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家庭文化資本與個人學習動機對青少年學習成就影響之貫時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家庭文化資本與個人學習動機對青少年學習成就影響之貫時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 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詹志禹 博士 余民寧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家庭文化資本與個人學習動機對青少年. n. al. er. io. sit. y. Nat. 學習成就影響之貫時研究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林碧芳. 中華民國一○○年十一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The Panel Study of Effects of Family Cultural Capital and Individual Learning Motivation on Adolesc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立. 政 By治 大. ‧. ‧ 國. 學. Pi-Fang Lin. er. io. sit. y. Nat. al. n. v i n Ch engchi U Professor Jason Chihyu Chan, Advisor Professor Min-Ning Yu, Advisor.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Nov 2011.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謝 辭 猶記得曾經在碩士畢業論文的謝辭裡給自己的一段勉勵:「完成碩士論文是 我在學術舞台上的第一個挑戰,我仍會帶著一顆積極追求知識與夢想的心,開放 已知,去擁抱未知,繼續為自己出征」。我真的做到對自我的承諾,考進夢寐以 求的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繼續在浩瀚的知識海裡快樂地遨遊並探索新知。而此刻, 我已經將這五年來所學所知撰寫成一本論文,這本論文除了代表博士學位的完成, 也道盡了這些年來的酸甜甘苦,只有經歷過這段歷程的人,才能瞭解箇中滋味。 回首這五年的日子,除了博士學業、研究,還有繁忙的教學工作,如果沒有 身邊所有貴人們的協助與支持鼓勵,這本論文恐怕很難順利完成。. 政 治 大. 首先最要感謝的人,是兩位恩師-詹志禹教授與余民寧教授,在我論文撰寫. 立. 期間給予我的教導與支持。每一次與詹老師 meeting,總能感受到詹老師身上強. ‧ 國. 學. 烈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詹老師清晰的邏輯架構後,難以解決的問題總能看到一線 曙光。此外,更要謝謝詹老師這段時間給我的肯定與關懷,讓我更有信心與勇氣. ‧. 繼續往前走。也要感謝余老師不厭其煩地耐心細讀我的論文,並一一指正與指導, 在論文指導方式上,余老師給了我很大的自由創作空間,並給予我完全的支持與. Nat. sit. y. 肯定,除了論文指導,也謝謝余老師時常關心學生的未來發展。. n. al. er. io. 在此,也要感謝邱皓政教授、張芳全教授與關秉寅教授三位口試委員。謝謝. i n U. v. 邱老師在我論文撰寫期間在方法論上的指導與肯定;謝謝張老師所提供的寶貴意. Ch. engchi. 見,並指導論文正確格式的指正;謝謝關老師一針見血的意見,以及提供資料庫 使用的各種珍貴的思考。謝謝您們嚴謹的指導,讓本論文的研究焦點更佳清晰且 更具學術價值,也謝謝您們對於我的論文的肯定與鼓勵。 感謝中央研究院、教育部、國立教育研究院與國科會共同規劃資助臺灣教育 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 ,因為有這個資料庫的公開釋出,本論文才得以順利完 成。 另外,感謝博士班修業期間教導我的老師們,王鍾和、湯志民、徐聯恩、陳 木金、張奕華、施淑慎等老師,感謝您們的教導與鼓勵。 感謝一路陪伴的同學,俊儒、澄賢、素菁、秉叡、鈺楠、家偉、子欣、士郁、 秀芬、玉貞;學長姐,森期、金香、仁豪、進昌、敦仁、敦義;學弟妹們,郁婷、.

(6) 淑鶯、嘉家、旭展、凱方、玉樺、柏霖,還有闕金治助教。 感謝過去曾經教導過我的老師們,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的孔祥明、張思嘉、 謝靜琪、邱天助、詹昭能、江文慈、徐富珍等老師,還有,虞舜華秘書,也謝謝 您們給我機會在教學上有所增長。感謝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的趙長寧、陳世佳、 李信良老師。特別感謝在天上的趙老師,謝謝趙老師一直以來對我的照顧。 感謝臺灣統計方法學學會的師長們,邱皓政、黃芳銘、陳玉樹、温福星、陳 學志、吳忠宏、林原宏、王郁琮等老師,謝謝您們提供一個這麼棒的學習園地, 讓我的統計方法學的能力能夠不斷進步。 感謝 αβγ 實驗室的所有伙伴,洪嘉陽教授、國廉、碧純、小瑜、小燕、珮妏、. 政 治 大 國鳳、兆祥、小高、經維、吉元、智偉、佳音、評瀚、藝婷等,因為有你們,讓 立. 宗霖、小玉、毓仁、啟絹、詩婷、翠娟、四薰、大謙、逸農、國勛、怡君、燕禎、. 我的學術生涯一點也不孤單。感謝新亞的昌楷、佳苹、易伶、軒宇,感謝你們為. ‧ 國. 學. 我所付出的一切。. ‧. 感謝我的死黨好友,曉清、雯玲、育平、楓雯、Wendy、Peggy、雯雯、大 胖、Norton、國炯、Samuel、秋嬋、美惠、玉容、純菁、聖襦、勇男、紫原、孟. Nat. sit. y. 錡,為我加油打氣。. n. al. er. io. 最後,我要將這本論文獻給我最親愛的家人,尤其感謝我年邁的父母親,您. i n U. v. 們是我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因為有您們在背後默默的支持、關愛與無條件的栽培,. Ch. engchi. 讓我能夠獲得這個得來不易的學位,也因為您們的愛,能夠支撐著我有勇氣繼續 走這條學術的道路;也要感謝姊姊倖如、姊夫浩平、大妹麗蓉、大妹夫克寰、弟 聖傑、弟妹美芳、小妹芳怡、小妹夫建宏,謝謝你們在我撰寫論文期間幫忙照顧 爸媽,讓我無後顧之憂,也謝謝您們這段期間給予我的關心與支持,讓我充滿無 限的能量面對各種挑戰;謝謝表妹慈蔚給予我精神與實質上的協助;也要感謝家 裡的三位小朋友,姪女亮慈、姪子宥廷,以及剛出生的外甥恩宇,你們是我寫作 的精神糧食。如果碧芳今日能有一點點的成就,這份榮耀完成要歸給我的家人。 今天起,我又跨越了人生的一大步,這一大步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起點, 論文印製完畢後,又必須拿起筆,繼續撰寫另一本囉! 碧芳於 STAR 2011 年末.

(7) 中文摘要 個人學習動機向來被認為是影響學習成就的重要因素,但是家庭也對學生的 學習提供特定的脈絡條件。因此,在探討學生學習成就與時間發展效應之時,若 能同時納入個人與家庭因素,並探討其間的交互作用,將能對於兩者的影響力進 行客觀的檢驗。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探討臺灣青少年學習成就的成長軌跡變化型 態,以及家庭文化資本與個人學習動機對於學習成就成長軌跡的影響機制。其中 學生的文化資本是來自家庭父母所傳遞下來的先天條件,係屬於一種結構因素; 而學生的學習動機則是來自個人後天的努力與學習的正向動力,係屬於一種個人 因素。具體而言,本研究目的分為三個主要的研究議題,首先,根據 Bourdieu (1977)的文化資本概念,以及 Bandura(1977, 1986, 1997)與 McInerney 和. 政 治 大. McInerney(1994)的學習動機觀點,探討這兩個重要解釋變數對於各波學生學. 立. 習成就的影響情形;再者,根據 Sternberg(1985, 1986, 1988)的智力三元論觀. ‧ 國. 學. 點探討學生學習成就的成長變化情形;最後,探討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對於學生 學習成就成長軌跡的交互作用效果。. ‧. 研究資料取自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al Panel Survey). sit. y. Nat. 的四波追蹤樣本,以潛在成長曲線模式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 臺灣青少年的學習成就成長軌跡呈現非線性的遞增漸緩的成長曲線;學生在學習. io. n. al. er. 成就的起始能力與成長速率存在個別差異,且學生的起始能力與成長速率具有正. i n U. v. 向的關係,顯示隨著時間的遞移,起始能力高與低的學生,其能力的差距會逐漸. Ch. engchi. 擴大。2.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對於學習成就成長軌跡的影響未具交互作用,顯示 個人的學習動機並不能減緩或反轉文化資本對於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3.文化資 本與學習動機對於學生學習成就的主要效果,在學習的早期階段,存在正向的影 響效果,但影響力會隨著時間而逐漸降低。4.文化資本係影響學生學習成就成長 軌跡的重要因素,文化資本的豐富與不足會加劇學生學習成就的差距,因而造成 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馬太效應」現象。最後,依據上述的研究發現,分別提 出教育實務上、未來研究與對資料庫研究的建議,以供相關教育人員與研究者參 考。 關鍵詞:家庭文化資本、學習動機、學習成就、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潛在 成長曲線模式、馬太效應.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9) Abstract Individual motivation has always been recognized as the key factor for influenc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However, the family of the students. is also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contextual determinant.. As a result,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against the temporal effect of time, it is imperative that the factor of family background should be included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of the factors o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The primary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inquiry the pattern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政 治Particularly, 大 effects of family cultural立 capital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on adolescent learning. growth trajectory of the Taiwan adolescent.. ‧ 國. By definition, family cultural capital which is a. 學. achievement growth trajectory.. structural factor refers to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passed down from the. ‧. students’ paren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which is a. y. sit. io. positive learning efforts.. In terms of research objectives, this study tries to integrate. n. al. er. Nat. personal factor refers to the extrinsic factor that arises from later days’ hard work and. i n U. v. the Bourdieu’s (1977)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apital, and Bandura’s (1977, 1986,. Ch. engchi. 1997) as well as McInerney and McInerney’s (1994) concept of learning motivation into a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the learning growth of different waves of students. Secondly, by applying the Sternberg’s (1985, 1986, 1988) 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to examine the changes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growth trajectory. Finally,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udents’ cultural capital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on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 trajectory. The data using in this study was selected from the longitudinal database Taiwan Educational Panel Survey (TEPS).. A total of four waves of students’ data were. downloaded and analyzed as secondary data using the latent growth curve modeling.

