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完美主義領域指標與憂鬱傾向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不同完美主義領域指標與憂鬱傾向關係之研究"

Copied!
1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俊仁博士 許維素博士. 不同完美主義領域指標與 憂鬱傾向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許胤筠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七月.

(2) 致謝詞 論文完成的那一霎那,總覺得好不真實,就這樣從醞釀題目到完成論文,慢 慢地用我的方式與速度,完成了碩士學位論文。當我真的踏入了論文寫作的旅程, 才真的體會到,需要多少人的支持與協助才能完成一本論文,心中真的充滿感謝。 首先,最感謝的是我的兩位指導教授,俊仁老師與維素老師,平常我羞於表達自 己,不過我真的好感謝好感謝兩位指導教授一路的指導與提點,俊仁老師不厭其 煩的在每週的 meeting 中,協助我們聚焦論文議題、告訴我們每項研究方法的意 義、研究者對於研究該有的精神與論述方式、引導我們思考不致偏離軌道,俊仁 老師真的花費相當多時間與心力,我也敬佩老師對於資料的敏感度以及對於研究 總以充滿彈性卻不失嚴謹的態度,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深刻感受到這本論文是研 究生與指導教授共同編織的作品,一開始我對研究主題的發想,在俊仁老師的引 導與每次的 meeting 中不斷聚焦,在這樣合作的關係下,論文一步一步完成,謝謝 俊仁老師用心的指導。同時,也感謝維素老師對於論文架構與資料解釋提供建議 與觀點、對於研究生的鼓勵,真的是有力的定心丸。我一直覺得兩位指導教授總 是「刀子嘴,豆腐心」 ,對學生的付出比誰都還多,我很感恩遇到兩位師長!另外, 非常謝謝洪福建口委,溫暖親切地鼓勵研究生,同時用心地提出對論文的觀點與 想法,讓論文更完整,也讓我看到研究資料更多的解釋與意義,有滿滿的敬佩與 感謝! 而在論文旅程中,對於自己前進速度、寫作能力總有許多批判的聲音,陪著 我前進的是身邊每一位朋友,謝謝在論文開始初期的焦慮,總有許多學姐、前輩、 過來人,安撫我的焦慮、給我地圖、鼓勵我勇敢向前,謝謝姮戀、怡秀、月馨、 文均、毛咪、盈盈,你們的鼓勵與經驗分享,每次都實實在在地撫慰了我,你們 是我的偶像與楷模。謝謝在論文寫作過程中,與我同在,一起面對焦慮的論文好 夥伴,謝謝睿亭、煒筑、致廷、美淑、在蓓,每一次與你們相約研究室外談心、 分享論文進度與焦慮、一起午餐的時光,都好紓壓,這絕對是陪伴我走過來、撐 i.

(3) 過來非常重要的因素,感謝彼此的支持與陪伴。最重要的是,要感謝研究室的嘉 恩學長對於統計問題的協助、庭韶與又綾學姐分享過去的文獻與資料、還有完美 小組的同儕互助,這段時間與宜芳、美妏、俐婷與雅宜建立起革命情感,你們是 我好重要的回憶,我愛妳們,在未來的路上也都一起繼續加油! 此外,我是一位幸運的女孩,我特別感謝家人與摯友的支持與陪伴,你們是 我身後強而有力的支持系統,我有一對善良可愛又疼愛我的父母,謝謝你們生下 我,對於我的努力與執著一直都很肯定與支持,讓我知道我值得你們驕傲,對我 來說父母無條件的愛,是我這輩子最珍貴的禮物,我一輩子都報答不完的禮物, 還特別感謝父母給了我妹妹與弟弟,我與弟妹有著深厚的感情,喜歡分享彼此的 生活與感觸,很交心,這年手足之情也增添了我的幸福感受。還有摯友琛,有妳 陪伴一起運動,還記得當時坐在操場分享彼此 25 歲的焦慮及未來擔憂,有你在總 是什麼煩惱都不見,特別享受能夠每週兩次一起放鬆紓壓的時光,我愛幽默又溫 暖的你。另外,還要感謝從大學就一起準備研究所考試,接著又一起進入輔導領 域的摯友群,在我人生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們好到不分彼此,在生命中每 個開心與難過的時刻,都立馬與彼此分享的親密好友,謝謝你們在這一年承接住 我的焦慮、慌張、自我懷疑,還有我從楊梅到台北通勤的人生,也因為你們不斷 被我騷擾、無限提供住宿,讓我的通勤人生有了喘息的機會,謝謝我非常重要的 摯友昀昕、宛蓁、宜廷、雅惠、培瑜、家興,不能再更愛你們了!在此也感謝我的 伴侶,謝謝你七年多來的付出與支持,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我也一樣令你 感到驕傲。 最後,感謝每一位研究參與者,沒有你們對研究的貢獻,這本論文無法完成, 也感謝這年在研究任何一個環節中,給予我幫助的任何一位朋友,不論是分享問 卷連結、教導我編寫函數、論文格式重複檢查等等,都給我莫大的幫助。 給每一個你/妳,十二萬分的感謝,下台一鞠躬! 胤筠 2017.7 ii.

(4)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檢視完美主義的領域特定性,並探討不同完美主義領域指標與憂 鬱之關係,以領域特定性觀點檢視完美主義與憂鬱的關係,探討完美主義與憂鬱 的關聯模式。本研究先透過前導研究,以 300 位台灣大學生為樣本,使用因素分 析以及變異數分析聚焦六個不同類型之領域,作為正式研究之特定領域,包括學 業、口語表達、外貌、時間管理、運動與健康領域。在正式研究部份,採用問卷 調查法,以 322 位台灣大學生為研究參與者,利用近乎完美主義量表、柯氏憂鬱 量表,以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及因素分析探討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議題,而本 研究以六個單一領域、各領域加總計算,以及各領域因素萃取作為不同完美主義 領域指標,探討其與憂鬱傾向的相關性,藉此了解完美主義與憂鬱的關係。研究 結果發現:(1)儘管在不同領域完美主義的指標達顯著差異,但不同領域間高相 關,以及六個領域經過因素分析為單一因子,研究結果支持完美主義為領域普遍 性;(2)在不同領域完美主義指標的排序上,特定領域顯示性別差異,男性在運 動及健康領域設定個人標準高於女性;(3)本研究結果顯示完美主義與憂鬱相關 係數達顯著相關,但以學業領域、各領域總和及因素萃取等三種計算指標與憂鬱 相關係數未達顯著差異;(4)本研究結果發現對於高憂鬱情緒者,完美主義與憂 鬱具有更為強烈之關聯性。文中針對上述結果在研究方法以及概念上進行細部的 說明與討論,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實務處遇及後續研究之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憂鬱. iii.

(5) iv.

(6) A Study on Relationships among Depression, and the Indicators of Perfectionism of Different Domain Variables Yin-Yun Hs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domain-specific of perfectionism, an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perfectionism, based on the domain-specific characteristic of perfectionism. This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a poilt study, and formal study, the pilot study recruited 300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date were analyzed by one way-ANOVA and Factor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pilot study, the study focused on the domains of academic, expression, appearance, time management, sports and health. The formal study recruited 322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Judgmental Sampling. 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s included the Almost Perfectionism Scale, and Ko's Depressive Inventory, and the valid data were analyzed b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Factor Analysis, and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the indicators of perfectionism, include the perfectionism of the single domain, the calculation of each domains, and the extract factor of domains.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1)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fectionism of the domains of academic, expression, appearance, time management, sports and health were significant in different, but here is a high relation between the perfectionism of the six domains, and the perfectionism of the six domains all a single factor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one factor, supporting the idea of the domain-general of perfectionism. (2)On the high standard dimens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on the perfectionism of domains: the male tend to have higher perfectionist in sports and health domains than the female.(3)A significant positive moderate correlation between v.

(7) depression and the indicators of perfectionism including the perfectionism of academic domain, the calculation of each domain, and the extract factor of domains was discovered, and the indicators of perfectionism. However,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among three of them.(4)The results showed a higher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and perfectionism for the high depression group. Based on the survey and findings, this study also discussed and proposes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that can be a reference for school counseling and the future research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domain-specific, depression, perfectionism. vi.

(8) 目次 致謝詞.............................................................................................................................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vii 表次............................................................................................................................... xi 圖次............................................................................................................................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完美主義內涵的發展與領域特定性 ................................................... 7. 第二節. 完美主義與憂鬱的相關研究 ............................................................. 19. 第三章 前導研究...................................................................................................... 27 第四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5.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7. 第四節. 研究程序 ............................................................................................. 38. 第五章 研究結果...................................................................................................... 41 第一節. 領域完美主義與憂鬱現況 ................................................................. 41. 第二節. 性別及領域對完美主義之效果分析 ................................................. 45. vii.

