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貧困家庭青少年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貧困家庭青少年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之相關研究"

Copied!
1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在職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鄔佩麗 博士. 貧困家庭青少年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家庭 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張詩涵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八月.

(2) 致謝辭 六年,可以發生多少事情?對初生嬰兒來說,六歲可以上小學;對小學生來 說,可以完成國民小學學業;而我,終於完成碩士學位,對一向不拖泥帶水的我 來說,應該不會發生一拖再拖的情形,但,還是六年才完成學位。就時間來說, 因為當中缺乏動機,工作忙碌,浪費了不少時間,但若不是因為自己的散慢,也 不會等到申請家扶基金會第一屆研究將助學金的機會,生命也許就是充滿著這麼 多變數以及機會吧! 事情總是經歷過才會知道當中的難能可貴,才知道當中獲得多少人的協助, 在論文撰寫的過程中,確實獲得許多身邊貴人的協助,才得以完成人生第一本茁 作。謝謝鄔老師對研究生論文撰寫的開放態度;謝謝鄔老師研究論文團隊的成員, 幫我進行預測施測或介紹可以施測的對象,當然,感謝當中提供寶貴意見的學長 姊及同儕;謝謝量表修訂者及原訂者同意使用;謝謝在美國執業大學同學幫忙翻 譯;謝謝辦公室同事忍受我的叨擾;謝謝口委提供修改方向,讓論文完善一些; 謝謝家人提供協助…一直到完成論文後,提筆撰寫致謝辭,才知道族繁不備載的 真實意義…. 本論文獲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研究獎助. 詩涵 2016/07/25. i.

(3) ii.

(4)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貧困家庭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系統分化及情緒調整間 的相關性,以及背景變項在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間的調節效果。本研究採用 問卷調查法進行,以「父母管教方式量表」、「家庭系統分化量表」和「情緒調整 量表」三種量表施測,對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南台北家扶中心扶 助之青少年進行,發出 177 份問卷,有效問卷 101 份(回收率 57%)。以描述統計、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考驗與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並考驗研究假設,主要研 究發現為: 1. 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家庭結構及扶助年數)貧困家庭青少年在知覺父母管教方 式、家庭系統分化及情緒調整間無顯著差異(p>0.05)。 2. 貧困家庭青少年背景變項在家庭系統分化程度與情緒調整間有顯著調節效果。 (1) 性別:男性貧困家庭青少年在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會有顯著調節效果 (t=4.85,p=0.00<0.01);女性貧困家庭青少年在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 間調節效果未達顯著(t=1.25,p=0.22>0.05)。 (2) 家庭結構:雙親之貧困家庭青少年在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有顯著調節效 果(t=2.94,p=0.01<0.01);與母親或外祖母同住之貧困單親家庭青少年在 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間亦有顯著的調節效果(t=2.97,p=0.00<0.01);父 親或外祖父同住之貧困單親家庭青少年在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無顯著調 節效果(t=1.27,p=0.22>0.01)。 (3) 扶助年數:扶助年數 5 年以下貧困家庭青少年之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間 調節效果達顯著(t=3.50,p=0.00<0.01);超過 5 年扶助年數貧困家庭青少 年之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間調節效果達顯著(t=2.00,p=0.05<0.05)。 3. 貧困家庭青少年之家庭系統分化及父母管教方式可預測 60%情緒調整能力。 本研究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針對助人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出 iii.

(5) 具體建議,以供專業輔導人員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關鍵字:貧困家庭、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系統分化、情緒調整. iv.

(6) Relationships among Parenting styl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family system,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in Adolescents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Shih-Han Chang.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arenting styl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family system,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in adolescents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A standardized survey was administered to a cluster sample (n=101) of low-income families in TFCF. To test the hypotheses,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one-way ANOVA, chi square test,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r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adolescents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of different genders, family system structures, and years of financial support in the perception of parenting styl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family system,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2. The background of adolescents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played the role as a moderator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iation in the family system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3. According to the multi-regression analysis, th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family system and parenting style could predict the degree of emotional regulation of adolescents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Based on the findings listed,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are discussed, and v.

(7) suggestions for the professional helpers and the further research are proposed.. Key words: low-income, adolescents, parenting styl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family system, emotional regulation. vi.

(8) 目次 致謝辭. ............................................................. 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v 目次. .................................................................................................................... vii. 表次. .................................................................................................................... iix. 圖次. ..................................................................................................................... x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6. 第五節. 名詞釋義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貧困家庭 ............................................................................................... 9. 第二節. 父母管教方式...................................................................................... 19. 第三節. 家庭系統分化...................................................................................... 28. 第四節. 情緒調整 .............................................................................................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4.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 57.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 58 vii.

(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1. 第一節. 南台北家扶中心扶助家庭青少年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系統分 化及情緒調整的現況 .......................................................................... 6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貧困家庭青少年在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系統 分化及情緒調整上之差異分析........................................................... 63. 第三節. 貧困家庭青少年背景變項在家庭系統分化程度與情緒調整間的調 節效果 ................................................................................................. 72. 第四節. 南台北家扶中心扶助之青少年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系統分化 程度與情緒調整間線性關係 .............................................................. 75. 第五節 第五章. 研究結果討論...................................................................................... 79. 結論與建議 ................................................................................................ 8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8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85. 參考文獻 .................................................................................................................. 89 中文部分…………………………………….…………………………………….89 英文部分……………………………………….………………………………….92 附錄…………………………………………………………………………………...105 附錄一. 父母管教方式量表預試問卷 ............................................................. 105. 附錄二. 正式施測問卷 .................................................................................... 111. 附錄三. 研究邀請函 ........................................................................................ 123. 附錄四. 家扶基金會同意函 ............................................................................ 125. 附錄五. 父母管教方式量表作者同意使用文件.............................................. 127. 附錄六. 家庭系統分化量表作者同意使用文件.............................................. 129. 附錄七. 情緒調整量表作者同意使用文件 ..................................................... 131. viii.

(10) 表次 表 2-1-1. 一般家庭與貧窮家庭的家庭系統比較 .............................................. 10. 表 2-1-2. 家扶基金會扶助家庭標準.................................................................. 12. 表 2-1-3. 家扶基金會經濟扶助工作流程 .......................................................... 13. 表 2-1-5. 家扶基金會扶助家庭兒童數分析 ...................................................... 14. 表 2-1-6. 家扶基金會扶助家庭類別分析 .......................................................... 16. 表 2-1-7. 家扶基金會扶助家庭接受服務年數 .................................................. 16. 表 2-1-8. 家扶基金會扶助家庭子女就學情形分析........................................... 17. 表 2-1-9. 家扶基金會扶助家庭家長問題與困擾分析 ....................................... 18. 表 2-2-2. 父母管教方式的行為表現.................................................................. 22. 表 3-3-1. 正式研究對象分佈摘要 ..................................................................... 43. 表 3-3-2. 為正式研究對象背景變項摘要表 ...................................................... 43. 表 3-3-1. 父母管教方式類型一覽表.................................................................. 45. 表 3-3-4. 父母管教量表信度(N=286)................................................................ 49. 表 3-4-5. 父母管教量表適切性量數及 Bartlett 球形檢定摘要表 ..................... 49. 表 3-3-6. 我的母親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N=286)......................................... 50. 表 3-3-7. 我的父親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N=286)......................................... 51. 表 3-3-8. 家庭系統分化量表暨各分量表信度 .................................................. 54. 表 3-3-9. 情緒調整量表暨各分量表信度及效度 .............................................. 55. 表 4-1-1. 南台北家扶中心扶助家庭青少年知覺父母管教方式現況摘要表 (N=101) ............................................................................................... 61. 表 4-1-2. 南台北家庭中心扶助家庭青少年之家庭系統分化現況摘要表 (N=101) .............................................................................................. 62. 表 4-1-3. 南台北家庭中心扶助家庭青少年之情緒調整現況摘要表(N=101) .. 62 ix.

(11) 表 4-2-1. 不同性別受試者知覺父母管教方式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 63. 表 4-2-2. 不同家庭結構受試者知覺父母管教方式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 64. 表 4-2-3. 不同扶助年數受試者知覺父母管教方式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 65. 表 4-2-4. 不同性別之受試者在家庭系統分化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66. 表 4-2-5. 不同家庭結構之受試者在家庭系統分化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67. 表 4-2-6. 不同扶助年數之受試者在家庭系統分化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68. 表 4-2-7. 不同性別之受試者在情緒調整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69. 表 4-2-8. 不同家庭結構之受試者在情緒調整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0. 表 4-2-9. 不同扶助年數之受試者在情緒調整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1. 表 4-5-1. 性別對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72. 表 4-5-2. 家庭結構對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73. 表 4-5-3. 扶助年數對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74. 表 4-4-1. 父母管教方式與情緒調整之相關分析 .............................................. 75. 表 4-4-2. 家庭系統分化程度與情緒調整之相關分析 ....................................... 76. 表 4-4-3. 虛擬迴歸分析結果摘要表.................................................................. 78. x.

