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馬來西亞的河婆人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馬來西亞的河婆人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班 博士學位論文. ‧. ‧ 國. 學. 政 治 大 馬來西亞的河婆人 立 Hopo People in Malaysia. n. er. io. sit. y. Nat. al. i n U. Ch. v. e n g c欽 h i 清 教授 指導教授:彭. 楊 聰 榮 教授 研 究. 中. 華. 民. 國. 生:藍. 一. O. 清. 六. 水. 年. 八. 月.

(2) 摘要 馬來西亞的河婆人約有 15 人萬左右,佔 664 萬華人的 2.3%,人口數既 少,經濟實力亦遠不如其他華人,無論從人數或經濟實力都處在邊緣。而河婆 人以籍貫分,隸屬潮州府揭陽. 縣,若用語言分類則屬客家,故可以參加潮州. 會館,也可以加入客屬公會。然而河婆人卻在 1958 年成立第一個河婆同鄉會, 也因此漸漸受到當地社會的注目,進而成為一顆閃耀的新星。 河婆人的崛起,是因為河婆意識的覺醒,認為團結才得以圖存;再者,是. 政 治 大 被同化的命運,也沒有堅持中間性格而被邊緣化;三是華人新村的建立,讓僻 立 突破族群中間性格。既沒有因為人少及社經地位弱勢而向強勢群體傾斜,避免. 居森林邊緣、礦區、偏僻鄉村的河婆人,有機會改變墾耕者身分,且因搭上國. ‧ 國. 學. 家經濟發展列車,走出封閉的新村,進入都市工作,改善了家庭經濟,改變了. ‧. 觀念;部分新村並因地處城市邊緣的位置優勢,而被納入都市發展計劃中;經. y. Nat. 濟發展讓河婆人有更多機會就學,教育程度的提高,讓河婆人的社會階層更有. al. er. io. sit. 向上流動的機會。. v. n. 河婆人透過同鄉會的成立,彰顯河婆人的主體性,而社經地位高的河婆鄉. Ch. engchi. i n U. 賢奔波全馬,籌組各地同鄉會,讓想像的共同體成為實體的社團,並集資成立 河婆實業公司和河婆控股公司,雖功虧一簣,卻有效地團結了全馬來西亞的河 婆人,且將河婆人從邊緣推向檯面。河婆同鄉會聯合總會的成立則象徵著河婆 人的團結,2010 年及 2012 年舉辦的全世界河婆同鄉會,則讓河婆從一個小區 域的群體,走向世界,在全球華人同鄉會中佔了一席之地。 關鍵字:河婆、客家、馬來西亞、華人新村、集體記憶、地緣性社團.

(3) Abstract There are about 15 million Hopo people in Malaysia, accounting for 2.3% of 6.64 million Chinese. Comparatively, the population is small and the economic strength is far less than other Chinese. Belonging to Jieyang County of Chaozhou Prefecture, Hopo people can be members of Chaozhou Association or Hakka Association. However, they decided in 1958 to organize the first Hopo Association, which did their best to get separate themselves from the marginal groups, and has since then played an influential part in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Malaysia. Hopo people have got recognition for three reasons: first, because of the awakening of their self-identity. Hopo people realized that they could not survive without holding together; second, because they are no longer fence-sitters, neither assimilated to the strong groups nor marginalized; third, because of the completion of.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Chinese New Village. Hopo people, who lived in the edge of forests and mines, finally became squatters and jumped on the train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y moved out from closed villages into Chinese New Village where they found jobs and improved their family economy. Some of their original villages, where were on the edge of urban area, were included 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plan, thus, they had more opportunities for better education and got higher social status.. sit. y. Nat. n. al. er. io. Hopo people highlighted their subjectivity through the Hopo Association. Those people with high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traveled all over Malaysia and organized more Hopo Associations, turned their idea into the reality. They collected funds and ran Hopo Industrial Company and Hopo Holding Company. Though both companies didn’t succeed eventually, Hopo people were able to become united in whole Malaysia. In 2010 and 2012, they held a meeting of The World Hopo Community Convention, which made Hopo Association from a small local society to a worldwide one. And since then, Hopo Association has a place in the global Chinese community.. Ch. engchi. i n U. v. Keywords : Hopo, Hakka, Malaysia, Chinese New Village, collective memory, geographical community.

(4)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一、研究動機 ........................................................................................................ 1 二、研究目的 ........................................................................................................ 6 第二節. 研究方法、對象、名詞定義、寫作體例 ............................................ 7. 一、研究方法 ........................................................................................................ 7. 政 治 大 三、名詞定義 ...................................................................................................... 13 立 二、研究對象 ...................................................................................................... 12. ‧ 國. 第三節. 學. 四、寫作體例 ...................................................................................................... 14 論文章節安排 ...................................................................................... 14.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17. y. Nat. 第二節. 南洋華人秘密會黨研究回顧 .............................................................. 21. er. sit. 近代華人移民南洋史研究回顧 .......................................................... 18. io. 第一節. al. 第四節. 馬來西亞共黨與華人新村研究回顧 .................................................. 27. 第五節. 全球化研究的回顧 .............................................................................. 30. 第六節. 集體記憶文獻回顧 .............................................................................. 33. 第七節. 族群認同文獻回顧 .............................................................................. 35. 第八節. 小結 ...................................................................................................... 40. n. 第三節. v i n Ch 馬來西亞華人社團研究回顧 23 e n g.............................................................. chi U. 第三章 東南亞華人與河婆人移民背景 ............................................................... 43 第一節. 近代華人移民南洋的背景與原因 ...................................................... 43 1.

(5) 一、近代閩粵耕地與人口比率失衡 .................................................................. 44 二、政治與戰亂因素 .......................................................................................... 46 三、經濟壓力 ...................................................................................................... 48 四、西方勞動市場的需求 .................................................................................. 50 第二節. 移民初期的華人社會 .......................................................................... 53. 一、男女人口比例失衡 ...................................................................................... 53 二、社會流動的關鍵 .......................................................................................... 58 三、華人社會具協力性 ...................................................................................... 61 第三節. 河婆人在移墾過程中的角色 .............................................................. 64. 政 治 大. 一、河婆人初登場及角色 .................................................................................. 68 二、近現代河婆人在馬來西亞的蹤跡 .............................................................. 78. 立. 第四章 河婆人的集體記憶 ................................................................................... 85. ‧ 國. 學. 集體記憶的意涵與載體 ...................................................................... 85. 第二節. 擂茶與河婆人 ...................................................................................... 88. 第三節. 神明信仰與河婆人 .............................................................................. 98. ‧. 第一節. sit. y. Nat. er. io. 一、祖先崇拜 ...................................................................................................... 99. al. v i n C h............................................................................ 三、三山國王信仰與河婆人 130 engchi U 四、小結 ............................................................................................................ 136 n. 二、伯公信仰 .................................................................................................... 106. 第五章 馬來西亞地緣性社團 ............................................................................. 141 第一節. 海外華人社團的緣起與功能 ............................................................ 141. 第二節. 義山組織 ............................................................................................ 144. 第三節. 馬來西亞華人秘密會黨 .................................................................... 147. 第四節. 馬來西亞華人地緣性社團 ................................................................ 155. 第五節. 全球化下的馬來西亞華人社團 ........................................................ 162. 第六節. 小結 .................................................................................................... 165. 第六章 崛起中的馬來西亞河婆人 ..................................................................... 167 2.