(10) (LGCM). Major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followed: First,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trajectory of Taiwan adolescents’ seemed to be gradually growing in a non-linear incremental curve; it also shown that at the beginn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displayed significa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Likewise results also. reveale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ents’ initial status and growth rate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That is, as the passing of time, the initial status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affected the growth of disparity among the students.. Secon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the students’ cultural capital and. 政 治 大 th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cannot moderate the effects of cultural capital 立. learning motivation o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growth trajectory. This means that. towards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Third,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main effects of the. ‧ 國. 學. students’ cultural capital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o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were. ‧. occurred on the early stages of learning.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was found in. sit. y. Nat. these stages, however, the positive effect gradually decreased along with the passing. io. er. of time. Fourth, it was found that the minimal effect of students’ cultural capital on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 growth trajectory was determined by the abundance or. al. n. v i n The C amount of cultural capital h e n g c h i U also determined the distance. deficiency of the former. of the students’ gap.. In other words, a phenomenon of the Mathew effect was. supported; wherein the students who are in a strong stand will get stronger later on, while the weak shall get weaker.. Besides the findings mentioned above,.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study and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re given at the end. Keywords: family cultural capital,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achievement, TEPS, latent growth curve modeling, Mathew effect.

(11) 目 次 謝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政 治 大 名詞釋義與操作型定義……………………………… 立. 5. 第四節. 方法論…………………………………………………. 9.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2. 7. ‧. ‧ 國. 第三節. 學. 第一節. 第二章 文獻探討. y. Nat. 第二節. 家庭文化資本對學習成就之理論與成長軌跡………. 20. 第三節. Ch 個人學習動機對學習成就之理論與成長軌跡……… U. 32. 第四節. 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對學習成就成長軌跡的影響…. 41. n. al. er. sit. 臺灣青少年學習成就的成長變化……………………. io. 第一節. engchi. v ni. 1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55. 第二節. 研究資料來源與使用…………………………………. 59. 第三節. 變項的測量……………………………………………. 64. 第四節. 模式發展………………………………………………. 6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72. I.

(1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變項的描述統計…………………………………. 74. 第二節. 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對學習成就的交互作用分析…. 80. 第三節. 學習成就的成長模型分析……………………………. 83. 第四節. 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對學習成就成長的分析………. 90. 第五節. 假設考驗結果與綜合討論…………………………… 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政 治 大. 第一節. 結論…………………………………………………… 123. 第二節. 研究貢獻……………………………………………… 124. 第三節. 建議……………………………………………………. 立. ‧. ‧ 國. 學. 參考文獻. 126. Nat. sit. y. 壹、 中文部分…………………………………………………... 135. n. al. er. io. 貳、 西文部分…………………………………………………... 142. Ch. engchi. II. i n U. v.

(13) 表 次 表 1 文化資本的構念測量……………………………………….. 65. 表 2 學習動機的構念測量……………………………………….. 66. 表 3 學習動機測量模型之參數估計結果……………………….. 67. 表 4 TEPS 資料庫資料蒐集時程……………………………….... 68. 表 5 各研究變數描述統計量與相關係數矩陣表……………….. 76. 表 6 各控制變數(類別變數)在學習成就各組描述統計量與. 政 治 大. 顯著性考驗………………………………………………….. 立. 79. 表 7 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對於各波綜合分析能力階層迴歸分 82. 表 8 各研究變數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關矩陣………………. 84. ‧. ‧ 國. 學. 析結果摘要表……………………………………………….. 表 9 適配度指標摘要表…………………………………………. Nat. y. 87 89. er. io. sit. 表 10 二因子非線性成長曲線模型參數估計結果摘要表………. n. 表 11 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交互作用效果的潛在成長曲線模型 a v. i l C n 分析摘要表………………………………………………… hengchi U. 96. 表 12 高低文化資本的潛在成長曲線模型分析摘要表………… 101 表 13 高低文化資本與時間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2 表 14 時間與文化資本單純主要效果摘要表…………………… 103 表 15 多樣本潛在成長曲線模式適配度評估摘要表…………… 106 表 16 多樣本獨立潛在成長模式分析之參數估計結果………… 108 表 17 研究假設的檢驗結果……………………………………… 114. III.

(14) 圖 次 圖 1 文化資本或學習動機完全或部分支持馬太效應的各種模 型圖…………………………………………………………. 52. 圖 2 顯示馬太效應的扇形擴散假設圖示………………………. 53. 圖 3 本研究的馬太效應模型圖…………………………………. 53. 圖 4 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潛在成長模式架構…………………. 57. 圖 5 學習成就二因子線性潛在成長測量模式…………………. 70. 圖 6 學習成就二因子非線性潛在成長測量模式………………. 70. 圖7. 71. 治 政 大 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的潛在成長模式交互作用概念圖… 立. 圖 8 全體樣本的學習成就成長趨勢……………………………. 學. ‧ 國. 76 77. 圖 10 二因子線性潛在成長曲線模型的參數估計結果圖………. 85. 圖 11 二因子非線性潛在成長曲線模型的參數估計結果圖……. 86. ‧. 圖 9 從 2,756 筆資料隨機抽取 5%樣本的學習成就成長曲線.... sit. y. Nat. er. io. 圖 12 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對學習成就成長軌跡的交互作用示 意圖………………………………………………………… a. n. v ni. 圖 13. l C 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對學習成就成長軌跡的交互作用效 hengchi U. 92. 果參數估計結果……………………………………………. 94. 圖 14 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對學習成就成長軌跡的交互作用的 主要效果參數估計結果……………………………………. 95. 圖 15 高低文化資本對學習成就軌跡的影響效果參數估計結果. 100. 圖 16 高低文化資本的學習成就成長軌跡圖……………………. 102. 圖 17 高文化資本樣本對學習成長軌跡的影響效果參數估計結 果……………………………………………………………. 107. 圖 18 低文化資本樣本對學習成長軌跡的影響效果參數估計結果 果…………………………………………………………… 107 IV.