(12) 圖次 圖 2-3-1. 家庭影響三因素模型 ......................................................................... 34. 圖 3-1-1. 研究架構............................................................................................. 41. 圖 3-3-1. 我的母親量表之因素陡坡圖 .............................................................. 51. 圖 3-3-2. 我的父親量表之因素陡坡圖 .............................................................. 52. 圖 4-4-1. 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預測力 ........................... 77. xi.

(13) xii.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提出研究問題,並對本研究重要名詞進行界定, 內容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 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實務工作中發現父母最常抱怨青少年不服管教,尤以拿捏予青少年自我決定 時機最令父母苦惱。Goldenberg 與 Goldenberg(2007)指出育有青少年的家庭發展 任務為改變親子關係,允許青少年能在家庭中進出,基此,青少年的獨立需求將 影響家庭的平衡狀態,對家庭造成改變的壓力。在 Erickson 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理 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中,自我認同是青少年發展的主要任務,對育 有青少年的家庭而言,青少年尋求自我認同的方式,將帶來親子關係的轉變,成 為家庭的壓力事件(A) ,家庭資源(B)將可減緩或改變壓力事件的壓力程度,父 母對壓力事件賦予的意義(C),影響家庭受到的壓力程度(X)。父母親的主觀經 驗,如信念、價值觀、態度、期望以及發展事件,會影響他們對親子關係的解釋, 以及決定他們採用之教養方式及情緒反應因應青少年的自主需求 (McGillicuddy-Delisi & Sigel,1995) 。Ghate 與 Hazel(2002)指出以生態觀點而言, 貧窮環境中,父母管教方式面臨的不利因子,包括個人、家庭及社區層次的壓力 源,傾向以不利子女需求的方式管教,因此,對貧困家庭下的父母來說,子女從 兒童期成長至青少年期,除面臨子女獨立需求漸增的轉變壓力外,又加上匱乏的 家庭資源,父母的親職壓力升高在所難免。綜上所述,本研究期待探討的議題為 養育青少年的貧困家庭,其父母管教方式在轉變中的親子關係下,是否可培養青 少年成為情緒的自我調整者。 研究者在服務青少年的實務經驗中發現,青少年的需求從過去的養育與照顧 1.

(15) 問題,擴增為單親教養、親子問題、偏差行為、中途輟學、適應不良等多元性問 題。以外在環境及內在環境因素來了解青少年偏差行為,家庭親密關係、學校師 生關係會透過自我概念及同儕偏差行為,間接影響青少年偏差(張書華,2016)。 不可諱言,研究者在實務經驗中發現同儕團體對青少年而言占有重要的影響角色, 但家庭在青少年的社會世界中亦不容小覷,家庭的人際互動模式,間接影響青少 年在同儕團體中的適應問題(陳瑛吟,1999),研究者期待透過家庭系統分化的概 念來了解家庭內的人際互動模式。家庭中的分化是重視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家庭 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必須藉由互動的方式來維持一個平衡狀態,因此,當有外來 壓力或是家庭成員的改變時,原先的平衡狀態會受到挑戰而使得家中的焦慮昇高, Anderson 與 Sabatelli(1990)將這種距離調整模式定義為分化,亦即家庭對親 密性與個人化的包容程度,分化高的家庭,越能允許個人獨立自主,同時也擁有 與家人間的情緒聯結;反之,低家庭系統分化將阻礙個人獨立,也可能過於疏離 (王大維,1996;楊秀宜,1999) 。貧困家庭在面對家庭結構變動或高親職壓力時, 家庭關係系統會呈現二極化互動模式,家庭成員彼此間過於緊密或過於疏離(陳瑛 吟,1999;賴亭文,2011)。綜上所述,家庭系統分化可了解孕育青少年的家庭互 動歷程中,能否允許青少年獨立自主,同時也能擁有與家人的情感聯結,亦可做 為貧困家庭面臨家庭壓力時,家庭系統關係中的人際距離調節模式。 研究者觀察到貧困家庭中情緒閾值低易怒的父親,其子女與他人互動時,表 現出來的情緒行為反應與其父親如出一轍。林昆輝(2005)指出父母是情緒教育 的老師,用示範、用鼓勵、用制止等方法,訓練孩子發展出各種情緒、情緒表現 以及情緒管控,父母對待子女各式情緒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方式以及採用的 教養態度與方法等,對子女的情緒生活會有長遠而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對孩子因 應情緒能力的發展。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透過教養來促進孩 子在社會上的良好適應。父母在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扮演提供個體所需情感支 持的角色,當孩子能夠從父母得到足夠的關愛與適度的保護,則將有助於孩子自 2.

(16) 我情緒調節能力(江文慈,1999;葉光輝、黃宗堅、邱雅沂,2006) 。相關研究亦 發現個體的情緒調節能力與其人際適應、生理適應及情緒和心理的適應均有很大 的關係(江文慈,1999;葉光輝、黃宗堅、邱雅沂 2006;蕭瑞玲,2001; Morris、 Silk & Steinberg,2007)。由此實務接觸及相關研究所述,研究者欲探討貧困家 庭中父母的教養與情緒調整間的關聯性。 貧困家庭面臨資源不能滿足需要的狀態,父母傾向以不利於子女需求之管教 方式,又青少年正值身心急速變化,面臨與原生家庭分離,轉向同儕尋求自我認 同階段,因此,了解生長於貧困家庭的青少年家庭成員間人際距離調節模式,是 否足以因應外在資源缺乏及身心變化的不利因素,進而成為自我情緒的調整者, 有其重要性,然而,綜觀以貧困家庭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的文獻,父母管教方式、 家庭系統分化及情緒調整等相關研究闕如,因此,本研究將以貧困家庭為對象, 了解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間的關係,以提供學界與實務工作 者為參考。. 3.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在於: 一、 了解貧困家庭青少年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系統分化及情緒調整的現況。 二、 分析不同背景變項青少年在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系統分化及情緒調整的 差異情形。 三、 探討貧困家庭青少年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系統分化、情緒調整的關係。. 4.

(18)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問題可歸納為: 問題一:南台北家扶中心扶助家庭青少年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系統分化及情 緒調整的現況為何? 問題二:南台北家扶中心扶助之青少年不同背景變項在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家庭 系統分化及情緒調整間是否有顯著差異? 問題三:南台北家扶中心扶助之青少年背景變項在家庭系統分化程度與情緒調整 間具有調節效果? 問題四:南台北家扶中心扶助之青少年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系統分化程度與 情情緒整間線性關係如何?. 5.

(19)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以性別、家庭結構及扶助年數為背景變項,並根據青少年知覺父母管 教方式以探討貧困家庭之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之關係。而根據研究目的與研 究問題,茲提出下列數點研究假設。 假設一:不同性別、家庭結構與扶助年數之青少年在知覺父母管教方式有顯著差 異。 假設二:不同性別、家庭結構與扶助年數之青少年在家庭系統分化程度上有顯著 差異。 假設三:不同性別、家庭結構與扶助年數之青少年在情緒調整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四:貧困家庭青少年背景變項在家庭系統分化程度與情緒調整間具有調節效 果。 4-1. 貧困家庭青少年性別在家庭系統分化程度與情緒調整間具有調節效果。. 4-2. 貧困家庭家庭結構在家庭系統分化程度與情緒調整間具有調節效果。. 4-3. 貧困家庭扶助年數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程度與情緒調整間具有調節效. 果。 假設五:貧困家庭青少年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在家庭系統分化程度與情緒調整間具 有線性關係。. 6.

(20) 第五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旨在探討南台北家扶中心扶助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系統分 化、情緒調整間關係,研究內容主要涉及「貧困家庭」、 「青少年」、「父母教養態 度」、「家庭系統分化」及「情緒調整」等五個重要概念。茲將四個概念的意義與 界說敘述如下: 一、 貧困家庭 本研究指稱之貧困家庭為南台北家扶中心扶助之家庭,南台北家扶中心扶助 家庭乃由社工依據家扶基金會扶助家庭標準作為經濟扶助之判斷,貧困家庭分佈 於臺北市文山區、大安區、萬華區、中正區、松山區、南港區、信義區、大同區 及中山(不含大直)。 二、 青少年 青少年期(adolescence)是兒童和成年之間的一個發展過渡期,沒有特定的 開始,也沒有特定的結束(張春興,1994) ,其年齡大概介於 12-18 歲之間。本研 究青少年樣本意指財團法人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台北市南區分事務所(以 下簡稱南台北家扶中心)扶助之國中生。 三、 父母管教方式 父母管教方式(parenting style)為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態度及管教行為,也 就是父母親將其本身的認知、情緒、信念及價值觀,於教養子女的生活作息及行 為表現時所採用的態度與策略,其本質是一種親子關係之的交互作用歷程(陳艷 玲,2007)。此外,楊仁瑞(2009)指出父母實際的教養行為透過了青少年的詮釋 和解讀過後,才會進一步影響青少年的行為,父母管教方式本質上有親子間知覺 的差異,本研究父母管教方式的意義以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態度為主要概念。 7.