(6) 第一節. 河婆人的腳蹤 .................................................................................... 167. 第二節. 河婆意識的覺醒 .............................................................................. 179. 第三節. 河婆人中間性格的突破 .................................................................... 182. 第四節. 華人新村對河婆人的意義 ................................................................ 187. 一、華人新村與河婆人 .................................................................................... 198 二、華人新村的變化 ........................................................................................ 201 第五節. 河婆同鄉會的茁壯 ............................................................................ 209. 一、馬來西亞河婆人的串聯 ............................................................................ 209. 政 治 大. 二、河聯大會的召開 ........................................................................................ 217 三、河婆同鄉會興辦企業 ................................................................................ 218. 立. 全球化下的河婆人 ............................................................................ 225. 學. ‧ 國. 第六節. 一、尋根與認同 ................................................................................................ 226 二、馬來西亞河婆聯合總會成立及功能 ........................................................ 230. ‧. 三、走向世界的河婆人 .................................................................................... 232. y. Nat. io. sit. 第七章 結論 ......................................................................................................... 237. n. al. er. 一、華人移民背景對建構華人社會的影響 .................................................... 238. i n U. v. 二、華人地緣性社團對華人社會的影響 ........................................................ 241. Ch. engchi. 三、馬來西亞河婆人的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 ................................................ 243 四、河婆同鄉會對河婆人的意義 .................................................................... 245 五、河婆意識覺醒及中間性格突破的意義 .................................................... 246 六、華人新村對河婆人崛起的影響性 ............................................................ 247 七、河婆邊緣身份轉化的操作 ........................................................................ 248 八、走向世界大舞台的河婆人 ........................................................................ 249 參考書目………………………………………………………………………..251 附錄一:訪談大綱…………………………………………………………....275 附錄二:報導人、祖籍、居住地及受訪時間地點簡表…………………....277 3.

(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n U. v.

(8) 表 目 次 表 3-1 粵東閩南十個華僑社區 1935-1936 年的人口與耕地……………………..45 表 3-2 南洋遷民離國的主因……………………………………………………......49 表 3-3 新加坡 1824-1911 各年度男女人口統計及比例……………………….......56 表 3-4 大伯公會具有實際且積極功能的幫規……………………………………...63 表 6-1 各時期華僑人數表…………………………………………………………170 表 6-2 馬來亞 1931-1941 年間中國移民……….………….……………………...172. 治 政 表 6-3 馬來亞聯合邦 1947-1957 華人移民統計表(以千人計)………..…………173 大 立. 表 6-4 新加坡 1947-1957 年人口增加統計表……..……………………..……….174. ‧ 國. 學. 表 6-5 馬來聯合邦:1947 年及 1957 年各幫華僑人數統計………..……...……...174. ‧. 表 6-6 海峽殖民地主要方言群的職業分布…………………….…...……………175. sit. y. Nat. 表 6-7 1970 年砂拉越人口調查華族方言人口數統計表…………..…..………...177. io. al. er. 表 6-8 1911-1957 年華人的主要職業…..….…………….………….….…………178. v. n. 表 6-9 馬來亞 1947 年各地華人人口統計………….....…..……...….…………....201. Ch. engchi. i n U. 表 6-10 馬來亞 ( 含新加坡 ) 1921、1931、1947 年華人人口統計.....…...…... 202 表 6-11 1959-1960 年河婆同鄉會第一屆職員……………………………………214 表 6-12 吉隆坡河婆同鄉會第一屆 ( 19768-1969 ) 理事會職員表……………..215 表 6-13 雪隆河婆同鄉會第 20 屆的理事會名表………………………………….215 表 6-14 柔佛河婆同鄉會第一屆理事會職員名單………………………………..217 表 6-15 砂朥越河婆同鄉會第一屆執委會名單…………………………………. .217 表 6-16 美里河婆同鄉會第一屆理事會職員名單………………………………. .218. 1.

(9) 表 6-17 河婆同鄉會籌辦四大企業董事表……………………………………….. 226 表 6-18 馬來西亞河婆同鄉會聯合總會會員一覽表……………………………..22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 i n U. v.

(10) 圖 目 次. 圖 3-1 河婆六約相關位置圖…………………………………..………….……….65 圖 3-2 廣東省揭西縣行政圖………………………………..………….………….66 圖 3-3 揭西縣閩客式地名分佈圖……………………………..………….………..67 圖 3-4 砂朥越與西婆羅洲邊界圖……………………………..………….…………69. 政 治 大 圖 3-5 1876 年石隆門的巴剎………………………………………….……….……70 立. ‧ 國. 學. 圖 3-6 1825 年三條溝公司與大港公司勢力範圍圖………………….……….…….71 圖 3-7 1830-1857 年十二公司構想圖…………………………….………………...72. ‧. sit. y. Nat. 圖 3-8 起義前劉善邦與王甲商量大計構想圖…….…………………….………...72. n. al. er. io. 圖 3-9 未經證實的蘭芳公司辦公室……………………………………...……..... 74. i n U. v. 圖 3-10 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坤甸淡水港蘭芳公館………………………...……..... 75. Ch. engchi. 圖 3-11 蘭芳公館門額………………………...……..... ……………………………75 圖 3-12 立於同治丁卯年 ( 1867 ) 的旗竿夾…...……..... ………………………. 76 圖 3-13 蘭芳公館大廳樣貌…………………...……..... ………………………….. 76 圖 3-14 羅芳伯之墓…………………...……..... ………………………………….. 76 圖 3-15 羅公史略碑刻…………………...……..... ………………………………... 76 圖 3-16 蘭芳共和國極盛時期疆域圖…...……..... ……………………………….. 77 圖 4-1 新加坡河婆人吃的擂茶…….……………………………………...……..... 92 1.

(11) 圖 4-2 古晉市場內的擂茶攤…….……………………………………...………..... 98 圖 4-3 美里河婆美食中心賣的菜粄…….…………………………….……..….....98 圖 4-4 五方五土龍神、唐番地主財神…….…………………………….….….....103 圖 4-5 美里義塚亭…….…………………………….…....................….……….....103 圖 4-6 吉隆坡陳氏書院.…………………………….…....................….………......104 圖 4-7 柔佛古來蔡氏濟陽堂…………………………….…....................….………105. 政 治 大 圖 4-9 高雄市美濃區龍肚庄里社真官…………….……................….…………..108 立. 圖 4-8 出席焦點團體訪談的蔡氏宗親………………….…....................….………105. ‧ 國. 學. 圖 4-10 廣東開平社稷之神…….…………………….……................….………...109. ‧. 圖 4-11 桃園市平鎮區老街溪葉屋竹林三粒石伯公….……................….………..113. sit. y. Nat. 圖 4-12 新竹新埔吳濁流故居前磚砌小祠…….………………………...................... 113. er. io. 圖 4-13 桃園市平鎮區新富里祠廟式伯公….………………………..................... 113. al. n. v i n 圖 4-14 屏東內埔土塚式福德正神…..……………….…….........................……..114 Ch engchi U 圖 4-15 桃園市龍潭區忠義廟內之社神……………….…….........................……115 圖 4-16 石隆門新堯灣土地公畫像的后土………………………………………..115 圖 4-17 新埔義民廟總塚的后土.…………….…….....................................……...115 圖 4-18 桃園市平鎮區中豐路原新光紡織場內之地基主...........................…….116 圖 4-19 拱橋新村民宅前供奉的拿督公…………………………………………..118 圖 4-20 拱橋新村村口的拿督公廟….…….....................................….……….......118. 2.

(12) 圖 4-21 棕梠園裡供奉的拿督公…….…….....................................….……….......119 圖 4-22 拱橋新村村民家門口供奉的天官賜福...............................….……….......119 圖 4-23 石隆門水口伯公舊貌………….…….....................................….…………120 圖 4-24 水口伯公重建動土告示牌…….…….....................................….…………121 圖 4-25 水口伯公暫厝在棚裡…….…….....................................….………………121 圖 4-26 露天擺置的神明牌位…….…….....................................….………………121. 政 治 大 圖 4-28 古晉壽山亭.…….…….........................................….………………….......123 立 圖 4-27 暫棲於棚內的拿督公…….…….....................................….………………121. ‧ 國. 學. 圖 4-29 古晉壽山亭福德正神.…….…….........................................….…….…......123. ‧. 圖 4-30 美里大伯公.…….….…......................................….…..……………….......124. sit. y. Nat. 圖 4-31 美里大伯公廟.…….……..................................................….…………......124. er. io. 圖 4-32 屏東市林仔內三山古廟…..................................................….…………....135. al. n. v i n 圖 4-33 石隆門三山國王廟…..................................................….…………..........135 Ch engchi U 圖 4-34 古晉七哩三山亭國王廟…..................................................….…………..135 圖 4-35 雙溪古月三山古廟…..................................................….…………..........135 圖 4-36 士乃三山古廟…..................................................….…………..................135 圖 4-37 江加埔來三山國王廟…..................................................….…………......135 圖 4-38 巴也光明新村三山古廟…..................................................….…………..136 圖 4-39 蕉賴三山國王廟…..................................................….…………..............136. 3.