(15)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教育是社會階層化過程的關鍵因素,也是個人有機會能夠擺脫貧窮、向上流 動的重要途徑。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看,學習成就除了影響個人未來職業的選擇 與獲取外,也是個人在社會中具有地位與聲望的決定因素。換言之,學習成就不 僅是一個攸關學習發展的個人議題,也更帶有鉅觀的色彩。影響學習成就相關因 素的掌握與歷程機制的探究,不僅是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議題,更影響整體社會 的發展。. 立. 政 治 大. 從一般的理解中,我們可以瞭解學生學習成就的差異除了基於個人的能力與. ‧ 國. 學. 努力的不同之外,也受到學生的背景因素,如居住地、種族、家庭社經背景等等 的影響。然而當個人成就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而非取決於個人先天才能與後天. ‧. 努力之時,在相當程度上是反映了一種教育上的不平等現象。Bourdieu(1977). y. Nat. sit. 在提出文化資本論時即明指,家庭資源的豐富與否決定了子女的學習方式與未來. n. al. er. io. 成就。也即由於父母所提供的文化資本,對於子女在學校的學習成就有顯著的正. i n U. v. 向影響,而這些影響更會隨著世代而累積,成為一種階級的優勢。. Ch. engchi. 過去許多國內外文獻都證明了家庭所傳遞的文化資本與學生學習成就的緊 密關係。基本上,子女所享有的文化資本雖然是傳承自父母所提供的文化資本, 是一種世代間的傳遞與累積,但是文化資本是否對於個人學習成就產生作用,其 作用的機制並不明確,也存在一些矛盾的結果。例如 Katsillis 和 Rubinson(1990) 一項針對希臘高中生的研究發現,文化資本對於教育成就並無顯著的影響,且家 庭社經地位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是透過學生的能力與努力,而非文化資本(如看 歌劇、聽演講、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等)的效果。 Bourdieu 的論述觀點雖然對於文化資本的作用提供了一個概念性的框架,但 1.

(16) 是從教育心理學的認知觀點來看,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歷程,需要學習 者憑藉自己的力量與自我決定來完成學習目標。因此,在論述文化資本對於學習 成就的影響的同時,對於學習動機在學習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對於學習者 學習成就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影響因素。因為個人可以憑藉著自己的能力與 努力,依著對於學習的正向動力,而獲得社會流動的機會,而非完全依據出身背 景來決定一個人未來的成就與地位。亦即透過教育過程,個人能夠依據才能與努 力,創造以功績(meritocracy)為原則的社會,透過社會公平的機制,產生社會 流動的機會,就能打破世代間繼承的階級地位,亦即從「天賦地位」轉為「成就. 政 治 大 延續前述的論述,教育階層化如果符合機會均等原則,那麼個人不論出身背 立. 地位」。. ‧ 國. 學. 景為何,只要能力強、肯努力,就能在成就上嶄露頭角、出人頭地,這就是所謂 的教育機會均等。但是文化資本對於教育成就的影響可能是一項機會不均等的來. ‧. 源,先天擁有高文化資本的學生首先贏在起跑點上。本研究的一個基本質疑即是,. sit. n. al. er. io. 習成就的影響力?. y. Nat. 隨時間的遞演,個人努力的正向力量是否有可能緩和或促進家庭文化資本對於學. i n U. v. 基本上,對於教育議題的理解,社會學家與心理學家抱持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Ch. engchi. 例如法國社會學家 Bourdieu 認為文化資本是決定學生學習成就的主要因素,而 教育心理學家則認為個人的動機、態度、信念等才是決定個人成就的關鍵因素。 在探討學習成就乃至於教育機會均等議題時,究竟是社會學的框架較能提供較佳 的解釋,還是心理學個人層次的觀點較能解釋背後的影響機制,是一個值得探究 的議題。雖然同時將兩個學門的觀點放入單一的研究架構中,以此來檢驗有其難 度,但卻不失為研究學習成就可以嘗試的挑戰,此即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Bourdieu 認為文化資本在教育場域中的作用,與階級有很大的關係。但是文 化資本是否真的能夠順利地傳遞給下一代?進而發揮影響力,Bourdieu 的理論卻. 2.

(17) 無法解釋。例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缺乏文化資本的家庭,其後代在學校中 表現優異獲得非凡成就,但擁有豐富文化資本的家庭後代卻在學校中表現平平。 甚至於來自同一個家庭的兄弟姊妹,他們雖然繼承了相同的文化資本,卻有不同 的教育成就。因此,對於文化資本的傳遞是否能夠以 Boudieu 的觀點來作為一種 因果論述,是一個值得挑戰的議題。 倘若文化資本是一種「天賦」,出生在上層階級的學生自然能夠繼承家庭所 傳遞下來的美好禮物,因而在學校教育中容易獲得成功,甚至於在社會職場中能 夠順利取得好的職業與職位,繼而一代又一代地進行社會再製。然而,在社會中. 政 治 大 成功的案例。他們所依靠的是一種個人的特質與力量,以此獲得與維持競爭的可 立. 仍出現很多缺乏豐厚家庭背景的人,在學校的學業成就與社會的晉升表現上極為. ‧ 國. 學. 能性。為了在社會中生存,除了靠自身努力而來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外,更需要一 種正向的心理動力,此種心理動力即是個體本身的成就動機信念。 Bandura. ‧. (1977,1986,1997)在其自我效能理論中,指出個體對於學習有多少能力的自我. sit. y. Nat. 信念,是影響其成就的主要動力來源。因為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受會影響個體對任. al. er. io. 務活動的選擇、是否繼續努力、動機的強弱、以及行為的表現。過去曾有學者(Hau. v. n. & Salili, 1996)認為華人社會所強調的努力(effort)、持久力(endurance)與勤. Ch. engchi. i n U. 勉性(hard work)就是一種自我效能的主要元素。因此,本研究認為納入學習動 機可能是個體在環境結構不可鬆動下,可能出頭的機會。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此外,過去對於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在學習成就上的影響,多數研究將之區 分為教育社會學與教育心理學兩大議題,分別探討文化資本對於學習成就的影響 以及學習動機對於學習成就的影響效果,即使有同時探討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對 於學習成就的影響的相關研究,可說是寥寥無幾(如張芳全,2006,2009)。由 此可知,同時從家庭因素的文化資本與個人因素的學習動機來探討學生學習成就 的研究,尚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本研究即是希望能夠釐清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對 學習成就的影響機制。 3.

(18) 有鑑於此,過去有關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對於學習成就影響的實徵研究,仍 停留在橫斷面研究,無法看出隨時間變動對學習成就所產生的影響情形。吳齊殷、 張明宜、陳怡蒨(2008)指出,長期追蹤資料的蒐集與建立,是當代社會科學的 基本工具,用以重新思索量化研究與探討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具有時間向度的 資料與分析技術,將有助於研究者釐清社會現象的時間順序,重新建構事件的先 後以及因果關係的連結。也就是說,只進行一次調查的橫斷面資料,無法提供時 間因素的影響效應。有鑑於此,本研究也剛好搭上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TEPS)四波追蹤資料的完成與釋出,因此得以. 政 治 大 學習成就跨越長時間觀測的變化趨勢,並且同時提出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因素, 立 在排除蒐集資料的時間與成本考量下,獲得大量追蹤的資料樣本,以此進行學生. 來探究這兩個影響因子造成學習成就隨時間如何改變。簡言之,如何突破過去橫. ‧ 國. 學. 斷面研究的不足,以大量且長期的資料樣本來探討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對於學習. ‧. 成就成長軌跡的影響機制,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n U. v.

(19)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目的有三: 一、探討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在各波學生的學習成就的影響。 二、透過學習成就的縱貫資料,探討學生學習成就隨時間變動所產生的成長變化 情形。. 政 治 大. 三、探討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對於學生學習成就成長軌跡的交互作用效果。. 立. 學. ‧ 國. 貳、研究問題. 以上三個研究目的也正試圖回答下列研究問題:. ‧. 一、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對於各波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是否具有交互作用?亦即. y. Nat. er. io. sit. 個人的學習動機是否能夠減緩或反轉文化資本對於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 二、隨著時間的改變,學生學習成就的成長軌跡變化為何?它是呈現線性的成長. n. al. Ch. 變化?或者是非線性的成長變化?. engchi. i n U. v. 三、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對於學生學習成就成長軌跡的影響是否具有交互作用? 亦即個人的學習動機是否能夠減緩或反轉文化資本對於學生學習成就成長軌 跡的影響? 本研究將利用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TEPS)的縱貫資料,取四波不同時間點下的學生學習成就數據(分別涉及一般 分析能力、數學能力、語文能力以及科學能力),以結構方程式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來進行帶有交互作用的成長曲線模式分析。利用學生 學習成就發展性數據,檢驗學生的學習成就隨著時間的變動,呈現何種成長軌跡 5.