(21) 本研究所指父母管教方式乃翻譯自 Laurence Steinberg(1993)編制之管教方 式量表(Parenting Style)上的得分為依據,包括「要求」與「反應」兩個向度。 所謂「要求」是指父母對子女各項行為之規定及限制,「反應」則是指父母對子女 各項行為之支持及鼓勵。兩個向度又分高、低兩層面,再組合成四種父母管教方 式類型,分別為「專制權威」、「縱容溺愛」、「開明權威」及「忽視冷漠」。 四、 家庭系統分化 家庭系統分化是指家庭中人際距離的調整模式,亦即家庭對「親密性」與「個 人化」的包容程度。家庭系統分化越高,越能允許個人獨立自主,同時也能擁有 與家人的情感聯結。反之,則可能阻礙個人的獨立,也可能過於疏離,而缺乏情 感的支持。本研究中家庭系統分化是指楊秀宜(1999)修訂王大維(1996)改編 Anderson 和 Sabatelli 發展的「家庭系統分化量表」上的得分,本量表包括「父 子次系統」 、 「母子次系統」、 「婚姻次系統」,得分越高表示其所知覺到的家庭系統 分化程度越高,操作型定義即指受試者在「家庭系統分化量表」上的得分。 五、 情緒調整 本研究依據江文慈(1999)的觀點,將情緒調整定義為個體監控、評估與修 正情緒之運作,使其對情緒情境有適當的反應,有效地管理和掌握情緒的歷程。 調整情緒的歷程中,涉及情緒覺察、情緒表達、調整策略、情緒效能以及情緒反 省等五個成份。本研究情緒調整之操作型定義為受試者在江文慈(1999)所編製 的情緒調整量表(Emotional Regulation Inventory)五個分量表中「情緒覺察」、 「情緒表達」、「調整策略」、「情緒效能」與「情緒反省」的得分。. 8.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目的在探討與本研究有關的相關文獻。第一節旨在探討貧困家庭樣貌及 家扶中心扶助服務方案;第二節旨在了解父母教養態度及其如何影響青少年的情 緒;第三節旨在說明家庭系統分化之意義;第四節為情緒調整及其相關研究。. 第一節 貧困家庭 本研究主要之研究對象為接受家扶中心經濟扶助家庭中的青少年,故了解 家扶中心扶助之貧困家庭樣貌有其必要性,本節第一部分整理貧困家庭的定義 及成因,第二部分則探討貧困家庭的互動模式,第三部分闡述家扶基金會經濟 扶助服務方案。 一、 貧困家庭的定義及成因 貧困指所擁有的資源不能滿足需要的狀態,依據對貧困的定義不同,而有 「絕對貧窮」、「相對貧窮」、「生活方式的貧窮」及「主觀貧窮」等概念。倪家 欣(2007)指出容易陷入貧窮的群體為女性、單親家庭、老師、兒童等,致貧 的原因眾多,如個人特質、勞動狀況或貧窮家戶型態等,皆會影響家庭是否面 臨貧窮的威脅。 二、 貧困家庭的互動模式 本研究變項為家庭系統分化及父母管教方式,皆與家庭有關, Minuchin (2007)指出家庭是一個系統,具有獨特的結構、模式和特性,以形成穩定性 和促成改變,要深入了解家庭的互動模式需藉由了解模式(pattern)、次系統 (subsystems)、個人(individual)、轉換(transitions)等概念來了解,表 2-1-1 整理 Minuchin(2007)所指一般家庭和貧窮家庭不同之處。. 9.

(23) 表 2-1-1 一般家庭與貧窮家庭的家庭系統比較 概念. 一般家庭. 貧困家庭特殊性. 模式. 意義:家庭中重複出現且可預測的 互動模式,反映出人類社會的聯 結、緊張和階層關係,也詮釋出各 種行為和關係的意義 種類: 1. 結盟:情感親密及相互支持的 人際關係。 2. 聯盟:共同反對家中的某個成 員而湊在一起。 3. 權力:定出家庭的決策過程以 及如何操控成員行為的方式。 4. 結構:隱含規則的具體表 現,清楚訂出期待和限制。.  結盟:家庭的情感結合關係常被 專業人員忽略。  權力:家庭界限可以流動,工作 人員容易進出,家庭中不知什麼時 候開始的權力結構又忽然消失,家 裡的大人沒有權力,工作人員在不 知不覺中,也成為不良次系統中的 一個份子,以無益的方式影響著家 庭運作權式。  結構:溝通管道模糊、解決衝突 的技術薄弱。. 次系統. 定義:根據年齡、性別和其他因 素,家庭會形成各種次系統,不同 次系統之間存有各種公開及隱含 的規則以規範成員之間的關係。次 系統藉由「界限」而形成,界限的 堅固程度依家庭的特殊模式而有 不同。.  接受社福機構服務的家庭常常 顯得混亂,成員來來去去,彼此之 間有情感割斷的現象,混亂的成因 為生活型態、貧窮、藥物、暴力參 雜在其中,福利處置常破壞了家庭 結構。  界限不清楚。. 個人. 意義:是家庭系統中的最小單位, 家庭中每個個人對家庭模式的建 立都有貢獻。.  用狹隘的眼光看自己,以突顯出 自己的無能。  習慣將社會批評視為自己的一 部分。  外在機構的介入已經成為他們 生命中長期的固定狀態,因而無法 專在自己的內心過程。 (續下頁). 10.

(24) 概念 轉換. 一般家庭. 貧困家庭特殊性. 意義:過渡時期,家庭慣用模式不 適用現在情境時,須嘗試錯誤,尋 找新的模式,以平衡現實狀況;轉 換是開放的,它們會帶來混亂,同 時也帶來機會。.  處理轉換時期策略:貧窮家庭 常面臨家庭內在及外在的暴力出 現,家庭內在暴力常出現在貧窮家 庭中,使用藥物、犯罪、衝動的性 慾及暴力面對貧窮、無能和絕望等 問題;外在的暴力指社福機構的介 入而產生的暴力,專業人員為保護 家中弱者,破壞了情感聯結,也分 裂了家庭已建立的結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 P. Minchin, J. Colapinto & S. Minuchin( 2007),Working with Families of The Poor, New Youk: The Guilford Press.. 三、 家扶基金會經濟扶助服務方案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以下簡稱家扶基金會)自 1950 年開 始以認養制度進行「貧困兒童少年家庭扶助」方案,認養制度意指社工評估育 有 18 歲以下兒童之家庭,因遭受變故或其他原因而導致收入不足以維持生計者, 由家扶基金會安排一至二名認養人,每月支付定額認養費,提供經濟上的協助。 以下透過「貧困兒童少年家庭扶助」方案扶助對象、工作流程、服務內容、扶 助家庭資料分析以及需求,深入了解家扶基金會扶助家庭的樣貌。 (一) 扶助對象 家扶基金會秉持「及時的幫助、溫暖的關懷、基督的愛心、社工的專業」 之服務精神為兒童謀福利,因此,主要扶助的對象為年滿 18 歲以下的兒童及少 年,其家庭收入不足以維持兒童生活正常需要,且具有表 2-1-2 情形之一者。. 11.

(25) 表 2-1-2 家扶基金會扶助家庭標準 照顧者狀態. 經濟弱勢原因. 父母一方或雙方死 亡 父母雙存:. 1.. 患精神疾病。. 但父母其中一方具. 2.. 肢體及身體機能障礙。. 有右列情形之一,. 3.. 經判刑在獄,刑期尚有一年以上者。. 致無法工作者. 4.. 患有非短期可治癒之疾病或傷害者。. 5.. 因離婚,由父或母一方獨自扶養。. 6.. 因父或母出走不負撫養兒童之責任者。. 其他:. 1.. 父母年邁,謀生能力低。. 非自願性因素,導. 2.. 家庭子女眾多,超過 4 位以上。. 致收入不足無法維. 3.. 子女障礙,需特殊照顧,影響父母工作。. 持兒童少年最低生. 4.. 家庭依賴人口多,無法滿足基本生活。. 5.. 隔代教養之祖父母,謀生能力低。. 活需要者.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11)。「家庭扶助工作 手冊」。P.3-1。 (二) 工作流程 家扶基金會共有 23 個分事務所透過認養制度,提供弱勢家庭經濟方面的 扶助,為使各分事務所社工在開案方面有一致的標準及作業流程,每年除辦 理經濟扶助方案社工訓練外,亦於工作手冊內載明工作流程,如表 2-1-3,透 過教育訓練及工作流程,讓不同分事務所的社工能確切了解家扶基金會在經 濟扶助方案的宗旨及期待。 12.

