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情緒調整

每個人終其一生皆會因人、事、物而體驗到情緒感受,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掌 握情緒感受的歷程稱之為情緒調整,學者指出情緒調整是情緒智力的核心向度(江

文慈,1999;Goleman,1995;Salovey& Mayer,1990),本節旨在了解情緒 調整的相關研究,第一部分探究何謂情緒調整;第二部分在於了解情緒調整的發

展理論;最後,整理情緒調整的相關研究。

一、 情緒調整

(一) 情緒調整的意義

每個人皆會經歷到情緒,但要精確的描述它卻不容易,情緒相關研究有許多 不同層次,大體而言,相關文獻認為情緒涉及生理、心理與社會等層面,三者間 看似獨立,卻又息息相關,早期多從個人內在的心理觀點探討情緒,近年來則重 視人際互動的觀點,強調自我和人際情緒的重要性(Goleman,1995;

Parkinson,1995; Salovey& Mayer,19901)。情緒調整起源於情緒功能論的興起,

情緒功能論者認為情緒不只是內在主觀的感受,亦需擴及人與環境互動的關係,

亦即包含個人內在與人際間調整的結果,情緒的功能在於改變個體與環境的關係,

為了營造個體內、外在環境間的良好關係,情緒調整歷程即是一種改變情緒以適 應環境的歷程(江文慈,1999)。

(二) 情緒調整的內容

江文慈(1999)指出情緒調整為一動態的發展歷程,涉及生理喚起、神經激 發、認知評估、注意過程和反應傾向等,因此,有許多的管道達成情緒調整,有 效的情緒調整牽涉的內容及成份有如下說明。

33

1. 以情緒本身觀之:Thompson(1994)認為情緒基調(emotional tone)及情緒動 能(emotional dynamic)將被調整。前者描述一個人情緒的特定感受,而後者指情 緒的強度、持續度和恢復等,亦即一個人特定情緒感受及調整情緒的時間和強度 的狀態稱之為情緒調整。

2. 以情緒調整向度觀之:Cole、Michel 與 Teti(1994)曾分析情緒調整適切與情緒 失調的特徵,歸納出七個向度情緒調整指標,分別為提取充分的情緒訊息、緩和 強烈的情緒和縮減情緒持續時間、順暢地轉換情緒、依據所認定的文化規則表達 情緒、統整不同類型的情緒、思索或說出內心的情緒及具有後設情緒

(meta-emotion)的能力。

3. 以情緒能力觀之:Saarni(1997a)強調情緒調整與文化的關聯,認為情緒調整能 力與情境脈絡有關,並以此為基調,發展出八種情緒調整成熟者所需具備的情緒 能力,分別為覺察自己的情緒、辨識他人的情緒、情緒知識、理解他人的情緒、

情緒表達、調整策略、情緒溝通及情緒效能。

江文慈(1999)綜合上述研究,指出情緒調整涉及的內容分為情緒覺察、情 緒表達、調整策略、情緒反省和情緒效能等五個面,本研究所稱之情緒調整採用 其觀點。

二、 家庭在情緒調整發展的角色

Kivisto 等人(2015)指出愈受家庭影響的青少年愈容易面臨調整情緒的困難,

可見家庭對兒童及青少年情緒調整有其重要性;且 Morris、Silk 與 Steinberg(2007) 等人回顧近期家庭脈絡影響兒童及青少年情緒調整因素的相關文獻,整理出家庭 影響三因素模型(tripartite model of familial influence),如圖 2-3-1 所示。

家庭影響三因素模型意指社會性的情緒調整透過三歷程發生,分別為觀察、雙親

訓練以及家庭情緒氛圍(包括父母管教方式)。此外,雙親特質影響兒童觀察、雙 親訓練、家庭情緒氛圍以及兒童特質。

圖 2-3-1

家庭影響三因素模型

資料來源:Morris et al.(2007).The Role of the Family Contex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Social Development,16, 2, p.362.