(20) 變化。重要的一個步驟是在模型中納入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作為解釋變數,進行 交互作用效果模型分析,檢驗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在截距(以第一波數據為起始 點)與斜率(以四波數據的線性成長直線或非線性成長曲線)的交互作用效果, 探討前述所提及的調節效果命題。如果交互作用效果不存在,則進行控制效果模 型分析,檢驗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在截距與斜率的影響效果。 近年來有不少論文利用 TEPS 資料庫進行學術研究,由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 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2011.09)所蒐集的相關研究就高達 67 篇(不 包括尚未搜尋到的研究報告),期刊論文有 24 篇;研討會論文有 22 篇;碩士論. 政 治 大 多數仍使用單波資料進行橫斷面的研究,而使用跨波資料進行貫時性追蹤分析的 立. 文有 14 篇;博士論文有 6 篇,以及報紙專業論文有 1 篇。在這些眾多論文中,. ‧ 國. 學. 實徵研究仍屬於少數(王枝燦,2008;李敦仁,2010;張憲庭,2010;趙珮晴、 余民寧、張芳全,2011;魏琦芳,2008;魏琦芳、黃毅志,2011)。本研究特別. ‧. 關注的焦點在於探討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對於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機制。利用. sit. y. Nat. TEPS 資料庫檢驗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對於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是否具有交互作. al. er. io. 用,這種影響可以顯現在立足點的差異上,亦可顯現在隨時間變化的趨勢上,前. v. n. 者呈現的是橫斷面的概念,後者則是縱貫面的概念。利用不同時間點的資料進行. Ch. engchi. i n U. 時間軸的分析,以此更全面地探討隨時間變動所造成的影響效果,該資料庫提供 了一個最佳的素材,資料庫中有大量臺灣不同地區學生學習成就的調查數據,亦 有跨時間的追蹤測量,能夠瞭解學生的學習成長變化趨勢,正可回答本研究所關 心的議題。. 6.

(21) 第三節. 名詞釋義與操作型定義. 壹、家庭文化資本 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主要係以 Bourdieu(1977)為依據,指 的是人們對於上階層文化所能掌握的程度。本研究所謂的家庭文化資本是指客觀 化形式(the objected state)的文化資本,文化資本的獲得主要由家庭傳遞給子女, 包括父母共同參與各種展覽、音樂欣賞、戲曲表演等。 本研究所使用的文化資本測量為家長問卷的「您(或您的配偶)是否和他一. 政 治 大. 起逛書店、書展或各種展覽」以及「您(或您的配偶)是否和他一起去聽古典音. 立. 樂、觀賞舞蹈或戲曲表演」 。計分係以 1 代表從來沒有、2 代表偶爾如此、3 代表. ‧ 國. 學. 有時如此、4 代表經常如此。文化資本的得分越高,表示學生的文化資本越豐富。. ‧. 貳、學習動機. y. Nat. sit. 本研究所指的學習動機(learning motivation),係以 Bandura(1977, 1997). n. al. er. io. 的自我效能理論(self-efficacy theory)以及 Ali 與 McInerney(2005)依據 Maehr. i n U. v. (1984)以及 Maehr 與 Braskamp(1986)的個人投資理論(Personal Investment. Ch. engchi. Theory)所建構的學校動機量表(The Inventory of School Motivation)的努力子 構念,亦即個體為自身目標所願意付出的努力。 本研究所使用的學習動機測量題目,包括:「從小學開始,我從不會讓別的 事耽誤功課」 、 「從小學開始,我回家都會複習上課教的東西」 、 「從小在學習上碰 到困難,我會設法搞懂」 、 「要發表意見、報告或說明時,我都做得很好」 、 「對在 活動中如何分工協調,我頗有概念」以及「不論大小事,我都能有條不紊的規劃 清楚」 。計分係以 1 代表非常符合、2 代表符合、3 代表不符合、4 代表非常不符 合,進行方向計分後計算總分,學習動機的得分越高,表示學生對自己有越高的. 7.

(22) 學習動機。. 參、學習成就 學習成就(learning achievement)係指學生透過分析、推理以進行問題解決 的能力,從測驗分數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成長情形。 本研究所使用的學習成就,係利用 IRT 3PL 模式估算「綜合分析能力測驗」 答題行為所得到的學生能力估算值,共四波時間點的數據。TEPS 資料庫中的綜 合分析能力測驗,主要是測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非一般的學科成就測驗。. 政 治 大 測驗的背誦「知識」。其所使用的測驗包括:一般分析能力分項測驗、數學分項 立 此能力測驗主要是要測試學生透過分析、推理來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學科. ‧ 國. 學. 測驗、語文分項測驗以及科學分項測驗。本研究所使用的能力估計值是以試題反 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 IRT)模式下的能力估計值,使用三參數對數型. ‧. (3-parameter logistic, 3PL)的模式估計而得。以 IRT 來進行學生能力的估計,. sit. y. Nat. 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將不同波次的學生能力串連起來,以觀察同一學生的成長,或. io. er. 比較不同年級的學生之間的差異。IRT 會將樣本整體的答題型態及題目的特性列 入考量,使得兩組能力估計值,較能精緻地反映出不同能力表現者間的差異。. al. n. v i n C h IRT 分數,包括橫斷面 TEPS 資料庫中任何兩波之間會有兩個 (Cross-sectional), engchi U. 同一時間測量的 IRT 比較;以及成長曲線(Growth curve) ,跨波次比較的 IRT. 分數。「綜合分析能力」的估算值越高,表示學生的學習成就越高。. 8.

(23) 第四節. 方法論. 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有一些研究的議題並非橫斷面單一時間點的靜態現象, 而是隨著時間的變化,個體在某些特質或行為上呈現特定的變化趨勢。過去有關 跨時間的重複測量研究,大致出現在實驗設計研究中,在統計分析上只需使用重 複量數的變異數分析(ANOVA)的統計技術,以對跨時間點的測量分數進行平 均數的變動分析即可。然而,當研究架構中涉及潛在變項的問題時,其背後的資 料結構很容易違反基本假設,而無法使用必須建立在強韌的統計基本假設基礎上 的 ANOVA(余民寧,2006;邱皓政,2011)。為解決此一問題,可以使用 SEM. 治 政 方法學所發展出來的潛在成長曲線模型(Latent Growth 大 Curve Models, LGCM), 立 此模型含有結構方程式模型的潛在變項,也含有動態歷程中可能出現的線性成長 ‧ 國. 學. 或非線性成長,需另以趨勢分析來確定成長的趨勢型態。近幾年來,隨著各種大. ‧. 型追蹤資料庫的釋出,國內如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 、全民健康保險 研究資料庫(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NHRI) 、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Panel Study. y. Nat. io. sit. of Family Dynamics, PSFD)、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aiwan Youth Project, TYP). n. al. er. 等,縱貫資料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相關的實徵研究也迅速增加(王枝燦,2008;. Ch. i n U. v. 王枝燦、關秉寅,2010;李敦仁,2010;吳齊殷、李文傑,2003;林碧芳,2010;. engchi. 陳玉樹、周志偉,2009;張憲庭,2010;趙珮晴、余民寧、張芳全,2011;簡伶 蓁,2009)。而國外也有許多大型的資料庫,除了美國相當著名的「國家教育長 期追蹤研究」 (National Educ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NELS) 、 「美國青少年長期 追蹤調查」 (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merican Youth, LSAY) 、 「國家青少年調查」 (the National Youth Survey, NYS)等資料庫之外,德國也有一個追蹤長達 22 年 (1984-2006)的大型資料庫,許多研究亦利用此資料庫進行貫時性的研究,如 Büchel 與 Duncan(1998)利用 German Socioeconmic Panel(簡稱 GSOEP)資料 庫進行有關家長參與社會活動的角色(e.g. socializing with friends, attending cultural events, doing volunteer work),研究發現擁有越多社會活動的家長,其子 9.