(26) 表 2-1-3 家扶基金會經濟扶助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 工作說明 家庭至中心申請扶助,接案社工進行接案,區域主責社 申請扶助 工前家庭初次實地訪視,瞭解家庭現況,進行家庭評 估,初步評估擬提供兒童扶助後,提出開案(扶助)申 請。 接案及會談. 家庭訪視. 開案評. 辦理扶助程序 建立家庭檔案. 家庭社會工作. 經主管核准同意開案(扶助)後,製作家庭成員資料表、 家庭資料表及兒童資料表進行認養人配對工作。 家庭兒童受扶助期間,社工透過家庭訪視與會談,針對 家庭相關需求進行處遇及相關資源的連結。. 年度評估. 針對多重問題的家庭,進行積極重建個案(IRC)開案 評估,評估通過後每月至少提供一次個案服務及家庭訪 視。 積極重建個 案開案評估. 積極重建 個案結案. 家庭或個案因經濟狀況改善自立或遇特殊原因無法繼 續提供扶助時,主責社工則提出結案申請。. 結案 追蹤 歸檔. 當家庭遷至其他縣市且仍具扶助需求時提出。 轉案申請.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11)。「家庭扶助工作 手冊」。P4-2。 13.

(27) (三) 扶助家庭資料分析 家扶中心持續為弱勢兒童、少年及家庭的服務願景與使命而努力,透過社 會工作專業服務,致力於貧困家庭兒童少年之生活扶助,為了解每年服務概況, 家扶中心每年出版年報,以了解該年度服務內容與成果及扶助家庭資料分析, 以下將整理 99 至 103 年家扶中心年報中扶助家庭資料分析,以了解五年來家扶 中心扶助家庭相關資料。 1. 扶助家庭兒童數分析:99 至 103 年間每年扶助童皆有上昇趨勢,99 年至 101 年平均每年較前一年新增約 1000 名兒童左右,自 101 年之後持平;在區域分布 上,五年來北高雄家扶中心的兒童數最多。 表 2-1-5 家扶基金會扶助家庭兒童數分析 103 年. 102 年. 101 年. 100 年. 99 年. 基隆家扶中心. 2433. 2181. 2203. 2139. 1922. 南台北家扶中心. 1291. 1243. 1514. 1383. 1205. 北台北家扶中心. 1609. 1583. 1285. 1315. 1323. 新北市家扶中心. 3106. 3128. 3217. 3246. 3140. 桃園家扶中心. 3423. 3516. 3568. 3568. 3345. 新竹家扶中心. 1736. 1761. 1714. 1611. 1317. 苗栗家扶中心. 1863. 1825. 1780. 1736. 1718. 北台中家扶中心. 2702. 2627. 2730. 2826. 2747. 南台中家扶中心. 1886. 1847. 1827. 1719. 1656. 彰化家扶中心. 3281. 3347. 3434. 3504. 3618. 南投家扶中心. 3409. 3397. 3419. 3384. 3456. 雲林家扶中心. 1807. 1709. 1685. 1556. 1522. 嘉義家扶中心. 2278. 2277. 2313. 2159. 1966. 北台南家扶中心. 1587. 1548. 1588. 1577. 1617. 南台南家扶中心. 1605. 1604. 1592. 1664. 1562. 北高雄家扶中心. 4689. 4617. 4454. 4295. 4197. 南高雄家扶中心. 2325. 2421. 2452. 2208. 2243. 屏東家扶中心. 2094. 2032. 2041. 2084. 2102. 宜蘭家扶中心. 1473. 1491. 1403. 1283. 1132. 花蓮家扶中心. 2933. 3050. 3137. 3137. 3147. 14. (續下頁).

(28) 103 年. 102 年. 101 年. 100 年. 99 年. 台東家扶中心. 2941. 2936. 2975. 2924. 2858. 澎湖家扶中心. 580. 534. 501. 465. 457. 金門家扶中心. 261. 251. 247. 215. 187. -. -. -. -. 71. 51312. 50974. 51079. 49998. 48508. 大同育幼院 合計. 資料來源﹕整理自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103 年度年報」 、 「102 年度年報」、「101 年度年報」、「100 年度年報」及「99 年度年報」。. 15.

(29) 2. 扶助家庭類別分析:99 年至 103 年間扶助家庭類別中,以單親家戶的比率較 多,且單親母親家戶數高於單親父親家戶數。 表 2-1-6 家扶基金會扶助家庭類別分析 103 年 102 年 戶 數. 失親. 戶 數. 101 年. 類別 百分比. 戶 數. 類別 百分比. 100 年 戶 數. 99 年. 類別 百分比. 戶 數. 類別 百分比. 2816. 10.4%. 2894. 10.93%. 2884. 11.1%. 2832. 11.4%. 2447. 10.3%. 15022. 55.2%. 14672. 55.59%. 14690. 56.7%. 14047. 56.6%. 13432. 56.3%. 3885. 14.29%. 3855. 14.55%. 3713. 14.4%. 3494. 14.2%. 3160. 13.3%. 雙親. 3890. 14.30%. 3854. 14.55%. 3605. 13.8%. 3541. 14.2%. 3755. 15.7%. 其他. 1581. 5.81%. 1157. 4.37%. 1045. 4.0%. 900. 3.6%. 1053. 4.4%. 合計. 27194. 100%. 26477. 100%. 25937. 100%. 24841. 100%. 23847. 100%. 單親. 單 親. 類別 百分比. 母親 單親 父親. 資料來源﹕整理自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103 年度年報」 、 「102 年度年報」、「101 年度年報」、「100 年度年報」及「99 年度年報」。. 3. 扶助家庭接受服務年數:99 年至 103 年家扶中心扶助家庭接受服務年數中, 從表 2-1-7 中可知扶助年數以 1-5 年最多,其次為 6-10 年。 表 2-1-7 家扶基金會扶助家庭接受服務年數 扶助年數. 103 年. 102 年. 101 年. 100 年. 99 年. 1-5 年. 15233 戶. 15572 戶. 16301 戶. 16063 戶. 15653 戶. 6-10 年. 8944 戶. 8206 戶. 7364 戶. 6772 戶. 6383 戶. 11-15 年. 2622 戶. 2394 戶. 1983 戶. 1736 戶. 1607 戶. 16-20 年. 372 戶. 292 戶. 275 戶. 243 戶. 204 戶. 20 年以上. 16 戶. 13 戶. 14 戶. -. -. 27194 戶. 25937 戶. 25937 戶. 24814 戶. 23847 戶. 合計. 資料來源:整理自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103 年度年報」、「102 年度年報」、「101 年度年報」、「100 年度年報」及「99 年度年報」。 16.

(30) 4. 扶助家庭子女就學情形分析:依 99 年至 103 年家扶基金會扶助家庭子女就學 情情形分析,可知五年來扶助童以就讀國小的比例最高,其次為國中。 表 2-1-8 家扶基金會扶助家庭子女就學情形分析 103 年 102 年 學齡前. 扶助童. 百分比. 扶助童. 4274. 8.3%. 3856. 百分比. 7.56%. 101 年. 扶助童. 4090. 百分比. 8.01%. 100 年. 99 年. 扶助童. 百分比. 扶助童. 百分比. 3941. 7.9%. 3883. 8.0%. 國小. 15152 29.5% 15589 30.58% 16384 32.08% 16805 33.7% 16679 34.4%. 國中. 13289 25.9% 13094 25.69% 13103 25.65% 13046 26.1% 13268 27.3%. 高中. 3041. 高職. 8438 16.5%. 8814 17.29%. 8605 16.85%. 7942 15.9%. 7542 15.6%. 大學. 6472 12.6%. 6127 12.02%. 5600 10.96%. 4891. 9.8%. 4345. 9.0%. 研究所. 5.9%. 2915. 5.72%. 2726. 5.34%. 2794. 5.6%. 2385. 4.9%. 160. 0.3%. 125. 0.25%. 129. 0.25%. 138. 0.2%. 101. 0.2%. 重考. 45. 0.1%. 41. 0.08%. 46. 0.09%. 56. 0.1%. 57. 0.1%. 輟學. 132. 0.3%. 115. 0.23%. 99. 0.19%. 100. 0.2%. 67. 0.1%. 其他. 309. 0.6%. 298. 0.58%. 297. 0.58%. 285. 0.5%. 181. 0.4%. 合計. 51312. 100% 48508. 100%. 100% 50974. 100% 51079. 100% 49998. 資料來源﹕整理自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103 年度年報」 、 「102 年度年報」、「101 年度年報」、「100 年度年報」及「99 年度年報」。. 5. 家長問題與困擾分析:家扶基金會社工透過定期與不定期的方式進行家庭訪 視,社工在家庭訪視中了解扶助家庭除經濟困難外感到最困擾的問題,由表 2-1-9 可知 99 年至 103 年間,扶助家庭較常見的問題中,子女管教問題、疾病 問題與就業問題經常位居於前三名,家庭互動問題亦有逐步提升之趨勢。. 17.