(13) 圖 4-40 增江霖田古廟…..................................................….…………..................136 圖5-1古晉客屬墓園………………………………………………………………..145 圖6-1霹靂州拱橋新村……………………………………………………………..200 圖6-2霹靂河婆同鄉會館…………………………………………………………...210 圖 6-3 吉隆坡河婆同鄉會大廈…………………………………………………….212 圖 6-4 柔佛州河婆同鄉會大廈……………………………………………………212 圖 6-5 砂拉越河婆同鄉會…………………………………………………………214. 政 治 大 圖 6-6 美里河婆同鄉會………………………………………………………….....214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n U. v.

(14)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政 治 大 臺灣的客家人因為客語腔調的不同,被概分為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 立. 安等五大類,其中以四縣腔和海陸腔佔絕對多數,故其他三種腔調常常不在一般. ‧ 國. 學. 人認知中,至於河婆腔則更是少之又少,其不被認識與重視,實屬必然。筆者於. ‧. 2005 年在印尼西加里曼丹省的山口洋 ( Singkawan ) 聽到一位張姓報導人提到:. y. Nat. 「山口洋的客家話,其實就是河婆話。」 ;另一位黃姓報導人又說: 「大部分的山. er. io. sit. 口洋人是『河婆人』」;1這是筆者首次聽到河婆人這個名詞。後來因為擔任客家 電視臺紀錄片評審,其中一部紀錄片的內容竟然談的是戰後移民臺灣的河婆人,. al. n. v i n 在臺灣延續原鄉民俗「竹竿炮」的介紹,於是引發了筆者對河婆人的好奇。 Ch engchi U. 後來筆者撰寫了《被遺忘的外省客家移民──戰後河婆客的集體記憶與認同 之分析》的碩士論文。2該論文是臺灣第一次以學術規格,探討河婆人移民臺灣 及適應在地的生活、文化的過程;觀察河婆人如何以獨特的擂茶飲食習慣與透過 三山國王信仰舉辦王爺出巡時,點燃極具特色的竹竿炮的儀式,來凝聚散居各地 河婆人的情感,並強化河婆人祖籍地的集體記憶,而此集體記憶在河婆人兼具客. 藍清水 2011《被遺忘的外省客家移民──戰後河婆客的集體記憶與認同之分析》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頁 1。 2 藍清水 2011〈被遺忘的外省客家移民─戰後河婆客的集體記憶與認同探討〉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 政治經濟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 1.

(15) 家和外省人雙重的族群身分認同時所起的作用。論文挑戰了臺灣對外省移民的 刻版且均質化的觀點,擴大臺灣的移民研究視野,同時補足客家研究的部分盲點。 關於華人移民的研究可說是汗牛充棟,但是,以河婆人為主體的研究,在筆 者 2006 年開始進行學術性研究之前少有聽聞。所見者僅河婆學者劉伯奎所著之 《河婆史話》3是唯一一本討論河婆人的論著;他另一本《十九世紀砂朥越華工 公司興亡史》則稍有涉及河婆人在這段歷史所扮演的角色;河婆耆老張肯堂所著 之《河婆風土誌》 、 《河婆鄉土情》 、 《河婆文史拾萃》 、 《風雨九十年:一個馬來西 亞河婆老華人滄桑錄》、《紹業樓詩稿》、《皓首情懷話故鄉》等書,4大多是作者. 政 治 大 術論著,且因為是河婆人寫河婆人,難免會有溢美之詞;但是,卻是相當寶貴的 立. 對故鄉的懷想及作者個人人生經歷的回憶與紀錄所見所聞的同鄉事蹟,並非學. ‧ 國. 學. 民族誌材料。. 由於河婆人語音腔調及某些文化特質的吸引,近幾年已有學者進行大陸原. ‧. 鄉、臺灣或東南亞河婆話的研究。如練春招的〈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市士乃鎮的. y. Nat. sit. 客家方言〉、吳中杰的〈屏東市林仔內的揭陽河婆客家話:兼論海陸客語聲調類. n. al. er. io. 型的起源〉、黃惠珍的《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李瑞光《屏東市林仔內河婆. i n U. v. 話之音韻研究》、陳秀琴的《河婆話研究》 、呂嵩雁的《臺灣河婆客的源與變》 、. Ch. engchi. 吳中杰、陳素秋合著的〈砂拉越古晉石角區甲港客語音韻及詞彙調查與比較研〉 等都是探討語音、聲調、音韻變化為主,5少有涉及河婆人其他面向的討論,縱. 劉伯奎 1978《河婆史話》 、劉伯奎 1990《十九世紀砂朥越華工公司興亡史》 ,古晉:作者自印。 張肯堂 1976《河婆風土誌》 、張肯堂 2001《河婆鄉土情》 ,Kualumpur:作者自印;張肯堂 2004 《河婆文史拾萃》 、張肯堂 2008《風雨九十年:一個馬來西亞河婆老人滄桑錄》 ,張肯堂 2009《紹 業樓詩稿》 ,Kualumpur:智慧城有限公司;張肯堂 2012《皓首情懷話故鄉》,Kualumpur:作者 自印。 5 練春招2000〈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市士乃鎮的客家方言〉 , 《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 ,李如龍主編,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頁225-261;吳中杰,2007,〈屏東市林仔內的揭陽河婆客家 話:兼論海陸客語聲調類型的起源〉,《客家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 頁53-78;黃惠珍2008《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 ,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李瑞光2011《屏東市林仔內河婆話之音韻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陳秀琴2013《河婆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未出版;呂嵩雁2015《臺灣河婆客的源與變》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計畫報告,2017/3/15擷取 2 3 4.

(16) 使討論到社會文化現象,如劉麗川的〈試論大馬客民的崇拜習俗及其“變異”〉、 蘇慶華〈馬來西亞河婆客家學研究拓展史略:兼談二位河婆籍先驅學人劉伯奎、 張肯堂〉、安煥然〈馬來西亞柔佛客家人的移殖及其族群認同探析〉、利亮時、 楊忠龍 2015〈二戰後馬國客家聚落的演變——以士乃新村為例〉等,雖都提到 河婆人,但著墨不多。6因此,我們無緣更深入了解河婆人,特別是馬來西亞的 河婆人,以致於與馬來西亞河婆人社會、文化變遷相關的研究近乎空白。 但是,以海內外河婆人總人數來說,馬來西亞河婆人口約有15萬,7比臺灣 的河婆人多得多。假如,臺灣河婆移民的歷史被留下來,那麼,馬來西亞的河婆. 政 治 大 較容易了解馬來西亞的河婆人。從移民過程進行研究,可以留下比較豐富或完整 立. 人應當有更多可以探討的議題。基於此,筆者開始構思,從哪個角度切入,會比. ‧ 國. 學. 的史料;從宗教信仰討論,可以呈現河婆人信仰的樣貌;從飲食文化、集體記憶、 族群認同等,似乎都無法凸顯河婆人的特質。. ‧. 筆者前後四次到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進行田野調查,發現在馬來西亞664. y. Nat. sit. 萬華人中河婆人僅占2.3%,8相較於其他的華人族群,如福建人和廣東人的人口. n. al. er. io. 數及經濟實力,1960代之前的河婆人不但人少勢弱且大部分是以農、林、工、礦. i n U. v. 為業,文化水平低的勞動者,因此向來就不被其他方言群所看重,故河婆人長期. Ch. engchi. 自https://cloud.hakka.gov.tw/site/hakka/public/attachment/105A0008.pdf;吳中杰、陳素秋2016〈砂 拉越古晉石角區甲港客語音韻及詞彙調查與比較研〉,《全球客家研究》,2016年5月,頁121178。 6 劉麗川 2002〈試論大馬客民的崇拜習俗及其“變異”〉 , 《客家與東南亞》 ,鄭赤琰編,香港:三聯 書店(香港)有限公司,頁 16-24;蘇慶華 2007〈馬來西亞河婆客家學研究拓展史略:兼談二位河 婆籍先驅學人劉伯奎、張肯堂〉 , 《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臺灣與全球的經驗》 ,丘昌泰、蕭新煌 主編,臺北市:智勝文化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 329-346;安煥然 2009〈馬來西亞柔佛客家人的 移殖及其族群認同探析〉 , 《臺灣東南亞學刊》,2009 年,6 卷 1 期,頁 81-108;利亮時、楊忠 龍 2015〈二戰後馬國客家聚落的演變——以士乃新村為例〉,《興大人文學報》,2015 年 3 月, 第 54 期,頁 47-77。 7 蘇慶華 2007〈馬來西亞河婆客家學研究拓展史略,兼談二位河婆籍先驅學人劉伯奎、張肯堂〉 , 《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臺灣與全球的經驗》 ,丘昌泰、蕭新煌主編,臺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頁 329-346。 8 僑 務 委 員 會 2015 《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僑 務 統 計 年 報 》, 2017/03/31 擷 取 自 http://www.ocac.gov.tw/OCAC/Pages/VDetail.aspx?nodeid=51&pid=313。 3.