(24) 女的學業成就會越高。此外,除了國家型的大型追蹤資料庫,亦有研究者自行蒐 集長期資料的研究成果,如洪碧霞、邱上真、葉千綺、林素微(2000)針對 183 位國小二年級學童進行長達三年的國語文能力的資料蒐集所得的成長組型;陳順 利(2001)則追蹤原住民與漢人為期一年的調查,發現飲酒行為會影響其學業成 就表現。此外,王金香(2010)針對 529 名國三學生進行五波調查資料,進行數 學焦慮、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學習成就的潛在成長模型分析。 進行追蹤資料分析的方法,除了 SEM 取向的潛在成長曲線模式分析之外, 尚有 HLM 取向的多層次模型分析(Multilevel Modeling, MLM)以及自我迴歸交. 政 治 大 ARCL 模型分析,潛在成長曲線模式分析具有以下幾個優勢(Willett & Sayer, 立. 叉延宕(Auto-regressive cross-lagged, ARCL)模型分析,相對於 MLM 方法與. ‧ 國. 學. 1994):. (1) 潛在成長曲線模式可以研究隨時間遞移,個體在變化型態的個人成長或變. ‧. 化 的 個 別 差 異 分 析 , LGCM 不 僅 能 夠 考 驗 隨 時 間 改 變 的 個 體 內. y. Nat. sit. ( intraindividual ) 變 化 情 形 ; 也 可 以 檢 定 個 體 內 變 化 的 個 別 間. er. io. (interindividual)變異情形。此外,也能夠找出預測此變化型態的原因。. al. n. v i n (2) 潛在成長曲線模式可以提供平均成長改變量與平均截距等屬於總體層次 Ch engchi U. 的統計量數,也可針對特定的成長軌跡進行統計檢定,此外,模型中允許 具有隨時間改變(time-varying covariate)與不隨時間改變(time-invariant. covariate)的變數。 (3) 潛在成長曲線模式是 SEM 取向的縱貫資料分析模式,因此具有 SEM 的 優點,提供各種模型適配指標,能夠評鑑理論模型與實際資料之間的適配 情形。 (4) 潛在成長曲線模式利用潛在重複測量以說明各波次的測量誤差,並且也能 夠利用多群組模式進行多樣本間成長變化的探討。 10.

(25) 綜合以上所述,潛在成長曲線模式係用來分析隨著不同時間點重複測量的變 數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模式。其中的截距(intercept)所代表的是觀察值的初始狀 態(initial status),亦即是基準值(level);而斜率(slope),則代表的是隨時間 的成長或退縮的變動比率(growth rate),亦即變動形態(shape);以及二次項 (quadratic) ,代表的是隨時間成長或退縮的變動曲率(curve rate) 。這三個係數 即是用以顯示模式成長變化的三個主要參數。 有關潛在成長曲線模式的研究,有三個主要的問題: (1) 隨著時間的改變,整個群體的成長軌跡變化為何?呈現線性成長或非. 政 治 大. 線性成長的趨勢?是否能夠建立出適配於觀察資料的潛在成長曲線. 立. 學. ‧ 國. 模式?. (2) 對於不同群體,是否有不同的成長軌跡?. ‧. (3) 如果有不同的成長軌跡,是否可以找出預測這些個體具有不同成長軌. sit. y. Nat. 跡的相關變項?. n. al. er. io. 本研究主要企圖透過潛在成長曲線模式,探討學生的「學習成就」隨著時間. i n U. v. 的改變,其成長軌跡產生什麼樣的變化趨勢?再者, 「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 Ch. engchi. 在學習成就的成長趨勢上所扮演的角色為何?此外,個人正向動力的「學習動機」 是否能夠緩和家庭所傳遞的「文化資本」對於學生學習成就的成長軌跡的影響?. 11.

(2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使用 TEPS 資料庫公開使用版的國中樣本追蹤樣本資料,運用潛在成 長曲線模式,探討文化資本與學習動機等因素對於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機制。由 於本研究資料係取自大型資料庫的次級資料,以及研究設計的考量與統計分析方 法上的特殊性,以致於本研究有以下幾點限制: 一、樣本流失的問題 本研究的分析資料來自 TEPS 公開使用版之 2001 年、2003 年、2005 年與 2007. 政 治 大 樣本到了 2003 年第二波測量時,樣本資料仍有 19,088 筆;但到了 2005 年,這 立 年的四波追蹤樣本資料。2001 年的第一波國中樣本資料原有 20055 筆;同一批. ‧ 國. 學. 一群國中追蹤樣本(Core Panel)已經升上高中,基於成本的考量下,TEPS 第三 波樣本只有 4,000 多筆資料,而 TEPS 公開使用版僅釋放資料的 70%,且每一波. ‧. 資料所釋放的樣本是採隨機的方式,再加上研究的資料經過合併後,樣本數會大. sit. y. Nat. 量流失;再經過不合理值、邏輯錯誤檢核與遺漏值的處理後,樣本數更會嚴重減. n. al. er. io. 少。因此,樣本數流失的問題所導致對研究結果的影響,是本研究的限制之一。 二、資料的限制. Ch. engchi. i n U. v. TEPS 資料庫的設計原理並沒有依據特定的理論想像去進行設計,此資料庫 的原意是要讓不同的研究者依照不同的理論觀點去進行研究的設計,因此,本資 料庫係以學生的學習成就為一般性的架構(general framework) ,編製有關影響學 生學習成就的相關影響因素,包括 A(ability)、O(opportunity)、E(effort)。 因此,使用者可以具有足夠的彈性以進行資料庫的應用。雖然此資料庫所調查的 資料非常豐富,且研究的樣本範圍也十分廣泛,但仍舊不是研究者針對自己的研 究架構與設計所蒐集的樣本與資料數據,研究者必須在現有的資料材料中進行取 捨,理論設計的豐富度難免受限,且研究所欲使用的測量變項亦會受到侷限。此. 12.

(27) 為本研究的限制之二,也是使用次級資料進行研究的共同限制。例如,本研究所 使用的學習動機變項,動機可能會隨時間而產生改變,係一個隨時間變動的變項, 然而,該資料庫並無完整的四波資料,本研究只能將學習動機視為不隨時間改變 的變項,僅選擇第一波資料進行分析。 三、結論效度的推論問題 TEPS 資料庫係以分層隨機抽樣進行樣本的抽取,此種抽樣方式並非以相等 機率進行抽樣,因此本資料庫提供了樣本權數(Sampling Weight),係利用學校 與學生在母體中的城鄉與公私立分佈比例進行樣本權數的調整,使得這些樣本在. 政 治 大. 經過權數的加權後,能夠還原這個人原來應該代表的人數,更能代表母體的狀況。. 立. 單隨機抽樣,就要考慮抽樣的權重問題。. 學. ‧ 國. 因此,如果要推論母體特徵,就需考慮是否為機率抽樣,簡單來說,只要是非簡. ‧. 此外,TEPS 資料庫係一個長期追蹤的資料,隨著時間的遞移,兩波之間會. y. Nat. 有樣本減縮(sample attrition)的問題。其中有一群 4,000 多人的 Core Panel 樣本,. er. io. sit. 也就是高二的這一群學生是從國三的兩萬多人中抽五分之一的學生進行追蹤, 此外,除了追蹤樣本之外,另外再從這些追蹤樣本的同班同學中抽取約 16,000. al. n. v i n 位新樣本(New Panel)進行調查,2005 年的第三波樣本共有約 20,000 筆樣本資 Ch engchi U. 料。因此,2005 年的追蹤樣本與 2005 年的新樣本被抽取的機率是不一樣的,推 論的代表性也就不同。2005 年的追蹤樣本必須使用樣本權重推論回國中同學的 情形;而 2005 年的新樣本則是推論 2005 年的高二學生。因此,在 TEPS 資料庫 中提供了兩個權數。雖然 TEPS 資料庫提供兩個權重讓研究者選擇使用,然而, 在四波資料的合併處理後,有大量的樣本會被捨棄,原來的權數已經無法合理使 用,導致研究結果推論至母體的合理性受到影響,此為本研究限制之四。因此, 本研究並未使用樣本權數進行調整,研究結論的推論僅針對本研究所分析的樣本 資料,不足以推論至母體。. 13.

(2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4. i n U. v.

(29) 第二章 第一節. 文獻探討. 學習成就的成長變化. 壹、智力結構發展理論 一、傳統的智力觀點與 Sternberg 的「智力三元論」 世界上第一套智力測驗,來自 1905 年法國醫生比奈(Binet)與其同僚西門 (Simon)共同完成的比西量表(Binet-Simon Scale) ,此量表將智力界定為判斷、. 政 治 大 量表 I(Wechsler-Bellevue Scale FormⅠ),後續發展了成人版、兒童版與幼兒版 立. 推理與理解的一般心智能力。而後,1939 年美國心理學家 Wechsler 發展的魏貝. 三種不同版本。不論是比西量表或魏氏智力測驗對於智力的測量多偏重於記憶、. ‧ 國. 學. 語文、算數、空間能力、歸納推理能力等,此種智力被認為是一種「學業智力」. ‧. (academic intelligence),屬於單維智力因素的狹隘觀點,充其量只是與學業成. y. Nat. 就有關的能力,無法代表智力的全部,更無法預測未來的成就。二十世紀末,對. er. io. sit. 於智力的研究有重大的突破,直接衝擊傳統智力觀點者,首推「多維取向」的智 (Theory of Multiple 力理論,以哈佛大學 Gardner(1983, 1993)的「多元智力理論」. al. n. v i n Intelligence)以及耶魯大學 Sternberg(1985, 1988)的「智力三元論」(Triarchic Ch engchi U. Theory of Intelligence)最受到重視。. TEPS 資料庫中的「綜合分析能力」測驗,即根據 Sternberg 的智力三元論所 發展出的紙筆測驗,主要用來評量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有關智力三元論的興起, 主要是受到訊息處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的影響,認為智力理論 的建構必須以人類的心智活動歷程為基礎,藉由認知心理學以訊息處理與生活適 應的概念,來解釋人類的心智能力。Sternberg(1985, 1986, 1988)的智力三元論 認為人類的智力由三個不同維度組成的複合體: 1. 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指個體在解決問題時所表現於思考、 15.