(9) 第三節. 各領域完美主義相關分析 ................................................................. 50. 第四節. 各領域完美主義因素分析 ................................................................. 51. 第五節. 不同完美主義領域指標與憂鬱相關分析 ......................................... 53. 第六章 討論.............................................................................................................. 57 第一節. 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議題 ................................................................. 57. 第二節. 完美主義與憂鬱之關係:從領域特定性觀點探討 ......................... 61.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65 第一節. 結論 ..................................................................................................... 6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66. 第三節. 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方向 ................................................................. 67. 參考文獻...................................................................................................................... 69 中文部分 ............................................................................................................. 69 西文部分 ............................................................................................................. 70 附錄.............................................................................................................................. 78 附錄一:前導調查問卷 ..................................................................................... 78 附錄二:研究參與同意書 ................................................................................. 82 附錄三:近乎完美主義問卷 ............................................................................. 83 附錄四:研究問卷填答通知 ............................................................................. 84 附錄五:柯氏憂鬱量表分數回饋與解釋 ......................................................... 85 附錄六:前導研究不同領域變異數分析相關表格 ......................................... 86 附錄七:次序、性別與領域三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相關表格 ............. 88 附錄八:性別及領域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相關表格 ......................... 89 viii.

(10) 附錄九:柯氏憂鬱量表授權同意書 ................................................................. 91. ix.

(11) x.

(12) 表次 表1. 參與者之背景資料摘要表 ................................................................................ 28. 表2. 前導問卷─完美主義在各領域之描述統計...................................................... 30. 表3. 前導問卷因素分析結果 .................................................................................... 31. 表4. 研究參與者背景資料摘要表 ............................................................................ 37. 表5. 整體樣本描述性統計資料 ................................................................................ 42. 表6. 整體樣本憂鬱情形 ............................................................................................ 43. 表7. 近乎完美主義在六個領域與憂鬱的相關分析 ................................................ 44. 表8. 性別、領域在完美主義高標準向度上之描述統計 ........................................ 47. 表 10 完美主義高標準因素分析 ................................................................................ 51 表 12 男、女性完美主義高標準因素分析 ................................................................ 52 表 15 完美主義落差向度在不同領域指標與憂鬱之相關 ........................................ 53 表 16 低、中、高憂鬱組完美主義各領域與憂鬱之相關分析結果 ........................ 55. xi.

(13) xii.

(14) 圖次 圖1. 「積極追求完美」與「關注完美」區分完美主義類型─健康完美主義、不. 不部不健康美主義、非完美主義 ............................................................................ 15 圖2. 前導研究架構圖 ................................................................................................ 27. 圖3. 研究架構圖 ........................................................................................................ 35. 圖4. 完美主義高標準在各領域差異示意圖 ............................................................ 47. 圖5. 性別與領域在完美主義高標準交互作用圖 .................................................... 48. 圖6. 男性完美主義高標準在各領域差異示意圖 .................................................... 49. 圖7. 女性完美主義高標準在各領域差異示意圖 .................................................... 49. 圖8. 低、中、高憂鬱組在完美主義落差指標與憂鬱相關圖 ................................ 55. 圖9. 不同性別完美主義高標準向度領域排序圖 .................................................... 58. 圖 10 女性完美主義在各領域梯度排序圖 ................................................................ 59 圖 11 男性完美主義在各領域梯度排序圖 ................................................................ 60. xiii.

(15) xiv.

(16)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延續過去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的研究(許庭韶,2016;Haase, Prapavessis, & Owens, 2013; Stoeber & Stoeber, 2009),檢視完美主義者在不同領 域對完美主義要求情形的差異,並進一步探討完美主義在各個領域的完美主義傾 向跟與憂鬱傾向之關係。. 第一節 研究動機 ‘Perfect’在英文中,具有完成、精確、合乎理想、符合標準的含意,說明當 事務處於完成狀態、各細節與步驟皆符合標準,即感受到完整性以及完善無缺之 感,即為完美。張春興心理學辭典將「完美主義」 (perfectionism)定義為「在工 作表現上對自己或對他人所要求的一種態度,對任何事都要求必須達到毫無缺 點,對標準相當嚴格,不會考量到現實情境,缺乏彈性」;Hollender(1965)根 據臨床觀察,將「完美主義」定義為「個體對自己或他人提出不符合實際情境需 要的要求,不斷地追求完美以尋求成功,並且在認知上過度地專注於自身的錯 誤,根據錯誤的部分評價自己,造成自我貶低(self-belittlement)」 。Slaney 與 Ashby (1996)曾對完美主義者進行訪談,發現個體雖然清楚自身完美主義特質已造成 生活上的影響與限制,但仍不願放棄對於完美的追求,顯示個體內在對於完美狀 態的追求為內在驅力,並非理性思考後的行為表現。綜合上述學者(張春興, 1989;Hollender, 1965)對完美主義提出的定義,說明完美主義為「個體為追求 完美而產生對錯誤過度關注、無法適應現實情況作出調整等負面狀態」。 除了過高的要求,過度關心錯誤、低自我評價的負向部分,學者也論述完美 主義的正向力量,包括對更高標準的追求、精益求精等狀態(Rice, Ashby, & Slaney, 1998; Rhéaume et al., 2000; Stumpf & Parker, 2000; Stoeber & Otto, 2006; Terry-Short, Owens, Slade, & Dewey, 1995) ,為完美主義內涵中正向努力的向度。 1960 年代後,由於實務上發現臨床個案的完美主義特性(Burns, 1980; Hollender, 1965; Pacht, 1984) ,以及其對憂鬱症心理治療的干擾性(Blatt, 1995), 1.

(17) 學者開始投入完美主義相關的研究,從過去單一向度完美主義(Burns, 1980; Hollender, 1965; Pacht, 1984) 、雙向度完美主義(Terry-Short et al., 1995; Preusser, 1997; Stumpf & Parker, 2000),到多向度完美主義(Forst、Marten、Lahart, & Rosenblate, 1990; Hewitt & Flett, 1991),開始對完美主義有更多認識,也以雙向 觀點說明完美主義的正、負面向(Hill, Huelsman, Furr, Kibler, Vicente, & Kennedy, 2004; Rhéaume et al., 2000; Rice, Ashby, & Slaney, 1998; Stumpf & Parker, 2000; Stoeber & Otto, 2006; Terry-Short et al., 1995) ,Rice 與 Slaney(2002)以完美主義 的高標準向度作正向指標以及落差向度為負向指標,將完美主義區分為高標準、 低落差的適應性完美主義者、高標準、高落差的不適應性完美主義者,以及非高 標準的非完美主義者,呈現出完美主義的正向以及負面的影響,以及完美主義不 同的類型。 根據 Wang、Slaney 與 Rice(2007)、Rice 與 Slaney(2002)以及 Ashby、 Kottman 與 DeGaaf(1999)等人以高標準以及落差的指標計算完美主義與適應 狀況,研究結果顯示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大學生受試者為完美主義者,而其中一半 的完美主義者與心理健康問題具顯著相關,屬於不適應性完美主義,他們通常為 自己設立不符合情境需求的目標,長期在此情境下受挫。 近年來,持續探討完美主義的內涵與特色,發現完美主義其實並不是一個穩 定的運作特質,個體在不同領域的完美主義要求並不相同,即完美主義並非跨領 域的,而是有領域特定性(許庭韶,2016;Dunn, Gotwals, & Dunn, 2005; Haase, Prapavessis, & Owens, 2013; Mitchelson & Burns, 1998)。過去的研究多以問卷調 查法並加入引導詞方式檢視不同領域完美主義的情形,發現領域間完美主義指標 的差距,並以此論述為領域特定性,例如:職業婦女在工作領域的完美主義要求 高於生活領域(Mitchelson & Burns, 1998)、資優生在學業領域的完美主義高於 運動領域(McArdle, 2010)等等。 雖然目前研究支持完美主義為領域特定性,但研究者檢視過去關於完美主義 與心理健康問題之相關文獻皆將完美主義視作跨領域及跨情境的概念,(林郁 2.

