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臺灣的客家人因為客語腔調的不同,被概分為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 安等五大類,其中以四縣腔和海陸腔佔絕對多數,故其他三種腔調常常不在一般 人認知中,至於河婆腔則更是少之又少,其不被認識與重視,實屬必然。筆者於 2005 年在印尼西加里曼丹省的山口洋 ( Singkawan ) 聽到一位張姓報導人提到:

「山口洋的客家話,其實就是河婆話。」;另一位黃姓報導人又說:「大部分的山 口洋人是『河婆人』」;1這是筆者首次聽到河婆人這個名詞。後來因為擔任客家 電視臺紀錄片評審,其中一部紀錄片的內容竟然談的是戰後移民臺灣的河婆人,

在臺灣延續原鄉民俗「竹竿炮」的介紹,於是引發了筆者對河婆人的好奇。

後來筆者撰寫了《被遺忘的外省客家移民──戰後河婆客的集體記憶與認同 之分析》的碩士論文。2該論文是臺灣第一次以學術規格,探討河婆人移民臺灣 及適應在地的生活、文化的過程;觀察河婆人如何以獨特的擂茶飲食習慣與透過 三山國王信仰舉辦王爺出巡時,點燃極具特色的竹竿炮的儀式,來凝聚散居各地 河婆人的情感,並強化河婆人祖籍地的集體記憶,而此集體記憶在河婆人兼具客

1藍清水 2011《被遺忘的外省客家移民──戰後河婆客的集體記憶與認同之分析》,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頁 1。

2藍清水 2011〈被遺忘的外省客家移民─戰後河婆客的集體記憶與認同探討〉,國立中央大學客家 政治經濟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4張肯堂 1976《河婆風土誌》、張肯堂 2001《河婆鄉土情》,Kualumpur:作者自印;張肯堂 2004

《河婆文史拾萃》、張肯堂 2008《風雨九十年:一個馬來西亞河婆老人滄桑錄》,張肯堂 2009《紹 業樓詩稿》,Kualumpur:智慧城有限公司;張肯堂 2012《皓首情懷話故鄉》,Kualumpur:作者 自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處在華人社會的邊緣。但是,1958年3月2日第一個河婆同鄉會在霹靂州怡保成立 開始,河婆人便逐漸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活動中露臉,1969年首都吉隆坡河婆 同鄉會成立,1977柔佛河婆同鄉會成立,1978年砂拉越和美里河婆同鄉會成立,

1978年且同時成立由5個同鄉會聯合組織的河聯大會,至此在東、西馬來西亞都 有河婆同鄉會設立。此後在河聯大會的積極運作下,登上華人社團舞台,許多河 婆人因此恢復了族群自信,而在東馬來西亞砂拉越洲 ( Sarawak ) 的古晉省 ( Kuching ) 和美里省 ( Meri ) 河婆人更呈現出社會主流的樣貌;在其他如首府 吉隆坡 ( Kualumpur )、霹靂州 ( Perak State )、柔佛州 ( Johor State )……等設有 河婆同鄉會或互助會的華人社會,河婆人雖不見得如古晉和美里那樣主流,至少 其他方言群不會視河婆人如無物。因此筆者不禁要問,是那些因素促使河婆人在 近幾十年內從邊緣地位翻轉過來的?

南洋華人地緣性社團是依據清代的行政區域為組成的原則,如潮州公會是 以府為單位所組成的,嘉應同鄉會則以州為單位;大埔、詔安同鄉會是以縣為組 成單位;惠東安同鄉會則是由廣東省惠州縣、東莞縣、新安縣三個縣合組而成;

增龍同鄉會是由廣東省增城縣和龍川縣合組的;以上這些同鄉會是基於相同的 鄉貫而結合的團體,是屬於祖籍地的認同,雖然地緣性社團是以祖籍地行政區劃 為原則組成的,屬於地理概念下的集合體,然而由於華南方言複雜,經常同一地 緣性社團也會是講相同方言的人所組成的方言社群。但是,客家族群是以語言和 文化作為認同基礎,所以客家社團經常以跨越地域的方式組成,各地的客屬公會 便是跨越地域的社團組織。

河婆舊屬潮州府揭陽縣轄下的一個以獅頭約、象門約、南山約、員埔約、馬 路約、龍潭約等六約為範圍。以鄉貫而言,河婆人若想參加同鄉團體理應加入潮 州公會;以民系而言,河婆人講的是河婆腔的客家話,是客家族群的一支,也可 以選擇參加客屬公會。但是,筆者卻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發現有 19 個 以河婆為名的同鄉會、互助會、福利會等地緣性社團存在。河婆的行政層級既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是縣,也不是州,更不是府,人數又少,卻成立 19 個同鄉會,這在全球的華人 同鄉社團中是罕見的例子。是甚麼動機促使河婆人不選擇加入有百年以上歷史,

且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潮州公會,而自立門戶?社團的運 作,既要有人又要有錢;河婆人大部分是勞動階層,既沒錢,人又少,有甚麼條 件可以成立 19 個同鄉團體,而又在甚麼狀況下能正常運作且延續下來?

回顧,河婆同鄉會漫長的發展過程,可說是既艱辛卻又充滿邊緣群體試圖擠 進主流社群的企圖心。從 1958 年創立第一個河婆同鄉會開始到 1980 年代河婆 同鄉會紛紛成立的這段時間,恰逢馬來西亞經濟繁榮且是冷戰結束,全球貿易興 盛與國際交流頻繁的年代,這些外在的環境的變化,是否影響了原來僻居鄉間以 農、工、礦等勞動維生的河婆人,轉而從事其他行業,而因此獲得新的發展機會,

進而創造了成立同鄉會的契機?

