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初步實驗

本研究之初步實驗目的為探討青少年桌球正手發下旋球合適的練習次數與 學習天數,主要為試驗實驗工作的難易程度。以自我控制口語加影像回饋組進行 相關的實驗。研究者於100年8月23日至26日,實施桌球正手發下旋球練習量初步 實驗,藉此了解桌球教學過程中,實驗參加者需試作桌球正手發下旋球多少球即 可達到練習的高原期,以訂定每位實驗參加者練習的總次數,避免過多或不足的 練習,且有效地熟練發球技能。

本研究的初步實驗之實驗參加者為國中二、三年級男生,無桌球經驗且為右 慣用手者,隨機抽取4名,實施桌球正手發下旋球技能客觀性評量,採用彭鈺人 (1993) 體育測驗與測量(頁316-317)桌球發球測驗所編制的測驗方法(信度:r

= .78,效度:r = .98)。進行四天的動作練習,每天試作次數為90次,共計試作360

次。此外,本預測實驗透過攝影機將實驗參加者的動作型式與落點得分分別給予

第二節 實驗參加者

本研究以彰化縣某國中二、三年級男生為研究對象。參加者以自願方式參 加,在實驗進行前以「桌球認知技能調查表」(附錄三)來選取無桌球學習經驗 且為右慣用手的實驗參加者參與實驗。調查表由自願參與篩選的實驗參加者依據 事實情況填寫。由技能調查表的資料中選取符合本研究的實驗參加者,並請實驗 參加者簽署「實驗參加者須知及監護人同意書」(附錄四),將實驗參加者隨機 分配至自我控制口語加影像回饋組、非自我控制對照組兩組。

第三節 實驗設計

本研究將 32 名實驗參加者隨機分配至自我控制口語加影像回饋組、非自我 控制對照組,每組人數為 16 人。並比較兩組間在獲得期、10 分鐘的立即保留與 遷移測驗以及 3 天後的延遲保留與遷移測驗,是否在技能表現與學習上有差異。

實驗參加者在實驗前先進行 10 球不提供回饋的前測,前測結束後 3 分鐘,

研究者使用桌球正手發下旋球的教學影片(國立教育資料館,2007),對實驗參 加者進行 10 分鐘影片教學與說明。獲得期進行 3 天的動作練習,每天練習次數 為 100 次,共計試作 300 次。獲得期試作過程中研究者依照組別原則提供回饋。

各組提供回饋的原則如下:

一、自我控制口語加影像回饋組:每次試作結束後,由實驗參加者自行決定是否

需要回饋,若要求回饋,研究者立即播放正手發下旋球的影片給實驗參加者 觀看,並根據實驗參加者正手發下旋球當次最嚴重的錯誤動作型式,提供有 關動作型式之表現獲知給予實驗參加者,若拒絕回饋,5秒後則進行下一次 試作。

二、非自我控制對照組:本組無法自行要求回饋,其所接受的回饋與自我控制口 語加影像回饋組進行配對。此設計之用意是使兩組回饋頻率相等。若自我控 制口語加影像回饋組在第5、17、19次試作後要求研究者提供回饋,則在此 組也同樣在5、17、19次試作後提供與自我控制口語加影像回饋組同樣的回 饋,但口語回饋的給予是針對該實驗參加者當次最嚴重的錯誤動作型式來給 予。

獲得期試作結束後10分鐘,兩組各進行23球的立即保留與遷移測驗,試作過 程不提供任何回饋。相隔3天後,兩組再進行23球的延遲保留與遷移測驗,試作 過程也不提供回饋。本研究的變項如下:

(一)本研究自變項為自我控制回饋,分成自我控制口語加影像回饋組與非自我 控制對照組。

(二)本研究的依變項為桌球正手發下旋球的落點得分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