(18) 馨,2016;Erozkan, Karakas, Ata, & Ayberk, 2011; La Rocque, Lee, & Harkness, 2016; Wang & Zhang, 2017) 。而其中一項關於完美主義與厭食症的關聯性研究(Stoeber & Yang, 2015) ,將完美主義視作領域特定性(domain-specific) ,其研究結果發現 完美主義在外貌領域對厭食症的解釋力,相較於一般性完美主義對厭食症的解釋 力更高,說明將完美主義視為領域特定性,並根據完美主義在特定領域的表現, 對特定結果、症狀等效標會產生更顯著之相關性與解釋力,此篇研獻結果協助實 務工作者更明白完美主義對厭食症的影響,透過檢視個體在外貌領域的完美主義 情形,可以更清楚瞭解到完美主義特性與厭食症的關係。 根據 Stoeber 與 Yang(2015)的研究,完美主義在特定領域的表現,對於臨 床病症可能更具解釋與預測力,這可能對臨床實務工作有重要性與價值性。因此 本研究檢視「領域特定性」的完美主義與特定症狀的關聯性,期待研究結果可拓 展對於完美主義特性的認識,在臨床實務上的意義在於衡量個體完美主義與特定 病症的關係時,應納入「領域特定性」因素作考量,將資源投注在具有影響的「重 要領域」進行實務工作。 完美主義與許多心理健康問題已發現有相關性(Bieling et al. 2004; Hewitt & Flett, 2002; Stornelli et al., 2009),包括完美主義與焦慮(Erozkan, 2016; Hewitt & Flett, 1991) 、憂鬱(林郁馨,2016;Erozkan et al., 2011; La Rocque et al., 2016; Wang & Zhang, 2017)、自殺(Bell, Stanley, Mallon, & Manthorpe, 2010; Chen, Hewitt, & Flett, 2017) 、厭食症(Stoeber & Yang, 2015)都有一定的關聯性。而憂鬱症是目 前心理疾病當中,盛行率最高的心理疾病之一,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2016)說 明憂鬱症終身盛行率在亞洲地區約為 2%至 5%,台灣行政院衛生署(2012)憂 鬱症統計也顯示 18 歲以上憂鬱症的盛行率為 3%,而目前董氏基金會(2005)針 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查顯示約 24.1%的大學生憂鬱情緒嚴重並需要專業協 助,亦即大學生中近乎每四人就有一人可能是處心理健康有疑慮。 過去研究指出,完美主義與憂鬱在理論概念及實證研究上皆支持完美主義與 憂鬱的關連性,完美主義內涵中與憂鬱相關部分,為個體過度在意錯誤、個人批 3.

(19) 評等行為傾向與憂鬱具相關(葉雅婷,2000;Flett, Besser, Davis, & Hewitt, 2003; Hewitt & Flett, 1991; Rice, Ashby, & Slaney,1998) 。不過目前研究者在全國碩博士 論文網以及心理教育相關資料庫進行關鍵字搜尋,尚未發現有研究探討特定領域 完美主義與憂鬱之關聯性研究。基於上述理由,本研究欲以領域特定性的觀點探 討完美主義與憂鬱之關聯性,以下為本論文的研究議題:. 一、重複驗證完美主義是否為領域特定性,非跨領域的普遍特質? 過去許多研究探討完美主義在不同領域具有差異,支持完美主義為領域特定 性(許庭韶,2016;Dunn et al., 2005; Mitchelson & Burns, 1998),此外,過去完 美主義領域特定性相關研究也顯示領域間有一定的相關性(許庭韶,2016;Haase, 2013),例如:許庭韶(2016)研究發現女性完美主義在學業與生活領域具有顯 著相關,說明女性若在學業領域追求完美傾向愈高,其在生活領域追求完美傾向 也愈高,顯示完美主義為領域普遍性(domain general) ;然而其研究結果又顯示 完美主義在學業與運動領域、生活與運動領域則沒有顯著相關,為領域特定性 (domain specific)。Haase(2013)的研究結果則顯示男性負向完美主義在學業 與身體活動領域具一致性,在關係、居家環境以及外表領域具有一致性,這說明 完美主義為領域普遍性(domain general) 。上述研究以不同分析方法並且探討不 同領域,以檢視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議題,而根據其研究結果並無一致結論,因 此本研究延續過去 Stoeber 與 Stoeber(2009)研究所探討之領域,並且以不同分 析方法檢視美主義領域特定性議題。 此外,本研究亦檢視各領域完美主義的差異情形,進行梯度排序,瞭解完美 主義在各領域的高低差異與群聚情形。. 二、不同完美主義領域指標與憂鬱的關聯性為何? 由於 Stoeber 與 Yang(2015)研究說明測量個體在外貌領域的完美主義分數 對厭食症的預測力高於將完美主義視作跨領域的測量方式,因此研究者思考應該 4.

(20) 將「領域特定性」的概念,放入完美主義與憂鬱的關聯性研究作探討。 Stoeber 與 Yang(2015)以外貌領域完美主義對厭食症做預測,並且發現外 貌領域完美主義對厭食症預測利大於整體領域完美主義,而本研究延續 Stoeber 與 Yang(2015)的研究概念,欲檢視完美主義在不同領域與憂鬱的關聯程度, 同時亦檢視各領域總和完美主義與憂鬱的關聯程度,以此探討不同完美主義領域 指標與憂鬱情緒的關聯性為何? 過去完美主義與憂鬱的關聯性研究中,往往只採用通則性的詢問方式,以自 陳量表形式,詢問受測者對自身完美主義的整體評估(林郁馨,2016;Erozkan et al., 2011; La Rocque et al., 2016; Wang & Zhang, 2017) ,本研究與過去不同之處在 於檢視完美主義在不同領域的指標,並計算不同計算方式所獲得的指標與憂鬱傾 向間的關係,想瞭解完美主義是否在特定領域與憂鬱具最大關聯性?此外,本研 究將根據不同以性別及憂鬱程度作為分類依據,探討不同分類之下,不同完美主 義領域指標與憂鬱的關聯性為何?. 5.

(21) 6.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旨在探討完美主義的內涵發展、相關量測工具,以及完美主義領域特 定性的議題,再來回顧完美主義與憂鬱的研究,並進一步說明完美主義、領域特 定性與憂鬱之關係。. 第一節. 完美主義內涵的發展與領域特定性. 「完美主義」一詞經常在生活中出現,也常常用來描述一個人的個性或人 格,文獻上對於完美主義的定義與內涵的討論並無一致性,起初,完美主義被視 為負向人格特質以及導致心理健康問題(Burns, 1980; Hollender, 1965; Pacht, 1984),後來提出完美主義的正向趨力,認為完美主義是雙向度的,包括正常的 (normal perfectionism)以及神經性的(neurotic perfectionism)(Hamachek, 1978),接著因為考慮在臨床上影響的是過度關心錯誤,而不是高標準,或是因 為考慮人在社會當中生活,討論其適應性應該考慮他人對自己的影響,以及自我 對他人的影響,進一步的提出多向度的完美主義(Forst, Marten, Lahart, & Rosenblate, 1990; Hewitt & Flett, 1991),本節根據完美主義概念的發展脈絡,針 對單向度、雙向度、多向度完美主義以及相關量測工具作探討。. 一、 完美主義的起源:單向度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概念發展初期多由臨床工作者的實務經驗出發,透過觀察臨床患者 內在模式以描述完美主義內涵,其中 Hollender(1965) 、Burns(1980)以及 Pacht (1984)統整自身與臨床個案工作時,觀察到的內在狀態,並有系統地描述,為 完美主義初步概念與定義。 Hollender(1965)觀察臨床個案追求完美的傾向,將完美主義定義為個體對 自己或他人提出不符合實際情境需要的要求,不斷地追求完美以尋求成功,並且 在認知上過度地專注於自身的錯誤,根據錯誤的部分評價自己,造成自我貶低 (self-belittlement)。Burns(1980)描述完美主義者會設定難以達成且不合理的 7.

(23) 高標準,迫使自己努力不懈地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並以全有或全無(all or nothing)的思考方式衡量外在成就,用以評定自我價值,通常導致完美主義者自 我挫敗(self-defeating) ,內在對於失敗的恐懼造成放棄、退縮以及人際關係的疏 離與防衛,並認為完美主義者對於卓越的極度渴望以及兩極的思考方式為其帶來 負面的結果,將完美主義視為負向的人格特質。Pacht(1984)從自身的工作經 驗當中發現許多臨床患者會追求一個不存在的目標而導致身心常處於動盪狀 態,使用缺乏彈性且極端的評價方式,導致內在掙扎與挫折,因此認為完美主義 會造成個體身心衰竭,視完美主義為負向概念。Pacht 認為完美主義者需要修正 其價值系統,追求實際且合理的目標,才得以發展與成長。 以上關於完美主義的描述與定義主要來自臨床上的觀察與推論,將完美主義 視作造成個體功能損害的人格特質,卻未以實證方法檢視完美主義構念,其中僅 Burns(1980)發展 Burns 完美主義量表(Burns Perfectionism Scale, BPS)作為 完美主義操作性定義,該量表內容強調完美主義的個人標準以及過度在意錯誤的 部分,Burns 參考功能障礙量表(Dysfunctional Attitude Scale, DAS)以及臨床病 人的自我挫敗態度,形成此完美主義單一向度量表。. 二、 完美主義內涵的多元發展:雙向度與多向度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一詞,在 1978 年之前皆被定義為負向以及須修正與治療的人格狀 態(Burns, 1980; Hollender, 1965; Pacht, 1984),導致研究方向偏頗且不全面。 Hamachek(1978)將完美主義分類為正常完美主義與神經質完美主義兩個向度, 闡釋兩者在追求完美的行動,設立目標、情緒經驗以及行為動機的區別。此後, 許多學者陸續提出雙向度完美主義(Preusser, 1997; Stumpf & Parker, 2000; Terry-Short et al., 1995)以及多向度完美主義(Forst et al., 1990; Hewitt & Flett, 1991; Slaney, Rice, Mobley, Trippi, & Ashby, 2001),並且發展測量工具與信、效 度,檢視完美主義之構念,以下根據發展脈絡進行探討。. 8.

