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主要延續過去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的研究(許庭韶,2016;Haase, Prapavessis, & Owens, 2013; Stoeber & Stoeber, 2009),檢視完美主義者在不同領 域對完美主義要求情形的差異,並進一步探討完美主義在各個領域的完美主義傾 向跟與憂鬱傾向之關係。

第一節 研究動機

‘Perfect’在英文中,具有完成、精確、合乎理想、符合標準的含意,說明當 事務處於完成狀態、各細節與步驟皆符合標準,即感受到完整性以及完善無缺之 感,即為完美。張春興心理學辭典將「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定義為「在工 作表現上對自己或對他人所要求的一種態度,對任何事都要求必須達到毫無缺 點,對標準相當嚴格,不會考量到現實情境,缺乏彈性」;Hollender(1965)根 據臨床觀察,將「完美主義」定義為「個體對自己或他人提出不符合實際情境需 要的要求,不斷地追求完美以尋求成功,並且在認知上過度地專注於自身的錯 誤,根據錯誤的部分評價自己,造成自我貶低(self-belittlement)」。Slaney 與 Ashby

(1996)曾對完美主義者進行訪談,發現個體雖然清楚自身完美主義特質已造成 生活上的影響與限制,但仍不願放棄對於完美的追求,顯示個體內在對於完美狀 態的追求為內在驅力,並非理性思考後的行為表現。綜合上述學者(張春興,

1989;Hollender, 1965)對完美主義提出的定義,說明完美主義為「個體為追求 完美而產生對錯誤過度關注、無法適應現實情況作出調整等負面狀態」。

除了過高的要求,過度關心錯誤、低自我評價的負向部分,學者也論述完美 主義的正向力量,包括對更高標準的追求、精益求精等狀態(Rice, Ashby, & Slaney, 1998; Rhéaume et al., 2000; Stumpf & Parker, 2000; Stoeber & Otto, 2006;

Terry-Short, Owens, Slade, & Dewey, 1995),為完美主義內涵中正向努力的向度。

1960 年代後,由於實務上發現臨床個案的完美主義特性(Burns, 1980;

Hollender, 1965; Pacht, 1984),以及其對憂鬱症心理治療的干擾性(Blatt, 1995),

學者開始投入完美主義相關的研究,從過去單一向度完美主義(Burns, 1980;

Hollender, 1965; Pacht, 1984)、雙向度完美主義(Terry-Short et al., 1995; Preusser, 1997; Stumpf & Parker, 2000),到多向度完美主義(Forst、Marten、Lahart, &

Rosenblate, 1990; Hewitt & Flett, 1991),開始對完美主義有更多認識,也以雙向 觀點說明完美主義的正、負面向(Hill, Huelsman, Furr, Kibler, Vicente, & Kennedy, 2004; Rhéaume et al., 2000; Rice, Ashby, & Slaney, 1998; Stumpf & Parker, 2000;

Stoeber & Otto, 2006; Terry-Short et al., 1995),Rice 與 Slaney(2002)以完美主義 的高標準向度作正向指標以及落差向度為負向指標,將完美主義區分為高標準、

低落差的適應性完美主義者、高標準、高落差的不適應性完美主義者,以及非高 標準的非完美主義者,呈現出完美主義的正向以及負面的影響,以及完美主義不 同的類型。

根據 Wang、Slaney 與 Rice(2007)、Rice 與 Slaney(2002)以及 Ashby、

Kottman 與 DeGaaf(1999)等人以高標準以及落差的指標計算完美主義與適應 狀況,研究結果顯示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大學生受試者為完美主義者,而其中一半 的完美主義者與心理健康問題具顯著相關,屬於不適應性完美主義,他們通常為 自己設立不符合情境需求的目標,長期在此情境下受挫。

近年來,持續探討完美主義的內涵與特色,發現完美主義其實並不是一個穩 定的運作特質,個體在不同領域的完美主義要求並不相同,即完美主義並非跨領 域的,而是有領域特定性(許庭韶,2016;Dunn, Gotwals, & Dunn, 2005; Haase, Prapavessis, & Owens, 2013; Mitchelson & Burns, 1998)。過去的研究多以問卷調 查法並加入引導詞方式檢視不同領域完美主義的情形,發現領域間完美主義指標 的差距,並以此論述為領域特定性,例如:職業婦女在工作領域的完美主義要求 高於生活領域(Mitchelson & Burns, 1998)、資優生在學業領域的完美主義高於 運動領域(McArdle, 2010)等等。

雖然目前研究支持完美主義為領域特定性,但研究者檢視過去關於完美主義 與心理健康問題之相關文獻皆將完美主義視作跨領域及跨情境的概念,(林郁

馨,2016;Erozkan, Karakas, Ata, & Ayberk, 2011; La Rocque, Lee, & Harkness, 2016;

Wang & Zhang, 2017)。而其中一項關於完美主義與厭食症的關聯性研究(Stoeber

& Yang, 2015),將完美主義視作領域特定性(domain-specific),其研究結果發現 完美主義在外貌領域對厭食症的解釋力,相較於一般性完美主義對厭食症的解釋 力更高,說明將完美主義視為領域特定性,並根據完美主義在特定領域的表現,

對特定結果、症狀等效標會產生更顯著之相關性與解釋力,此篇研獻結果協助實 務工作者更明白完美主義對厭食症的影響,透過檢視個體在外貌領域的完美主義 情形,可以更清楚瞭解到完美主義特性與厭食症的關係。

