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示貝氏無望感量表之內涵具備反應無望感相關理論所主張之重要假設的可能 性。

反觀國內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許文耀與吳英璋(1996)以因素分析對貝 氏無望感量表取出兩個因素,分別命名為「對未來的正向觀」與「對未來的負向 觀」。此外,在許文耀、王德賢、陳喬琪與陳明輝(2006)針對 146 位自殺企圖 者的研究中,利用因素分析量表後的結果同樣取出兩個因素,且因素結構內容與 許文耀與吳英璋的研究結果是相同的。因此,國內研究資料也支持貝氏無望感量 表具備兩個因素的潛在結構,且此兩因素正可呼應前述相關理論認為無望感應包 含對未來正負向目標或期待的主張。

總體觀之,貝氏無望感量表因素個數的討論與探討,恰巧可以幫忙回應前述 文獻對正向與負向之期待內容間關係的兩種不同看法(單一概念或是兩種概念)。 因此本論文將再次對此量表進行因素分析,以確定量表內的因素結構:若無望感 量表內所陳述的正負向期待題目為無望感構念的一體之兩面,則單因素結構應具 較佳的模式適合度;但若無望感量表內所陳述的正負向期待題目代表兩種不同的 未來思考,則兩因素結構應具備較佳的模式適合度。

因此,本論文將沿用許文耀等人(2006)對原本量表計分的改良,採用 4 點量表以提高其信效度。再者,為求分析上的謹慎,本論文除了先利用探索性因 素分析以確認因素個數與結構外,亦再使用驗證性因素分析以檢核結果是否能呼 應之前分析出的因素個數與結構,並確認一因素或兩因素的模式何者具有較佳的 模式適合度。

第四節 對正負向未來思考理論的反思

壹、MacLeod 理論的限制

雖然 MacLeod 與 Byrne(1996)採用正負向未來思考的觀點取代無望感的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因此,本論文認為上述的兩點理論限制,除了可能是造成過去相關研究結果 不一致的主要原因之一外,也限縮相關研究結果在臨床理論上的拓展:因為若能 更清楚描述正負向未來思考間的互動方向以及此關係與憂鬱症狀間的關係,臨床 工作者在對憂鬱症進行預防或治療計畫時便能先處理較具關鍵的病理機制,以達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貳、正負向未來思考與憂鬱症狀間的四種假設性關係

有鑑於上述的限制,本研究將從正負向未來思考是獨立或相互影響的可能性 中,逐一討論兩者與憂鬱症狀間可能存在的四種假設模式。

四種假設性的互動模式 MacLeod 與 Byrne(1996)認為憂鬱因為包含較高 的負向情緒與較低的正向情緒的元素,應同時與負向事件之期待的增加、正向事 件之期待的減少有關,但因其理論中並無陳述正負向未來思考間互動的可能性,

故兩者與憂鬱症狀的關係應的模式一(圖一),意為正負向的未來思考是「各自」

與憂鬱症狀產生關聯。

但如同前節的論述,本論文認為 MacLeod 理論的主張過於簡化兩類未來思 考間的關係,因此提出描述兩者間與憂鬱症狀間的以下三種可能性模式(如圖二、

圖三與圖四):

模式二(圖二)顯示雖然正向未來思考可以負向預測憂鬱症狀,但負向未來 思考可能在其間扮演中介變項的角色,意為正向未來思考也可能是透過負向預測 負向未來思考,再進一步預測憂鬱症狀。此模式強調正向未來思考跟憂鬱症狀間 的負相關除了反映兩者間的關係之外,也跟正負向未來思考間的消長關係有關。

換言之,模式二表示正向未來思考對憂鬱症狀的影響力應有兩個途徑:一個是正 向未來思考本身對憂鬱症狀的預測力,其二是透過正向未來思考對負向未來思考 的負向預測力,進而可預測憂鬱症狀。

模式三(圖三)顯示雖然負向未來思考可以正向預測憂鬱症狀,但正向未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9 -

思考可能在其間扮演中介變項的角色,意為負向未來思考也可能是透過負向預測 正向未來思考,再進一步預測憂鬱症狀。此模式強調負向未來思考跟憂鬱症狀間 的正相關除了反映兩者間的關係之外,也跟正負向未來思考間的消長關係有關。

換言之,模式三表示負向未來思考對憂鬱症狀的影響力應有兩個途徑:一個是負 向未來思考本身對憂鬱症狀的預測力,其二是透過負向未來思考對正向未來思考 的負向預測力,進而可預測憂鬱症狀。

模式二和模式三雖然強調的重點不同,但其都假設正負向未來思考間的互動 間存在一種單向預測的關係。而模式四(圖四)則假設正負向未來思考除了各自 與憂鬱症狀會有關聯之外,兩者間存在著雙向的互動關係,而此互動關係也會與 憂鬱症狀有關。換言之,模式四主張模式二與模式三所假設的所有預測路徑都同 時存在。

因過去的相關理論與研究並未對無望感中正負向未來思考間的關係進行過 闡述,本論文應是第一篇對兩者關係進行探索性研究,故並未對上述的四個假設 模式有任何的預設立場,而將以中介變項的統計分析結果判斷何者為最佳模式,

以瞭解正負向未來思考影響憂鬱症狀的可能路徑與彼此間的關係。

另一方面,若模式一、二、三任一者為四者中的最佳模式,顯示不管正負向 未來思考對憂鬱症狀是獨立分別的產生影響力,或是一者為另一者與憂鬱症狀間 的中介變項,這些結果均反應出無望感量表所使用的正負向期待內容應為兩種構 念,支持以正負向未來思考取代單一無望感概念的主張。但若模式四為最佳模式,

顯示正負向未來思考的構念間彼此相關密切,較支持無望感量表所使用的正負向 期待內容可能均反映單一無望感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