(31) 表 2-1-9 家扶基金會扶助家庭家長問題與困擾分析 103 年. 102 年. 101 年. 100 年. 戶數. 百分比. 戶數. 百分比. 戶數. 百分比. 戶數. 社交孤立問題. 1515. 5.6%. 1543. 4.10%. 1512. 3.87%. 1336. 心理調適問題. 3377. 12.4%. 3287. 8.74%. 3456. 8.85%. 家庭互動問題. 4711. 17.3%. 4061. 10.80%. 4062. 需租或借房屋. 5753. 21.2%. 5446. 14.48%. 子女管教問題. 7416. 27.3%. 6792. 疾病問題. 7849. 28.9%. 就業問題. 7855. 其他問題. 1315. 99 年. 百分比. 戶數. 百分比. 3.7%. 1278. 4.2%. 3146. 8.7%. 3590. 11.7%. 10.4%. 3621. 12%. -. -. 5418. 13.87%. 5295. 14.6%. 4722. 15.4%. 18.06%. 7714. 18.36%. 6589. 18.2%. 5611. 18.3%. 7316. 19.46%. 7528. 19.27%. 6796. 18.7%. 6194. 20.2%. 28.9%. 7741. 20.59%. 8434. 21.59%. 8052. 22.2%. 7397. 24.2%. 4.8%. 1418. 3.77%. 1488. 3.81%. 1399. 3.9%. 1808. 6.0%. 資料來源﹕整理自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103 年度年報」 、 「102 年度年報」、「101 年度年報」、「100 年度年報」及「99 年度年報」。. 上所述,貧困家庭的成因雖不盡相同,但在家庭互動方面有其共通性,此 外,由家扶中心扶助家庭之困擾分析得知「子女管教議題」及「家庭互動問題」 為前五名,本研究以貧困家庭的互動模式及父母管教方式為主要研究構面有其 必要性。. 18.

(32) 第二節 父母管教方式 家庭是一個人生涯發展的起點,父母管教方式將影響孩子人格及行為發展, 本節旨在探討父母管教方式的內涵,並整理相關理論和研究。第一部份從父母管 教方式的意義和內涵談起,第二部份整理父母管教方式的類型與相關理論,第三 部份說明父母管教方式如何影響青少年,最後一部份則談論有關父管教方式與青 少年情緒的關係。 一、 父母管教方式的意義和內涵 家庭是兒童人格形成最初的場所,兒童藉由模仿對父母行為,而形成其人格, 足見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來說何其重要(周新富,2006)。從國內各研究者在父母 管教方面的研究,可發現以「父母管教方式」 、 「父母管教態度」 、 「父母教養方式」 和「父母教養態度」的名稱來進行研究,視四個名詞之間為同義(簡茂發,1978; 楊國樞,1986) 。本研究將「父母管教方式」定義為父母在教養子女時所表現出的 行為和策略,以及這些行為和策略背後所持有的價值、信念、情感和態度。(王鍾 和,1995;黃玉臻,1997;Sears & Maccoby,1957) 楊國樞(1986)認為父母管教方式包含態度與行為兩種層次。在父母教養態 度層次指父母教導子女時內心持有的認知(或知識、信念)、情感(或情緒)及行 為意圖(或傾向) ;父母教養行為層次則是指父母訓練與教導子女時所表現的行動 與做法,換言之,態度為一中心思想,行為則為表現於外之作為。Darling 與 Steinberg(1993)指出父母管教方式是由親子間的情感關係與教養行為所組成, 因而藉由親子間的情感關係、父母的信念系統及父母的教養策略與教養行為做為 評估管教方式的三項重要層面。吳明燁(1998)採用社會權力理論詮釋父母管教 行為,所謂父母管教方式是保護或引導子女所採用的影響策略,且視其為一種親 子互動的關係屬性,重視管教行為層次。另外,陳艷玲(2007)則將父母管教方 19.

(33) 式定義為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態度及管教行為,也就是父母親將其本身的認知、情 緒、信念及價值觀,於教養子女的生活作息及行表現時所採用的態度與策略,其 本質是一種親子關係之的交互作用歷程,其概念擴增楊國樞(1986)父母管教方 式觀念,並強調親子關係間互動歷程。 綜合上述學者所述,父母管教方式除包含父母單向的管教行為、管教信念、 管教策略外,雙方的情感關係亦會影響父母對子女採用的管教方式,簡言之,父 母管教方式為一動態且雙向的交互作用歷程。楊仁瑞(2009)指出父母實際的教 養行為透過了青少年主觀詮釋和解讀後,才會進一步影響青少年的行為,父母管 教方式本質上有親子間知覺的差異,有鑑於親子間具有差異性,本研究以青少年 為施測對象,重視其主觀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外,亦重視父母在教養子女生活作息 及行為表現所採用的影響策略。 二、 父母管教方式的類型 關於父母管教方式的類型,綜觀國內外實徵研究的分類方式,大致可區分為三 種形式:單向度、雙向度及多向度三大類。 (一) 單向度 單向度的父母教養態度乃指學者以單一向度的方式分類父母管教方式。 Baumrind(1974)指出父母的權威性影響父母教養態度,依此將父母管教方式分為 三種類型:專制權威(authoriarian)、開明權威(authoritative)及溺愛 (permissive)。Elder(1962)以「父母的支配性」區分為獨裁(autocratic)、專 制權威(Authoritarian)、民主(democratic)、平等(equalitarian)、溺愛 (permissive)、放任(laissez faire)和忽視(Ignoring)等七種。而賴保禎(1972) 曾將父母的管教態度分為:拒絕、溺愛、嚴格、期待、矛盾、紛岐等六種。研究 者以正向及負向管教方式整理上述學者分類如表 2-2-1。 20.

(34) 表 2-2-1 單向度父母管教方式. Baumrind(1974). 正向. 負向. 開明權威(authoritative). 專制權威(authoriarian)、 溺愛(permissive). Elder(1962). 民主(democratic)、平等. 獨裁(autocratic)、專制權威. (equalitarian). (Authoritarian)、溺愛 (permissive)、放任(laissez faire)和忽視(Ignoring). 賴保禎(1972). 期待. 拒絕、溺愛、嚴格、矛盾、紛 岐.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又吳麗娟(1997)指出以單向度來描述父母管教方式不夠完整而籠統,無法 了解父母管教方式的全貌,由表 2-2-1 即可發現部分負向管教方式在歸類上難以 明確區分,因此,較少相關研究以單向度的方式研究父母管教方式。 (二) 雙向度 雙向度是指由兩種不同教養行為程度組合而成四個象限,並以此來解釋父母 管教方式,共有四種類型的父母管教方式。Maccoby 與 Martin(1983)修改 Baumrind (1983)的架構,指出隨著子女年紀漸長,父母管教方式多運用要求而非控制, 故以「反應」與「要求」兩向度詮釋父母管教方式,並依「反應」和「要求」兩 向度的高低程度組合成四種父母管教方式類型:開明權威(高反應-高要求)、專 制權威(低反應-高要求)、寬鬆放任(高反應-低要求)及忽視冷漠(低要求-低 反應)四個類型,而後國內學者王鍾和(1993)根據 Maccoby 與 Martin(1983), 21.

(35) 亦採「反應」與「要求」兩個向度,將父母管教方式分為「專制權威」、「寬鬆放 任」 、 「開明權威」 、 「忽視冷漠」四種類型,此四種類型父母的行為表現如表 2-2-2 (引自王鍾和,1993)。 表 2-2-2 父母管教方式的行為表現 父母管教方式. 行為表現. 專制權威型. 1. 父母對子女的要求遠多於子女對父母的要求。 2. 嚴格限制子女提出或表達自己的需要。 3. 儘量少提出或最好壓抑不說出自己的要求。 4. 父母以勒令孩子服從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 5. 父母的要求,從未經過討論調查或討價還價的過程。 6. 父母十分重視維持自己的權威,且絕對盡力壓抑來自子女的 異議或挑戰。 7. 子女若做出與父母需求不同的事,必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常 為體罰)。 8. 父母對子女的態度為堅定且教導的,但較少感情的投入與支 持。. 寬鬆放任型. 1. 父母以接納/容忍的態度面對子女表現出攻擊或發脾氣等的 衝動行為。 2. 父母很少用懲罰或控制(限制)來強調自己的權威。 3. 父母很少對子女的態度(如有禮貌,舉止合宜)或工作(家 務)完成等方面,有要求。 4. 父母讓子女自己約束行為,且盡可能自己作決定。 5. 很少要求子女的日常作息 (如解覺、吃飯 、看電視的時 間......) 6. 父母對子女給予多量的情感支持,卻缺乏指導與要求。 (續下頁) 22.