(30) 計畫、判斷、執行等心智活動的能力,亦即是智力的基本結構與成分,包括: (1) 後設成分(Metacomponents) :指高層次的認知過程,用以控制、監督 與評估的認知過程。 (2) 表現成分(Performance Components):指個體透過智能運作而表現出 來的能力。 (3) 知識獲得成分(Knowledge acquisition components):指個體透過學習 而獲得新知識的能力。. 政 治 大 問題的能力,以及透過舊經驗的改造與新經驗結合的能力。包含處理新奇事 立. 2. 經驗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指個體面對新環境時,運用舊經驗解決. ‧ 國. 學. 務與自動化處理資訊的能力(novelty skills and automatization skills)。 3. 情境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指個體適應環境的綜合能力,包括適應環. ‧. 境、選擇環境與改變環境的能力。. y. Nat. er. io. sit. 從上述智力三元論的內涵,可以發現 Sternberg 將智力擴大為人類在認知歷 程與生活適應所需要的一種綜合能力。根據張春興(2006)對於智力的定義,亦. al. n. v i n 認為智力是四種綜合性的能力,分別是: (1)活用經驗的能力; (2)學習知識與 Ch engchi U 支配知識的能力; (3)因應環境的能力; (4)解決問題時抽象思維的能力。張春. 興表示心理學上所指的能力範圍遠超過智力,智力只能視為整個能力範圍中的一 類能力。所謂能力(ability)或稱心理能力(mental ability),包含兩種意義,一 為個人現在實際上”所能為者”,是指到目前為止個人在實際作業上所表現出來的 能力,屬於學習或訓練之後的效果顯現,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成就(achievement); 二為個人將來”可能為者”,是指個人在尚未參與某種學習或接受某種訓練之前, 在相關行為上所展現的一種潛能。所謂潛能(potentiality) ,則指到目前為止尚不 能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潛在能力,如果將來有機會學習或接受訓練,將有可能表. 16.

(31) 現出這方面的能力,即所謂的天分,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性向(aptitude)。 總之,Sternberg 的智力三元論並非如傳統智力觀點一樣,只著重學業智力 而已,在三元論中只有組合智力是屬於學業智力,也就是傳統智力測驗所測到的 能力;在多維的智力論裡尚包含非學業的智能,是傳統智力測驗所測量不到的維 度,使我們能從更廣泛而多元的觀點去分析智力真正的內涵,這也正是 TEPS 資 料庫中所強調「綜合分析能力」測驗並非測量學生死背記憶的學科成就表現,而 是重視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此外,傳統的智力觀點認為智力是先天基因所決定, 無法改變,也遭到後來多元智力觀點的挑戰,強調智力可能透過環境與教育而產. 政 治 大 會隨年齡及學習的成長而有變化。 立. 生成長改變。因此,TEPS 資料庫透過追蹤調查,企圖瞭解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否. ‧ 國. 學. 二、學習成就的時間因素. ‧. 有關學習成就與年齡關係的實證研究,多使用長期追蹤的調查方式。Jordan,. y. Nat. Kaplan和Hanich(2002)進行為期兩年的追蹤研究,利用180名二年級與三年級. er. io. sit. 的學童進行四個時間點的追蹤,再將學童分為四種不同的成就組別,包括數學困 難者(difficulties in mathematics but not in reading, MD only)、數學閱讀困難者. al. n. v i n mathematics C as well as in reading, MD-RD )、 閱 讀 困 難 者 hengchi U. ( difficulties in. (difficulties in reading but not in mathematics, RD only)與數學閱讀標準成就者. (children with normal achievement in mathematics and in reading, NA),以探討閱 讀與數學成就的成長狀況,不管那一組學童的成就皆有成長的趨勢。Dickinson (2009)利用三組學生的配對樣本,從2004年至2009年進行閱讀成就的成長軌跡 研究,也同樣發現,隨著時間的遞移,成就分數會逐年增長。而Crijnen, Feehan 和Kellam(1998)檢驗363名國小學童為期五年的閱讀成就成長軌跡,結果發現, 該成長軌跡呈現三次方的非線性成長,越接近小學教育結束階段,其閱讀技能的 成長改變有加速的現象,且個別差異顯得更加明顯,呈現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 17.

(32) 馬太效應(Matthew-effect)。 Fraine, van Damme 和 Onghena(2007)利用 2,826 名 7-12 年級的青少年, 進行一項語文成就性別差異的貫時性分析,結果發現語文成就的成長軌跡,在男 女生皆呈現非線性的成長曲線。Muthén 與 Khoo(1998)則利用美國青少年長期 追蹤調查(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merican Youth, 簡稱 LSAY)資料庫進行研 究,該資料庫從 1987 年進行第一波的資料蒐集,資料包括兩個世代(cohorts), 10-12 為第一個世代,7-10 年級為第二個世代,因此,第一個時間點的測量來自 於同一個母體,同時測量了第一個世代的七年級學生以及第二個 cohort 的十年級. 政 治 大 長模型,包括統計原理、公式、圖形等,也討論了如何同時分析數個 cohorts 與 立. 學生。該研究除了從方法論的角度去說明使用潛在變數方法以探討追蹤資料的成. ‧ 國. 學. 遺漏資料處理的議題以及軟體的應用等。此外,該研究也利用一個資料庫進行潛 在成長模式的範例,共使用了 1,393 名男生與 1,331 名女生進行成長模型的分析,. ‧. 發現學生的數學成就呈現非線性的成長趨勢。. y. Nat. sit. Schaie(1994)則分別於 1956、1963、1970、1977、1984 與 1991,進行西. n. al. er. io. 雅圖的貫時性研究,利用超過 5,000 名成人歷經 35 年的研究,探討語言(verbal. i n U. v. meaning) 、空間(space) 、推理(reasoning) 、數量(number)與詞句流暢(word. Ch. engchi. fluency)等五個心智能力與年齡的關係研究發現,直到 40 歲左右,人類的各項 心智能力都呈現持續成長的趨勢;在 65 歲之後,各項能力開始呈現衰退的現象。 游錦雲、陳敏瑜、曾秋華與李慧純(2009)使用 TEPS 資料庫進行分段式潛 在成長模式(piecewise latent growth curve models) ,檢視 7-12 年級四波學生的數 學分析能力的發展,結果發現,第一波段國一至高二的成長曲線,呈現國一至國 三穩定上升;國三至高二呈現快速成長的曲線。第二波段高二至高三的成長直線, 有平均下滑的狀況。李敦仁(2010)的研究也同樣發現,臺灣青少年的學習成長 軌跡呈現非線性遞增減速的成長曲線,年級越高,學習成長速率越慢。. 18.

(33) 根據上述的研究發現,成就表現的發展方向大致呈現隨年齡而成長的趨勢; 而且,成長軌跡的發展型態多呈現快速成長,而後成長漸緩的現象。對於學習成 就發展的軌跡,最直觀的推論雖是隨著時間的遞變而成長的線性趨勢,但是基於 前述的文獻可以發現,研究者們的實徵發現是以非線性軌跡更能適配觀察所得數 據,雖然學者對於非線性的最佳模式並無定論(例如二次或三次皆有),這反映 了學習成就成長的複雜性,需要透過不同的統計模式來進行探討,基於本研究的 目的在於前置因素對學習成就的影響,因此不以線性模型作為成長模式的基本模 型,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設:. 政 治 大. 研究假設 1:學生的學習成就會隨時間的變動,而有顯著的非線性成長改. 立. 變。.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9. i n U. v.

