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家庭文化資本對學習成就之理論與成長軌跡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第二節 家庭文化資本對學習成就之理論與成長軌跡

壹、資本的定義:從 Marx 的經濟理論到 Bourdieu 的新資本理論

資本(Capital),在英文與法文為 Capital,德文為 Kapital,三者皆源於拉丁 文的 Caput,原意是家畜數計算的單位,具有本錢的含意。根據馬克思政治經濟 學理論的觀點,資本是一種具有生產能力的資源,可以帶來生產剩餘的價值。

Marx(1887)指出只有資產階級才擁有資本,得以用來生產與投資,資本是社 會階級形成的基礎。隨著時代的改變,資本的含意亦隨之而異,新資本論

(neo-capital theory)的觀點隨之而起,社會學家重新定義資本的概念,認為資 本是一個用來解釋社會活動的重要概念,個人用來提升社會地位、增進生活機會 所展現的外在行動(周新富,2006)。

新資本論的代表之一,Bourdieu 以 Marx 的資本論(Das Kapital)出發,重 新建構資本的分析概念。早期,Bourdieu(1977)將經濟學的概念引進一般日常 生活的實踐中,以經濟學所提及的「資本」概念分析生活中個體的種種思考與行 為。Bourdieu 認為社會世界中的任何一種實踐,都如同資本的運作一般,其目的 都是為追求最大的投資報酬率。擁有雄厚資本的人就可以獲取更多的資本,而成 為上層階級的人;擁有少額資本的人就淪落為下層階級的人(許宏儒,2004a)。

此階段對於資本概念的分析,已經從經濟學的觀點轉至「日常生活的實踐中」。 因此,Bourdieu(1986)在《資本的形式》(The forms of capital)一書中指出,

資本是一種具有生產力的資源,每個人都在自身場域中的位置,利用某些資源來 展開實踐行動。資本不再單純意指物質性的「經濟資本」,而是勞動的累積,是 行動者具體表現在特定場域中所持有的武器與籌碼( Bourdieu & Wacquant, 1992)。

馬克思的資本主義備受批評之處,在於將社會世界化約為僅有經濟場域中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層階級與下層階級間的對立,而忽略了在其他場域與次場域中所佔有的空間。

Bourdieu 將影響人類行為的因素和造成社會改變的因素,由物質性的經濟層面擴 大為更深入更複雜的非物質性的文化層面,亦即是本論文所關注的「文化資本」

的概念。Bourdieu(1979,1984)在其《階級區分論: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一書中,即認為文化資本 延續著階級之間的差異,也更加深了文化資本不足者的相對弱勢處境。上階層者 透過文化資本的繼承與文化資本的累積與學習,階級的差異將由家庭延伸至學 校。

此外,過去對於學習成就的研究,所套用的常是英美慣用的「社會經濟地位」

(Social Economic Status, SES)模式。許宏儒(2004a)的研究即針對 SES 模式 所忽略的問題進行論述,指出在社經地位、教育機會、學業成就以及教育意願之 間仍有許多重要的因素,SES 模式即忽視了中間的過程;此外,過去大多以文化 不利(culture deprivation)來解釋「文化」層面對於教育機會均等的問題,除了 SES 可以解釋教育機會、學習成就等現象之外,另外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即 是文化因素。文化不利此概念是以上層階級的角度來論斷其他不同於主流文化的 其他文化,而學校教育則利用課程內容不知不覺地成為上層支配階級的共犯。然 而,法國社會學家 Bourdieu 在 1960 年代提出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概念 後,此概念能夠同時將 SES 模式中重視經濟資本的層面,以及文化不利架構下 重視的文化層面結合起來(許宏儒,2004a)。因此,本研究使用文化資本的概念 當作家庭背景因素的影響內涵。

貳、家庭文化資本的傳遞與學校文化再製的歷程

英國曼徹斯特調查(Manchester survey)報告中指出(Wiseman,1971),影響 教育成就的主要因素來自於家庭環境之內,其重要性顯著大於社區與學校因素

(陳奎憙,2009)。Coleman(1966)的柯爾曼報告書(Coleman Report)也提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個人與家庭因素,而非學校因素。可見文 化再製的歷程並非單由學校教育所進行,而是透過家庭文化資本的傳遞,其子女 繼承了家庭所賦予的文化資本,進入教育機構後,藉由文化的中介角色將資本進 行分配,進而完成社會的再製。因此,文化資本是文化再製或社會再製的關鍵概 念,Bourdieu 從文化的層面來論述教育系統對於社會再製的影響,並強調教育機 會不均等的主要因素,不只透過經濟層面來反應,更重要的是,由於文化資本分 配不均所導致的結果。

一、 文化資本的定義與測量

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源於法國學者 Bourdieu 於 1977 年所提 出,此概念是指人們對於上階層文化所能掌握的程度,主要以三種狀態來呈現。

第一種是形體化形式(the embodied state)的文化資本,主要藉由家庭與所處環 境(可能是學校)之內有意識及無意識的傳遞與累積,心理與生理經由長期稟性 而形成的一種習性(habitus)的過程,或影響個體的行為風格與生活品味,如談 吐、儀態舉止、氣質、鑑賞品味、認知風格、思維模式、行為習慣與行事風格等;

