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對象、名詞定義、寫作體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方法、對象、名詞定義、寫作體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大凡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有關鍵的人或觸媒。馬來西亞的河婆人,跟其他 的華人移民的背景與遭遇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對於人數佔多數的福建幫、廣東幫、

潮州幫、客家幫、海南幫而言,在華人社會中有一定的舞台,也有扮演一定的角 色。但是,對於既不願投靠潮州幫,也不以屬客家幫而滿足的河婆人而言,卻成 立了河婆同鄉會來凝聚鄉親感情,並認為不如此,則難以存在。所以,本研究想 了解:是甚麼人,在甚麼機緣之下催生了河婆同鄉會?這位催生者為何產生如此 強烈的河婆同鄉意識,並進而突破弱勢群體,常採取的依附、退讓或者中立的自 保策略?而河婆意識的覺醒和自保策略的突破,對馬來西亞河婆人的意義及影 響又是如何?

海外華人社團均印有會刊,除了報導會員動態,也會有重大事件的紀錄刊載 其上,是作為了解該組織過往的歷史及重大決策及事件脈絡的路徑之一。馬來西 亞各州河婆同鄉會也發行有會刊、特刊及河婆人自印的著作,所以透過查閱這類 刊物,以及廣泛的訪談。河婆人如何一步一步地從沒有自信,不敢表露身分到透 過河婆同鄉會凝聚同鄉,強化同鄉信心;乃至於透過河聯總會的成立,讓全馬來 西亞的河婆人步調一致地以振興河婆人的社會地位,及謀求河婆人福利為共同 目標。最後本研究期望能掌握河婆人透過哪種策略、那些形式、哪類活動來翻轉 弱勢的社會地位,逐漸躋身華人主流社會,並登上世界華人舞臺?

第二節 研究方法、對象、名詞定義、寫作體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深度訪談法、焦點團體訪談法、參與觀察法等研究方 法為主,並佐以民俗鄉例、民間契約、碑刻實物等可供本研究參考與應用者,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以交叉比對,務使本研究之推論獲得充分證據之支持。茲將所使用之研究方法分 述於下:

(一) 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亦稱文獻分析法,屬於事後回溯的研究方法。使用本研究方法,

是拿既有的資料作為論證的參考,可以減省大量自己實驗的時間與精力,但也有 其不足之處,譬如,不知資料是否正確,或者單一資料作為論證依據,恐嫌薄弱,

所以,舉凡以文字呈現的資料,如歷史文獻、官方檔案、報紙、雜誌、期刊、古 文書、碑刻、民間契約、族譜、私人書信或文集等,均在蒐集之列,選取其中與 研究相關的部分加以客觀的分析後,取其合適者予以採用。9

筆者在進行本研究之前,即依此方法,將撰寫論文可能引用的文獻,分為:

海外華人移民史、海外華人社團研究、華人秘密會黨、宗教及神明信仰、馬來亞 共產黨、華人新村、集體記憶與認同、飲食文化、華商網絡、全球化等主題。利 用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政大圖書館、臺灣大學、師範大學、清華大學、交 通大學、中央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及電子資料庫,詳細閱讀前人的論述,並從參考 書目中以滾雪球的方式參閱更多相關論述,將前人的研究成果經過交叉比對後,

擷取符合本研究所需的論述觀點,作為撰寫本論文論證的依據。

另於田野調查時獲得馬來西亞各河婆同鄉會贈送《河婆之聲》1-11 期、《砂 朥越河婆同鄉會慶祝十五周年會慶暨敬老晚宴特刊》、《第六屆河聯大會紀念特 刊》、《砂朥越河婆同鄉會成立紀念特刊》、《砂拉越河婆同鄉會青年團廿五周年紀 念特刊》、《砂朥越河婆同鄉會慶祝成立十週年紀念特刊 1978-1988》、《新加坡河 婆集團成立十五周年紀念特刊》、《新加坡河婆集團成立三十周年紀念特刊》、《砂 朥越河婆同鄉會主辦河婆之夜紀念特刊》、《吉隆坡紀雪蘭莪河婆同鄉會第 12 期

9節錄自楊國樞等編 2002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十三版,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 有限公司,頁 293-3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會訊》、《美里河婆同鄉會廿五周年會慶暨敬老聯歡會紀念特刊》、《吉隆坡河婆同 鄉會三十五周年紀念特刊 1969-2004》、《河婆同鄉會紀念特刊》、《首屆世界河婆 同鄉聯誼大會特刊》、《第二屆世界河婆同鄉聯誼大會紀念特刊》、《馬來西亞河婆 同鄉聯合總會第十二屆代表大會、砂拉越河婆同鄉會慶祝廿五周年紀念特刊》、

《吉隆坡河婆同鄉會第三十週年紀念、河聯總會第九屆暨籌募大專貸學金特刊》、

《第三屆河聯大會、吉隆坡河婆同鄉會第十四週年會慶紀念特刊》、《吉隆坡和平 俱樂部大廈落成開幕暨 67 周年紀念》、《柔佛江加埔來三山國王廟六十八周年紀 念特刊》、《三山國王廟八十週年紀念特刊江加埔來圖片集》、《蔡氏族譜》、《房氏 族譜》、《李氏族譜》、《南華上沙莊氏族譜》、《桑梓根緣》……等,在本研究中都 成為重要參考資料。