(34) 第二節. 家庭文化資本對學習成就之理論與成長軌跡. 壹、資本的定義:從 Marx 的經濟理論到 Bourdieu 的新資本理論 資本(Capital) ,在英文與法文為 Capital,德文為 Kapital,三者皆源於拉丁 文的 Caput,原意是家畜數計算的單位,具有本錢的含意。根據馬克思政治經濟 學理論的觀點,資本是一種具有生產能力的資源,可以帶來生產剩餘的價值。 Marx(1887)指出只有資產階級才擁有資本,得以用來生產與投資,資本是社 會階級形成的基礎。隨著時代的改變,資本的含意亦隨之而異,新資本論. 政 治 大 本是一個用來解釋社會活動的重要概念,個人用來提升社會地位、增進生活機會 立 (neo-capital theory)的觀點隨之而起,社會學家重新定義資本的概念,認為資. ‧ 國. 學. 所展現的外在行動(周新富,2006)。. 新資本論的代表之一,Bourdieu 以 Marx 的資本論(Das Kapital)出發,重. ‧. 新建構資本的分析概念。早期,Bourdieu(1977)將經濟學的概念引進一般日常. y. Nat. sit. 生活的實踐中,以經濟學所提及的「資本」概念分析生活中個體的種種思考與行. n. al. er. io. 為。Bourdieu 認為社會世界中的任何一種實踐,都如同資本的運作一般,其目的. i n U. v. 都是為追求最大的投資報酬率。擁有雄厚資本的人就可以獲取更多的資本,而成. Ch. engchi. 為上層階級的人;擁有少額資本的人就淪落為下層階級的人(許宏儒,2004a)。 此階段對於資本概念的分析,已經從經濟學的觀點轉至「日常生活的實踐中」。 因此,Bourdieu(1986)在《資本的形式》(The forms of capital)一書中指出, 資本是一種具有生產力的資源,每個人都在自身場域中的位置,利用某些資源來 展開實踐行動。資本不再單純意指物質性的「經濟資本」,而是勞動的累積,是 行動者具體表現在特定場域中所持有的武器與籌碼( Bourdieu & Wacquant, 1992)。 馬克思的資本主義備受批評之處,在於將社會世界化約為僅有經濟場域中上. 20.

(35) 層階級與下層階級間的對立,而忽略了在其他場域與次場域中所佔有的空間。 Bourdieu 將影響人類行為的因素和造成社會改變的因素,由物質性的經濟層面擴 大為更深入更複雜的非物質性的文化層面,亦即是本論文所關注的「文化資本」 的概念。Bourdieu(1979,1984)在其《階級區分論: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一書中,即認為文化資本 延續著階級之間的差異,也更加深了文化資本不足者的相對弱勢處境。上階層者 透過文化資本的繼承與文化資本的累積與學習,階級的差異將由家庭延伸至學 校。. 政 治 大 (Social Economic Status,立 SES)模式。許宏儒(2004a)的研究即針對 SES 模式. 此外,過去對於學習成就的研究,所套用的常是英美慣用的「社會經濟地位」. ‧ 國. 學. 所忽略的問題進行論述,指出在社經地位、教育機會、學業成就以及教育意願之 間仍有許多重要的因素,SES 模式即忽視了中間的過程;此外,過去大多以文化. ‧. 不利(culture deprivation)來解釋「文化」層面對於教育機會均等的問題,除了. sit. y. Nat. SES 可以解釋教育機會、學習成就等現象之外,另外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即. al. er. io. 是文化因素。文化不利此概念是以上層階級的角度來論斷其他不同於主流文化的. v. n. 其他文化,而學校教育則利用課程內容不知不覺地成為上層支配階級的共犯。然. Ch. engchi. i n U. 而,法國社會學家 Bourdieu 在 1960 年代提出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概念 後,此概念能夠同時將 SES 模式中重視經濟資本的層面,以及文化不利架構下 重視的文化層面結合起來(許宏儒,2004a) 。因此,本研究使用文化資本的概念 當作家庭背景因素的影響內涵。. 貳、家庭文化資本的傳遞與學校文化再製的歷程 英國曼徹斯特調查(Manchester survey)報告中指出(Wiseman,1971) ,影響 教育成就的主要因素來自於家庭環境之內,其重要性顯著大於社區與學校因素 (陳奎憙,2009) 。Coleman(1966)的柯爾曼報告書(Coleman Report)也提到, 21.

(36) 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個人與家庭因素,而非學校因素。可見文 化再製的歷程並非單由學校教育所進行,而是透過家庭文化資本的傳遞,其子女 繼承了家庭所賦予的文化資本,進入教育機構後,藉由文化的中介角色將資本進 行分配,進而完成社會的再製。因此,文化資本是文化再製或社會再製的關鍵概 念,Bourdieu 從文化的層面來論述教育系統對於社會再製的影響,並強調教育機 會不均等的主要因素,不只透過經濟層面來反應,更重要的是,由於文化資本分 配不均所導致的結果。 一、 文化資本的定義與測量. 政 治 大. 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源於法國學者 Bourdieu 於 1977 年所提. 立. 出,此概念是指人們對於上階層文化所能掌握的程度,主要以三種狀態來呈現。. ‧ 國. 學. 第一種是形體化形式(the embodied state)的文化資本,主要藉由家庭與所處環 境(可能是學校)之內有意識及無意識的傳遞與累積,心理與生理經由長期稟性. ‧. 而形成的一種習性(habitus)的過程,或影響個體的行為風格與生活品味,如談. y. Nat. sit. 吐、儀態舉止、氣質、鑑賞品味、認知風格、思維模式、行為習慣與行事風格等;. n. al. er. io. 第二種是客觀化形式(the objected state)的文化資本,亦即是一種物質層面的資. i n U. v. 源,與文化財(cultural goods)有關的形式與消費,是由家庭轉化其財務資本所. Ch. engchi. 形成的文化資本,將物質轉化為文化符號,如擁有的藝術品、閱讀的圖書、欣賞 的繪畫、聆聽的音樂等;第三種則是制度化形式(the institutionalized state)的文 化資本,與教育機構有密切關係,是藉由機構或制度所產生的,如學歷、文憑、 證照等。教育文憑是在文化資本的特質下所累積的,經過制度化的歷程,文憑可 成為能力的保證,有利於未來的職業取得,以及社會地位的提升(Bourdieu, 1986)。 Bourdieu 指出藝術的特殊鑑賞能力與品味,事實上是與階級有關的,尤其是 階級當中的家庭教育。人類的品味,並非一種先天所具有的天賦能力與個人特質,. 22.

(37) 而是在家庭與階級中認知能力的繼承與習得的品味。此種特殊的能力與品味,是 藉由某種階級所型塑的特殊品味傾向,以及階級成員所屬的家庭、所去的場合、 所提供的各種文化刺激,個體能夠有較多的機會去繼承及內化文化資本與應用他 所獲得的文化資本。而唯有擁有雄厚經濟資本以及豐富的文化資本的上層階級, 才能篩選出階層高低的「高級藝術」與「高級文化」 (許宏儒,2004a,2004b)。 Bourdieu 認為可以用觀賞戲劇、聆聽古典音樂、參觀藝廊、閱讀非專業書籍、 不看電視等各種指標出現的頻率,來判定文化資本的高低(戴曉霞,2005)。社 經地位高的家庭,所傳遞的文化資本較精緻,也會被認定為高品味文化的階級;. 政 治 大 的階級,使得子女接受家庭所傳遞的文化資本有所不同。 立. 而低社經地位的家庭,其所傳遞的文化資本較為低俗,則被視為具有低品味文化. ‧ 國. 學. DiMaggio(1982)對於文化資本的概念是指 Bourdieu 的形體化形式文化資 本,指的是高知識份子(highbrow)的美學文化知識和能力,這些特定的文化教. ‧. 養與品味的活動,包括聆聽交響樂、參與音樂會、參觀藝術表現、博覽會等。而. y. Nat. sit. Lamont 和 Lareau(1988)認為文化資本是被廣泛接受、正當合法(legitimate). n. al. er. io. 的文化,由高地位文化訊號(態度、偏好、行為和所有物)所構成,用於直接和. i n U. 間接的文化與社會排除(cultural and social exclusion)。. Ch. engchi. v. 有關文化資本的研究,因為測量的指標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研究結果。 Bourdieu 對於文化資本的解釋,只侷限於上層的精緻文化概念,使得所使用的測 量指標受到限制,無法完全涵蓋文化資本的概念。因此,De Graaf(1986)與 Farkas, Grobe, Sheehan 和 Shuan(1990)將文化資本的概念加以擴大,稱為「文化資源」 (cultural resource),除了包括形體化形式的文化資本概念外,尚包括一般工作 習慣(habits)、風格(styles)、缺席天數(Days Absent)等。Teachman(1987) 則將家庭所擁有的教育資源,如擁有的書籍、電腦等,作為文化資本的測量。此 外,Lamont 和 Lareau(1988)鬆動了 Bourdieu 與 Passeron 對於文化資本的原始. 23.