第二種是客觀化形式(the objected state)的文化資本,亦即是一種物質層面的資 源,與文化財(cultural goods)有關的形式與消費,是由家庭轉化其財務資本所 形成的文化資本,將物質轉化為文化符號,如擁有的藝術品、閱讀的圖書、欣賞 的繪畫、聆聽的音樂等;第三種則是制度化形式(the institutionalized state)的文 化資本,與教育機構有密切關係,是藉由機構或制度所產生的,如學歷、文憑、

證照等。教育文憑是在文化資本的特質下所累積的,經過制度化的歷程,文憑可 成為能力的保證,有利於未來的職業取得,以及社會地位的提升(Bourdieu, 1986)。

Bourdieu 指出藝術的特殊鑑賞能力與品味,事實上是與階級有關的,尤其是 階級當中的家庭教育。人類的品味,並非一種先天所具有的天賦能力與個人特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而是在家庭與階級中認知能力的繼承與習得的品味。此種特殊的能力與品味,是 藉由某種階級所型塑的特殊品味傾向,以及階級成員所屬的家庭、所去的場合、

所提供的各種文化刺激,個體能夠有較多的機會去繼承及內化文化資本與應用他 所獲得的文化資本。而唯有擁有雄厚經濟資本以及豐富的文化資本的上層階級,

才能篩選出階層高低的「高級藝術」與「高級文化」(許宏儒,2004a,2004b)。

Bourdieu 認為可以用觀賞戲劇、聆聽古典音樂、參觀藝廊、閱讀非專業書籍、

不看電視等各種指標出現的頻率,來判定文化資本的高低(戴曉霞,2005)。社 經地位高的家庭,所傳遞的文化資本較精緻,也會被認定為高品味文化的階級;

而低社經地位的家庭,其所傳遞的文化資本較為低俗,則被視為具有低品味文化 的階級,使得子女接受家庭所傳遞的文化資本有所不同。

DiMaggio(1982)對於文化資本的概念是指 Bourdieu 的形體化形式文化資 本,指的是高知識份子(highbrow)的美學文化知識和能力,這些特定的文化教 養與品味的活動,包括聆聽交響樂、參與音樂會、參觀藝術表現、博覽會等。而 Lamont 和 Lareau(1988)認為文化資本是被廣泛接受、正當合法(legitimate)

的文化,由高地位文化訊號(態度、偏好、行為和所有物)所構成,用於直接和 間接的文化與社會排除(cultural and social exclusion)。

有關文化資本的研究,因為測量的指標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研究結果。

Bourdieu 對於文化資本的解釋,只侷限於上層的精緻文化概念,使得所使用的測 量指標受到限制,無法完全涵蓋文化資本的概念。因此,De Graaf(1986)與 Farkas, Grobe, Sheehan 和 Shuan(1990)將文化資本的概念加以擴大,稱為「文化資源」

(cultural resource),除了包括形體化形式的文化資本概念外,尚包括一般工作 習慣(habits)、風格(styles)、缺席天數(Days Absent)等。Teachman(1987)

則將家庭所擁有的教育資源,如擁有的書籍、電腦等,作為文化資本的測量。此 外,Lamont 和 Lareau(1988)鬆動了 Bourdieu 與 Passeron 對於文化資本的原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定義,強調文化資本的排他性功能,將文化資本界定為在主流文化中,形成廣泛 分享的高階層文化訊號(態度、偏好、行為,與物品),用於直接或間接的社會 與文化的排斥。Reay(1998)在一份文化再製的研究中,探討子女在初等教育中 母親涉入的影響,對於文化資本概念的界定,則包括物質資源、教育資格證書、

可利用的時間、對於教育系統的知識、對社會的信心、對教育的知識以及對教師 的尊重、肯定、攻擊等(周新富,2005)。Sullivan(2001)對於文化資本的測量,

包括活動(閱讀、電視、音樂、參與公眾或正式的文化)、文化知識(測試著名 文化畫作的知識)、語言(字彙測驗分數)。而 Eitle 和 Eitle(2002)在一項體育 運動與學業成就的研究中,指出文化資本的測量包含家中所擁有的報紙、雜誌、

電腦與財物等家庭教育資源、參加才藝學習的文化課程,以及文化旅行等。

香港的何瑞珠(1998)對文化資本的界定,是以家裡的雜誌書刊類別(如知 識性或休閒娛樂性)、書籍的多寡、家裡是否擁有文學讀物,以及家裡對於子女 增廣見聞的安排(如購買百科全書、參加音樂班、出國旅行)等,作為文化資本 的測量。

有關國內學者對於文化資本概念的測量,大多皆是擴大 Bourdieu 的文化資 本概念所進行的界定。周新富(2003)在一項探討父母文化資本與子女教育成就 的關係研究,將「父母文化資本」分為四個層面,包括形式文化參與、客體化文 化資本、無不良嗜好與重視學習(引自周新富,2005)。李文益(2004)則將遊 憩文化、精緻文化、負面文化、通俗文化等四個因素,界定為文化資本的概念。

蘇船利、黃毅志(2009)對於文化資本的測量,包括五個指標:(1)精緻文 化資本,包括參觀各種展覽、美術館或歷史等博物館;聽古典音樂、國樂、音樂 會;看戲劇表演;逛書店與看電影。(2)不利嗜好,包括抽煙、喝酒、嚼檳榔。

蘇船利、黃毅志(2009)對於文化資本的測量,包括五個指標:(1)精緻文 化資本,包括參觀各種展覽、美術館或歷史等博物館;聽古典音樂、國樂、音樂 會;看戲劇表演;逛書店與看電影。(2)不利嗜好,包括抽煙、喝酒、嚼檳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