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實證結果分析

第一節 實證結果分析:全體樣本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實證結果分析

本章將闡述並討論台灣製造業對外投資廠商勞動生產力之決定因素,根 據上一章節之變數說明與模型設定,首先整理實證變數的基本統計量,第二 節再將相關統計資料以 Stata 軟體進行實證分析。第三節考量製造業規模大 小不一,若僅單純就整體製造業來探討分析勞動生產力決定因素似乎過於簡 化。Hsu and Chen(2000)於台灣製造業廠商勞動生產力決定因素研究中,

將廠商依員工人數多寡區分為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分別進行勞動生產力迴 歸估計比較。本節將依循上述研究,進行第二階段分析,將製造業依經濟部 公司規模定義,區分為200 人(含)以上大型企業及 200 人以下中小企業,同 樣採用第一階段變數進行實證分析,探討不同規模廠商,其勞動生產力決定 因素是否有所不同。

第一節 實證結果分析:全體樣本

第一階段樣本廠商共1770 家,各解釋變數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整理如下:

表 5-1 全體樣本敘述統計表

解釋變數 平均數 標準差 極大值 極小值 投資區位選擇(LOCAT) 0.088 0.283 1 0 盈餘運用方式(REVE) 0.564 0.496 1 0 對外投資經驗(TIME) 8.090 5.348 43 0 分工作業型態(SPEC) 0.803 0.398 1 0 廠商產業型態(STATE) 0.604 0.489 1 0 資本勞動比率(CAPI) 1.491 0.985 4.537 -1.398 技術密集度(RD) 1.175 0.983 4.085 -2.250 出口密集度(EXPO) 0.296 0.388 1 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階段主要探討台灣製造業對外投資廠商勞動生產力之決定因素,再進 行實證模型討論前,須避免解釋變數之間共線性問題。亦即在一般迴歸模型 中,解釋變數通常尋求與被解釋變數關連較大者,同時也可能導致選擇解釋 變數間存在高度的相關性,進而影響模型的解釋能力及實證結果。各項解釋 變數相關分析結果如表5-2 所示。

表 5-2 製造業各解釋變數間相關係數分析表

LOCAT REVE TIME SPEC STATE CAPI RD EXPO

LOCAT 1.000

REVE -0.026 1.000 TIME -0.009 0.132 1.000 SPEC 0.028 -0.072 -0.101 1.000

STATE 0.071 0.026 -0.143 0.008 1.000

CAPI 0.119 0.104 -0.085 -0.022 0.135 1.000

RD 0.271 0.022 -0.107 -0.042 0.195 0.442 1.000 EXPO -0.109 0.013 0.148 -0.033 -0.117 -0.154 -0.123 1.0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若相關係數介於正負 0.3 間稱為低度相關,介於正負 0.3~0.6 間為中度 相關,介於正負0.6~0.9 則為高度相關,正負 1 則為完全相關。

由相關係數矩陣資料顯示,「資本勞動比」與「技術密集度」變數間相 關係數為 0.442,具有中度的正相關。除了上述兩變數外,其餘解釋變數之 間的相關係數都低於 0.3。因此本文第一階段初期,除將上述八個變數納入 實證模型中,建立完整的模型分析後(模型 1),再先後刪除相關係數較高 之資本勞動比(模型 2)以及技術密集度(模型 3)等解釋變數,以檢視個 別模型分析後的結果。表5-3 為台灣製造業對外投資廠商勞動生產力決定因 素基本模型,採 OLS 迴歸模型之分析結果,以下將各解釋變數的實證結果 依第四章的分類依序論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時該區位的環境所孕育培養的國民質量也是影響廠商生產是否能有效率的 關鍵要素。例如五、六十年代台灣國民普遍受九年義務教育,加上相對便宜 的工資以及勤勞刻苦的本質,吸引不少外國廠商來台投資。因此國家的總體 環境,舉凡義務教育、生活水平、國際視野及創新風氣等,直接或間接影響,

進而潛移默化其國民素養,從而表現於勞動素質上。因此本研究欲以投資區 位的比較來檢視勞動素質對於勞動生產力的影響性。從表5-3 可知,本項變 數參數估計值為正,且通過 1%統計顯著水準檢定,表示選擇工業化國家進 行對外投資的廠商,其勞動生產力較選擇其他地區為高。實證結果與預期符 號相同,說明了投資區位選擇將為勞動生產力的決定因素,工業化國家普遍 教育程度高,也間接印證了陳金華(1990)的看法,勞動力的教育水準是決 定勞動生產力高低的一項重要因素。

2. 盈餘運用方式

企業對於人才培育以及教育訓練能否持續有效投資;公司福利政策以及 勞工待遇薪資是否能夠有效延攬人才,進而帶動企業員工整體水平的提升,

在於企業是否能夠重視本身人才栽培。決策者是否著重於人才養成、職場環 境的改善,能否將資源注入於人力素質提升等層面議題,盈餘運用是個重要 的觀察指標。從實證模型結果顯示,本項參數估計值為正,符合先前的預期,

