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學習理論與自我調節策略

本研究以 Bandura (1977) 的社會學習理論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該理論旨 在解釋社會情境中的學習,強調個體不必靠直接接觸經驗,只要透過觀察影像模 仿即可學習到新的動作或改變舊有的行為。社會情境和實驗室情境大不相同,個 體在社會情境中有無數的機會進行觀察模仿學習,從中學習到複雜的技能與能 力。從理論來看,觀察學習是一連串訊息處理活動的歷程,觀察者以視覺感官將 所觀看到的外在行為結構、社會環境事件和動作的相關訊息,經由訊息處理系統 轉換成符號記憶,以表徵 (representation) 的形式儲存在記憶痕跡中,作為提供往 後動作執行的指引及錯誤偵察和修正的標準 (Adams, 1971; Schmidt, 1975)。個體 藉由觀察模仿學習所獲得的技能行為或能力必須經過以下訊息處理的四個歷程:

(一)注意歷程

此歷程係指個體將觀看的注意力集中在示範者的動作行為特徵上,擷取關鍵 性的刺激線索。這個歷程對觀察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個體在觀察時注意力的焦

點及觀察的重點(行為特徵或動作要領),會影響觀察學習的效果及歷程;動作 技能的複雜性和呈現方式(示範者、影片教學)也會影響觀察學習的效果。

(二)保留歷程

簡單的說,個體所觀察到的動作特徵模式與外在環境訊息,透過形象

(imaginal) 以及言語 (verbal) 兩大表徵系統來進行編碼,經編碼後儲存於長期記 憶系統中。另外,Carroll 與 Bandura (1985) 認為動作預演和實際練習也會影響 保留歷程。動作預演指的是心智練習,運用大腦想像練習的情境與過程,沒有實 際的動作練習,而實際練習則是透過身體實際去操作。許多研究發現這些方式都 會影響保留歷程,對觀察學習的效果有助益 (Meaney, 1994; Weiss, Ebbeck, &

Rose, 1992)。

(三)動作複製歷程

動作複製是動作產生階段的重要歷程,將觀察所儲存在長期記憶中的動作表 徵經解碼後轉換成肢體動作。動作再生,很少在第一次就很完美,須經由回饋的 給予來逐漸修正動作增進動作複製的品質,使動作趨於完美。

(四)動機歷程

此歷程包含對個體的誘因、增強物及自我學習意願等因素。促使個體願意付 出時間及努力把學到的行為表現出來。

上述這四個歷程會影響觀察學習不同的動作技能層面。就注意和保留這兩個

歷程而言,個體注意力的焦點是否有擷取到關鍵性的訊息並將所觀察到的特徵訊 息儲存起來,以提供往後動作執行的指引及錯誤偵察和修正的標準,這些因素皆 會影響到動作技能的學習。認知心理學的論點認為,個體的行為是受到內在知覺 與反應的影響,並從環境中擷取相關訊息產生內在調整的歷程,因此,內在的自 我調整機制是獲取動作技能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在許多身體活動中,研究者經 常利用視覺或口語的策略來教導學習者如何執行動作,促進有效的動作表現及學 習 (Weiss, Ebbeck, & Rose, 1992; Gallagher & Thomas, 1984)。在動作技能學習 中,影響觀察學習的因素有示範者特質、工作項目的特性與觀察者的決定因素三 項 (Ferrari, 1996)。其中觀察者的決定因素,包含了自我調整學習。

近年來教育心理學以學習者主動參與學習並建構知識的教學型態,已逐漸取 代傳統指導者幫學習者決定練習的教學模式,自我調適學習策略可讓學生積極參 與學習過程並且給與學生選擇與控制的機會,例如關鍵訊息的保留、學習環境 等,以增加學生的學習效果 (Zimmerman, 1994)。自我調整學習策略是個體在環 境的訊息中,為了達成自我設定的目標,利用個體行為獲取相關訊息在內在動機 上、行為上、及策略上不斷調整自己的想法、行為並有效地促進學習的過程(程 炳林,2002;Zimmerman & Martinez-Pons, 1990)。自我調節的學習者利用自我監 控 (self-monitoring)、自我評估 (self-evaluation) 及自我反應 (self-reaction) 的調 整策略來促進學習 (Kanfer & Ackerman, 1989)。Chen 與 Singer (1992) 指出許多

高成就的運動員,大部分都懂得運用自我調節學習策略,在訓練過程中自我評 估、執行和監督自己,遇到挑戰時試圖達到最佳表現。Zimmerman 與

Martinez-Pons (1990) 認為自我調整學習的基本要素是由後設認知

(metacognition)、動機及行為三項要素所構成;後設認知:係指個體在不同階段 學習中,運用自我計畫、自我組織、自我教導、自我監督和自我評鑑等能力進而 調整改進自己的學習過程;內在動機:係指個體自發性、自願性能知覺本身的能 力及興趣;行為方面:係指個體在 環境中主動尋求相關訊息,自己選擇、建構 及建立完善的學習環境。Pintrich (2000) 與 Zimmerman (1990) 同樣指出自我調節 學習是個體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依靠教師、父母及其他指導者,當個體 設定目標後,將嘗試去監控、調整和控制他們的認知、動機及行為,努力獲取知 識及最佳的動作表現。Cleary 與 Zimmerman (2001) 以 30 位男性實驗參加者平 均年齡 16.1 歲參與以籃球投籃為動作表現的實驗工作,研究結果發現優秀運動選 手比一般運動員或初學者,更具有積極的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尤其在目標的設 定、自我控制的學習策略及自我效能的部份。另外,Kitsantas 與 Zimmerman (2002) 的研究,以自我調節的概念融入實際的排球高手發球技能中,發現優秀的選手比 一般運動員或初學者,在自我調整學習過程中有較佳的運動表現。

從以上對社會學習理論以及自我調節策略的闡釋,對於本研究中的動作觀察 學習有兩點啟示,第一是對於較為複雜的動作技能可透過觀察影像模仿策略促進

動作學習及表現;第二是觀察學習中的自我調節在動作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 角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