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家庭語言政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家庭語言政策

第一節 挽救語言流失理論

『挽救語言流失』理論(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 RLS)是Fishman(1991)

在深入研究世界各國語言發展後提出,此理論強調語言的復興應從家庭、社區逐 漸向外擴張,最後達到雙語的境界。不僅重視語言向下扎根的必要,且更具備多 元文化的教育觀。該理論將語言的流失程度區分為八種不同的程度,稱為「世代 失調分級表」(Graded Intergenerational Disruption Scale, GIDS),如表二-1。世 代失調分級表的作用,是讓我們可以檢視語言流失的情況,數字越大表示越嚴重。

表 二-1 世代分級表

1. 較高層次的教育、工作、大眾傳播媒体以及高層的政府運作;

2. 地方/地區性的大眾傳播媒体以及地方政府的民眾服務;

3. 包括本族群及其他族群的地方/地區性的工作場所;

4b. 部分的族群母語教育。課程設計及人事安排受其他族群的控制;

4a. 完全使用母語的學校。本族群對課程設計及人事安排有主導權;

II. 達到雙語社會(diglossia)之後再超越雙語的 RLS

5. 培養成年人及少年人讀寫能力的學校,並沒有取代義務教育;

6. 有世代相傳及人口集中的家戶/家庭/鄰里:母語傳承的基礎;

7. 社區裏還有老一輩使用本族語的文化交流;

8. 重建本族語,成年人再學習母語(將母語當作第二語言學習);

I.(意識啟發之後)欲達成雙語社會的 RLS 資料來源 Fishman(1991: 395)

如表一所示 RLS 要是達成雙語社會及超越雙語社會這二大部分。雙言現象

(diglossia)指涉語言在社會上的分工情形,高階與低階(強勢與弱勢)語言各 使用在特定的領域。高階語言使用在正式、公開的場合,而低階語言則使用於私 人、親密的場合。

表二為針對 RLS 的各程度提出相關復興對策。弱勢語言所處情境互有不同,

因此挽救語言流失之工作不應盲目實施,弱勢語言一開始至少應確保在私領域中 得到保存,再積極推動盡可能地運用在各個領域,不限於家庭及社區。挽救工作 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在於該語言使用網絡是否能盡其可能的擴大,使用範圍愈大 愈能促使更多人投入,而愈多人使用該語言,就愈能使之得以保存延用。

表 二-2 RLS 理論的各程度相關復興對策

第二節 家庭語言政策

家長未能將母語傳承給下一代是語言流失的主因一(Fishman, 1991; Romaine, 1989; 陳淑嬌,2003)。Fishman(1991)將家庭-鄰里-社區的強化視為整個追求 語言文化代代相傳的核心工作。過去傳統的語言政策研究傾向於關注宏觀的議 題,微觀的議題如語言互動模式及語言實踐未受到重視。

Cooper(1989)認為,不管是國家、教堂、學校或家庭都可以作為語言政策 的決策單位。母語的保存必須落實在家庭領域中,家長應當肩負起傳承母語的責 任,而實踐的方法便是「雙語政策」。家長的態度或意識形態將影響家庭語言政 策的結果,進而產生增益式或是削減式的雙語現象(張學謙,2011)。家庭語言 政策對語言保存或流失有關鍵性的影響力(Luykx, 2003:39)。

家庭語言政策最常為學者引用的理論就是 Spolsky(2004)在《語言政策》

這本書所提出的語言政策模式。Spolsky(2004)提出的語言政策模式包括三個 部分﹕語言實踐;語言信仰(語言意識形態);語言管理(語言規劃)。1

Curdt-Christiansen(2009)提出響家庭語言政策的多種因素及條件,包括社 會語言、社會文化、社會經濟以及社會政治面向。這些面向當中以政治、文化及 經濟因素為影響家庭語言政策的主要影響因素。Curdt-Christiansen(2009)對家 庭語言政策模式提出了修正,補充了宏觀以及微觀因素,如圖二。

1 Shohamy(2006﹕52)將之定義為﹕(1)語言實踐﹕集中於實際發生的語言實踐;(2)語言 信念(語言意識形態)﹕語言政策背後的語言意識形態;(3)語言管理(語言規劃)﹕操控或

家庭語言政策

圖 一 家庭語言政策模式

(Curdt-Christiansen, 2009: 355,轉引自張學謙,2012:16)

King et al.(2008)根據 Cooper(1989)的語言政策分類法,提出家庭語言 政策有三個領域:(1)地位規劃:決定在什麼場合、使用什麼語言和小孩溝通;

(2)文本規劃:什麼樣的讀寫活動;(3)學習規劃:如何以及何時進行正式或 非正式的語言教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