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馬來西亞共黨與華人新村研究回顧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馬來西亞共黨與華人新村研究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斷限,是因為本論文不是移民史研究,而且研究對象大多是近代,也就是 19 世 紀中期開始的契約華工及其後裔,回顧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以掌握華人移民的 背景及移民特色,有助於了解研究對象在華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第二節南 洋華人秘密會黨研究回顧;本節將重心放在華人社會的秘密會黨,長期在華人社 會裡扮演英國殖民政府的統治中間人的角色,以及秘密會黨首領支配及穩定分 歧的方言群,是華人社會從殖民統治過渡到現代社會的重要關係人。第三節馬來 西亞華人社團研究回顧;從華人義山組織到善會以至於地緣性社團的出現,都是 為了解決同鄉在馬來西亞所遭遇到的難題,以至於華人社團因現代社會型態的 改變,而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以及全球化浪潮之下華人社團因應之道的探討。

第四節馬來西亞共黨與華人新村研究回顧;主要是將馬來亞共產黨從日據時期 與英國殖民政府合作抗日,到戰後卻因英殖民政府推動馬來聯合邦政策,與馬來 亞共產黨的訴求衝突,馬共決定以武裝奪取政權,乃激發英國殖民政府將僻居森 林邊緣及偏僻鄉村的墾拓者,遷移到新村集中監管,而這看似不利於華人的措施 卻反而成為河婆人脫離邊緣身分的契機。第五節全球化研究的回顧;探討全球化 對華人社會的影響,因為全球化已經滲透到每個角落,每個行業,不但造成資本 主義深化現象,也促使社會文化及價值觀的趨同化現象,華人社團受到衝擊的應 變策略。第六節集體記憶文獻回顧;回顧前輩學者對集體記憶的闡釋,以及集體 記憶對人群凝聚及族群認同所起的作用;集體記憶透過不同的載體來延續及強 化個體的記憶,河婆人主要以神明信仰和飲食作為集體記憶,特別是三山國王祖 廟在河婆的獨佔性和擂茶飲食的特殊性,最能凸顯河婆人的特色,也增強河婆人 對祖籍地的集體記憶,以及河婆人的認同感。第七節族群認同研究回顧;族群研 究向來熱門,本研究因涉及到河婆人的自我認同,所以本節回顧了相關的族群認 同理論及實際的操作現象。

第三章東南亞華人移民與河婆移民背景,共分三節。第一節近代華人移民南 洋的背景與原因,主要從四個面向敘述:一、近代閩粵耕地與人口比率失衡;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政治與戰亂因素;三、經濟壓力;四、西方勞動市場的需求。第二節移民初期的 華人社會,分三個子題:一、男女人口比例失衡;二、社會流動的關鍵;三、華 人社會具協力性;第三節 河婆人在移民墾拓過程中的角色,分兩個子題:一、

河婆人初登場及角色;二、近現代河婆人在馬來亞的蹤影。

第四章河婆人的集體記憶;共分五節:安排如下:第一節集體記憶的意涵與 載體;第二節擂茶與河婆人;第三節神明信仰與河婆人。分四個子題為:一、祖 先崇拜,二、伯公信仰,三、三山國王信仰與河婆人,四、小結錯誤! 尚未定義 書籤。

第五章馬來西亞地緣性社團,共分兩節,安排如下:第一節海外華人社團的 緣起與功能;第二節義山組織;第三節馬來西亞華人秘密會黨;第四節馬來西亞 華人地緣性社團;第五節全球化下的馬來西亞華人社團;第六節小結。

第六章崛起中的馬來西亞河婆人,共分六節如下:第一節河婆人的腳蹤;第 二節河婆意識的覺醒;第三節河婆人中間性格的突破;第四節華人新村對河婆人 的意義,分兩子題論述:一、華人新村與河婆人,二、華人新村的變化;第五節 河婆同鄉會的茁壯,分三個子題:一、新馬河婆人的串聯,二、河聯大會的召開,

三、河婆同鄉會興辦企業;第六節全球化下的河婆人,以三個子題討論:一、尋 根與認同,二、馬來西亞河婆聯合總會成立及功能,三、走向世界的河婆人。

第七章結論。一、華人移民背景對建構華人社會的影響,二、華人地緣性社 團對華人社會的影響,三、馬來西亞河婆人的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四、河婆同 鄉會對河婆人的意義,五、河婆意識覺醒及中間性格突破的意義,六、華人新村 對河婆人崛起的影響性,七、河婆邊緣身份翻轉的操作,八、走向世界大舞台的 河婆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研究河婆人在南洋的種種活動,必須從近代華人移民史切入,否則難以掌握 其脈絡。華人自 1840 年之後開始大量移居南洋,同一時期避走南洋的秘密會黨 成員也在其中,故有相當一段時間,華人社會是在秘密會黨的操控下運作的;華 人移民身處異鄉,為了能互相扶持照應,乃組成了以祖籍地為名的地緣性社團和 各類業緣性組織,平日社會活動幾乎都在同鄉團體或商業團體的安排和庇護之 下進行。對於多神信仰的華人而言,各種的神明信仰也都隨著移民腳步而移殖到 新的土地上繼續庇佑著信眾,而信仰的追求也成了移民凝聚的媒介,飲食習慣與 習俗的堅持,則成為不同祖籍地華人在異鄉另類的認同符碼。