(二) 深度訪談法

最近幾十年歷史學界強調以全歷史 ( Total History ) 的觀點來研究歷史,因 此社會文化史也就成為歷史研究的重要領域。由於庶民的活動不見得都有完整 的文字記錄下來;因此,用深度訪談法可以補文字的不足。深度訪談法最常被人 類學家採用,因為人類學最初是以無文字的原始部落的人類活動為研究對象,所 以必須使用深度訪談方式,以了解所觀察到的現象的意義。

本研究方法是以訪談來了解與研究相關的人、事、物以及其行為及態度,交 談的內容帶有目的性,其方式有「結構型」和「無結構型」兩種。結構型訪問又 叫做標準化訪問、導向型訪問或控制型訪問。這種方法是把問題標準化,受訪人 都回答同一結構的問題。無結構型訪問法是由訪員和受訪者就問題自由交談,受 訪人可以隨己意表達意見。這種方法對於重建某些制度或社會文化特質很有效,

但是對於驗證理論而言較不適合,因為不容易控制研究方向。10

10節錄自楊國樞等編 2002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十三版,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 有限公司,頁 619-6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本研究筆者除了爬梳文獻之外,也到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臺灣等地進 行田野調查。透過美里河婆同鄉會溫素華主席的引介,委請古晉國際時報李福安 總編輯,以及河婆旅臺張氏宗親會張武炮總幹事介紹古晉黃俊康伉儷,吉隆坡則 由張容源協助安排報導人逐一進行深度訪談,期間也有由報導人引介其他報導 人接受訪問,訪談的對象有河婆人以及其他方言群的人,目的是廣泛蒐集資料,

以便交叉比對,降低訛誤。

(二) 焦點團體訪談法

焦點團體訪談起源於社會學的群體訪談和歷史學的口述史研究。其作法是 將一群具有同類社會身分的人聚集在一起,請他們就每類主題,個人的觀點與影 響進行討論。通過觀察不同參與者對同一主題的討論,以獲得個別訪談所不能得 到的視角和觀點,以及參與者互相糾正及人際間的互動信息。11

本研究雖以深度訪談法為主,由於本方法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與人力。所以 筆者若遇到報導人邀請出席會議或聚會,若獲得主辦人之同意,亦會即席進行焦 點團體訪談,以同時取得不同的訪談內容,或對同一問題每個人的觀點。

(四) 參與觀察法

參與觀察法是人類學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因為用訪談法是靠受訪 人以回憶方式,報導過去發生過的事,容易因受訪人的失憶、個人的不察、價值 判斷的影響或者刻意地迴避核心問題等,而使報導內容不夠完善或有謬誤,甚或 某些受訪對象無法以言語完整表述,則參與觀察法便能補其不足。觀察法讓研究 者可以當場觀察到所發生的現象和行為,譬如受訪者某個表情或小動作,可能對 於受訪內容有另一層的解釋意義。12

筆者在田野調查期間,除了每天進行訪談,也考察寺廟、義山、宗祠、鄉會

11陳向明 2004 《值得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頁 211。

12楊國樞等編 2002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十三版,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 司,頁 619-6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館等;若同鄉會召開會議也會受邀列席,更隨著第二屆世界河婆同鄉會主辦會長 溫素華到美里、吉隆坡、霹靂河婆同鄉會、斗華新村、巴占新村、拱橋新村、豬 毛新村、雙溪古月、美羅等河婆同鄉互助會,竹東、高雄、屏東長治等地拜訪,

並參與其說明會議;其餘時間均隨著報導人活動,近距離觀察報導人及其親友的 生活作息,以補深度訪談可能因記憶錯誤或部分失憶所造成的缺憾。

筆者分別於 2005 年 12 月 10-17 日,13及 2012 年 8 月 18-31 日,2012 年 10 月 7-17 日及 2013 年 1 月 12 日至 2 月 5 日前往西馬來西亞的雪蘭莪州 ( Selangor ) 吉隆坡 ( Kuala Lumpur )、霹靂州怡保 ( Perak Ipoh )、麻六甲 ( Malacca )、柔佛 州新山 ( Johor Bahru ) 及東馬來西亞砂拉越州 ( Sarawark ) 的古晉 ( Kuching )、

美 里 ( Meri ) , 以 及 印 尼 西 加 里 曼 丹 省 ( West Kalimantan ) 的 山 口 洋 ( Singkawang ) 等河婆人較集中的地方,進行田野調查期間,跟隨河婆鄉親在家 戶之間穿梭訪談,並隨著他們的作息,進行了生活場域、風俗習慣、宗教信仰、

社團參與、經濟活動等較為細微的觀察紀錄。

本研究用內容分析法大量爬梳相關的論著,以便充分掌握前人相關研究成 果,作為論文寫作及對話的基礎之外,為了印證既有文獻的真確性以及弭補其不 足之處,也進行了深度訪談、焦點團體訪談法及參與觀察法,以挖掘藏在馬來西 亞華人社會,尤其是河婆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祭典、儀式、信仰、民俗、碑刻、

民間文書以及傳說等等,可以讓缺乏完整檔案紀錄的各種民間活動,能獲得更有 力的佐證,而更堅實本研究的論證依據。

13此次田野調查同行的有楊聰榮教授及輔仁大學研究生梁心俞,但,筆者所採集之採訪資料及錄 音檔均遺失殆盡,僅剩下部分照片檔。筆者雖保有部份訪談記憶,已不足為憑,故,本研究未使

13此次田野調查同行的有楊聰榮教授及輔仁大學研究生梁心俞,但,筆者所採集之採訪資料及錄 音檔均遺失殆盡,僅剩下部分照片檔。筆者雖保有部份訪談記憶,已不足為憑,故,本研究未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