(24) (一) 雙向度完美主義 Hamachek(1978)認為正常完美主義會為自身設定合理且可達成之目標, 能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獲得真實的滿足感並為自己的成就喝采,能保持適度的彈 性而根據現實情境調整目標,他人的鼓勵與支持會帶動正常完美主義者繼續前進 與成長,追求完美的動機受自我成長的渴望所驅使。然而,神經質完美主義會設 定難以達成的目標,無法對自身表現感到滿意,因為總認為無法達到其所設定的 標準,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常感到焦慮、困惑以及情緒耗竭,追求完美的動力 來源是對於失敗的恐懼。Terry-Short 等人(1995)的實證研究支持 Hamachek 完 美主義雙向度觀點,提出正、負向完美主義(positive and negative perfectionism) 。 Owens 與 Slade(1987)發現馬拉松選手與飲食疾患完美主義程度一致,但 馬拉松選手的生活滿意度高於飲食疾患者,生活適應情形與一般人無異。基於此 研究結果,Terry-Short 等人(1995)認為完美主義之正、負向結果皆應該納入量 表,才能透過量表有效區辨完美主義類型,修改飲食障礙量表(Eating Disorder Inventory,EDI) 、心因性厭食症量表(the Setting Conditions for Anorexia Nervosa Scale,SCANS)、Burns 完美主義量表(BPS)、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the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MPS)以及神經質完美主義問卷(the Neurotic Perfectionism Questionnaire, NPQ) ,形成一份 40 題的問卷,涵蓋以下四 個向度: (1)正向完美主義─以完美主義作為正增強物之行為取向; (2)負向完 美主義─以完美主義作為負增強物之行為取向;(3)個人導向完美主義─追求完 美之行為受到個人內在所驅使; (4)社會導向完美主義─追求完美行為來自對失 敗的恐懼,作答方式採用李克特五點式量尺。將量表進行因素分析得到兩個因 子,依其內涵命名為正、負向完美主義。正向完美主義(positive perfectionism) 追求高標準的動機來自獲得正向回饋與滿足感,關注自身優勢與力量,盡其所能 達成目標。負向完美主義追求(negative perfectionism)目標的動機來自於避免 失敗情況,無法從結果中獲得滿足,付出或逃避挑戰以避免失敗。量表命名為「正 負向完美主義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Perfectionism Scale, PANPS) 」,以實證 9.

(25) 結果支持 Hamacheck 雙向度完美主義的觀點。不同族群在正向與負向完美主義 上,具有不同相關模式,運動員具有高正向、低負向完美主義,兩者負相關。 除了正、負向雙向度的完美主義之外,Preusser(1997)同樣支持完美主義 雙向觀點,提出適應與不適應完美主義,並且編制「適應性與不適應完美主義量 表(Adaptive and 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 Scale, AMPS)」 。Preusser 認為適應性 完美主義者在追求完美的過程獲得正向感受,協助其完成目標,自我價值感高。 不適應完美主義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伴隨焦慮情緒,將自我價值建立於表現上, 容易關注自身錯誤,自我價值感低。適應性與不適應完美主義量表(AMPS)包 含四個向度: (1)焦慮(anxiety)為達到完美而產生焦慮狀態; (2)自尊(self-esteem) 對自身能力以及完成目標的程度作評價;(3)覺知自我重要性(perceived self-importance)自我價值感以及正向的自我態度; (4)對錯誤敏感(sensitivity to mistakes)會責怪與對自己趨於苛刻,在意自身錯誤,全量表共 36 題(Rice & Preusser, 2002)。. (二) 多向度完美主義 1. Frost 六向度完美主義 Frost(1990)檢視過去文獻發現關於完美主義相關研究不多,主要來自於完 美主義的定義模糊不清。此外,過去完美主義相關量表無法區辨高度勝任工作的 成功人士以及設立過高標準而不適應者,基於上述因素,Frost 等人(1990)探 討過去文獻對完美主義的定義、發展因素以及特徵表現的描述(Burns, 1980; Hollander, 1965; Hamachek, 1978; Pacht, 1984; Blatt, D-Afflitti, & Quinlan, 1976)以 及參考過去完美主義相關量表,包括 Burns 完美主義量表(BPS)、飲食疾患量 表(EDI)、Maudsley 強迫量表(Maudsley Obsessive Compulsive Inventory, MOCI),整理出六個主要概念並發展題目,編製成 Frost 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F-MPS)。F-MPS 將完美主義區分為六個 向度, (1)個人標準(personal standard)指個體為自身表現設立高標準; (2)過 10.

(26) 度在意犯錯(concern over mistakes)指個體過度關注在自身錯誤行為,並且對於 錯誤有負向解釋; (3)父母期望(parental expectation)指個體認為父母對自身表 現具有高期待; (4)父母批評(parental criticism)指個體認為父母對自身表現進 行批評;(5)懷疑行動(doubting of action)指個體懷疑自身表現以及達到標準 的能力;(6)組織性(organization)指個體對事物要求整齊與次序。 F-MPS 共三十五題,以李克特五點量尺形式作答,從「完全同意」到「完 全不同意」,測量一個人完美主義表現的傾向。全量表內部一致性為 .90,各分 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為 .77~.93;F-MPS 與 BPS 相關為 .85,說明量表具有良好信 效度(Frost et al., 1990)。 Frost 等人(1993)將 F-MPS 進行因素分析,將完美主義六個向度區分為兩 個因素層次,分別為:關注不適應評價(maladaptive evaluation concerns)包含過 度在意犯錯、懷疑行動、父母期望和父母批評向度,以及正向努力(positive striving)包括個人標準和組織性向度,其中關注不適應評價因素與貝克憂鬱量表 有正相關,正向努力因素與正向情緒感受有關。而國內陳正嘉、柯慧貞、林旻沛、 周鉦翔與陳廣圻(2011)則修訂中文版 F-MPS,以台灣大專院校學生為對象,其 研究結果亦支持 Frost 的六向度完美主義建構與二因素層次結構模型。另外, Parker(1997)以資優學生為樣本,針對 F-MPS 進行聚類分析產生了三個集群, 健康型完美主義、失功能的完美主義和非完美主義。 2. Hewitt 三向度完美主義 Hewitt 與 Flett(1991)將個人與人際因素納入完美主義內涵,探討過去臨床 案例與理論,顯示個體追求完美的動機、要求完美的對象以及完美主義帶來的影 響不同,將完美主義區分為自我導向完美主義(Self-Oriented Perfectionism, SOP)、他人導向完美主義(Other-Oriented Perfectionism, OOP)、社會導向完美 主義(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SPP) ,並且發展出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HF-MPS) ,以下說明各向度內涵: (1)自 我導向完美主義(SOP)指個體會為自己設立高標準,並且嚴厲地自我評估,努 11.

(27) 力地追求成功以避免出錯,容易產生自責與自我批評;(2)他人導向完美主義 (OOP)是指個體對於他人行為設立高標準,並嚴苛地評估他人表現,容易指責 他人、具有敵意以及不信任他人; (3)社會導向完美主義(SPP)指個體認為身 邊重要他人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並認為他人嚴厲地評估自己的表現,不被 允許犯錯。SOP 與 OOP 追求完美的行為來自內在動機,對行為有控制力,能夠 透過自身去調整目標,SPP 追求完美的行為受外在動機影響,對於行為較缺乏控 制力,容易感受挫折與無助。 Hewitt 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Hewit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H-MPS)即根據上述三個向度,各向度包含十五題項,全量表共四十五題,以李 克特七點量尺作答,三個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為 .86、.87 及 .82,三個月後再測 信度分別 .88、.85 及 .75。Hewitt 與 Flett(1991)的研究中也發現不同向度的完 美主義分別與不同類型的效標有相關,其中 SOP 與身心健康評估量表 (Symptoms Check List-90R, SCL-90R)的自我批評與自責分量表達顯著相關,OPP 與指責他 人、權威、支配等分量表具顯著相關,SPP 與獲取他人認可、害怕負面評價、控 制具有顯著相關,同時 SPP 也與憂鬱症、輕度狂躁症、酒精濫用、邊緣型人格 具正相關。Enns 與 Cox(2002)的研究結果指出 SPP 與身心健康評估量表 (SCL-90R)的臨床症狀達顯著正相關,OPP 則與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 (DSM-IV)的 B 群人格疾患呈顯著正相關。上述結果說明 H-MPS 為具良好信、 效度的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 3. Slaney 近乎完美主義 Slaney、Ashby 與 Trippi(1995)重複驗證 Forst 等人(1993)的研究,發現 H-MPS、F-MPS 以及 APS 透過探索性因素分析皆可驗證雙向因素結構,分別為 正向努力因素(positive striving factor)以及不適應因素(maladaptive evaluation concerns factor) ,其中正向努力因素與個人標準有關,而不適應因素在不同完美 主義量表中缺乏一致定論。另外,兩項針對完美主義者進行質性訪談的研究結果 顯示,高個人標準、整齊有序以及對追求完美行為的矛盾感受,是完美主義者最 12.