(36) 父母管教方式. 行為表現. 開明權威型. 1. 父母期望子女有成熟的行為表現,並對子女建立清楚的行為 規範準則。 2. 堅定的要求子女依規範或準則行事,必要時施以命令或處 罰。 3. 鼓勵子女的個別性及獨立性。 4. 親子間開放式的溝通。 5. 親子雙方皆清楚的認知彼此的權利。 6. 親子雙方皆能對彼此合理的需求及觀點,給予反應或接納。 7. 父母對子女行為的要求是感性(支持)與理性(規定)並存。. 忽視冷漠型. 1. 父母十分忙碌於自己的工作或活動,少有額外時間陪伴或注 意子女。 2. 只要不必長時間或精力與孩子相處或互動,任何事要求父母 去作,他們都十分願意。 3. 盡可能的與子女維持距離。 4. 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常很快的給予滿足(或處理),以避免麻 煩(或不再煩他們)。 5. 父母對子女很少表現情感的支持及堅持的要求或控制。. 資料來源﹕王鍾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p.29-30。 藉由雙向度交織構成四個象限瞭解父母管教方式較單向度更能了解父母管教 方式的內容,又不複雜,因此,目前國內研究父母管教方式相關研究常採雙向度 的方式(何原,2006;黃春婷,2011;謝秀雯,2007)。 (三) 多向度 單向度與雙向度無法完整呈現父母管教方式,因此,有學者採用多向度分類 父母管教方式。Becker(1964)透過限制與溺愛、敵意與溫暖、焦慮情緒的涉入與 23.

(37) 冷靜的分離三個向度劃分出縱容、民主、神經質的焦慮、忽視、嚴格控制、權威 性、有效的組織及過度保護八種父母管教類型。Armentrout 與 Burger(1972)以接 受-拒絕、心理自主-心理控制及嚴格控制-寬鬆控制三向度說明父母管教方式。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有採用單向度、雙向度及多向度分類父母管教方式, 各向度有其優劣之處,單向度在歸類上有困難之處,又多向度涵概雙向度缺少以 心理自主性了解父母管教方式,然而,Laurence Steinberg(1993)指出以雙向度 足以確切了解父母管教方式之樣貌,因此,研究者採雙向度父母管教方式作為研 究變項。 三、 貧窮環境下的父母管教 Ghate 與 Hazel(2002)指出以生態觀點而言,貧窮環境中,父母管教方式面 臨的不利因子,包括個人、家庭及社區層次的壓力源,整理其研究發現如下表 2-2-3, 且在越貧困地區的教養方式有較多的不利因素。Leinonen 等人(2003)進一步指出 缺少情感、照顧支持或經濟支持的母親,經濟壓力將導致母易使用處罰的管教方 式;反觀單親父親若工作量增加,較少會採用開明權威的管教策略。換言之,缺 乏正向支持的環境及情感支持,會影響父母管教方式,且傾向以不利於子女需求 之管教方式。. 24.

(38) 表 2-2-3 貧窮環境下父母管教的壓力源 壓力源. 壓力源的原因. 身體健康.  身體的疾病、低收入無法負擔離開受限的選 擇,使父母無法參加便宜的家庭休閒活動,因而 無法提高家庭關係的緊密。  父母的疾病將限制兒童的生活方式選擇。. 父母. 個人層次. 心理情緒健康.  長期身體健康的問題常導致父母心理情緒出 現問題。  父母身體或心理情緒健康不佳,其子女較易 有身體健康問題。  養育身體不好的兒女時,父母常需熬夜照. 身體健康 兒童. 貧困. 行為問題.  在貧窮環境下養育的兒童較一般兒童而言, 易有身體健康和行為問題。. 財務壓力.  來自每日緊縮的預算、貸款、不適當或過擁 擠的住宿或長期失業等。. 單親 家庭層次. 家庭 結構. 家庭關係 與衝突. 社區層次. 顧,且很難離開兒女。  要兼顧工作和照顧生病的子女非常困難。. 社區環境及居民.  單親收入較雙親少。  較易有心理情緒上的問題。  管教孩子的困擾。  缺少另一半的支持,常有言語虐待、爭論。  獨自面對問題。  就解決管教問題的壓力而言,單親與具有暴 力關係的雙親比較,單親感受到的壓力較少。  骯髒退化的環境、犯罪控制及危險鄰居讓父 母感到焦慮及擔心子女安全,意指子女的活動範 圍受限。  社區居民流動性高,社區凝聚力低落。. 資料來源:整理自 Deborah Ghate & Neal Hazel(2002). Parenting in Poor Environments: Stress, Support and Coping. p.43-p.104.. 25.

(39) 四、 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發展 前文提及 Maccoby 與 Martin(1983)修改 Baumrind(1983)的架構,以「反應」 與「要求」兩向度詮釋父母管教方式,相關研究指出父母以溫暖、滋養及支持的 反應方式教養子女,將誘發兒童正向發展,使兒童具有高自我調整及外部行為、 高自尊及較好的心理適應(Eiden, Edwards, & Leonard, 2007; Khaleque, Rohner, & Riaz, 2007);在要求方面,正向要求行為,如監督、行為控制、適當成熟的要 求和期待及具體的訓練,與子女發展出高學術能力、高生活滿意、利社會行為及 自尊有關(Collins & Barber,2005; Krevans & Gibbs, 1996;Suldo & Huebner, 2004; Wang, Pomerantz, & Chen, 2007);此外,負面的要求,如心理控制、懲 罰,將促使兒童產生內外在問題、低情緒、人格疾患、低利社會行為及認知焦慮 (Collins & Barber,2005; Johnson, Cohen, Chen, Kasen, & Brook, 2006; Knafo & Plomin, 2006; Van Leeuwen & Vermulst, 2004; Wang, Pomerantz, & Chen,2007) 。 綜上所述,父母對子女之反應與要求,與子女未來人格、生活適應及社交行為息 息相關。 「反應」與「要求」兩向度劃分為專制權威、寬鬆放任、開明權威、忽視冷 漠四種父母管教方式,開明權威型父母教養的兒童,在調適、依附、彈性、學業 成就、社會及學校能力及利社會行為較其他三種父母管教方式好(Hastings McShane, & Parker,2007; Karavasilis, Doyle, & Markiewicz, 2003; Kritzas & Grobler, 2005; Lamborn, Mants, Steinberg, & Dornbusch, 1991; Steinberg, Lamnorn, Darling, Mounts, & Dornbusch 1994)。Paulussen-Hoogeboom(2008) 進一步指出母親專制權威之管教方式,易使兒童有負向情緒、內隱或外顯行為問 題。眾多研究指出採用開明權威型管教的父母,其子女生活適應較佳,然而, Fernando 與 Enrique (2009)研究認為在西班牙社會中,父母以開明權威或寬鬆放 任管教青少年,可教育出有較佳的生活適應,專制權威與忽視冷漠管教子女的父 26.

(40) 母對青少年的態度不溫暖且不參與其生活或想法。 五、 父母管教方式與背景變項 王鍾和(1993)指出在不同家庭結構中,父母採用管教方式類型會有顯著差 異。然而,Anderson、Hetherington 與 Clingempeel(1989)指出若兒童時期面 臨雙親離異的青少年,在青春期時,雙親婚姻型態並不會影響父母管教方式,換 言之,在青春期前父母離異,不同的家庭結構不會影響父母管教青春期少年的方 式。 Hoff 等人(2002)研究指出社經地位高的父母採用開明權威方式管教子女;反 觀低社經地位,面臨較多家庭壓力,如經濟、家庭問題等之低社經地位父母則持 取專制權威策略管教子女。然而,Paulussen-Hoogeboom 等人(2008)卻指出父母 開明權威或專制權威的管教方式在低社經地位家庭兒童會有的問題行為中無相 關。. 27.

(41) 第三節 家庭系統分化 家庭系統理論自 1950 年興盛以來,取向多元,包括心理動力取向、溝通取向、 家庭結構取向數個學派,家庭系統分化乃由 Bowen(1978)提出「自我分化」概念中 衍生出來的概念,本節旨在探討家庭系統、家庭系統分化的內涵,並整理相關研 究。 一、 家庭系統的意義 系統理論(systems theory)的觀點源自於生態學,指稱系統為一些在界限 (boundary)內彼此有互動之部分所組成之集合體,在這界限內所有存在的實體, 都可視為一個系統。Goldenberg與Goldenberg(1991)認為系統是由組成份子所 構成的實體,組成份子彼此間產生共變關係,每個單位都和其他單位的狀態密不 可分;在各種情況中,組成份子間彼此相互影響,集合成為一個整體,亦即全體 大於部分的相加總和。簡言之,系統不僅包含了組成的成分,也包括了成分之間 的交互關係,利翠珊(1999)指出實務工作者將家庭視為一個「系統」時,不但可 觀察家庭整體的互動情形亦可了解家庭成員彼此的關係。家庭藉由家庭成員、家 庭互動型態、家庭規則、關係結構、溝通方法、價值觀......等組成份子形成一 個「家庭系統」,其中某部分的改變,無疑地會牽動另一部分與其之關係,同時亦 會影響了整個家庭系統的運作與平衡狀態,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家庭系統的 意義即是在強調家庭互動的整體性與家庭成員間的相互影響,測量家庭內人際距 離的互動情形,重要性在於不但能了解家庭情緒系統的運作模式,亦能藉由此運 作模式有效研究青少年及影響青少年危機因素(蘇慧君,1996;Sujata,2012)。 二、 家庭系統分化的內涵 Bowen 是家庭系統理論的發展者,他認為個體是否能夠區辨其所經歷的理智過 程和情感過程,所反應出的是其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的程度, 28.