根據 Stoeber 與 Yang(2015)的研究,完美主義在特定領域的表現,對於臨 床病症可能更具解釋與預測力,這可能對臨床實務工作有重要性與價值性。因此 本研究檢視「領域特定性」的完美主義與特定症狀的關聯性,期待研究結果可拓 展對於完美主義特性的認識,在臨床實務上的意義在於衡量個體完美主義與特定 病症的關係時,應納入「領域特定性」因素作考量,將資源投注在具有影響的「重 要領域」進行實務工作。

完美主義與許多心理健康問題已發現有相關性(Bieling et al. 2004; Hewitt &

Flett, 2002; Stornelli et al., 2009),包括完美主義與焦慮(Erozkan, 2016; Hewitt &

Flett, 1991)、憂鬱(林郁馨,2016;Erozkan et al., 2011; La Rocque et al., 2016; Wang

& Zhang, 2017)、自殺(Bell, Stanley, Mallon, & Manthorpe, 2010; Chen, Hewitt, &

Flett, 2017)、厭食症(Stoeber & Yang, 2015)都有一定的關聯性。而憂鬱症是目 前心理疾病當中,盛行率最高的心理疾病之一,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2016)說 明憂鬱症終身盛行率在亞洲地區約為 2%至 5%,台灣行政院衛生署(2012)憂 鬱症統計也顯示 18 歲以上憂鬱症的盛行率為 3%,而目前董氏基金會(2005)針 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查顯示約 24.1%的大學生憂鬱情緒嚴重並需要專業協 助,亦即大學生中近乎每四人就有一人可能是處心理健康有疑慮。

過去研究指出,完美主義與憂鬱在理論概念及實證研究上皆支持完美主義與 憂鬱的關連性,完美主義內涵中與憂鬱相關部分,為個體過度在意錯誤、個人批

評等行為傾向與憂鬱具相關(葉雅婷,2000;Flett, Besser, Davis, & Hewitt, 2003;

Hewitt & Flett, 1991; Rice, Ashby, & Slaney,1998)。不過目前研究者在全國碩博士 論文網以及心理教育相關資料庫進行關鍵字搜尋,尚未發現有研究探討特定領域 完美主義與憂鬱之關聯性研究。基於上述理由,本研究欲以領域特定性的觀點探 討完美主義與憂鬱之關聯性,以下為本論文的研究議題:

一、重複驗證完美主義是否為領域特定性,非跨領域的普遍特質?

過去許多研究探討完美主義在不同領域具有差異,支持完美主義為領域特定 性(許庭韶,2016;Dunn et al., 2005; Mitchelson & Burns, 1998),此外,過去完 美主義領域特定性相關研究也顯示領域間有一定的相關性(許庭韶,2016;Haase, 2013),例如:許庭韶(2016)研究發現女性完美主義在學業與生活領域具有顯 著相關,說明女性若在學業領域追求完美傾向愈高,其在生活領域追求完美傾向 也愈高,顯示完美主義為領域普遍性(domain general);然而其研究結果又顯示 完美主義在學業與運動領域、生活與運動領域則沒有顯著相關,為領域特定性

(domain specific)。Haase(2013)的研究結果則顯示男性負向完美主義在學業 與身體活動領域具一致性,在關係、居家環境以及外表領域具有一致性,這說明 完美主義為領域普遍性(domain general)。上述研究以不同分析方法並且探討不 同領域,以檢視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議題,而根據其研究結果並無一致結論,因 此本研究延續過去 Stoeber 與 Stoeber(2009)研究所探討之領域,並且以不同分 析方法檢視美主義領域特定性議題。

此外,本研究亦檢視各領域完美主義的差異情形,進行梯度排序,瞭解完美 主義在各領域的高低差異與群聚情形。

二、不同完美主義領域指標與憂鬱的關聯性為何?

由於 Stoeber 與 Yang(2015)研究說明測量個體在外貌領域的完美主義分數 對厭食症的預測力高於將完美主義視作跨領域的測量方式,因此研究者思考應該

將「領域特定性」的概念,放入完美主義與憂鬱的關聯性研究作探討。

Stoeber 與 Yang(2015)以外貌領域完美主義對厭食症做預測,並且發現外 貌領域完美主義對厭食症預測利大於整體領域完美主義,而本研究延續 Stoeber 與 Yang(2015)的研究概念,欲檢視完美主義在不同領域與憂鬱的關聯程度,

同時亦檢視各領域總和完美主義與憂鬱的關聯程度,以此探討不同完美主義領域 指標與憂鬱情緒的關聯性為何?

過去完美主義與憂鬱的關聯性研究中,往往只採用通則性的詢問方式,以自 陳量表形式,詢問受測者對自身完美主義的整體評估(林郁馨,2016;Erozkan et al., 2011; La Rocque et al., 2016; Wang & Zhang, 2017),本研究與過去不同之處在 於檢視完美主義在不同領域的指標,並計算不同計算方式所獲得的指標與憂鬱傾 向間的關係,想瞭解完美主義是否在特定領域與憂鬱具最大關聯性?此外,本研 究將根據不同以性別及憂鬱程度作為分類依據,探討不同分類之下,不同完美主 義領域指標與憂鬱的關聯性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