(38) 定義,強調文化資本的排他性功能,將文化資本界定為在主流文化中,形成廣泛 分享的高階層文化訊號(態度、偏好、行為,與物品),用於直接或間接的社會 與文化的排斥。Reay(1998)在一份文化再製的研究中,探討子女在初等教育中 母親涉入的影響,對於文化資本概念的界定,則包括物質資源、教育資格證書、 可利用的時間、對於教育系統的知識、對社會的信心、對教育的知識以及對教師 的尊重、肯定、攻擊等(周新富,2005) 。Sullivan(2001)對於文化資本的測量, 包括活動(閱讀、電視、音樂、參與公眾或正式的文化)、文化知識(測試著名 文化畫作的知識)、語言(字彙測驗分數)。而 Eitle 和 Eitle(2002)在一項體育. 政 治 大 電腦與財物等家庭教育資源、參加才藝學習的文化課程,以及文化旅行等。 立. 運動與學業成就的研究中,指出文化資本的測量包含家中所擁有的報紙、雜誌、. ‧ 國. 學. 香港的何瑞珠(1998)對文化資本的界定,是以家裡的雜誌書刊類別(如知 識性或休閒娛樂性)、書籍的多寡、家裡是否擁有文學讀物,以及家裡對於子女. ‧. 增廣見聞的安排(如購買百科全書、參加音樂班、出國旅行)等,作為文化資本. sit. y. Nat. 的測量。. n. al. er. io. 有關國內學者對於文化資本概念的測量,大多皆是擴大 Bourdieu 的文化資. i n U. v. 本概念所進行的界定。周新富(2003)在一項探討父母文化資本與子女教育成就. Ch. engchi. 的關係研究,將「父母文化資本」分為四個層面,包括形式文化參與、客體化文 化資本、無不良嗜好與重視學習(引自周新富,2005)。李文益(2004)則將遊 憩文化、精緻文化、負面文化、通俗文化等四個因素,界定為文化資本的概念。 蘇船利、黃毅志(2009)對於文化資本的測量,包括五個指標: (1)精緻文 化資本,包括參觀各種展覽、美術館或歷史等博物館;聽古典音樂、國樂、音樂 會;看戲劇表演;逛書店與看電影。 (2)不利嗜好,包括抽煙、喝酒、嚼檳榔。 (3)本土文化,包括看歌仔戲、布袋戲、國劇。(4)流行文化,包括聽本土流 行歌曲、日本歌曲、英文歌曲、看日劇、韓劇、錄影帶、VCD、DVD。(5)不. 24.

(39) 利休閒,包括參加八家將、廟會活動、街舞、上網咖。 綜合以上對於文化資本的定義與測量,有部分研究者將使用文化偏好 (cultural tastes)或文化參與(cultural participation),來當作文化資本可交換的 指標(Peterson, 2005; Sullivan & Katz-Gerro, 2007) ;有些研究者則共同使用文化 偏 好 與 文 化 參 與 當 作 文 化 資 本 的 界 定 ( DiMaggio, 1982; Erickson, 1996; Kraaykamp, 2002; Lamont, 1992; Warde, 2008);最近則有一些討論,認為應該把 文化偏好與文化參與,當作文化資本的兩個不同面向(Rössel, 2008; Silva, 2006) 。 Yaish & Katz-Gerro(2010)利用實徵資料提出文化資本的兩個主要測量:文化偏. 政 治 大 術活動、大眾音樂、大眾表演節目、通俗文化;文化參與是指行為(behavior) , 立. 好與文化參與。所謂的文化偏好,是指偏愛的事物(preferences) ,包括高尚的藝. ‧ 國. 學. 包括高尚的藝術活動、大眾化活動、運動活動。研究也發現,文化資源對於文化 參與的影響會被文化偏好所中介,而經濟資源對於文化參與的影響不會被文化偏. ‧. 好所中介;也就是說,文化參與的行為會受到文化偏好與經濟資源的影響,文化. y. sit. n. al. er. io. 為。. Nat. 資源不會直接影響文化參與的行為,但會透過文化偏好間接影響文化參與的行. i n U. v. 本研究所指的文化資本,主要係指 Bourdieu 的文化資本概念,使用文化參. Ch. engchi. 與來界定文化資本,指父母所共同參與的文化資本,本研究文化資本的測量,包 括與孩子一起逛書店、書展或各種展覽,以及與孩子一起去聽古典音樂、觀賞舞 蹈或戲曲表演等精緻文化活動。 二、 文化資本的傳遞與文化再製 Paulo Freire(1970)在《受壓迫的教育學》 (The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一書中指出,反對行動的最後一項特徵就是文化侵略(cultural invasion) ,亦即, 侵略者企圖以一種文化暴力的行動侵入另一個弱勢團體的文化脈絡裡,不尊重該 團體本身所具有的潛能,將他們自己的強勢觀點與模式加諸於被侵略者身上;而 25.

(40) 侵略者通常是社會優勢的上層階級,主導了社會的主流文化,文化侵略一旦成功, 被侵略者(弱勢團體)便不加懷疑地相信自己是天生的劣等群體,而更強化了侵 略者自我肯定的優越感;最後,被侵略者更加遠離自身的文化精神,一心想要像 侵略者,例如走路要像他們、衣著要像他們、言行舉止也要像他們,當弱勢團體 模仿越多,優勢團體的文化侵略便宣告成功,而優勢團體所處的位置就越加穩固、 不可動搖。 這也可從 Gramsci(1971)的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理論中理解,文 化不再是單純的文化,統治團體藉由取得文化與道德上的領導權,以塑造社會的. 政 治 大 體本身的意識型態,而將之轉換為社會的共同形式,因而文化成為進行統治與支 立 共同信念,事實上此種信念並非所有社會成員所共有與共享的,而是來自統治團. ‧ 國. 學. 配的重要工具(姜添輝,2002)。由於這種社會信念使得中上階級的文化能夠容 易地轉化為社會的主流文化,而此種主流文化也就順理成章地佔據學校的教育或. ‧. 課程內容。從文化再製的觀點來看,一個壓迫的社會結構必然會影響到結構內的. sit. y. Nat. 兒童養育與教育制度,這些制度傳遞了侵略者的思想。在宰制的結構中,家庭與. n. al. er. io. 學校的主要功能,成為一種為了培養未來的侵略者而預備的機制。. i n U. v. 文化再製(cultural reproduction)意指上下兩代之間的階層再製,並非取決. Ch. engchi. 於經濟生產的過程,而是文化領域,包括中上階層所主導的社會主流文化與價值。 在學校中,此種由中上階層所型塑的社會主流文化,能主導學校課程知識的內容 與結構,由於學校教育在學習過程中具有篩選作用,因此此種型態的課程內容有 利於中上階層的文化、價值觀、生活形態與思考模式,學校教育利用看似中立的 合法化機構以進行文化再製的目的,最後形成社會再製的不平等現象。 Bourdieu 的再製理論可以從三個概念切入:habitus(生存心態)、field(場 域) 、capital(資本) 。Bourdieu(1998)認為 habitus 是經過培養的處事方式,使 得行動者產生各式各樣的實踐。周新富(2005)認為 habitus 的作用有三:第一. 26.

數據

圖 3    本研究的馬太效應模型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Center of Teacher Education at National Central

Motivation Phases of Carrer Development: Case Studies of Young Wom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

Active learning / e-Learning / Higher order activity (主動學習法/電子學習/高階思維活動). Active learning / e-Learning / Higher order

z 當時有不少在華穆斯林對中國文化有深刻 研究,這些以漢文寫成的文學及藝術作

學生的學習。近幾年也積極推動自主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的 自評及互評的能力,使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 (assessment as learning)

 為青少年進行「全人教育」, 提供一個優良的學習 環境, 使青少年能發揮個人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