(17) 處在華人社會的邊緣。但是,1958年3月2日第一個河婆同鄉會在霹靂州怡保成立 開始,河婆人便逐漸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活動中露臉,1969年首都吉隆坡河婆 同鄉會成立,1977柔佛河婆同鄉會成立,1978年砂拉越和美里河婆同鄉會成立, 1978年且同時成立由5個同鄉會聯合組織的河聯大會,至此在東、西馬來西亞都 有河婆同鄉會設立。此後在河聯大會的積極運作下,登上華人社團舞台,許多河 婆人因此恢復了族群自信,而在東馬來西亞砂拉越洲 ( Sarawak ) 的古晉省 ( Kuching ) 和美里省 ( Meri ) 河婆人更呈現出社會主流的樣貌;在其他如首府 吉隆坡 ( Kualumpur )、霹靂州 ( Perak State )、柔佛州 ( Johor State )……等設有. 政 治 大 其他方言群不會視河婆人如無物。因此筆者不禁要問,是那些因素促使河婆人在 立 河婆同鄉會或互助會的華人社會,河婆人雖不見得如古晉和美里那樣主流,至少. 近幾十年內從邊緣地位翻轉過來的?. ‧ 國. 學. 南洋華人地緣性社團是依據清代的行政區域為組成的原則,如潮州公會是. ‧. 以府為單位所組成的,嘉應同鄉會則以州為單位;大埔、詔安同鄉會是以縣為組. sit. y. Nat. 成單位;惠東安同鄉會則是由廣東省惠州縣、東莞縣、新安縣三個縣合組而成;. al. er. io. 增龍同鄉會是由廣東省增城縣和龍川縣合組的;以上這些同鄉會是基於相同的. v. n. 鄉貫而結合的團體,是屬於祖籍地的認同,雖然地緣性社團是以祖籍地行政區劃. Ch. engchi. i n U. 為原則組成的,屬於地理概念下的集合體,然而由於華南方言複雜,經常同一地 緣性社團也會是講相同方言的人所組成的方言社群。但是,客家族群是以語言和 文化作為認同基礎,所以客家社團經常以跨越地域的方式組成,各地的客屬公會 便是跨越地域的社團組織。 河婆舊屬潮州府揭陽縣轄下的一個以獅頭約、象門約、南山約、員埔約、馬 路約、龍潭約等六約為範圍。以鄉貫而言,河婆人若想參加同鄉團體理應加入潮 州公會;以民系而言,河婆人講的是河婆腔的客家話,是客家族群的一支,也可 以選擇參加客屬公會。但是,筆者卻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發現有 19 個 以河婆為名的同鄉會、互助會、福利會等地緣性社團存在。河婆的行政層級既不 4.

(18) 是縣,也不是州,更不是府,人數又少,卻成立 19 個同鄉會,這在全球的華人 同鄉社團中是罕見的例子。是甚麼動機促使河婆人不選擇加入有百年以上歷史, 且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潮州公會,而自立門戶?社團的運 作,既要有人又要有錢;河婆人大部分是勞動階層,既沒錢,人又少,有甚麼條 件可以成立 19 個同鄉團體,而又在甚麼狀況下能正常運作且延續下來? 回顧,河婆同鄉會漫長的發展過程,可說是既艱辛卻又充滿邊緣群體試圖擠 進主流社群的企圖心。從 1958 年創立第一個河婆同鄉會開始到 1980 年代河婆 同鄉會紛紛成立的這段時間,恰逢馬來西亞經濟繁榮且是冷戰結束,全球貿易興. 政 治 大 農、工、礦等勞動維生的河婆人,轉而從事其他行業,而因此獲得新的發展機會, 立 盛與國際交流頻繁的年代,這些外在的環境的變化,是否影響了原來僻居鄉間以. ‧ 國. 學. 進而創造了成立同鄉會的契機?. 又英國殖民時期為了阻絕馬共的後勤支援,“ Briggs Plan ”採用堅壁清野. ‧. 的,將 50 餘萬居住在森林邊緣及偏僻鄉間的墾耕者 ( squatter ),限期強迫遷居. y. Nat. sit. 於都市郊區或工業區附近的新村以便就近監管;由於經濟發展,因此城市範圍逐. n. al. er. io. 漸擴大,許多河婆人居住的華人新村,因此被納入都市的範圍,而獲得更多的資. i n U. v. 源與發展機會,這是否也成為河婆人逐漸從邊緣群體融進主流社會的因素?以. Ch. engchi. 筆者的田野調查訪談所獲得的資訊及觀察得來的印象,輔以文獻所呈現的論證, 以上這些現象其實都存在着關聯性。 由於馬來西亞河婆人自始即屬人少勢弱的邊緣群體,其對華人社會的影響 性甚微,以致常為主流華人社會所忽略,也就很難進入研究者的視野。本研究的 動機便是想了解馬來西亞河婆人的移民歷程,飲食與信仰的保存狀況,更想解開 何以河婆人可以從邊緣群體躋身主流社會。. 5.

(19)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試圖透過文獻的爬梳、民俗鄉例、民間文書、碑刻實物與訪談與參與 觀察的方式,從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背景與歷程中,了解初代華人移民在異邦面 對惡劣的自然與工作環境所遭遇的困難和克服方式;如何既保留華人傳統習俗 與信仰,又能入境隨俗地將異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當中?如何在異邦建立自主的 華人社會?華人社團,特別是地緣性社團在華人社會中的發揮了何種功能?然 後觀察河婆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而馬來西亞河婆人因人數少、社經地位低,. 政 治 大. 而長期處於華人社會邊緣地位,他們又是如何能不被其他方言群的人所同化,且. 立. 在華人社團中獨樹一幟?. ‧ 國. 學. 人類的眾多習慣中,飲食和信仰向來是最不容易改變的。飲食甚至於被冠上 國家、地方或族群稱謂,如法國料理、和式料理、湖南菜、四川菜、廣東飲茶、. ‧. 客家菜……等,所以本研究想了解馬來西亞的河婆人在飲食習慣和神明信仰是. y. Nat. sit. 否在異邦繼續維持?集體記憶在馬來西亞河婆人的飲食和信仰是否起了作用?. n. al. er. io. 產生哪些關鍵性的影響?筆者首先將在本研究中透過馬來西亞河婆人特有的吃. i n U. v. 擂茶的飲食習慣與崇拜三山國王的神明信仰,求證集體記憶對河婆人的凝聚力. Ch. engchi. 及認同是否有強化作用,同時探討吃擂茶這項獨特的飲食習慣與三山國王祖廟 座落在河婆的獨佔性,是否對河婆人心中存有特殊的意義及其影響? 二戰結束後英國殖民政府實施 “ Briggs Plan ”在馬來西亞全境建設了 500 個左右在礦區、工業區附近和城市邊緣的「新村」,來安置居住在森林邊緣 和偏僻鄉村的墾耕者 ( squatter ) ,意圖以此阻絕馬共的後援及情報來源,俾馬 共不戰自滅。在被強迫遷居的 50 萬華人中,河婆人佔了相當的比例。因此,筆 者想探討,散居的墾耕者被強迫集體居住在新村,生活作息受到嚴格的監控,這 種作息地改變和新村的地理位置,對生活於其中的馬來西亞河婆人造成哪類的 影響?對於河婆人逐漸從邊緣向主流靠攏起了那些作用? 6.

