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對外投資理論與文獻回顧

第四節 勞動生產力理論及文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依據「OECD 生產力使用手冊(productivity manual)」,勞動生產力為每 一單位勞動投入所能創造的產出。勞動投入以人數或是工時衡量,產出則是 以產出總額或附加價值進行衡量。在國際間進行比較時多以附加價值衡量產 出,避免於總計(aggregation)時重複計算問題,因此均以每工時為勞動投 入單位。

為配合經濟建設及測量、分析勞動生產力變動等需要,主計處於1972 年起彙編生產力統計指標,目前計有產量勞動生產力(按月)、產值勞動生 產力(按季)及多因素生產力(Multifactor Productivity,簡稱 MFP)統計

(按年)等三項指標。產量勞動生產力以工業生產指數除以受雇者工時指數 計算而得;產值勞動生產力計算最初以「工業生產指數除以受雇者投入工時 指數」的方法,但為涵蓋全體產業與全體受雇者,自1986年起採用「國內生 產毛額與就業者投入工時」的觀念編制勞動生產力報表;而多因素生產力則 為總投入相對總產出之比率,可用以分析各類生產資源運用效率,有鑒於勞 動要素並非投入生產唯一資源,且不同生產要素之間存在某種程度的替代關 係,也說明其他因素的投入,如技術、勞動等,亦將提高勞動生產力既而增 加產出,因此因投入因素之不同,又分別編制多因素生產力及總要素生產 力,其中多因素生產力統計之投入因素,僅含勞動與資本兩項;而總要素生 產力統計之投入因素則除勞動、資本,另含有能源、原物料、企業服務等三 項,為其總投入。

第四節 勞動生產力理論及文獻

勞動力分析應用於總體與個體兩方面,前者主要為國家或產業的生產力 分析,探討如何提高國家或產業整體勞動生產力,以增加整體經濟成長。而 後者主要為個別廠商的生產力分析,主要為企管學者研究如何提高廠商員工 生產力,進而提高效率,增加產量。在勞動生產力文獻中,多數學者在探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影響勞動生產力的因素時,多以勞動素質與其他生產要素等特性加以解釋 之。由國內外蒐集勞動生產力變數的文章中可以發現,變數種類多樣且特性 不同,如技術進步、規模經濟、市場佔有率、研究與發展、教育程度、資源 配置效率、法律規範等(Dension,1967、1985; Kendrick and Grossman,1980),

從環境條件到個人能力等都會影響勞動生產力。因此不僅除了員工本身素 質,尚包含廠商自身條件以及投資總體環境,三個層面由裡到外影響勞動生 產力的變動,以下我們將以勞動素質、廠商條件及總體環境三個層面分類來 回顧整理過去關於勞動生產力文獻。

一、 勞動素質因素

勞動素質因素可分為勞動品質與勞動條件兩方面論述,以前者而言,過 去多位學者指出,透過勞動品質的改善將可以提升勞動生產力。但是提升勞 動品質因素甚多,包括員工教育程度、公司在職教育投入與支出、男女就業 人數比率、勞動力的年齡組成、服務年資以及友善職場營造、工作時數 等,

皆會影響勞動品質,既而牽動勞動生產力的變化。

吳惠林、藍科正(1995)曾以台灣 1979~1990 年資料,於研究中顯示台 灣地區就業者的教育程度和工作年資會改善勞動品質,進而帶動勞動生產 力。而陳金華(1990)研究亦指出,勞動者的年齡、平均教育程度均有助於 勞動品質的提高,既而提升勞動生產力;台灣過去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不僅普及教育,同時發展高等教育,提升勞動力普遍素質,對於提高勞動生 產力及改善產業結構頗有助益。劉泰英、徐樹滋(1980)認為影響個體生產 力的因素包含「勞工技術與經驗」、「管理體系」、「生產設備的壽命及維護情 形」、「品管和物料管理」、「勞動供給與受雇員工的流動性」、「資金的可獲取 性」、「新市場的開發」、「薪資水準」以及「生產規模和生產技術」等九項重 要因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就後者勞動條件來說,Oulton(1990)分析 1971~1986 年美國製造業勞 動生產力的變動,發現勞資關係的改善有助於提升生產力。Solow(1990)

的論點則是認為在社會規範下,工資水準會影響勞動生產力。李文福(1992)

探討台灣1978-1989 年製造業及其四個產業的勞動生產力變動成因時,獲得 結論為降低工時與生產力有顯著正相關。因此有形的勞動條件更易撥動員工 身心狀態,與勞動品質般與勞動生產力有著一道緊緊牽扯的引力。

除了勞動品質與勞動條件外,廠商採取的經營方式,如水平多角化或垂 直分工專業化模式,均會影響個體勞動生產力。詹立宇等(2008)以主計處 1991及1996年之「工商與服務業普查」原始資料,利用統計與迴歸模型,研 究台灣製造業的產業分工結構對於勞動生產力的影響。其結論指出產業垂直 分工程度對於產業勞動生產力具有正面的影響。而外包程度對於勞動生產力 卻有負面的顯著影響。專業分工可使員工於其領域中精益求精,長期經驗更 可增進其熟練度進而提升生產效率。高利潤產業勞動生產力因競爭較為激 烈,利潤受侵蝕也使得其勞動生產力顯著低於低利潤率產業。因此中間財投 入比例越高,代表廠商專業生產程度較高,勞動生產力也較外包廠商有正面 影響。

