)。在目前國內外完美主義相關研究皆發現不適應完美主義 與憂鬱有關,在多向度完美主義中,過度在意錯誤、疑慮自己的做法、與個人標 準之間的差距為與憂鬱相關之內涵,上述皆為不適應完美主義之特徵(葉雅婷,

2000;Flett, Besser, Davis, & Hewitt, 2003; Hewitt & Flett, 1991; Rice, Ashby, &

Slaney, 1998)。回顧過去研究可發現,不論是在理論內涵亦或是實證研究上,完 美主義與憂鬱皆具有相關性,過去將完美主義視為精神病患特徵之一,隨著完美 主義概念的多元發展,才進一步探究完美主義內涵中與憂鬱相關部分,綜合上述 研究結果顯示不適應完性完美主義類型與憂鬱相關,亦即完美主義內涵中,過度 在意錯誤、個人批評以及實際表現與高標準之落差等與憂鬱具相關性。

四、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與憂鬱之間的關係

(一) 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對臨床徵狀之意義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可瞭解完美主義與憂鬱間存在正相關,但過去研究皆將完 美主義視為跨領域的特質或人格做測量,若考量完美主義具領域特定性,則過去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可瞭解完美主義與憂鬱間存在正相關,但過去研究皆將完 美主義視為跨領域的特質或人格做測量,若考量完美主義具領域特定性,則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