(20) 大凡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有關鍵的人或觸媒。馬來西亞的河婆人,跟其他 的華人移民的背景與遭遇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對於人數佔多數的福建幫、廣東幫、 潮州幫、客家幫、海南幫而言,在華人社會中有一定的舞台,也有扮演一定的角 色。但是,對於既不願投靠潮州幫,也不以屬客家幫而滿足的河婆人而言,卻成 立了河婆同鄉會來凝聚鄉親感情,並認為不如此,則難以存在。所以,本研究想 了解:是甚麼人,在甚麼機緣之下催生了河婆同鄉會?這位催生者為何產生如此 強烈的河婆同鄉意識,並進而突破弱勢群體,常採取的依附、退讓或者中立的自 保策略?而河婆意識的覺醒和自保策略的突破,對馬來西亞河婆人的意義及影. 政 治 大 海外華人社團均印有會刊,除了報導會員動態,也會有重大事件的紀錄刊載 立. 響又是如何?. ‧ 國. 學. 其上,是作為了解該組織過往的歷史及重大決策及事件脈絡的路徑之一。馬來西 亞各州河婆同鄉會也發行有會刊、特刊及河婆人自印的著作,所以透過查閱這類. ‧. 刊物,以及廣泛的訪談。河婆人如何一步一步地從沒有自信,不敢表露身分到透. sit. y. Nat. 過河婆同鄉會凝聚同鄉,強化同鄉信心;乃至於透過河聯總會的成立,讓全馬來. al. er. io. 西亞的河婆人步調一致地以振興河婆人的社會地位,及謀求河婆人福利為共同. v. n. 目標。最後本研究期望能掌握河婆人透過哪種策略、那些形式、哪類活動來翻轉. Ch. engchi. i n U. 弱勢的社會地位,逐漸躋身華人主流社會,並登上世界華人舞臺?. 第二節. 研究方法、對象、名詞定義、寫作體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深度訪談法、焦點團體訪談法、參與觀察法等研究方 法為主,並佐以民俗鄉例、民間契約、碑刻實物等可供本研究參考與應用者,予 7.

(21) 以交叉比對,務使本研究之推論獲得充分證據之支持。茲將所使用之研究方法分 述於下: (一) 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亦稱文獻分析法,屬於事後回溯的研究方法。使用本研究方法, 是拿既有的資料作為論證的參考,可以減省大量自己實驗的時間與精力,但也有 其不足之處,譬如,不知資料是否正確,或者單一資料作為論證依據,恐嫌薄弱, 所以,舉凡以文字呈現的資料,如歷史文獻、官方檔案、報紙、雜誌、期刊、古 文書、碑刻、民間契約、族譜、私人書信或文集等,均在蒐集之列,選取其中與. 政 治 大. 研究相關的部分加以客觀的分析後,取其合適者予以採用。9. 立. 筆者在進行本研究之前,即依此方法,將撰寫論文可能引用的文獻,分為:. ‧ 國. 學. 海外華人移民史、海外華人社團研究、華人秘密會黨、宗教及神明信仰、馬來亞. ‧. 共產黨、華人新村、集體記憶與認同、飲食文化、華商網絡、全球化等主題。利. y. Nat. 用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政大圖書館、臺灣大學、師範大學、清華大學、交. er. io. sit. 通大學、中央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及電子資料庫,詳細閱讀前人的論述,並從參考 書目中以滾雪球的方式參閱更多相關論述,將前人的研究成果經過交叉比對後,. al. n. v i n 擷取符合本研究所需的論述觀點,作為撰寫本論文論證的依據。 Ch engchi U. 另於田野調查時獲得馬來西亞各河婆同鄉會贈送《河婆之聲》1-11 期、 《砂 朥越河婆同鄉會慶祝十五周年會慶暨敬老晚宴特刊》、《第六屆河聯大會紀念特 刊》 、 《砂朥越河婆同鄉會成立紀念特刊》 、 《砂拉越河婆同鄉會青年團廿五周年紀 念特刊》 、 《砂朥越河婆同鄉會慶祝成立十週年紀念特刊 1978-1988》 、 《新加坡河 婆集團成立十五周年紀念特刊》 、 《新加坡河婆集團成立三十周年紀念特刊》 、 《砂 朥越河婆同鄉會主辦河婆之夜紀念特刊》、《吉隆坡紀雪蘭莪河婆同鄉會第 12 期. 節錄自楊國樞等編 2002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十三版,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 有限公司,頁 293-311。 8 9.

(22) 會訊》 、 《美里河婆同鄉會廿五周年會慶暨敬老聯歡會紀念特刊》 、 《吉隆坡河婆同 鄉會三十五周年紀念特刊 1969-2004》 、 《河婆同鄉會紀念特刊》 、 《首屆世界河婆 同鄉聯誼大會特刊》 、 《第二屆世界河婆同鄉聯誼大會紀念特刊》 、 《馬來西亞河婆 同鄉聯合總會第十二屆代表大會、砂拉越河婆同鄉會慶祝廿五周年紀念特刊》、 《吉隆坡河婆同鄉會第三十週年紀念、河聯總會第九屆暨籌募大專貸學金特刊》、 《第三屆河聯大會、吉隆坡河婆同鄉會第十四週年會慶紀念特刊》 、 《吉隆坡和平 俱樂部大廈落成開幕暨 67 周年紀念》、《柔佛江加埔來三山國王廟六十八周年紀 念特刊》 、 《三山國王廟八十週年紀念特刊江加埔來圖片集》 、 《蔡氏族譜》 、 《房氏. 政 治 大. 族譜》 、 《李氏族譜》 、 《南華上沙莊氏族譜》 、 《桑梓根緣》……等,在本研究中都 成為重要參考資料。. ‧ 國. 學. (二) 深度訪談法. 立. 最近幾十年歷史學界強調以全歷史 ( Total History ) 的觀點來研究歷史,因. ‧. 此社會文化史也就成為歷史研究的重要領域。由於庶民的活動不見得都有完整. y. Nat. sit. 的文字記錄下來;因此,用深度訪談法可以補文字的不足。深度訪談法最常被人. n. al. er. io. 類學家採用,因為人類學最初是以無文字的原始部落的人類活動為研究對象,所. i n U. v. 以必須使用深度訪談方式,以了解所觀察到的現象的意義。. Ch. engchi. 本研究方法是以訪談來了解與研究相關的人、事、物以及其行為及態度,交 談的內容帶有目的性,其方式有「結構型」和「無結構型」兩種。結構型訪問又 叫做標準化訪問、導向型訪問或控制型訪問。這種方法是把問題標準化,受訪人 都回答同一結構的問題。無結構型訪問法是由訪員和受訪者就問題自由交談,受 訪人可以隨己意表達意見。這種方法對於重建某些制度或社會文化特質很有效, 但是對於驗證理論而言較不適合,因為不容易控制研究方向。10. 節錄自楊國樞等編 2002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十三版,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 有限公司,頁 619-623。 9. 10.

(23) 本研究筆者除了爬梳文獻之外,也到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臺灣等地進 行田野調查。透過美里河婆同鄉會溫素華主席的引介,委請古晉國際時報李福安 總編輯,以及河婆旅臺張氏宗親會張武炮總幹事介紹古晉黃俊康伉儷,吉隆坡則 由張容源協助安排報導人逐一進行深度訪談,期間也有由報導人引介其他報導 人接受訪問,訪談的對象有河婆人以及其他方言群的人,目的是廣泛蒐集資料, 以便交叉比對,降低訛誤。 (二) 焦點團體訪談法 焦點團體訪談起源於社會學的群體訪談和歷史學的口述史研究。其作法是. 政 治 大. 將一群具有同類社會身分的人聚集在一起,請他們就每類主題,個人的觀點與影. 立. 響進行討論。通過觀察不同參與者對同一主題的討論,以獲得個別訪談所不能得. ‧ 國. 學. 到的視角和觀點,以及參與者互相糾正及人際間的互動信息。11. ‧. 本研究雖以深度訪談法為主,由於本方法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與人力。所以. y. Nat. 筆者若遇到報導人邀請出席會議或聚會,若獲得主辦人之同意,亦會即席進行焦. n. al. er. io (四) 參與觀察法. sit. 點團體訪談,以同時取得不同的訪談內容,或對同一問題每個人的觀點。. Ch. engchi. i n U. v. 參與觀察法是人類學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因為用訪談法是靠受訪 人以回憶方式,報導過去發生過的事,容易因受訪人的失憶、個人的不察、價值 判斷的影響或者刻意地迴避核心問題等,而使報導內容不夠完善或有謬誤,甚或 某些受訪對象無法以言語完整表述,則參與觀察法便能補其不足。觀察法讓研究 者可以當場觀察到所發生的現象和行為,譬如受訪者某個表情或小動作,可能對 於受訪內容有另一層的解釋意義。12 筆者在田野調查期間,除了每天進行訪談,也考察寺廟、義山、宗祠、鄉會 陳向明 2004 《值得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頁 211。 楊國樞等編 2002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十三版,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 司,頁 619-623。 10 11 12.