(一)觀察家庭中的情緒調整

Parke(1994)指出兒童及青少年藉由觀察父母的情緒展現和反應,學習情緒及 情緒調整。Morris(2007)等人提出之家庭影響三因素模型假設父母本身情緒輪 廓和反應暗示兒童在家庭中可被同意和期待的情緒,兒童在家庭中觀察父母情緒 的方向有情緒感染、社會參考及示範,亦即父母為兒童情緒及情緒調整的第一個 導師。

1. 情緒感染(Emotion Contagion):家庭中所有的情緒皆會引發兒童的情緒,尤 以負面情緒影響為深。情緒的感染或訓練發生在幼年,透過面部表情、聲音或對 特定人相同的反應產生的情緒手勢等方式感染(Saarni, Mumme, & Campos,

35

1998)。

2. 社會參考及示範(Social Referencing and Modeling):Saarni(1998)指出社 會參考是兒童及青少年透過觀察他人關於環境事件或刺激該如何回應、思考或感 受訊息,在家庭中,父母為兒童及青少年的觀察對象。

Morris(2007)等人指出研究者要從情緒社會化過程和家庭情緒氛圍中區別 出觀察學習的效果是困難的,然而兒童透過家庭中的經驗學習情緒和情緒調整的 過程是明確的。

(二)父母有關情緒的訓練

僅管有許多文獻討論與社交情緒有關的雙親訓練,但這些文獻常是和情緒了 解有關,如家庭正向情緒表達、情緒揭露和被接受的情緒展現,而不是家庭如何 影響兒童情緒調整(Denham et al.,1997; Denham et al.,2003; Dunn & Brown, 1994)。Denham(1998)與 Eisenberg(1998)指出情緒訓練(Emotion-coaching)包括 了親職鼓勵、知覺控制情緒以及教導關於情緒調整之教導策略。

(三)家庭的情緒氛圍

Darling 與 Steinberg (1993)指出對兒童來說情緒氛圍是重要的,情緒氛圍 是兒童每日經驗到的情緒發展和情緒調整,反映在關係的品質,如依附關係、婚 姻關係和父母管教方式,及家庭成員正向和負向的情緒展現。影響情緒調整發展 的情緒環境包含四個內涵,分別是全面預測情緒穩定的環境、雙親的期待和成熟 的要求、家庭中正向情緒表達的程度、家庭中負向情緒表達的程度(Amanda et al.,2007)。以下將藉由雙親和孩子的依附關係、父母管教方式、家庭表達、情緒 表達和婚姻關係等因素說明影響情緒調整發展的四個內涵。

1. 雙親和孩子的依附關係:依附關係可預測情緒調整。一歲半時為安全依附之幼 兒可預測三歲的依附品質(Gilliom et al.,2002)。同樣的,五年級具有結構解決

策略、成功的情緒調整概念與其安全依附有關(Contreras et al.,2000)。Main 與 Goldwyn(1984)指使用成人依附晤談(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分類青少年,

發現安全依附之青少年,與其雙親有較高的安全感、較高的情調整和較少焦慮及 敵視。

2. 父母管教方式:父母管教方式和兒童的情緒及社會發展有關(Baumrind,1971;

Maccoby & Martin, 1983; Parke& Buriel,1998)。Kliewer、Fearnow 與 Miller

(1996)指出父母管教兒童的反應型態,如同意、支持和同理,和兒童情緒調整 有關,如四、五年級兒童報告母親管教兒童之反應採同意者,與其樂觀反應和尋 找支持情緒調整策略有關。不佳的父母管教方式,如敵意、情緒控制、負向控制、

敏感度低,和兒童負向情緒調整有關,Morris, Silk 等人(2002)指出母親採用敵 意方式管教兒童,較少觀察到兒童的情緒調整,且試圖控制兒童的情緒。母親對 兒童情緒狀態低敏感度、低刺激及本身具有憂鬱症狀,在評估母子交互作業時,

