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八節 小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群的創立與演變,發現客家人主要先以地籍性組織為社群組合的方式,而以客家 為名的公會,則大部分是在 1930 年代由胡文虎所倡建,但是,30 年代客家意識 的建立,未臻完滿,這可從戰後成立的地籍會館遠超過客屬公會看出端倪。而東 南亞客家社群內部充滿對立、矛盾、分化,受到客家運動的影響,而從「返鄉溯 源」尋求客家認同而消弭對立;安文同時也指出海外客家社群熱衷客家祖地文化 的認同,還有來自於遭受他族壓迫的外在因素,故柔佛客家社群呈現多重和帶有 想像文化認同意識。84

蕭揚基認為:「成員資格是一個社會認同或心理認同的問題,必須通過既是 個人的也是社會的過程來創立並維持。……認同是歸屬感建立的過程,本質上是 自我的探究與詮釋,主體依靠思維和感情能力,不斷從事『認同』的活動。但是,

在多元的社會裡,個體的認同經常因生活經濟的積累而改變,而使社會成員彼此 認同趨於分殊。」。因此認同會因個人經驗及環境情境的不同,而會有個人觀點 和社會觀點所產生的認定,不再是依據血緣、種族、語言、地域、宗教等原生的 因素來決定。共同體成員的認同是來自於公共生活中是否有可以分享的言行;若 沒有,則公共生活便對彼此不具意義。全球化提供人類個人和團體認同的選擇機 會,以至於個人或團體身分處於流動的狀態。85

第八節 小結

本論文嘗試從河婆人在移民馬來西亞的歷史過程中,探討究竟有哪些原因 在左右著河婆人的族群認同及國家認同,也期盼了解華人在馬來西亞的生存策

84安煥然 2009〈馬來西亞柔佛客家人的移殖及其族群認同探析〉,《臺灣東南亞學刊》,2009 年,

6 卷 1 期,頁 81-108。

85蕭揚基 2009〈公民身分與認同〉,《通識教育學報》,2009 年 11 月,第四期,頁 91-10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略以及地方社會的控制和變遷,對相對少數的河婆人,轉變成足以與其他地緣和 方言社團相埒的地位,起了哪些關鍵的作用;而河婆人又如何適時地掌握契機,

從邊緣群體走向核心,成為關鍵少數的異例?故本論文從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擷 取其論述的核心,以作為本論文鋪陳時的理論依據。

本章第一節將華人移民的研究文獻回顧,對於華人移民東南亞的歷史背景、

所面臨的困境及機會,以及不同祖籍地人群之間的關係作了概要的簡介,將有助 於本論文的展開;第二節主要把華人在移民前期,秘密會黨在東南亞華人社會中 所扮演的角色,及華人會黨領袖透過秘密會黨掌控了海外華人社會的事實,另外 殖民政府給予華人會黨領袖以各種特權,直到殖民政府設立護衛司取代秘密會 黨在馬來亞的管理土著及華人社會秩序的中間人為止;第三節華人社團相關研 究文獻回顧,讓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中,地緣性社團在移民初 期發揮扶助、調解與保護的功能使新移民可以順利適應異鄉環境,在宗親人數增 多的情況下,自然凝聚而創立血緣性社團,使華人社會能更為穩定發展,商會地 出現則是跨地緣和血緣的華人組織,可以比較有效地解決華人共同的利益及矛 盾衝突,並代表華人向殖民政府爭取權益,從華人社團的發展興衰過程可以觀察 到各群體之間的勢力消長以及社會變遷狀況;第四節馬來西亞共黨和華人新村 的文獻回顧,提供了馬來西亞華人在馬來西亞建國過程中的貢獻及戰後的遭遇,

並從華人新村的創立及後來因都市化,反而走出悲情世界成為城市新興的社群 的研究成果,對於河婆人因何由邊陲群體成為高能見度提供了線索;第五節全球 化研究回顧,讓我們了解全球化帶來的各個面向的影響,也為本論文的研究對象

─河婆人,為何成為能見度高的人群且躋身華人社群的核心的原因作了佐證依據;

第六節關於集體記憶的文獻回顧,讓本論文以飲食、宗教信仰及慶典儀式論證河 婆人的凝聚及族群認同時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基礎;第七節族群認同的理論回顧,

則將各家理論及其論述重點一一說明,為本論文論證河婆人的族群認同提供堅 實的理論基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