(42) 個體的行為乃依自己的價值觀來思考,此種能力的表現即為自我分化,詳言之, 自我分化程度具有兩種向度:一是指個體是否能清楚區分情緒感受與理性的功能, 可透過個體如何面對焦慮、壓力,以及問題解決的因應能力來了解;此外,自我 分化亦是指個體在家庭中,能保持個體化與行動的自主,同時又能兼具與家庭保 持良好連結,亦即在關係中能夠保有獨立的能力(Goldenberg & Goldenberg,1991; 歐陽儀,2009)。Bowen(1966)指出個體自我未分化的程度愈大,易產生沒有自我 感、自我薄弱或不穩定的自我認同;反之,有強烈自我感的人會表達信念和清楚 定義的信條,這樣的人被認為是在表達堅定的自我,換言之,若一個人的自我分 化程度較低,則可能無法區分出自己與他人,於是很容易被家庭中最具支配力的 情緒所影響。 Bowen 自我分化的概念強調從個體的角度了解其在家庭脈絡中的分化程度,並 未詳細說明以家庭系統的角度了解個體於家庭中的分化程度,因此,Anderson 與 Sabatelli(1992)將 Bowen 自我分化之概念擴大到系統的分化,與 Minuchin 的界 限概念接近,意指整個家庭系統對於個別性與親密性二者間的容忍程度。當家庭 系統遭遇外來壓力或內部成員的改變時,會使原本平衡的狀態受到挑戰,家庭重 新發展出對於人際親密性與個別性的容忍度,以調節彼此的人際距離,重新找到 新的平衡點。家庭系統在個別性與親密性所具有之調節距離的模式即為家庭系統 分化(王大維,1996;吳佳霓,2002;Anderson & Sabatelli,1992)。Sabatell 與 Mazor(1985)指出家庭系統分化是家庭人際距離的互動模式和家庭適應水準兩種 歷程的交互作用, 「家庭人際距離的互動模式」指家庭成員間的情感連結(親密性) 與分離自主(個別性)的程度,「家庭適應水準」是指家庭調適力(family adaptability)是否得以因應生活壓力及改變,當家庭成員在必要時能有足夠的 調整能力,改變家庭的權力結構、家庭角色及溝通原則,即具有良好的家庭適應 水準,能適當調整家庭的人際距離。換言之,家庭系統分化指家庭成員在內部成 員變動或外部壓力的動態過程中,因應變動而展現出家庭成員間親疏遠近的互動 29.

(43) 模式。 Anderson 與 Sabatelli(1992)指出家庭系統分化程度可劃分為「分化良好」 及「分化不良」的家庭。前者家庭系統成員間的情感有良好的分離和聯結程度, 遇壓力事件時具有較通融、彈性的因應壓力方式;而後者家庭成員間的情感緊密 的結合在一起犧牲成員自主性,或是家庭成員間過於分離並犧牲家庭親密性,家 庭系統以僵硬的方式因應壓力。 三、 家庭系統分化相關研究 近幾年來,國內外學者以家庭系統分化探討家庭議題,但礙於概念為動態歷 程,測量過程實屬不易,再加上概念本身的複雜性與抽象性,關於家庭系統分化 的研究不多。茲將國內外相關研究整理如下: (一) 家庭系統分化可做為青少年發展適應的指標:家庭是一個動態系統,透過 互動的方式維持平衡狀態,因此,當有外來的壓力或家庭成員在個人發展上的改 變,原本平衡狀態受到挑戰,家庭氛圍勢必彌漫著焦慮的氣氛(Kerr,1992;王大 維,1996) 。青少年正處於發展獨立的階段,與兒童時期大相逕廷,青少年發展上 的改變,讓原本平衡的家庭系統產生變化,Gavazzi、Anderson 與 Sabatelli (1993) 及 Sujata(2012)表示此時家庭系統分化程度可用來作為家庭是否能回應青少年發 展需求的預測因素,家庭系統分化好之青少年,較少關於家庭、學校、個人的心 理困擾,亦即良好的家庭系統分化顯著的與正向青少年適應有關,尤其在自我發 展及情緒適應方面(邱秀燕,1996;吳佳霓,2002; Cohen、Vasey &Gavazzi ,2003)。 (二) 背景變項與家庭系統分化的相關性:邱秀燕(2000)的研究發現性別的差異 不會影響青少年知覺的家庭系統分化的程度,然而,吳佳霓(2002)認為性別、家 庭社經地位會影響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及生活適應情形,以性別、家庭社經地位 作為控制變項後,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不會造成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自我發展 30.

(44) 與生活適應間的影響。貧困家庭的背景變項與家庭系統分化間的相關研究闕如, 但就國中生來說,學校生活適應能力良好與否,會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平衡,貧困 家庭女性青少年在整體學校生活適應上較差;且家庭結構影響整體學校適應,生 長於隔代教養的青少年適應較高,其次為雙親家庭,單親的學校適應能力較差(曾 茂蔚,2009),家庭系統分化做為了解青少年發展適應的指標,又情緒適應為青少 年發展一環,從而本研究推論背景變項在家庭系統分化程度與情緒調整間具有調 節效果。. 31.

(45) 第四節 情緒調整 每個人終其一生皆會因人、事、物而體驗到情緒感受,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掌 握情緒感受的歷程稱之為情緒調整,學者指出情緒調整是情緒智力的核心向度(江 文慈,1999;Goleman,1995;Salovey& Mayer,1990),本節旨在了解情緒 調整的相關研究,第一部分探究何謂情緒調整;第二部分在於了解情緒調整的發 展理論;最後,整理情緒調整的相關研究。 一、 情緒調整 (一). 情緒調整的意義. 每個人皆會經歷到情緒,但要精確的描述它卻不容易,情緒相關研究有許多 不同層次,大體而言,相關文獻認為情緒涉及生理、心理與社會等層面,三者間 看似獨立,卻又息息相關,早期多從個人內在的心理觀點探討情緒,近年來則重 視人際互動的觀點,強調自我和人際情緒的重要性(Goleman,1995; Parkinson,1995; Salovey& Mayer,19901)。情緒調整起源於情緒功能論的興起, 情緒功能論者認為情緒不只是內在主觀的感受,亦需擴及人與環境互動的關係, 亦即包含個人內在與人際間調整的結果,情緒的功能在於改變個體與環境的關係, 為了營造個體內、外在環境間的良好關係,情緒調整歷程即是一種改變情緒以適 應環境的歷程(江文慈,1999)。 (二) 情緒調整的內容 江文慈(1999)指出情緒調整為一動態的發展歷程,涉及生理喚起、神經激 發、認知評估、注意過程和反應傾向等,因此,有許多的管道達成情緒調整,有 效的情緒調整牽涉的內容及成份有如下說明。. 32.

(46) 1. 以情緒本身觀之:Thompson(1994)認為情緒基調(emotional tone)及情緒動 能(emotional dynamic)將被調整。前者描述一個人情緒的特定感受,而後者指情 緒的強度、持續度和恢復等,亦即一個人特定情緒感受及調整情緒的時間和強度 的狀態稱之為情緒調整。 2. 以情緒調整向度觀之:Cole、Michel 與 Teti(1994)曾分析情緒調整適切與情緒 失調的特徵,歸納出七個向度情緒調整指標,分別為提取充分的情緒訊息、緩和 強烈的情緒和縮減情緒持續時間、順暢地轉換情緒、依據所認定的文化規則表達 情緒、統整不同類型的情緒、思索或說出內心的情緒及具有後設情緒 (meta-emotion)的能力。 3. 以情緒能力觀之:Saarni(1997a)強調情緒調整與文化的關聯,認為情緒調整能 力與情境脈絡有關,並以此為基調,發展出八種情緒調整成熟者所需具備的情緒 能力,分別為覺察自己的情緒、辨識他人的情緒、情緒知識、理解他人的情緒、 情緒表達、調整策略、情緒溝通及情緒效能。 江文慈(1999)綜合上述研究,指出情緒調整涉及的內容分為情緒覺察、情 緒表達、調整策略、情緒反省和情緒效能等五個面,本研究所稱之情緒調整採用 其觀點。 二、 家庭在情緒調整發展的角色 Kivisto 等人(2015)指出愈受家庭影響的青少年愈容易面臨調整情緒的困難, 可見家庭對兒童及青少年情緒調整有其重要性;且 Morris、Silk 與 Steinberg(2007) 等人回顧近期家庭脈絡影響兒童及青少年情緒調整因素的相關文獻,整理出家庭 影響三因素模型(tripartite model of familial influence) ,如圖 2-3-1 所示。 家庭影響三因素模型意指社會性的情緒調整透過三歷程發生,分別為觀察、雙親. 33.