二、 廠商內在條件

經濟學生產函數中勞動與資本為兩大主角,資本重要性可見一般。薛琦

(1979)針對1974~1978年間台灣製造業勞動生產力的實證分析探討影響勞 動生產力的主要因素研究中,指出勞動生產力決定於三項因素,設備利用 度、資本勞動比以及資本生產力。林宗鈞(1985)以1962~1981年台灣各級 產業生產力的成長狀況,認為影響勞動生產力變動的主要因素為資本生產 力、資本勞動比與資本利用率。陳中興(1984)則藉由1968-1983年間台灣 工業部門勞動生產力的變動情況,認為影響工業部門勞動生產力變動的主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資本生產力及資本勞動比。張炳耀(1982)認為每單位勞動投入所使用的 資本數量增加會提升勞動生產力變動。陳金華(1990)研究台灣地區勞動生 產力與勞動力結構指出,影響台灣各級產業勞動生產力變動的因素為資本生 產力,資本深化度(資本勞動比)及資本設備利用度。國外學者Madden and Savage(1998)研究亦指出資本密集度會影響勞動生產力。Blomstrom etal.

(1996)以及Levin and Renelt(1992)認為固定投資為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

除了資本,研究發展在企業提升其競爭力是不可或缺的。陸民仁等

(1985)估算1961~1983年台灣各地區各級產業的勞動生產力,發現影響勞 動生產力最大的因素為技術進步。Yamada and Yamada(1991)對日本製造 業的勞動生產力分析的研究顯示,勞動生產力透過產品技術與生產過程技術 的改良增進,資本品質的改善貢獻最大,其中研究與發展亦頗為顯著。但 Oulton(1990)分析1971~1986年美國製造業勞動生產力的變動,提出不同 發現,認為新技術的投資改善生產力的功效並不顯著。

無論資本深化或是研究發展,需要持續的投資,而必須倚賴企業本身財 務狀況。劉泰英、徐樹滋(1980)曾指出資金的可獲取性影響勞動生產力。

而企業的規模大小仍是重要關鍵。規模越大,財務能力越健全,越有能力進 行資本設備的採購,以及研究發展的投資,加以人員專業化分工,更能進行 資本深化動作。詹立宇等(2008)研究台灣製造業的產業分工結構亦指出產 業規模對於產業勞動生產力具有正面的影響。同時若產業規模擴大,將產生 外部經濟,使勞動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劉泰英、徐樹滋(1980)也對生產規 模因素持同樣看法。

從上述文獻中可發現,影響勞動生產力提高的因素,除了勞動品質因素 之外,同時資本設備的投資運用,研發創造與技術引進以及企業規模、財務 狀況也都是不可忽視的議題。因此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如何深化資本扮演的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色,以及與其他生產要素相對運用程度,將關乎廠商勞動生產力的高低。台 灣經濟研究院曾於1999年,在白紙板產業調查報告書中指出,最近五年

(1994~1998年)造紙業勞動生產力指數呈現上升趨勢,由1994年的111.15 提高至1998年的140.76。勞動生產力之所以提高,主要因為廠商更新生產設 備,以自動化、電腦化生產之故。如何提升勞動生產力已漸為政府與民間企 業所重視,更是達成經濟成長、提高國民所得的途徑。

三、 總體外在環境

公共基礎設施與投資國家的總體環境息息相關,經濟成長的國家,其基 礎建設必然健全且發達。劉泰英、徐樹滋(1980)針對製造業時間數列資料 及廠商所做個案調查,以總體及個體之觀點分析影響台灣製造業勞動生產力 的主要因子,認為影響總體生產力的因素為「較高的教育背景」、「穩定的政 治環境」、「技術改良」、「勞動移至高生產力的部門」、「較高的儲蓄傾向」等 五項。其中以「勞動進退率」、「設備利用率」及「資本勞動比」最為重要。

吳家聲(1982)以台灣製造業生產力與工業部門生產力之實證研究中,認為 其一為純粹生產力效果,即各類別生產力的變動、其二則是結構性效果,為 勞動投入的相對比例;其三則是交互效果,即上述兩效果的交叉影響,將導 致製造業勞動生產力的變動。

對外投資影響產業升級進而帶動勞動生產力的成長,在林祖嘉、黃啟宏

(2006)於對外投資與勞動結構調整文章中利用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 1980-2002資料發現,台灣的就業結構往高級人力方向發展,因赴海外投資 將造成對國內技術員工需求的增加,但赴大陸投資卻是造成國內非技術員工

(2006)於對外投資與勞動結構調整文章中利用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 1980-2002資料發現,台灣的就業結構往高級人力方向發展,因赴海外投資 將造成對國內技術員工需求的增加,但赴大陸投資卻是造成國內非技術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