顯示海外投資事業針對盈餘的增資或投資,對於勞動生產力有其正面影響,

但因未達統計顯著性,可能因問卷選項選擇有限,選項包含項目太廣,增資 或再投資等不一定反應於人力資源上,也造成統計結果未如預期。

3. 對外投資經驗

前一章節預期廠商對外投資經驗越豐富,對於勞動生產力的助益越大,

不僅反應於環境、法令的熟悉,同時廠商營運的穩定性對於員工定著率也有 幫助。從實證結果中參數估計值為負,與正向符號預期不同,亦不符蕭志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林裕淩(2001)研究結論,但統計值未通過顯著性檢定,推論早期對外投資 廠商主要為傳統勞力密集產業,為延續企業生命,既而對外尋求低成本之勞 力、原料等資源,與後期對外投資廠商所關注的市場、技術等高價值導向不 同,致對外投資經驗未能符合原來預期。

(二) 資本深化影響 1. 分工作業型態

企業藉由對外投資,將研發、財務等由台灣母公司負責,而生產則交由 海外工廠負責,配合海外勞工充沛,土地廣大,台灣母公司可以更專注於附 加價值較高的研發、財務等後勤活動,在外銷市場上發揮了互補作用。因而 產業垂直分工將對產業內進行調適,進而推動產業的升級。由實證結果的參 數估計值為正數,符合許多學者研究中都指出分工專業化將有效提升生產效 率進而帶動勞動生產力的上升,顯示垂直分工對於勞動生產力的影響將優於 水平分工。但因統計值未通過顯著性檢定,與詹立宇、陳志成、張明宗(2008)

的實證結果不同,表示未有足夠證據支持分工型態與勞動生產力存在正向關 係的影響。

2. 廠商產業型態

台灣經濟發展經歷多次轉型,經由生產要素由低生產力產業流入高生產 力產業,不同產業輪流在個別時代引領風騷,配合資源的重新配置,扮演帶 動經濟成長的角色,在這過程也可見到勞動生產力的提升。但隨著電腦化及 網路化時代的到來,個別廠商若自主升級意願增加,願意追求生產效率提 升,所謂夕陽工業則為過去名詞。由實證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參數估計值為正 數,符合原先預期方向,表示資本密集產業對於勞動生產力的正面影響大於 勞力密集產業,統計值通過顯著性檢定,表示廠商的生產型態對於勞動生產 力的提升,具有影響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資本勞動比率

資本勞動比率,亦稱為資本深化度。俗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本研究中針對資本勞動比對於勞動生產力的影響預期符號為正向,實證結果 顯示與最初設想相符,表示每位員工所持有之資本越多,對於勞動生產力的 正面助益越高。同時本項變數顯示資本勞動比率對於勞動生產力有顯著性影 響,因此可以得知對外投資廠商,其每單位勞動若能分配較高的資本,越能 利用設備以擴大產能,將是勞動生產力提升之決定因素。上述結果也呼應了 薛琦(1979)及陳中興(1985)所提出影響勞動生產力變動的主要因素為資 本勞動比。

(三) 總要素生產力 1. 技術密集度

研究與發展透過創新的引導、流程的改善以及效率的增進等一連串的過 程將對生產面產生正面效應,進而增加勞動生產力。因此在本研究中對於該 項變數的預期符號為正向。實證結果顯示參數估計值為正數,且通過 1%統 計顯著水準,表示每員工所分配的研發經費越多,有利於勞動生產力的提 升。此實證結果也支持陸民仁、李世榮、葉德昌(1985)所發現的影響勞動 生產力最大的因素為技術進步,透過研究發展推升技術的進步,進而產生外 溢效果,提高勞動生產力。

2. 出口密集度

台灣是海島國家,過去一直維持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模式,出口貿易對 於不少廠商的營運有著很大的影響,國際市場的競爭亦逼迫廠商擴大生產規 模,提高產品品質,壓低產銷成本,無形中也促使廠商尋求生產效率的提升,

以求取在國際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市場弱肉強食的競爭,環境適者生存的 法則,對於勞動生產力的提升是正面刺激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預期出口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重越高對於勞動生產力的影響為正向。由實證結果的估計係數為負,與原先 預期正向方向不符,且通過顯著性檢定,顯示出口比重較高的廠商,越不利 其勞動生產力。Hsu and Chen (2000)於 1991 年台灣製造業調查研究中指 出,出口密集度越高對於中小企業勞動生產力有提升影響,但對於大型企業 反而不利。推論因未區分企業規模,故實證結果與預期不同,待第二階段深 入分析。

二、模型2 之實證結果

本研究由表5-2 可得知「資本勞動比率」及「技術密集度」解釋變數間 有中度的相關性,為避免共線性問題造成解釋結果的扭曲,從模型1 中刪除

「資本勞動比率」變數,以建立並檢視模型2 估計結果,從解釋變數的三個 類別,將實證結果比較分述如下:

(一) 勞動素質提升

變數中,僅「投資區位選擇」維持與模型 1 的結果;「盈餘運用方式」

與「對外投資經驗」,實證結果則呈現顯著的效果。說明當排除「資本勞動 比率」,上述兩變數才會影響勞動生產力提升決策的重要決定因素。「盈餘運 用方式」仍傾向有利勞動生產力,表示企業獲利若未分配與股東,投資於企

與「對外投資經驗」,實證結果則呈現顯著的效果。說明當排除「資本勞動 比率」,上述兩變數才會影響勞動生產力提升決策的重要決定因素。「盈餘運 用方式」仍傾向有利勞動生產力,表示企業獲利若未分配與股東,投資於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