可以預測兒童的情緒失調。

Morris 等人 (2007)指出父母管教方式和兒童情緒發展相關性的研究,乃假設 父母的負面性反應是情緒氛圍中重要的影響成份,因此,父母管教方式將影響兒 童情緒、情緒能力及情緒調整,但相關研究卻較少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了解父 母管教方式對青少年造成的影響。

3. 家庭表達:Morris 等人 (2007)指出家庭中情緒正向及負向表達的數量將影響兒 童的情緒調整,表達方式包含語言及非語言,家庭成員情緒自我表達形成家庭情 緒表達,現今相關研究較多關注雙親情緒表達,且假設雙親情緒表達與兒童社會 情緒發展有關,雙親正向情緒與兒童利社會行為、社會成就、情緒了解、正向情 緒及親子關係品質有正相關;而雙親負向情緒傾向於負面的發展(Cumberland-Li, Eisenberg, Champion, Gershoff, & Fabes,2003; Dunn & Brown,1994;Eisenberg, Gershoff, et al.,2001;Eisenberg et al.,2003;Halberstadt, Crisp, & Eaton,

37

1999)。相關家庭表達研究中,較少強調家庭表達與情緒調整間的關係,其中 Garner 與 Power(1996)指出兒童進行不如意作業時,父母婚姻關係為負向表達的兒童較 少表達負向情緒。

4. 情緒表達:Asarnow、Tompson、Hamilton、Goldstein 與 Guthne(1994)及 Asarnow、

Tompson、Woo 與 Cantwell(2001)指出家中高頻率指責的情緒表達與兒童及青少 年憂鬱症有關。然而目前尚未有相關研究探討混亂情緒調整乃經由雙親情緒表達 而影響兒童的適應(Morris et al.,2007)。

5. 婚姻關係:成人關係顯著影響家庭情緒氛圍,相關研究皆指出婚姻衝突與兒童 及青少年適應困難有關(Cummings & Davies,2002)。Lemerise 與 dodge(1993)

指出兒童及青少年曝露在生氣的環境下,即使並非主要當事人,在發展上將會有 社會及情緒問題的風險。情緒安全感可作為了解婚姻衝突和兒童適應間的調節變 項,其中重要因素即為情緒調整(Davies & Cummings,1998)。此外,不少研究 試圖解釋婚婚衝突/滿意和兒童情緒調整間的關係(Volling, McElwain & Miller,

2002; Shaw, Keenan, Vondra,Delliquadri & Giovannelli,1997; Schulz, Waldinger, Hauser& Allen,2005)。Volling 等人(20002)正向的婚姻關係與兒 童能調整與其手足的嫉妒情緒有關。Shaw 等人(1997)雙親衝突與兒童內化問題 和負向情緒能力有關,即兒童情緒適應困難被動的因婚姻間的不一致所影響。

Schulz 等人(2005)指出青少年有良好情緒調整能力,將隨著年紀表現出較少內 在對父母敵意且具備情緒獨立的能力。Morris 等人 (2007)指出研究者要解釋家庭 因素和兒童的情緒調整,需經由家庭系統的觀點,去了解婚姻關係、成人間互動 的衝突及情緒調整和對兒童的影響。

(四) 家庭成員特質:Bell 與 Calkins(2000)指出雙親和兒童各自特質在互 動時,會引起或激起對方特定行為,在了解家庭的情緒調整時,須考量雙親和兒 童的特質,以下分別說明雙親及兒童特質與情緒調整的關係。

1. 雙親特質:影響情緒調整的雙親特質包括雙親的依附關係、家庭經驗、後設情 緒態度、壓力程度、社交支持及雙親心理健康,近期相關研究較多著重於雙親心

1. 雙親特質:影響情緒調整的雙親特質包括雙親的依附關係、家庭經驗、後設情 緒態度、壓力程度、社交支持及雙親心理健康,近期相關研究較多著重於雙親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