又英國殖民時期為了阻絕馬共的後勤支援,“ Briggs Plan ”採用堅壁清野 的,將 50 餘萬居住在森林邊緣及偏僻鄉間的墾耕者 ( squatter ),限期強迫遷居 於都市郊區或工業區附近的新村以便就近監管;由於經濟發展,因此城市範圍逐 漸擴大,許多河婆人居住的華人新村,因此被納入都市的範圍,而獲得更多的資 源與發展機會,這是否也成為河婆人逐漸從邊緣群體融進主流社會的因素?以 筆者的田野調查訪談所獲得的資訊及觀察得來的印象,輔以文獻所呈現的論證,

以上這些現象其實都存在着關聯性。

由於馬來西亞河婆人自始即屬人少勢弱的邊緣群體,其對華人社會的影響 性甚微,以致常為主流華人社會所忽略,也就很難進入研究者的視野。本研究的 動機便是想了解馬來西亞河婆人的移民歷程,飲食與信仰的保存狀況,更想解開 何以河婆人可以從邊緣群體躋身主流社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試圖透過文獻的爬梳、民俗鄉例、民間文書、碑刻實物與訪談與參與 觀察的方式,從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背景與歷程中,了解初代華人移民在異邦面 對惡劣的自然與工作環境所遭遇的困難和克服方式;如何既保留華人傳統習俗 與信仰,又能入境隨俗地將異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當中?如何在異邦建立自主的 華人社會?華人社團,特別是地緣性社團在華人社會中的發揮了何種功能?然 後觀察河婆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而馬來西亞河婆人因人數少、社經地位低,

而長期處於華人社會邊緣地位,他們又是如何能不被其他方言群的人所同化,且 在華人社團中獨樹一幟?

人類的眾多習慣中,飲食和信仰向來是最不容易改變的。飲食甚至於被冠上 國家、地方或族群稱謂,如法國料理、和式料理、湖南菜、四川菜、廣東飲茶、

客家菜……等,所以本研究想了解馬來西亞的河婆人在飲食習慣和神明信仰是 否在異邦繼續維持?集體記憶在馬來西亞河婆人的飲食和信仰是否起了作用?

產生哪些關鍵性的影響?筆者首先將在本研究中透過馬來西亞河婆人特有的吃 擂茶的飲食習慣與崇拜三山國王的神明信仰,求證集體記憶對河婆人的凝聚力 及認同是否有強化作用,同時探討吃擂茶這項獨特的飲食習慣與三山國王祖廟 座落在河婆的獨佔性,是否對河婆人心中存有特殊的意義及其影響?

二戰結束後英國殖民政府實施 “ Briggs Plan ”在馬來西亞全境建設了 500 個左右在礦區、工業區附近和城市邊緣的「新村」,來安置居住在森林邊緣 和偏僻鄉村的墾耕者 ( squatter ) ,意圖以此阻絕馬共的後援及情報來源,俾馬 共不戰自滅。在被強迫遷居的 50 萬華人中,河婆人佔了相當的比例。因此,筆 者想探討,散居的墾耕者被強迫集體居住在新村,生活作息受到嚴格的監控,這 種作息地改變和新村的地理位置,對生活於其中的馬來西亞河婆人造成哪類的 影響?對於河婆人逐漸從邊緣向主流靠攏起了那些作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大凡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有關鍵的人或觸媒。馬來西亞的河婆人,跟其他 的華人移民的背景與遭遇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對於人數佔多數的福建幫、廣東幫、

潮州幫、客家幫、海南幫而言,在華人社會中有一定的舞台,也有扮演一定的角 色。但是,對於既不願投靠潮州幫,也不以屬客家幫而滿足的河婆人而言,卻成 立了河婆同鄉會來凝聚鄉親感情,並認為不如此,則難以存在。所以,本研究想 了解:是甚麼人,在甚麼機緣之下催生了河婆同鄉會?這位催生者為何產生如此 強烈的河婆同鄉意識,並進而突破弱勢群體,常採取的依附、退讓或者中立的自 保策略?而河婆意識的覺醒和自保策略的突破,對馬來西亞河婆人的意義及影 響又是如何?

海外華人社團均印有會刊,除了報導會員動態,也會有重大事件的紀錄刊載 其上,是作為了解該組織過往的歷史及重大決策及事件脈絡的路徑之一。馬來西 亞各州河婆同鄉會也發行有會刊、特刊及河婆人自印的著作,所以透過查閱這類 刊物,以及廣泛的訪談。河婆人如何一步一步地從沒有自信,不敢表露身分到透 過河婆同鄉會凝聚同鄉,強化同鄉信心;乃至於透過河聯總會的成立,讓全馬來

海外華人社團均印有會刊,除了報導會員動態,也會有重大事件的紀錄刊載 其上,是作為了解該組織過往的歷史及重大決策及事件脈絡的路徑之一。馬來西 亞各州河婆同鄉會也發行有會刊、特刊及河婆人自印的著作,所以透過查閱這類 刊物,以及廣泛的訪談。河婆人如何一步一步地從沒有自信,不敢表露身分到透 過河婆同鄉會凝聚同鄉,強化同鄉信心;乃至於透過河聯總會的成立,讓全馬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