(24) 館等;若同鄉會召開會議也會受邀列席,更隨著第二屆世界河婆同鄉會主辦會長 溫素華到美里、吉隆坡、霹靂河婆同鄉會、斗華新村、巴占新村、拱橋新村、豬 毛新村、雙溪古月、美羅等河婆同鄉互助會,竹東、高雄、屏東長治等地拜訪, 並參與其說明會議;其餘時間均隨著報導人活動,近距離觀察報導人及其親友的 生活作息,以補深度訪談可能因記憶錯誤或部分失憶所造成的缺憾。 筆者分別於 2005 年 12 月 10-17 日,13及 2012 年 8 月 18-31 日,2012 年 10 月 7-17 日及 2013 年 1 月 12 日至 2 月 5 日前往西馬來西亞的雪蘭莪州 ( Selangor ) 吉隆坡 ( Kuala Lumpur )、霹靂州怡保 ( Perak Ipoh )、麻六甲 ( Malacca )、柔佛. 政 治 大 ( Meri ) , 以 及 印 尼立 西 加 里 曼 丹 省 ( West Kalimantan ). 州新山 ( Johor Bahru ) 及東馬來西亞砂拉越州 ( Sarawark ) 的古晉 ( Kuching )、 美里. 的山口洋. ‧ 國. 學. ( Singkawang ) 等河婆人較集中的地方,進行田野調查期間,跟隨河婆鄉親在家 戶之間穿梭訪談,並隨著他們的作息,進行了生活場域、風俗習慣、宗教信仰、. ‧. 社團參與、經濟活動等較為細微的觀察紀錄。. y. Nat. sit. 本研究用內容分析法大量爬梳相關的論著,以便充分掌握前人相關研究成. n. al. er. io. 果,作為論文寫作及對話的基礎之外,為了印證既有文獻的真確性以及弭補其不. i n U. v. 足之處,也進行了深度訪談、焦點團體訪談法及參與觀察法,以挖掘藏在馬來西. Ch. engchi. 亞華人社會,尤其是河婆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祭典、儀式、信仰、民俗、碑刻、 民間文書以及傳說等等,可以讓缺乏完整檔案紀錄的各種民間活動,能獲得更有 力的佐證,而更堅實本研究的論證依據。. 此次田野調查同行的有楊聰榮教授及輔仁大學研究生梁心俞,但,筆者所採集之採訪資料及錄 音檔均遺失殆盡,僅剩下部分照片檔。筆者雖保有部份訪談記憶,已不足為憑,故,本研究未使 用本次田野的訪談資料。 11. 13.

(25)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馬來西亞 ( Malaysia ) 砂拉越州 ( Sarawak ) 古晉市 ( Kuching )、 美里市 ( Meri ) 、霹靂州 ( Perak ) 怡保市 ( Ipoh ) 、吉隆坡 ( Kuala Lumpur )、 森美蘭州 ( Sembilan )、柔佛州新山市 ( Johor Bahru )、雙溪古月新村 ( Malim Nawar )、拱橋新村 ( Campung Kanthan Baru ) 、斗華新村 ( Campung Tawas Baru ) 、美羅新村 ( Campung Baru Bidor ) 等地的河婆人為主要研究對象。 由於新加坡 ( Singapore ) 緊鄰馬來西亞柔佛州之新山,兩國河婆人之生活. 政 治 大 Kalimantan ) 山口洋市 ( Singkawang ) 因與馬來西亞之古晉省相連,且居住在石 立 習 俗 並 未 受 到 國 界 劃 分 之 影 響 。 印 尼 ( Indonesia ) 西 加 里 曼 丹 省 ( West. ‧ 國. 學. 隆門 ( Daerah Bau ) 的河婆人大部分是由印尼山口洋及鄰近的三發 ( Sambas ) 地區移民到此地的河婆人後裔,雖分屬不同國家,但人民時有往來。故本研究雖. ‧. 以馬來西亞河婆人為題,其實新加坡及印尼山口洋,可以視為同一個地理空間而. sit. y. Nat. 將居住其中的河婆人一併看待。. io. er. 由於華人社團是南洋華人移民的關係極為密切,甚至可說是沒有華人社團. al. v i n Ch 社團著手,故本研究也探訪了馬來西亞河婆同鄉會聯合總會、雪隆河婆同鄉會、 engchi U n. 就沒有華人社會活動,因此想充分認識與深入了解南洋的華人群體,必須從華人. 古晉河婆同鄉會、柔佛河婆同鄉會、霹靂河婆同鄉會、森甲河婆同鄉會、美里河 婆同鄉會、拱橋河婆互助會、雙溪古月河婆同鄉會、斗華河婆同鄉會、美羅河婆 同鄉會、巴占河婆同鄉會、新加坡河婆集團、古晉嘉應五屬同鄉會、美里嘉應五 屬同鄉會、美里大埔同鄉會、美里客家公會、古晉客家公會、古晉潮州公會、古 晉大埔同鄉會、古晉廣肇惠同鄉會、古晉惠安東同鄉會、吉隆坡和平俱樂部、吉 隆坡大埔同鄉會、古晉國際日報社、柔佛蔡氏宗親會、麻六甲河婆同鄉會、屏東 縣河婆同鄉會、河婆張氏旅臺同鄉會、高雄市客家委員會。訪談方式因時間之安 排以及受訪者之意願,分別以個別訪談法和焦點團體訪談法交互進行。訪談之主 12.

(26) 題詳如附錄一;接受訪談之報導人、居住地、訪談地點及訪談時間如附錄二。. 三、名詞定義 為使本研究對特定名詞取得共識,以避免因定義不清、詮釋分岐而造成誤解, 特將主要的名詞及用語予以定義如下: (一) 河婆人:指由原生地為廣東省揭陽縣河婆墟之象門約、員埔約、南山約、獅 頭約、龍潭約、馬路約等六個約者,其遷移至南洋及臺灣之第一代移民及. 政 治 大 (二) 馬來西亞:對於現今憲法所稱之馬來西亞聯邦,以及獨立之前之馬來亞等 立 其後裔均屬之。. ‧ 國. 學. 名稱,本論文因行文方便,以馬來亞、馬來亞聯合邦、馬來西亞等,端視 其時代背景及行文之需要交互使用。. ‧. (三) 河婆同鄉會:馬來西亞之河婆同鄉團體,率多冠以行政區域名稱,而稱為 xx. sit. y. Nat. 河婆同鄉會,部分人數較少的,會以 xx 河婆互助會為名,新加坡則因法律. n. al. 別需要,概以 xx 河婆同鄉會名之。. Ch. engchi. er. io. 限制同鄉團體之設立,而以新加坡河婆集團公司名義登記,本研究若非特. i n U. v. (四) 海外華人:指歷史上遷離中國本土,在異域紮根而具有中國血統之本人及 其保有中華文化傳統及習俗之後裔。 (五) 秘密會黨:或名秘密會社,係指由天地會之類的中國秘密會黨,到南洋一帶 重新以海外華人為徒眾的秘密組織,是具有對大多數當地華人控制與支配 權之秘密團體。 (六) 海外華人社團:指海外華人因血緣、地緣、業緣、神緣及校友關係等因素所 設立的非營利性社團。 (七) 全球化:指自 15 世紀歐洲向東方探險所帶來的以經濟為主,逐漸擴展至政 治、社會、文化各個層面的世界各地區的趨同化現象。 13.

