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家庭系統分化

家庭系統理論自 1950 年興盛以來,取向多元,包括心理動力取向、溝通取向、

家庭結構取向數個學派,家庭系統分化乃由 Bowen(1978)提出「自我分化」概念中 衍生出來的概念,本節旨在探討家庭系統、家庭系統分化的內涵,並整理相關研 究。

一、 家庭系統的意義

系統理論(systems theory)的觀點源自於生態學,指稱系統為一些在界限

(boundary)內彼此有互動之部分所組成之集合體,在這界限內所有存在的實體,

都可視為一個系統。Goldenberg與Goldenberg(1991)認為系統是由組成份子所 構成的實體,組成份子彼此間產生共變關係,每個單位都和其他單位的狀態密不 可分;在各種情況中,組成份子間彼此相互影響,集合成為一個整體,亦即全體 大於部分的相加總和。簡言之,系統不僅包含了組成的成分,也包括了成分之間 的交互關係,利翠珊(1999)指出實務工作者將家庭視為一個「系統」時,不但可 觀察家庭整體的互動情形亦可了解家庭成員彼此的關係。家庭藉由家庭成員、家 庭互動型態、家庭規則、關係結構、溝通方法、價值觀...等組成份子形成一 個「家庭系統」,其中某部分的改變,無疑地會牽動另一部分與其之關係,同時亦 會影響了整個家庭系統的運作與平衡狀態,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家庭系統的 意義即是在強調家庭互動的整體性與家庭成員間的相互影響,測量家庭內人際距 離的互動情形,重要性在於不但能了解家庭情緒系統的運作模式,亦能藉由此運 作模式有效研究青少年及影響青少年危機因素(蘇慧君,1996;Sujata,2012)。

二、 家庭系統分化的內涵

Bowen 是家庭系統理論的發展者,他認為個體是否能夠區辨其所經歷的理智過 程和情感過程,所反應出的是其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的程度,

29

個體的行為乃依自己的價值觀來思考,此種能力的表現即為自我分化,詳言之,

自我分化程度具有兩種向度:一是指個體是否能清楚區分情緒感受與理性的功能,

可透過個體如何面對焦慮、壓力,以及問題解決的因應能力來了解;此外,自我 分化亦是指個體在家庭中,能保持個體化與行動的自主,同時又能兼具與家庭保 持良好連結,亦即在關係中能夠保有獨立的能力(Goldenberg & Goldenberg,1991;

歐陽儀,2009)。Bowen(1966)指出個體自我未分化的程度愈大,易產生沒有自我 Sabatelli(1992)將 Bowen 自我分化之概念擴大到系統的分化,與 Minuchin 的界 限概念接近,意指整個家庭系統對於個別性與親密性二者間的容忍程度。當家庭 系統遭遇外來壓力或內部成員的改變時,會使原本平衡的狀態受到挑戰,家庭重 新發展出對於人際親密性與個別性的容忍度,以調節彼此的人際距離,重新找到 新的平衡點。家庭系統在個別性與親密性所具有之調節距離的模式即為家庭系統 分化(王大維,1996;吳佳霓,2002;Anderson & Sabatelli,1992)。Sabatell 與 Mazor(1985)指出家庭系統分化是家庭人際距離的互動模式和家庭適應水準兩種

模式。

Anderson 與 Sabatelli(1992)指出家庭系統分化程度可劃分為「分化良好」

及「分化不良」的家庭。前者家庭系統成員間的情感有良好的分離和聯結程度,

遇壓力事件時具有較通融、彈性的因應壓力方式;而後者家庭成員間的情感緊密 的結合在一起犧牲成員自主性,或是家庭成員間過於分離並犧牲家庭親密性,家 庭系統以僵硬的方式因應壓力。

三、 家庭系統分化相關研究

近幾年來,國內外學者以家庭系統分化探討家庭議題,但礙於概念為動態歷 程,測量過程實屬不易,再加上概念本身的複雜性與抽象性,關於家庭系統分化 的研究不多。茲將國內外相關研究整理如下:

(一) 家庭系統分化可做為青少年發展適應的指標:家庭是一個動態系統,透過 互動的方式維持平衡狀態,因此,當有外來的壓力或家庭成員在個人發展上的改 變,原本平衡狀態受到挑戰,家庭氛圍勢必彌漫著焦慮的氣氛(Kerr,1992;王大 維,1996)。青少年正處於發展獨立的階段,與兒童時期大相逕廷,青少年發展上 的改變,讓原本平衡的家庭系統產生變化,Gavazzi、Anderson 與 Sabatelli (1993) 及 Sujata(2012)表示此時家庭系統分化程度可用來作為家庭是否能回應青少年發 展需求的預測因素,家庭系統分化好之青少年,較少關於家庭、學校、個人的心 理困擾,亦即良好的家庭系統分化顯著的與正向青少年適應有關,尤其在自我發 展及情緒適應方面(邱秀燕,1996;吳佳霓,2002; Cohen、Vasey &Gavazzi ,2003)。

(二) 背景變項與家庭系統分化的相關性:邱秀燕(2000)的研究發現性別的差異 不會影響青少年知覺的家庭系統分化的程度,然而,吳佳霓(2002)認為性別、家 庭社經地位會影響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及生活適應情形,以性別、家庭社經地位 作為控制變項後,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不會造成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自我發展

31

與生活適應間的影響。貧困家庭的背景變項與家庭系統分化間的相關研究闕如,

但就國中生來說,學校生活適應能力良好與否,會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平衡,貧困 家庭女性青少年在整體學校生活適應上較差;且家庭結構影響整體學校適應,生 長於隔代教養的青少年適應較高,其次為雙親家庭,單親的學校適應能力較差(曾 茂蔚,2009),家庭系統分化做為了解青少年發展適應的指標,又情緒適應為青少 年發展一環,從而本研究推論背景變項在家庭系統分化程度與情緒調整間具有調 節效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