(28) 常描述的特徵(Slaney & Ashby, 1996; Slaney, Chadha, Mobley, & Kennedy, 2000) 。 在此脈絡之下,促成 Slaney、Rice、Mobley、Trippi 與 Ashby(2001)重新 修訂近乎完美主義量表(Almost Perfect Scale-Revise,APS-R) ,此量表以實務應 用為出發點,切確地涵蓋完美主義的正、負向因子,量表結構符合諮商心理學觀 點─指出設定個人高標準以及注重次序為完美主義正向因子,而個人高標準未被 滿足則為完美主義負向因子。由此將完美主義區分為三個向度,包含: (1)高標 準(high standard)指個體會為自己設立高標準;(2)次序(order)指個體要求 自身行為具有條理與組織性; (3)落差(discrepancy)指個體實際表現與個人標 準之差距。 全量表共 23 題,採用李克特七點量尺作答,從「極不符合」到「極符合」, 高標準、次序及落差分量表的 Cronbach's α 係數,分別為 .85、.86、.92。在效度 方面,高標準分量表僅與 H-MPS 的 SOP 分量表有顯著相關,同時也與 F-MPS 的個人標準有關。次序分量表則與 F-MPS 的組織性相關。差異分量表與 H-MPS 的 SOP 以及 SPP 分量表皆有顯著相關,與 F-MPS 的過度在意錯誤以及懷疑行動 劇有顯著相關,說明 APS 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 完美主義的發展、分類與實務應用 檢視完美主義內涵的發展,實務工作者在臨床上觀察到病患「追求完美」的 特性,發展單一向度完美主義,強調設立極端高標準、過度在意錯誤以及二分思 考的特性,並且認為追求完美的行為伴隨恐懼與焦慮的情緒。隨著完美主義相關 研究受到關注,研究者發現過往完美主義定義模糊,同時相關量測工具並無法區 分積極努力的卓越者與過度追求完美的不適應者,因此學者開始整理過去完美主 義發展、行為特徵以及影響等文獻,提出雙向、三向度以及六向度完美主義。 同時,隨著完美主義內涵逐漸拓展,許多研究將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進行因 素分析(Hill et al., 2004; Rhéaume et al., 2000; Rice, Ashby, & Slaney, 1998; Stumpf & Parker, 2000; Stoeber & Otto, 2006; Terry-Short et al., 1995),收斂多向度完美主 13.

(29) 義概念,提出:正向與負向完美主義(positive and negative perfectionism) 、適應 與不適應完美主義(adaptive and 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功能良好與失功能 完美主義(functional and dysfunctional perfectionism) 、健康與不健康的完美主義 (healthy and unhealthy perfectionism)、謹慎與自我批評完美主義(conscientious and self-evaluative perfectionism)、積極進取與過度在乎完美主義(strivings and concerns perfectionism)。例如:Stumpf 與 Parker(2000)將 Frost 多向度完美主 義量表(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F-MPS)作因素分析提取兩個不互 相獨立的因素,同時進一步探討兩個因素與不同人格類型、特質、症狀以及自尊 之間的相關,依據此將完美主義分類為健康完美主義(healthy perfectionism)與 不健康完美主義(unhealthy perfectionism)。健康完美主義由個人標準、組織性 分量表組成,並且與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人格正相關,不健康完美主義 則由過度在意錯誤、懷疑行動、父母期望與父母批評分量表組成,並與神經質 (neuroticism)人格正相關、與自尊負相關。而 Parker(1997)則是將 F-MPS 進 行聚類分析並提出健康型完美主義、失功能的完美主義和非完美主義類別,爾 後,Stoeber 與 Otto(2006)統整過去研究並說明積極追求完美的態度能帶來正 面影響,個體專注於更好的結果且享受追求完美的過程;評估落差、對錯誤的關 注以及擔心失敗的態度會帶來負面結果,因此以積極努力完美(Perfectionistic Strivings)以及關注完美(Perfectionistic Concerns)為標準,可將個體區分為健 康完美主義、不健康完美主義以及非完美主義類型,見圖 1。. 14.

(30) 圖 1 「積極追求完美」與「關注完美」區分完美主義類型─健康完美主義、不 健康完美主義、非完美主義。 資料來源:Stoeber, J., & Otto, K. (2006). Positive conceptions of perfectionism: Approaches, evidence, challeng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0(4), 295-319. 另一項研究,Rice 與 Slaney(2002)將 APS-R 進行群聚分析,將完美主義 區分為三類: (1)非完美主義者(nonperfectionist) :指個體不會對自己的表現設 立高目標水準,個人標準低;(2)適應性完美主義者(adaptive perfectionist): 指個體會對自己設立高目標水準,且知覺到自身表現符合其所設立之標準,低落 差;(3)非適應性完美主義(maladaptive perfectionist):指個體會對自己設立高 目標水準,且知覺自身行為表現不符合其設立之標準,兩者差距大。此群集分析 結果支持 Stoeber 與 Otto(2006)的分類方式,也說明以 APS-R 的兩向度即可進 行完美主義分類,高標準分量表可區分完美主義與非完美主義,而落差向度可區 分適應性完美主義與非適應性完美主義。 綜觀上述,過去單向度、雙向度以及多向度完美主義內涵皆符合雙元結構, Slaney(2001)即以此架構發展近乎完美主義量表(APS) ,量測個體的完美主義 高標準與落差指標,透過近乎完美主義量表(APS)區辨完美主義程度與適應情 形,而完美主義落差指標可以便於瞭解完美主義者適應情形,作為臨床應用。 15.

(31) 本研究欲探討完美主義在不同領域的差異與情形,則使用近乎完美主義量表 (APS)可以瞭解完美主義在不同領域的高標準以及落差情形,並且透過兩個向 度區辨各領域的非完美主義者、適應完美主義者以及不適應完美主義者,基於此 理由,本研究使用近乎完美主義量表(APS)做為完美主義指標。. 四、 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 (一) 完美主義的領域特定性研究 領域特定性(domain-specific)是相對領域普遍性(domain-general)而出現 的心理學名詞。起初在發展心理學中,假設個體的發展是領域普遍性,指個體在 不同領域的發展是同時進行的,即不同領域之間的發展歷程無差異(鄭麗玉、陳 秀蓉、危芷芬、留佳莉,2006) 。直到 1970 年代,認知心理學家 Karmiloff-Smith (1997)認為幼兒不同領域的發展程度可能會不同,提出領域特定性議題。爾後, 除了認知發展之外,領域特定性議題在各種心理學相關研究中開始受到檢視與討 論,例如:高中生的動機信念在語文以及非語文科目具有差異(Bong, 2001)、 個體的情緒經驗具有領域特定性(林欣慧,2012)。 1990 年代開始,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domain-specific)議題開始受到關注, 許多研究結果發現完美主義並非領域普遍性,而是領域特定性(Rhéaume, Freeston, & Ladouceur, 1995; Slaney & Ashby, 1996)。最早 Missildine 提到個體並 非在所有領域皆展現完美主義的想法(引自 Stober & Stober, 2009),而 Rhéaume、Freeston 與 Ladouceur(1994)也將受完美主義影響的領域納入完美主 義問卷(Perfectionism Questionnaire, PQ),檢視受測者受到完美主義影響之領 域。Slaney 與 Ashby(1996)也針對 37 位完美主義者進行質性訪談,發現近一 半受訪者並非在所有領域皆追求完美,只在特定領域展現完美主義。以上研究初 步提出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的觀點,認為個體在不同領域、不同脈絡之下,其完 美主義具有差異。Shafran、Cooper 與 Fairburn(2002)也認為完美主義為「至少 在一個特定突出的領域,對於個人標準具高度追求、過度地進行自我評價,儘管 16.