(47) 訓練以及家庭情緒氛圍(包括父母管教方式)。此外,雙親特質影響兒童觀察、雙 親訓練、家庭情緒氛圍以及兒童特質。 圖 2-3-1 家庭影響三因素模型. 資料來源:Morris et al.(2007).The Role of the Family Contex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Social Development,16, 2, p.362. (一)觀察家庭中的情緒調整 Parke(1994)指出兒童及青少年藉由觀察父母的情緒展現和反應,學習情緒及 情緒調整。Morris(2007)等人提出之家庭影響三因素模型假設父母本身情緒輪 廓和反應暗示兒童在家庭中可被同意和期待的情緒,兒童在家庭中觀察父母情緒 的方向有情緒感染、社會參考及示範,亦即父母為兒童情緒及情緒調整的第一個 導師。 1. 情緒感染(Emotion Contagion):家庭中所有的情緒皆會引發兒童的情緒,尤 以負面情緒影響為深。情緒的感染或訓練發生在幼年,透過面部表情、聲音或對 特定人相同的反應產生的情緒手勢等方式感染(Saarni, Mumme, & Campos, 34.

(48) 1998)。 2. 社會參考及示範(Social Referencing and Modeling):Saarni(1998)指出社 會參考是兒童及青少年透過觀察他人關於環境事件或刺激該如何回應、思考或感 受訊息,在家庭中,父母為兒童及青少年的觀察對象。 Morris(2007)等人指出研究者要從情緒社會化過程和家庭情緒氛圍中區別 出觀察學習的效果是困難的,然而兒童透過家庭中的經驗學習情緒和情緒調整的 過程是明確的。 (二)父母有關情緒的訓練 僅管有許多文獻討論與社交情緒有關的雙親訓練,但這些文獻常是和情緒了 解有關,如家庭正向情緒表達、情緒揭露和被接受的情緒展現,而不是家庭如何 影響兒童情緒調整(Denham et al.,1997; Denham et al.,2003; Dunn & Brown, 1994)。Denham(1998)與 Eisenberg(1998)指出情緒訓練(Emotion-coaching)包括 了親職鼓勵、知覺控制情緒以及教導關於情緒調整之教導策略。 (三)家庭的情緒氛圍 Darling 與 Steinberg (1993)指出對兒童來說情緒氛圍是重要的,情緒氛圍 是兒童每日經驗到的情緒發展和情緒調整,反映在關係的品質,如依附關係、婚 姻關係和父母管教方式,及家庭成員正向和負向的情緒展現。影響情緒調整發展 的情緒環境包含四個內涵,分別是全面預測情緒穩定的環境、雙親的期待和成熟 的要求、家庭中正向情緒表達的程度、家庭中負向情緒表達的程度(Amanda et al.,2007)。以下將藉由雙親和孩子的依附關係、父母管教方式、家庭表達、情緒 表達和婚姻關係等因素說明影響情緒調整發展的四個內涵。 1. 雙親和孩子的依附關係:依附關係可預測情緒調整。一歲半時為安全依附之幼 兒可預測三歲的依附品質(Gilliom et al.,2002)。同樣的,五年級具有結構解決 35.

(49) 策略、成功的情緒調整概念與其安全依附有關(Contreras et al.,2000)。Main 與 Goldwyn(1984)指使用成人依附晤談(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分類青少年, 發現安全依附之青少年,與其雙親有較高的安全感、較高的情調整和較少焦慮及 敵視。 2. 父母管教方式:父母管教方式和兒童的情緒及社會發展有關(Baumrind,1971; Maccoby & Martin, 1983; Parke& Buriel,1998)。Kliewer、Fearnow 與 Miller (1996)指出父母管教兒童的反應型態,如同意、支持和同理,和兒童情緒調整 有關,如四、五年級兒童報告母親管教兒童之反應採同意者,與其樂觀反應和尋 找支持情緒調整策略有關。不佳的父母管教方式,如敵意、情緒控制、負向控制、 敏感度低,和兒童負向情緒調整有關,Morris, Silk 等人(2002)指出母親採用敵 意方式管教兒童,較少觀察到兒童的情緒調整,且試圖控制兒童的情緒。母親對 兒童情緒狀態低敏感度、低刺激及本身具有憂鬱症狀,在評估母子交互作業時, 可以預測兒童的情緒失調。 Morris 等人 (2007)指出父母管教方式和兒童情緒發展相關性的研究,乃假設 父母的負面性反應是情緒氛圍中重要的影響成份,因此,父母管教方式將影響兒 童情緒、情緒能力及情緒調整,但相關研究卻較少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了解父 母管教方式對青少年造成的影響。 3. 家庭表達:Morris 等人 (2007)指出家庭中情緒正向及負向表達的數量將影響兒 童的情緒調整,表達方式包含語言及非語言,家庭成員情緒自我表達形成家庭情 緒表達,現今相關研究較多關注雙親情緒表達,且假設雙親情緒表達與兒童社會 情緒發展有關,雙親正向情緒與兒童利社會行為、社會成就、情緒了解、正向情 緒及親子關係品質有正相關;而雙親負向情緒傾向於負面的發展(Cumberland-Li, Eisenberg, Champion, Gershoff, & Fabes,2003; Dunn & Brown,1994;Eisenberg, Gershoff, et al.,2001;Eisenberg et al.,2003;Halberstadt, Crisp, & Eaton, 36.

(50) 1999) 。相關家庭表達研究中,較少強調家庭表達與情緒調整間的關係,其中 Garner 與 Power(1996)指出兒童進行不如意作業時,父母婚姻關係為負向表達的兒童較 少表達負向情緒。 4. 情緒表達:Asarnow、Tompson、Hamilton、Goldstein 與 Guthne(1994)及 Asarnow、 Tompson、Woo 與 Cantwell(2001)指出家中高頻率指責的情緒表達與兒童及青少 年憂鬱症有關。然而目前尚未有相關研究探討混亂情緒調整乃經由雙親情緒表達 而影響兒童的適應(Morris et al.,2007)。 5. 婚姻關係:成人關係顯著影響家庭情緒氛圍,相關研究皆指出婚姻衝突與兒童 及青少年適應困難有關(Cummings & Davies,2002)。Lemerise 與 dodge(1993) 指出兒童及青少年曝露在生氣的環境下,即使並非主要當事人,在發展上將會有 社會及情緒問題的風險。情緒安全感可作為了解婚姻衝突和兒童適應間的調節變 項,其中重要因素即為情緒調整(Davies & Cummings,1998)。此外,不少研究 試圖解釋婚婚衝突/滿意和兒童情緒調整間的關係(Volling, McElwain & Miller, 2002; Shaw, Keenan, Vondra,Delliquadri & Giovannelli,1997; Schulz, Waldinger, Hauser& Allen,2005)。Volling 等人(20002)正向的婚姻關係與兒 童能調整與其手足的嫉妒情緒有關。Shaw 等人(1997)雙親衝突與兒童內化問題 和負向情緒能力有關,即兒童情緒適應困難被動的因婚姻間的不一致所影響。 Schulz 等人(2005)指出青少年有良好情緒調整能力,將隨著年紀表現出較少內 在對父母敵意且具備情緒獨立的能力。Morris 等人 (2007)指出研究者要解釋家庭 因素和兒童的情緒調整,需經由家庭系統的觀點,去了解婚姻關係、成人間互動 的衝突及情緒調整和對兒童的影響。 (四) 家庭成員特質:Bell 與 Calkins(2000)指出雙親和兒童各自特質在互 動時,會引起或激起對方特定行為,在了解家庭的情緒調整時,須考量雙親和兒 童的特質,以下分別說明雙親及兒童特質與情緒調整的關係。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 Children from this parenting style are more responsive, able to recover quickly from stress; they also have better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and self- control; they can notice

In addition , from the result of The Manpower Utilization Survey and Family Income and Expenditure Survey, this study has shown that the minimum wages hike has a greater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d investig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ynamic geometry software GeoGebra (GGB) into eleven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of geometric concep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in learning in inequalities with one unknown, as well as to collect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errors in problem solving..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Mainland Chian tourist as survey responden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ore expertise, shopping satisfaction and share of wallet.. The study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ciousness, Attitude, and the Related Behavior toward Energy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

From cupcakes to equations: The structure of discourse in a primary mathematics classroom. Project challenge: Identifying and developing talent in mathematics within low-in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