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對外投資理論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 對外投資定義與理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對外投資理論與文獻回顧

本章將針對對外投資與勞動生產力的定義與過去的文獻進行介紹與回 顧整理。第一節針對對外投資的定義作簡單介紹,其後收集相關理論文獻進 行討論;第二節則是敘述台灣勞動生產力的演進及勞動生產力相關實證文獻 探討。冀盼以此作為後續研究的基礎。

第一節 對外投資定義與理論

本節首先針對對外投資的定義作一介紹,並將過去對外投資相關文獻資 料與理論整理分析如下。

一、對外投資的定義 早期國外貿易憑藉著各國間比較利益互通有無,增進社會福利,但隨著

產業競爭日益激烈,及自由化、全球化等思想潮流推動,為了追求企業生命 的延續,及追求更高的利潤,企業逐漸將其時間及資源,投入於地主國,開 啟對外投資的濫觴。其目的在於開展新事業或是擴大原有海外事業,除了資 本要素的移入,另包含人力資本、生產技術及經營管理等有形、無形資源等。

在全球化的今天,對外投資日益受到重視,與國際貿易間關係也日趨密切。

對外投資依其行為可分為對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與對 外間接投資(foreign portfolio investment)兩種,前者係指一國廠商將其資 金、資源直接投資於國外事業,並實際從事生產營運;而後者則是將資金投 資於國外的資本市場,以獲取合理的資本報酬。另依經濟部2005 年公布「國 內投資或技術合作協助及輔導辦法」,對外投資係指我國公司或國民(1)持有 國外公司之股份或出資額,但不包括購買短期國外有價證券(2)在國外設立分 公司、獨資或合夥事業。本研究所稱之對外投資係指對外直接投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對外投資理論

茲將各學者提出之產業組織理論(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產品 生命循環理論(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內部化理論(Internalization Theory)、折衷理論(Eclectic Theory)、總體經濟方法(Macroeconomic Approach)等對外投資理論分析如下:

(一) 產業組織理論(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Hymer(1960)觀察美國廠商對外投資行為,認為一個對國外從事直接 投資的廠商,須擁有其他廠商所無法複製的專屬優勢,如:規模經濟、創新 技術、經營管理、知識專利等,相較其他廠商更有能力承擔海外投資所面臨 的不確定風險損失並獲取一定利潤。因該理論從不完全競爭市場的寡占結構 出發,探討對外投資如何受到廠商及產業特有因素影響,又稱為「寡占競爭 模型」。因專屬優勢多為無形資產,該理論亦稱為「無形資產說」。

(二) 產品生命循環理論(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產品循環理論由Vernon(1966)所提倡,其認為產品在市場上皆有明顯 的生命週期,分為新產品、成熟產品及標準化產品等三個階段;每階段不同 時期之產品適合在不同的地方生產。創新產品通常在擁有高所得及高技術的 國家,因產品的樣式及功能都未定型,初期價格昂貴,大多僅能為該國家市 場所接受消費。但當產品進入成熟市場後,生產技術的外溢,加上廠商為了 擴大市場占有率,降低成本並大量生產,此時產品就須在擁有量產條件的國 家生產。最後當產品進入標準期時,因產品功能與樣式皆已標準化,技術的 普及加上價格競爭激烈,則會選擇於低工資的國家生產。謝寬裕(1999)則 以描述性統計實證探討產品生命週期貿易理論在台灣產業發展的適用性,結 果發現台灣的定位正處於產品生命週期模型中間,雖缺乏產品創新的條件,

但由於其企業彈性及活力,擅長於產品循環初期自先進國家中引進創新產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並於國內生產,隨後隨產品標準化,在貿易接觸中輸出予發展中國家,藉由 其充沛的人力及便宜的土地壓低成本,逐步將標準化的創新產品外移。

(三) 內部化理論(Internalization Theory)

Buckley and Casson(1976)提出,該理論由減少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的觀點來解釋對外投資行為。認為多國籍公司就是一種跨國交易行為 的內部化,藉由直接對外投資行為建立自己的內部市場,以減少中間市場的 資訊不完全所導致的交易成本增加,進而獲取更大利潤。

(四) 折衷理論(Eclectic Theory)

Denning(1980)則是結合了產業組織理論、產品生命循環理論及內部 化理論,提出折衷理論。Denning認為廠商若同時具備廠商的所有權優勢

(ownership advantage)、地主國區位優勢(location advantage)及內部化優 勢(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等三種優勢,將促成對外投資行為的產生,與 前述理論不同,為一個整合性的對外投資理論。亦即解釋廠商如何基於所有 權優勢(財產權、無形資產及共同管理),配合地主國優越的區位優勢(豐 富的資源稟賦、充沛且低廉的勞工、優惠的投資條件等),再結合廠商內部 化優勢(如技術授權等降低交易成本方式),來進行對外投資行為及選擇投 資型態(如獨資、合資等)。

(五) 總體經濟方法(Macroeconomic Approach)

由Kojima(1978)與 Ozawa(1979)觀察日本廠商在 1960~1970 年代 的對外投資行為,強調總體環境的不利因素會促使國內競爭力不足的廠商

(如勞力密集產業)為尋求更低廉的生產成本而進行對外投資行為。與前述 理論不同的是,並非基於本身擁有的專屬優勢,而是由於總體經濟條件改 變,欲藉由國外相對有利的生產資源提高競爭力,以延續企業生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Chen and Ku(2000)則是進一步將對外投資型態分為「擴張型」對外 投資和「防禦型」對外投資兩種;前者為市場導向的投資,亦即較具主動性,

以搶占市場佔有率、追求先進技術及排除貿易障礙等為主,其產品生產以垂 直分工為主。而後者則是趨向資源導向,亦即因為大環境的不佳,轉而利用 地主國廉價的人力與土地等資源,來提高企業存續機會,其產品生產則以水 平分工為主。

綜觀上述文獻,廠商對外投資的動機取決於經營策略及生產特質等內在 因素,亦決定於地主國擁有的特殊資源與人力、技術等外在條件。了解廠商 對外投資的可能原因後,本研究將進一步探討廠商勞動生產力相關文獻及其 影響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