(32) 此行為帶來不利後果」。 後續開始有學者針對不同族群,包含職業婦女、大學生、運動員以及臨床患 者,進行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的量化研究,其研究結果皆支持個體在不同領域的 完美主義具有差異(許庭韶,2016;Dunn et al., 2005; Mitchelson & Burns, 1998)。 Mitchelson 與 Burns(1998)使用 Hewitt 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H-MPS),探討 職業婦女在工作與家庭領域的完美主義程度,發現職業婦女在工作領域上,自 我、他人、社會導向完美主義程度都顯著高於家庭領域。而 Dunn、Gotwals 與 Dunn(2005)也同樣使用 Hewitt 與 Flett 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HF-MPS) ,探討 體院生在運動與學業領域的完美主義程度,發現運動員在運動領域上,自我、他 人、社會導向完美主義程度都顯著高於學業領域。許庭韶(2016)重複驗證 Dunn 等人(2005)的研究,使用近乎完美主義量表(APS)並加入參照組,檢視運動 員與一般大學生完美主義在學業領域以及運動領域是否具有差異,得到一致結 論,運動員在運動領域的完美主義程度顯著大於學業領域。另外 McArdle(2010) 以成績優異學生為對象,使用 Frost 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F-MPS)為測量工具, 探討其在學業與運動領域的完美主義程度,發現成績優異學生在學業領域的完美 主義顯著高於運動領域,此研究結果支持完美主義為領域特定性。以上研究皆說 明完美主義會隨著研究對象的背景不同、情境不同而產生顯著變化,支持完美主 義具有領域特定性。 上述研究僅探討特定族群在兩個不同領域之差異,Stoeber 與 Stoeber(2009) 則是以一般人為研究對象,使用 Hewitt 與 Flett 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HF-MPS) 以及完美主義問卷分量表(Perfectionism Questionnaire, PQ) ,探討成人以及大學 生在 22 個不同領域的完美主義程度,包含「學業、工作、外貌、人際、書面文 件、字詞、穿著打扮、談吐、伴侶、飲食、健康、家務清潔、時間、信件回覆、 休閒活動、口頭報告、運動、投資、整齊、小孩教育、維修物品」領域,其研究 發現個體的自我導向完美主義程度越高,則會在更多領域追求完美,且普遍在工 作、學業、身體衛生領域中完美主義程度較高。Haase、Prapavessis 與 Owens(2013) 17.

(33) 使用正、負向完美主義量表(PANPS),檢視大學生在工作、人際、身體活動、 家務清潔以及外表領域的完美主義情形,結果發現正向與負向完美主義在各領域 的組內與組間呈現低度至中度相關,亦即支持完美主義為領域特定性。許庭韶 (2016)以 Haase 等人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完美主義在領域具有一致性,男性完美 主義則屬於領域特定性。上述研究以領域差異以及領域相關的方法探究完美主義 領域特定性議題,結果皆支持完美主義為領域特定性。. (二) 大學生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 目前關於非臨床對象的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研究中,發現完美主義的確會隨 者不同領域具有差異,職業婦女在工作領域的完美主義顯著高於生活領域 (Mitchelson & Burns, 1998) ;運動員在運動領域的完美主義高於學業領域(Dunn et al., 2005) ;資優生在學業領域的完美主義高於運動領域(McArdle, 2010)說明 完美主義隨著族群特性及領域類別不同,則有差異。 Dunn、Dunn 與 McDonald(2012)提出完美主義在特定領域情形,受到知 覺能力(perceived competence) 、及知覺重要性(perceived importance)因素所影 響,McArdle(2010)也認為該領域對個體的重要性、價值意義、與自我價值相 關的程度,會影響領域的完美主義情形,上述學者提出的觀點,說明完美主義會 因著個體的背景與能力,而在特定領域具有更高完美主義情形,基於此理由,本 研究延續 Stoeber 等人(2009)的研究,對象聚焦於大學生族群,探討完美主義 在不同領域的差異,藉此了解對大學生族群之重要領域。 Stoeber 等人(2009)曾經利用完美主義問卷(the Perfectionism Questionnair, PQ; Rhéaume et al., 1994)的領域分量表,探討大學生樣本與網路樣本在 22 個不 同領域的自我導向、他人導向以及社會規定導向完美主義情形,並將完美主義在 22 個領域的程度作排序,發現在學業、工作、外表、人際、溝通表達領域具有 相對高的完美主義程度,但並未檢視不同領域間是否具有顯著差異。不過 Haase 等人(2013)認為完美主義問卷(PQ)的領域分量表涵蓋領域廣泛且性質重疊, 18.

(34) 因此根據 Slaney 和 Ashby(1996)質性研究結果,聚焦探討工作、人際、家務清 潔、身體活動和外表五個領域,以更高階結構去探討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易於 應用和區分完美主義關鍵領域,結果顯示女性在學業與外貌領域之負向完美主義 顯著高於其他領域,男性負向完美主義在不同領域無差異為跨領域;女性在正向 完美主義方面,學業領域高於人際關係、家務清潔及外貌領域,而身體活動領域 最低,男性正向完美主義則是在身體活動領域顯著高於其他領域。說明完美主義 確實有領域差異,且男女普遍在學業與工作領域具有較高的完美主義程度,同時 也說明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具有性別差異。 在領域類別部分,研究者同意 Haase 等人(2013)的觀點,應採用更高階結 構去探討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在領域挑選上,先將領域變數藉由因素分析選出 幾個共同因素,再由每個因素中挑選一個領域,透過此資料分析方式可以避免領 域性質重疊,選取概念與類別不重疊之領域(陳順宇,2005)。本研究之前導研 究以上述分析方式,聚焦於不同類別之領域,並根據前導研究結果作為正式研究 欲探討之特定領域。 另外,考量到過去研究結果顯示性別為影響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的重要因素 之一(許庭韶,2013;Haase, 2013; Slaney & Ashby, 1996) ,因此本研究亦檢視不 同性別對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之影響。. 第二節 完美主義與憂鬱的相關研究 自二十世紀以來,憂鬱症被列為前十大死因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 究,至西元 2020 年時,憂鬱症與缺血性心臟病並列為造成人類社會整體疾病負 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前兩大疾病(引自 台灣自殺防治協會,2009), 憂鬱症是各種心理失常中罹患率最高的一種,台灣 18 歲以上人口,憂鬱者約 30 至 36 萬人(台灣行政院衛生署,2012) ,因此社會大眾對於憂鬱並不陌生,一般 人會用「憂鬱」表達自己低落的情緒狀態,而在許多臨床實務或醫護期刊上, 「憂 19.

(35) 鬱」則被指稱為影響個體功能運作之情感性疾病,憂鬱一詞運用廣泛,研究者在 此回顧過去對於憂鬱的定義與內涵、成因與影響、完美主義與憂鬱的關係研究, 最後討論領域特定性與兩者的關係。. 一、憂鬱的定義與內涵 學者 Allen-Meare(1976)認為憂鬱是個體在面對失落或壓力事件產生的情 緒反應與混亂狀態,個體會出現飲食習慣變化、體重增減、表現不佳、憂傷情緒 或產生死亡意念等。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DSM-V, 2013)對於不同類別憂鬱 症則提出下述幾項共同特徵,包含(1)在情緒感受上為憂鬱情緒、失去興趣與 愉悅感; (2)在生理方面,出現睡眠困擾、體重變化、專注力降低、容易疲倦以 及遲緩的狀況; (3)在認知方面,無價值感、罪惡感、產生自殺意念; (4)上述 情形持續一個月,並引起臨床上顯著苦惱或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功能減 損。由上述定義發現「憂鬱」可以被界定為描述情緒狀態的字眼,也可以是身心 狀態的偏差反應,甚至是一種臨床病症(陳錫銘,1991)。 憂鬱涵蓋一系列的症狀反應,由情緒感受、認知思考方式、生理狀態以及行 為反應等組成,而 Cantwell 與 Baker(1991)根據憂鬱的影響強度,將憂鬱區分 為四個層次,描述如下:第一層次:症狀(symptom)─指悲傷的心情,感到不 快樂、沮喪、不安等情緒,日常生活中會出現的狀態。第二層次:多面向症狀 (variuos symptom)─指存在某些症狀,包括食慾降低、缺乏能量與活力、體重 下降、睡眠困擾、疲憊感等狀態,僅在特定情境或壓力下短暫出現,並非情感性 疾患。第三層次:症候群(syndrome)─指情緒、認知、精神狀態等面向,同時 出現一系列症狀,且經常性地發生造成身心狀態混亂,為情感性疾病的前期。第 四層次:心理疾病(psychiatric disorder)─指多面向症狀存在一段時間,並且導 致個體功能運作受損及特定功能喪失,為心理疾病。 由上述,可發現「憂鬱症狀」到「憂鬱症」之間的差異,憂鬱症狀是指個體 在情緒上為憂鬱、悲傷、衝動、憤怒或焦躁,在生理方面則可能出現食慾降低或 20.