(27) (八) 譯名:東南亞國家名稱及地名,因翻譯的關係而出現不一致的現象,如星加 坡→新加坡;如沙勞越→沙朥越→砂朥越→砂拉越等,本論文在行文中會依 其不同時期所慣用方式交替使用。. 四、寫作體例 (一) 本研究在文本書寫時,遇中華民國創立以後之年代,概以阿拉伯數字表示, 並加註公元紀年,如 20 世紀 70 年代;民國 38 年 ( 1949 );1957 年馬來亞. 政 治 大. 脫離英殖民統治獨立;中華民國創立之前之年代則加注公元紀元,如光緒元 年( 1875 ),以便查考。. 立. (二) 圖片未標註來源者,均為筆者所攝影。. ‧. ‧ 國. 學. 第三節. 論文章節安排. er. io. sit. y. Nat. 本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分三節,分別是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說明,. al. n. v i n 促發本研究之動機以及透過(一)華人移民背景對建構華人社會的影響;(二)華人 Ch engchi U. 地緣性社團的緣起及其對華人社會的影響;(三)集體記憶如何影響馬來西亞河婆 人的族群認同;(四)華人新村對河婆人崛起的影響性;(五)河婆意識覺醒及中間. 性格突破的意義;(六)河婆人轉化邊緣性的操作策略等六個指標的論證,證明河 婆人正從邊緣群體崛起中。第二節研究方法、對象與名詞定義。分別將本研究所 採用的內容分析法 ( 文獻分析法 ) 、深度訪談法、焦點團體訪談法及參與觀察 法等三種研究方法的特色及其限制加以解釋,並說明筆者如何運用四種研究方 法。 第二章文獻回顧,共分八節。第一節近代華人移民南洋史的研究。以近代為 14.

(28) 斷限,是因為本論文不是移民史研究,而且研究對象大多是近代,也就是 19 世 紀中期開始的契約華工及其後裔,回顧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以掌握華人移民的 背景及移民特色,有助於了解研究對象在華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第二節南 洋華人秘密會黨研究回顧;本節將重心放在華人社會的秘密會黨,長期在華人社 會裡扮演英國殖民政府的統治中間人的角色,以及秘密會黨首領支配及穩定分 歧的方言群,是華人社會從殖民統治過渡到現代社會的重要關係人。第三節馬來 西亞華人社團研究回顧;從華人義山組織到善會以至於地緣性社團的出現,都是 為了解決同鄉在馬來西亞所遭遇到的難題,以至於華人社團因現代社會型態的. 政 治 大 第四節馬來西亞共黨與華人新村研究回顧;主要是將馬來亞共產黨從日據時期 立. 改變,而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以及全球化浪潮之下華人社團因應之道的探討。. 與英國殖民政府合作抗日,到戰後卻因英殖民政府推動馬來聯合邦政策,與馬來. ‧ 國. 學. 亞共產黨的訴求衝突,馬共決定以武裝奪取政權,乃激發英國殖民政府將僻居森. ‧. 林邊緣及偏僻鄉村的墾拓者,遷移到新村集中監管,而這看似不利於華人的措施. y. Nat. 卻反而成為河婆人脫離邊緣身分的契機。第五節全球化研究的回顧;探討全球化. er. io. sit. 對華人社會的影響,因為全球化已經滲透到每個角落,每個行業,不但造成資本 主義深化現象,也促使社會文化及價值觀的趨同化現象,華人社團受到衝擊的應. al. n. v i n 變策略。第六節集體記憶文獻回顧;回顧前輩學者對集體記憶的闡釋,以及集體 Ch engchi U 記憶對人群凝聚及族群認同所起的作用;集體記憶透過不同的載體來延續及強. 化個體的記憶,河婆人主要以神明信仰和飲食作為集體記憶,特別是三山國王祖 廟在河婆的獨佔性和擂茶飲食的特殊性,最能凸顯河婆人的特色,也增強河婆人 對祖籍地的集體記憶,以及河婆人的認同感。第七節族群認同研究回顧;族群研 究向來熱門,本研究因涉及到河婆人的自我認同,所以本節回顧了相關的族群認 同理論及實際的操作現象。 第三章東南亞華人移民與河婆移民背景,共分三節。第一節近代華人移民南 洋的背景與原因,主要從四個面向敘述:一、近代閩粵耕地與人口比率失衡;二、 15.

(29) 政治與戰亂因素;三、經濟壓力;四、西方勞動市場的需求。第二節移民初期的 華人社會,分三個子題:一、男女人口比例失衡;二、社會流動的關鍵;三、華 人社會具協力性;第三節. 河婆人在移民墾拓過程中的角色,分兩個子題:一、. 河婆人初登場及角色;二、近現代河婆人在馬來亞的蹤影。 第四章河婆人的集體記憶;共分五節:安排如下:第一節集體記憶的意涵與 載體;第二節擂茶與河婆人;第三節神明信仰與河婆人。分四個子題為:一、祖 先崇拜,二、伯公信仰,三、三山國王信仰與河婆人,四、小結錯誤! 尚未定義 書籤。. 政 治 大 緣起與功能;第二節義山組織;第三節馬來西亞華人秘密會黨;第四節馬來西亞 立 第五章馬來西亞地緣性社團,共分兩節,安排如下:第一節海外華人社團的. 華人地緣性社團;第五節全球化下的馬來西亞華人社團;第六節小結。. ‧ 國. 學. 第六章崛起中的馬來西亞河婆人,共分六節如下:第一節河婆人的腳蹤;第. ‧. 二節河婆意識的覺醒;第三節河婆人中間性格的突破;第四節華人新村對河婆人. sit. y. Nat. 的意義,分兩子題論述:一、華人新村與河婆人,二、華人新村的變化;第五節. io. er. 河婆同鄉會的茁壯,分三個子題:一、新馬河婆人的串聯,二、河聯大會的召開, 三、河婆同鄉會興辦企業;第六節全球化下的河婆人,以三個子題討論:一、尋. n. al. Ch. i n U. v. 根與認同,二、馬來西亞河婆聯合總會成立及功能,三、走向世界的河婆人。. engchi. 第七章結論。一、華人移民背景對建構華人社會的影響,二、華人地緣性社 團對華人社會的影響,三、馬來西亞河婆人的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四、河婆同 鄉會對河婆人的意義,五、河婆意識覺醒及中間性格突破的意義,六、華人新村 對河婆人崛起的影響性,七、河婆邊緣身份翻轉的操作,八、走向世界大舞台的 河婆人。. 16.

(3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研究河婆人在南洋的種種活動,必須從近代華人移民史切入,否則難以掌握 其脈絡。華人自 1840 年之後開始大量移居南洋,同一時期避走南洋的秘密會黨 成員也在其中,故有相當一段時間,華人社會是在秘密會黨的操控下運作的;華 人移民身處異鄉,為了能互相扶持照應,乃組成了以祖籍地為名的地緣性社團和. 政 治 大 下進行。對於多神信仰的華人而言,各種的神明信仰也都隨著移民腳步而移殖到 立 各類業緣性組織,平日社會活動幾乎都在同鄉團體或商業團體的安排和庇護之. 新的土地上繼續庇佑著信眾,而信仰的追求也成了移民凝聚的媒介,飲食習慣與. ‧ 國. 學. 習俗的堅持,則成為不同祖籍地華人在異鄉另類的認同符碼。. ‧. 河婆人在華人移民史上從來就不是主角,也正因為這種邊緣的身分和處境,. sit. y. Nat. 反更襯托出河婆人在華人移民社會裡的特殊性。譬如:英殖民政府在二戰後為防. al. er. io. 堵共產勢力擴張,施行“ Briggs Plan ”將居住在森林裡、森林邊緣、偏僻鄉間. v. n. 以墾拓、種植、打石、採礦維生的人,全部強制遷移到都市邊緣及工業區附近的. Ch. engchi. i n U. 「新村」居住,而其中就有許多是河婆人,尤其錫礦業發達的霹靂州和雪蘭莪州 的新村河婆人比例更高,而砂拉越州古晉的新生、來拓、大富三個新村更是以河 婆人為主。多年後,新村反因為鄰近都市的地利之便而繁榮,河婆人也走出務農、 採礦、做雜工的宿命,成為現代化城市居民的一份子,而這種身分的轉換,恰恰 與全球化接軌,而讓河婆人能從邊緣群體成為能見度高且在地方社會產生一定 的影響力的人群。 本章將回顧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以釐清近代華人移民南洋的歷史脈絡、秘 密會黨對初期移民社會之影響與控制力、宗教信仰在華人移民中所扮演的角色 及其功能、華人同鄉會和商會組織如何成為華人生活及社會活動的支柱、華人新 17.