河婆人在華人移民史上從來就不是主角,也正因為這種邊緣的身分和處境,

反更襯托出河婆人在華人移民社會裡的特殊性。譬如:英殖民政府在二戰後為防 堵共產勢力擴張,施行“ Briggs Plan ”將居住在森林裡、森林邊緣、偏僻鄉間 以墾拓、種植、打石、採礦維生的人,全部強制遷移到都市邊緣及工業區附近的

「新村」居住,而其中就有許多是河婆人,尤其錫礦業發達的霹靂州和雪蘭莪州 的新村河婆人比例更高,而砂拉越州古晉的新生、來拓、大富三個新村更是以河 婆人為主。多年後,新村反因為鄰近都市的地利之便而繁榮,河婆人也走出務農、

採礦、做雜工的宿命,成為現代化城市居民的一份子,而這種身分的轉換,恰恰 與全球化接軌,而讓河婆人能從邊緣群體成為能見度高且在地方社會產生一定 的影響力的人群。

本章將回顧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以釐清近代華人移民南洋的歷史脈絡、秘 密會黨對初期移民社會之影響與控制力、宗教信仰在華人移民中所扮演的角色 及其功能、華人同鄉會和商會組織如何成為華人生活及社會活動的支柱、華人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村的設置原因及河婆人在這場非志願的歷史變遷中帶來的改變等,另從族群理 論、集體記憶及認同理論之回顧,並從河婆人飲食習慣及習俗的傳承不墜來印證 相關理論。

第一節 近代華人移民南洋史研究回顧

近代華人大量移民南洋始自鴉片戰爭之後,主要的原因來自內部的推力以 及外部的拉力。內部推力是從明朝中葉以降人口增長以致土地承載力嚴重不足。

據學者研究,道光 20 年 ( 1840 ) 廣東的人均耕地只有 1.3 畝;光緒 13 年 ( 1887 ) 福建人均耕地只有 0.54 畝。14潮州到了民國二十年代人均耕地僅有 0.6 畝,遠低 於生存所需的 4 畝地,15加上太平天國運動帶來的社會動盪及經濟的停滯,迫於 生計的無著,紛紛苦尋出路。而在同一時期,西方世界因為工業革命後,對於人 力的需求大增,且黑奴買賣停止,故轉而向東方尋求填補人力的空缺,中國華南 地區生活在底層的鄉村農民便在這股潮流下,搭上了苦力貿易 ( coolie trade ) 16 的移民之航,最後落腳在南洋。由於南洋在 16 世紀以後一直是西方海權國家的 殖民地,為了殖民統治的必要以及歐洲人對東方的好奇,因此,對殖民地進行了 相關的調查與記錄,這些檔案與著作為我們了解那個時代華人的活動提供相當 豐富的參考價值。

關於華人拓殖南洋的研究有劉繼宣及束世澂於 1935 年合著的《中華民族拓 殖南洋史》,劉氏在本書前半部把南洋與中國相關的史料均一一臚列,讓後繼者

14孫謙 1995〈清代海外移民的結構與成因〉,《南洋問題研究》,1995 年第 3 期,頁 12。

15李道緝 2001《清末民初潮州人移殖暹羅之研究》,頁 24-27。

16 Coolie 一字原出塔米爾 ( Tamil )語 kuli 本為雇傭者之意,轉而為中國勞動者之名稱。見李長 傅 1937《中國殖民史》,上海:商務印書館,頁 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能迅速了解兩者發展關係的歷史脈絡,後半部則敘述了西方在航海時代開始殖 民南洋以及工業革命後即黑奴買賣終止後,勞動力不足之下轉而向日愈積弱的 中國輸入勞工以及華人移民在南洋各地的發展狀況。17

李長傅在 1937 年所著《中國殖民史》中將閩粵移民南洋的地理因素歸納為:

相隔往返頗便、鄉土觀念薄弱,故富於遠遊之心、與海相習,視海洋為坦途。另 又從國家內亂及政治犯而移民南洋的有四次:唐代黃巢之亂為華人大規模移民 南洋之始、蒙古入侵中國,宋遺民避走南洋、滿州入主中國,明遺臣及明代海盜 之避走南洋、太平天國黨徒於敗後以及民國初年至抗戰期間,華人移民南洋者頗 眾。但是,李氏認為閩粵人選擇移民南洋的最主要因素是: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 發達所造成的吸引力加上移民原鄉之生業無著所產生的推力所致。本書亦對中 國秘密會黨在南洋的發展與影響略有描述。18

王賡武所著的《南洋華人簡史》是一部概論式的著作,依年代先後順序及某 段時期的特殊背景,分成緒言及早期的南洋華人、十五至十七世紀的南洋華人、

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的南洋華人、1785-1842 年的南洋華人、1842-1911 年的南 洋華人、二十世紀:1911-1941 年的南洋華人及結論:1941 年以後的情節等章節

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的南洋華人、1785-1842 年的南洋華人、1842-1911 年的南 洋華人、二十世紀:1911-1941 年的南洋華人及結論:1941 年以後的情節等章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