(36) 增加、體重減輕與增加、睡眠困擾或者疲憊狀態,整體行為與精神狀態運作功能 會降低,認知想法也會出現自責、罪惡感、悲觀以及無價值感的情形,但是不一 定引起顯著苦惱或社交、職業等重要運作功能減損;憂鬱症則在情緒、生理、認 知、行為出現上述特徵,並且時間持續一個月以上,在人際關係、工作等重要領 域上,運作功能出現障礙,達到臨床診斷,需接受臨床或諮商專業治療。. 二、憂鬱的成因 如上述,若個體長期在憂鬱狀態下,情緒、認知、生理與行為層面改變,導 致生活混亂以及功能失序,甚至自殺。有鑑於此,醫事相關領域,包含心理學、 護理、醫療界都投入探討憂鬱的成因,研究者探討過去文獻,分別從生物、心理 及環境因素說明憂鬱的成因,如下所述: (一) 生物因素 目前憂鬱的生物學成因研究,以基因遺傳與腦內傳導物質失衡為主,許多研 究顯示憂鬱症跟遺傳基因有關係(Caspi, Sugden, & Moffitt, 2003; Chang, Lu, & Chen, 2007),在臨床上也發現許多憂鬱症患者具有家族病史,相關家族研究顯 示憂鬱症患者的直系親屬罹患憂鬱症的機會是一般人的 2-10 倍(引自 簡佳璋、 林季宏、龍佛衛、曾冬勝,2006)。此外,過去研究發現憂鬱與腦內神經傳導物 質失衡有關,包括血清素(serotonin)、新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以及多巴 胺(Dopamine deficiency) 。當血清素不足,導致個體衝動、失眠、暴躁、生理運 作失調等情緒與生理的變化,而缺乏新腎上腺素則會導致乏力、缺乏胃口、活動 力降低、灰心乏力等狀態,多巴胺則是傳遞快樂、興奮情緒功能的神經傳導物質, 憂鬱症患者在憂鬱期時,多巴胺的活動量會減少。在精神醫學界認為憂鬱症與腦 部化學變化有關,因此精神科醫生使用抗憂鬱劑藥物(antidepressants)抑制患 者的血清素、新腎上腺素與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再回收,以改善憂鬱症(簡佳璋、 林季宏、龍佛衛、曾冬勝,2006)。. 21.

(37) (二) 心理-社會因素 除了生物因素,許多研究以及人格相關理論說明個體的認知思考方式、人格 特質以及面對問題的因應方式等心理-社會因素與憂鬱有關(郭志通,2001; Becker, 1964; Seligman, 1975; Beck, 1976; Bandura, Pastorelli, Barbaranelli, & Caprara, 1999; Rehm & Sharp, 1996)。 Beck(1976)以憂鬱認知理論解釋憂鬱者因過去經驗形成負向的認知基模 (negative schemas),因此在遇到壓力事件,個體認知基模選擇性地接受負面訊 息,且常使用扭曲、兩極化及貶抑的思考模式,導致個體對自我、世界以及未來 皆抱持著消極負向的態度,產生憂鬱情緒。Bandura 等人(1999)也提出低自我 效能感(Self-efficacy)對憂鬱的影響歷程,其認為個體負向認知歷程,像是負 向預期、負向自我評價以及負向自我概念,使個體對自己的能力與表現給予過低 評價,產生焦慮與憂鬱情緒。另外,Seligman(1975)發現憂鬱症患者的習得無 助狀態,以習得無助論(Learned Helplessness)解釋憂鬱者不斷經歷其無法控制 的事件,對未來產生不可控制感與失落情緒,導致動機低落、喪失自信心以及沮 喪與憂鬱的情緒。Becker(1964)的自我貶低論(Self-derogate Theory)提到個 體侷限的行動選擇(limited range of possible action)與僵化的行動模式(rigid action pattern)、設立過高的評價標準,將導致個體低自尊與自貶(low self-esteem),產生憂鬱情緒。 在人格特質方面,學者也探討不同特徵與憂鬱間的關係,在過去憂鬱相關研 究結果中,認為低自尊、挫折容忍力低、完美主義性格、依賴性人格等特質容易 導致個體產生憂鬱情緒(郭志通,2001)。另外,創傷事件、重大災難、挫折的 人際關係等環境壓力因素,加上個體缺乏社會支持,使個體更容易產生憂鬱狀態 (Rehm & Sharp, 1996)。 由上述觀點可發現遺傳基因、人格特質、思考方式、因應策略以及環境事件 對個體產生互相影響個體產生憂鬱情緒,目前實務工作上,常以生物-心理-社會 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說明憂鬱症的形成,該模式認為生理、心理及社 22.

(38) 會環境三個面向會產生交互作用,先天遺傳基因、人格特質、認知思考方式、壓 力事件以及社會資源與支持力,皆交互影響個體憂鬱情緒的產生(簡佳璋、林季 宏、龍佛衛、曾冬勝,2006)。. 三、完美主義與憂鬱相關研究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結果支持完美主義與憂鬱之間的相關性(林郁馨,2016; Erozkan, Karakas, Ata, & Ayberk, 2011; La Rocque, Lee, & Harkness, 2016; Wang & Zhang, 2017)。從過去學者對完美主義以及憂鬱描述中,可以發現完美主義特徵 為設立高標準,若未達到標準,隨之而來的是自我批評,倘若達到標準,則完美 主義者會認為是自身錯誤未被充分評估(Frost et al., 1990; Shafran et al., 2002), 而憂鬱症具有相同的心理歷程(Blatt et al., 1982; Cox, Rector, Bagby, Swinson, Levitt, & Joffe, 2000)。 Blatt(1995)指出憂鬱症心理治療過程受到完美主義的阻礙,具有完美主義 的憂鬱症患者不容易在短期心理治療中獲得療效,顯示完美主義對憂鬱症的心理 治療具有影響。在實證研究中也支持完美主義的個人批評向度與憂鬱有關,Cox 等人(2000)發現憂鬱症患者在抑鬱體驗問卷(DEQ)中,自我批評向度上顯著 高於其他向度,說明自我批評為憂鬱症患者重要特徵之一。而 Campos、Bsser 與 Blatt(2010)的研究結果顯示雙親不適當的教養行為是透過高度自我批評為 中介,對個體產生負面影響,導致憂鬱症,因此將自我批評是為憂鬱症的脆弱因 子。Rudolph、Flett 與 Hewitt(2007)也支持憂鬱症與完美主義者災難化的思考、 自我批評與反芻等認知情緒調節有關。 關於完美主義與憂鬱相關研究中,提到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無法接受失 敗,追求完美的驅力來自避免失敗,恐懼且害怕失敗威脅到成功。由此,不適應 完美主義與精神病理學相連結(Bieling et al., 2004; Stornelli et al., 2009; Hewitt & Flett, 2002) 。過去實證研究中,發現憂鬱症患者在自我導向完美主義、社會導向 完美主義皆高於正常對照組,說明不同形式完美主義在臨床憂鬱症中具重要性 23.

(39) (Hewitt & Flett, 1991) 。在目前國內外完美主義相關研究皆發現不適應完美主義 與憂鬱有關,在多向度完美主義中,過度在意錯誤、疑慮自己的做法、與個人標 準之間的差距為與憂鬱相關之內涵,上述皆為不適應完美主義之特徵(葉雅婷, 2000;Flett, Besser, Davis, & Hewitt, 2003; Hewitt & Flett, 1991; Rice, Ashby, & Slaney, 1998) 。回顧過去研究可發現,不論是在理論內涵亦或是實證研究上,完 美主義與憂鬱皆具有相關性,過去將完美主義視為精神病患特徵之一,隨著完美 主義概念的多元發展,才進一步探究完美主義內涵中與憂鬱相關部分,綜合上述 研究結果顯示不適應完性完美主義類型與憂鬱相關,亦即完美主義內涵中,過度 在意錯誤、個人批評以及實際表現與高標準之落差等與憂鬱具相關性。. 四、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與憂鬱之間的關係 (一) 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對臨床徵狀之意義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可瞭解完美主義與憂鬱間存在正相關,但過去研究皆將完 美主義視為跨領域的特質或人格做測量,若考量完美主義具領域特定性,則過去 完美主義與憂鬱之相關研究,應重新檢視。 基於完美主義具領域特定性,Dunn、Dunn、Gotwals、Vallance、Craft 與 Syrotuik (2006)認為相較於將完美主義視作整體概念,測量特定領域完美主義能夠更加 明確預測結果。有鑑於此,許多研究欲檢視完美主義的關聯性研究時,以特定領 域完美主義作為變項,包括:運動領域完美主義(Dunn et al., 2006)、道德領域 完美主義(Yang, Stoeber, & Wang, 2015)、性領域完美主義(Stoeber, Harvey, Almeida, & Lyons, 2013)等等。 Shafran、Cooper 與 Fairburn(2003)提到過去認為完美主義者會在各方面都 追求完美,但是根據 Shafran 過去相關經驗卻未必,在某些情況中,完美主義者 只會針對特定部分做自我評價,例如外表,此觀點與 Dunn 等人(2001)一致。 Stoeber 與 Yang(2015)調查 559 名女大學生的一般完美主義(general perfectionism)以及外貌完美主義(physical appearance perfectionism) ,將兩者作 24.