(31) 村的設置原因及河婆人在這場非志願的歷史變遷中帶來的改變等,另從族群理 論、集體記憶及認同理論之回顧,並從河婆人飲食習慣及習俗的傳承不墜來印證 相關理論。. 第一節. 近代華人移民南洋史研究回顧. 政 治 大 及外部的拉力。內部推力是從明朝中葉以降人口增長以致土地承載力嚴重不足。 立 近代華人大量移民南洋始自鴉片戰爭之後,主要的原因來自內部的推力以. ‧ 國. 學. 據學者研究,道光 20 年 ( 1840 ) 廣東的人均耕地只有 1.3 畝;光緒 13 年 ( 1887 ) 福建人均耕地只有 0.54 畝。14潮州到了民國二十年代人均耕地僅有 0.6 畝,遠低. ‧. 於生存所需的 4 畝地,15加上太平天國運動帶來的社會動盪及經濟的停滯,迫於. sit. y. Nat. 生計的無著,紛紛苦尋出路。而在同一時期,西方世界因為工業革命後,對於人. al. er. io. 力的需求大增,且黑奴買賣停止,故轉而向東方尋求填補人力的空缺,中國華南. v ni. n. 地區生活在底層的鄉村農民便在這股潮流下,搭上了苦力貿易 ( coolie trade ). Ch. engchi U. 16. 的移民之航,最後落腳在南洋。由於南洋在 16 世紀以後一直是西方海權國家的 殖民地,為了殖民統治的必要以及歐洲人對東方的好奇,因此,對殖民地進行了 相關的調查與記錄,這些檔案與著作為我們了解那個時代華人的活動提供相當 豐富的參考價值。 關於華人拓殖南洋的研究有劉繼宣及束世澂於 1935 年合著的《中華民族拓 殖南洋史》,劉氏在本書前半部把南洋與中國相關的史料均一一臚列,讓後繼者. 孫謙 1995〈清代海外移民的結構與成因〉, 《南洋問題研究》 ,1995 年第 3 期,頁 12。 李道緝 2001《清末民初潮州人移殖暹羅之研究》,頁 24-27。 16 Coolie 一字原出塔米爾 ( Tamil )語 kuli 本為雇傭者之意,轉而為中國勞動者之名稱。見李長 傅 1937《中國殖民史》 ,上海:商務印書館,頁 13。 18 14 15.

(32) 能迅速了解兩者發展關係的歷史脈絡,後半部則敘述了西方在航海時代開始殖 民南洋以及工業革命後即黑奴買賣終止後,勞動力不足之下轉而向日愈積弱的 中國輸入勞工以及華人移民在南洋各地的發展狀況。17 李長傅在 1937 年所著《中國殖民史》中將閩粵移民南洋的地理因素歸納為: 相隔往返頗便、鄉土觀念薄弱,故富於遠遊之心、與海相習,視海洋為坦途。另 又從國家內亂及政治犯而移民南洋的有四次:唐代黃巢之亂為華人大規模移民 南洋之始、蒙古入侵中國,宋遺民避走南洋、滿州入主中國,明遺臣及明代海盜 之避走南洋、太平天國黨徒於敗後以及民國初年至抗戰期間,華人移民南洋者頗. 政 治 大 發達所造成的吸引力加上移民原鄉之生業無著所產生的推力所致。本書亦對中 立. 眾。但是,李氏認為閩粵人選擇移民南洋的最主要因素是: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 ‧ 國. 學. 國秘密會黨在南洋的發展與影響略有描述。18. 王賡武所著的《南洋華人簡史》是一部概論式的著作,依年代先後順序及某. ‧. 段時期的特殊背景,分成緒言及早期的南洋華人、十五至十七世紀的南洋華人、. y. Nat. sit. 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的南洋華人、1785-1842 年的南洋華人、1842-1911 年的南. n. al. er. io. 洋華人、二十世紀:1911-1941 年的南洋華人及結論:1941 年以後的情節等章節. i n U. v. 將華人移民南洋的動機、背景,以及在各該段時間內重要的政策及華人的動態做. Ch. engchi. 了概略式的介紹。本書最具價值的部份是註解,每章之後的註解作為內文重要的 19. 補充,更提供筆者許多線索,減少了許多摸索的時間及查閱資料的指引。 吳鳳斌主編的《東南亞華僑通史》全書僅討論到 1950 年代為止的華人在東. 南亞的歷史,唯書中對華人移民東南亞的起源及其過程與在移入地的社會活動 及文教發展都有較全面的敘述,其中關於秘密會黨與社團發展與變化的論述,對. 劉繼宣、束世澂 1935 《中華民族拓殖南洋史》,南京:國立編譯館。 李長傅 1937《中國殖民史》,上海:商務印書館。 19 張奕善譯 1988《南洋華人簡史》再版,王賡武原著,臺北:水牛出版社。 19 17 18.

(33) 本研究具一定的參考價值。20 楊國楨、鄭甫弘、孫謙合著的《明清中國沿海社會與海外移民》主要著眼於 中國沿海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起源及海外移民對祖籍地各個層面的影響,21與陳 達 1938 年所著的《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22所討論的主題,有部分重疊,唯兩者 研究相差一甲子,可互相對照比較,亦有其一定的參考價值。 蕭宗義的碩士論文《清末民初契約華工移殖海外之研究》,是研究華工移殖 海外的專著,詳盡的將華工移殖的起因,發展、遭遇及官方、民間對華工的貢獻 與評價,是了解華工移民歷史脈絡與後續發展不可或缺的論著。23. 政 治 大 陳衍德、卞鳳奎主編的《閩南海外移民與華僑華人》,分述 20 世紀 50 年代 立. 之後,閩南人向海外移民的原因、過程及在各國發展的概況,雖然,研究對象僅. ‧ 國. 學. 限閩南人,由於在東南亞的閩南人佔海外華人的多數,故在本研究中仍具參考價. ‧. 值。24. sit. y. Nat. 莊國土、劉文正所著的《東亞華人社會的形成與發展:華商網絡、移民與一. al. er. io. 體化趨勢》,雖著眼於研究華商網絡的形成的原因及過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 v. n. 政後,因華商網絡而與東南亞各國所建立的經貿關係為主,但是文中仍然對華人. Ch. engchi. i n U. 移民的歷史因素與過程以及戰後各國對華人政策的轉變,也都有介紹,此部分對 本研究涉及到華人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具有參考價值。25. 吳鳳斌 1994《東南亞華僑通史》(上、下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楊國楨、鄭甫弘、孫謙 1997《明清中國沿海社會與海外移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2 陳達 1938 《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 ,長沙:商務印書館。 23 蕭宗義 1977《清末民初契約華工移殖海外之研究》 ,中國文化學院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24 陳衍德、卞鳳奎 2007《閩南海外移民與華僑華人》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5 莊國土、劉文正合著 2009《東亞華人社會的形成與發展:華商網絡、移民與一體化趨勢》,廈 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20 20 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sia, and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Racism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Canon, 1780–1830,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3) 等人 的 研 究。Garfield

In the last one hundred years, several statues of Vairocana Buddha were unearthed in the southern hill foot of Tienshan, Central Asia and thus. received chose attention of the

Christopher Clapham, A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athema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New York, 1990.. Nelson,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Mathematics, Penguin Books

6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achelor of Arts with Honours in Primary Education Chinese major 3 years 7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achelor of Arts with Honours in Language

• Kenneth Pomeranz, 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 Cowen, Noel , Global History:

The Ttimes history of 20th century (New Edition). London: Times Book.. Oxford: Heinemann Educational. Success in world history since 1945. London: John Murray. London; New

Akira Hirakawa, A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From Śākyamuni to Early Mahāyāna, translated by Paul Grone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Dhivan Jones, “The Five

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