(40) 為預測變項對飲食障礙症狀做解釋,發現外貌完美主義比一般完美主義量表更能 預測個體的飲食障礙症狀,顯示特定領域完美主義能夠更加明確預測結果,支持 Dunn 等人(2001)與 Shafran 等人(2003)特定領域完美主義與症狀間具有顯著 關係之觀點,更確立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對於臨床應用的重要性,若能確定特定 領域完美主義與「症狀」的關係,可使療程聚焦並增加治療效果。基於此,本研 究欲探討憂鬱是否與完美主義特定領域具有最大關連性?. (二) 完美主義在不同領域與憂鬱之關係 目前以非臨床樣本為對象,探討特定領域與憂鬱間的相關研究,僅 Haase 等 人(2013)的研究顯示女性負向完美主義在學業與外貌領域顯著大於其他領域, 而男性則為跨領域。根據 Shafran 等人(2002)的觀點,完美主義者僅針對特定 部分自我評價,而負向自我評價被認為是造成完美主義產生不適應及憂鬱情緒的 重要因素之一(Cox et al., 2000; Campos et al., 2010; Frost et al., 1990; Shafran et al., 2002; Rudolph et al., 2007),說明個體可能僅關注自身在特定重要領域的表現作 自我評價,因此本研究想進一步探究,在完美主義與憂鬱的關聯性中,是否有一 項重要的核心領域,個體可能僅強調該領域的表現,並具追求完美的傾向,並以 此領域上的行為表現做自我評價,與憂鬱症狀劇最大相關。 郭丁熒(2014)一項質性研究結果指出大學生最關心的項目依序為,工作機 會、健康、交友、課業、宗教信仰以及對家人的關心與責任」,說明以上六項為 大學生最關注的領域。黎士鳴與謝素貞(2009)則以焦點訪談法探討大學生生活 涵蓋之層面,指出學業、休閒生活、親密關係、人際關係與家庭五大面向。董事 基金會(2005)發現在身體健康、學業表現、人際關係、未來生涯發展及男女朋 友關係,五個部分易感受到壓力的大學生當中,四成以上的人有嚴重憂鬱情緒, 需要專業協助。 根據上述文獻,發現大學生所關懷與重視的事務涵蓋不同領域,而本研究採 Stoeber 與 Yang(2015)研究觀點,欲進一步檢視特定領域完美主義及整體完美 25.

(41) 主義兩種指標與憂鬱的關聯性。 本研究以各領域完美主義分數作為完美主義特定領域指標;將各領域完美主 義分數加總做為完美主義各領域總和指標、將各領域完美主義進行因素萃取作為 完美主義萃取因素指標,上述兩項代表整體完美主義。本研究將比較不同完美主 義領域指標與憂鬱傾向的相關情形。同時考量研究參與者的憂鬱程度不同,則樣 本特性可能會有差異,本研究欲根據研究對象憂鬱程度做分類,探討在不同憂鬱 程度之下,不同完美主義領域指標與憂鬱之相關程度。. 26.

(42) 第三章. 前導研究. 基於文獻探討結果,本研究欲在大學生廣泛的生活領域中,聚焦於不同類別 之領域,前導研究的主要目的為檢視大學生完美主義在不同生活領域之情形,並 挑選不同類別且具代表性的領域,作為本研究欲探討之特定領域,以利後續正式 研究之進行。. 一、 研究架構. 區分成不同類別. 大學生相關之 20 個領域。. 因 素. 因 素. 因 素. 因 素. 因 素. 因 素. 圖 2 前導研究架構圖. 根據前導研究目的,形成上述之研究架構,亦即使用因素分析方法,將 20 個完美主義領域作分類,再從各類別中,挑選代表性之領域,成為後續研究之完 美主義領域變項。選取變項之準則為(1)領域平均分數顯著高於其他領域; (2) 與萃取因素相關最高者,及因素負荷量高。. 二、 研究參與者 前導研究之對象為台灣公、私立大專院校之大學部學生,採便利取樣方式進 行問卷收集,以網路為資訊收集管道,共收到 300 份網路問卷,其中包含 200 位女性(66.6%) ,100 位男性(33.3%) ,平均年齡為 20.2 歲,詳細資料如表 1。 27.

(43) 表 1 參與者之背景資料摘要表 變項. 類別. 人數. 百分比(%). 性別. 男. 100. 66.6%. 女. 200. 33.3%. 300. 100 %. 總計. 三、 研究工具 (一) 背景變項 調查受測者的基本資料,包含性別、年齡與系級。(參考附錄一). (二) 前導問卷─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 前導問卷是參考 PQ 分量表之 22 個領域,包含個人衛生(bodily hygiene)、 學業(studies)、工作(work)、外貌(physical appearance)、人際(social relati onships) 、書面文件(presentation of documents) 、拼字(spelling) 、穿著打扮(d ress) 、談吐(way of speaking) 、伴侶(romantic relationships) 、飲食習慣(eati ng habits)、健康(health)、家務清潔(domestic chores/cleanliness)、時間管理 (time management/punctuality) 、信件回覆(correspondence/mail) 、休閒活動(l eisure activities)、口頭報告(oral presentation)、運動(sports)、整齊(orderlin ess)、維修物品(repairs)、投資與採購(investments/purchases)、小孩教育(chi ldern’s education),根據上述之 22 個領域作為引導詞,調查受測者在各項領域 上的「個人標準」與「落差」向度,共 44 題,作為前導問卷(參考附錄一) 。其 中考量文化脈絡不盡相同,將拼字修改為字詞,口頭報告修改為口語表達,考量 投資與採購以及小孩教育領域,並非大學生接觸之領域,故後續分析並未將之納 入。. 28.

(44) 範例: 完. 不. 全. 中. 大. 完. 太. 致. 全. 不. 同. 同. 同. 同. 意. 立. 意. 意. 1. 2. 3. 4. 5. 1. 2. 3. 4. 5. 意 1. 2.. 我對自己在學業上的表現有很高的標準。 在「學業」上,我經常因為未能達到自己 的標準而感到無奈。. 四、 研究程序 本研究使用網路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將線上問卷的網址張貼於大學生 常使用的網路平台(PTT、Facebook),讓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直接連結網址,完 成線上問卷。受測者填寫問卷前,會先告知此為前導問卷,目的為瞭解受測者在 哪些生活領域受到完美主義影響,並且問卷內容僅為學術研究使用,以及保密原 則,請受測者安心作答。. 五、 研究結果 (一) 描述統計 前導研究參與者共有 367 人,其中有 67 人並非大學生身份,因此刪除 67 筆資料,使用 300 筆資料進行後續分析,描述統計見表 2。 (二) 因素分析結果 前導問卷落差向度的變數,其 KMO = 0.892,p < .001 以及 Bartlett’s = 2128.3,p < .001,說明資料適合進行因素分析。接著,進行因素分析將 20 個領 域進行分類。本研究將前導問卷落差向度以主成份分析法,並以最大變異法 (Varimax)進行因素轉軸,並參考特徵值、陡坡圖以及因素內涵,萃取出 6 個 因素,亦即將 20 個領域分成六個類別,因素分析結果見表 3。根據因素內領域, 將六個因素分別命名為「表達與社交」 、 「休閒與生活」 、 「表達與社交」 、 「外表與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 stimulate creativity, smart learn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logical reasoning in students, drama and art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School Survey 2017.. 1) Separate examination papers for the compulsory part of the two strands, with common questions set in Papers 1A &amp; 1B for the common topics in

maintenance and repair works should be carried out by school and her maintenance agent(s) to rectify defect(s) as identified in routine and regular inspections. Examples of works

 name common laboratory apparatus (e.g., beaker, test tube, test-tube rack, glass rod, dropper, spatula, measuring cylinder, Bunsen burner, tripod, wire gauze and heat-proof

For the primary section, the additional teaching post(s) so created is/are at the rank of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APSM) and not included in calculating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