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小結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應」與「學習表現適應」之間的相關性,作並發現前述四項指標彼此存在顯著正 相關,可用以充分解釋新住民子女在學校的生活適應情形。

施慈惠(2015)也曾特別針對台東市某國小一年級新生進行調查,研究其學業 成就和學校適應情形,並以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作為學業成就的衡量指標、以研 究對象與師長和同儕相處的情形做為學校適應情形的指標。研究者發現:一、在 學校適應方面,小一階段新住民子女普遍喜歡上學,若接受過學前教育更有助於 國小低年級階段的學校適應和學業成就表現。二、小一階段新住民子女與師長及 同儕相處情形與本國籍學生沒有特別差異,若有新住民子女人際關係不佳者,其 實是肇因於家庭疏於照顧。另外研究者也發現:小一階段新住民子女的學業成就 高低不影響其學校適應,而良好的親師溝通也有助於新住民子女的學業成就表現 與學校適應(施慈惠,2015)。

除此之外,亦有研究者觀察新住民子女對於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及生活 適應知覺情形,例如徐孝儀(2014)以「自我概念量表」、「父母管教方式量表」與

「生活適應量表」之問卷法,調查雲嘉地區國小四到六年級新住民子女對自我概 念和生活適應的計分,以及對父母教養態度的描述。其結果發現:一、新住民父 母教養方式以開明權威最多、寬鬆放任最少,且要求程度皆高於回應程度。二、

父母採開明權威教養方式者,子女之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情形最佳。三、新住民 子女之自我概念、生活適應、知覺母親教養方式,會因為性別和年級的不同,而 有所差異。此外,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愈高者,其生活適應情形愈好(徐孝儀,

2014)。

綜合以上資料,我們可以得知在生活適應上,若新主民家長的教養方式越開 明,那麼則孩子的生活適應會越好。

第四節 小結

回顧上述文獻(蔡清中 2006、童江雪 2009、林鈴鈴 2013、黃惠珍 2015、施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標,歷來的研究也提供不少證據,顯示國內新住民的家庭也受到前述兩大指標的 影響。

在教養態度方面,各家理論大致不脫權威、嚴格、民主、放任四類基調,依 據晚近學者倡議,較理想的父母教養態度須具備高關懷、高溝通、低責罵等特性。

綜合前述研究顯示:即使在新住民家庭中,開明權威(或民主權威)的教養態度,

對子女的學習成就和生活適應有正面作用。而家人對子女學習過程的陪伴參與,

以及新住民母親的口語能力,也對子女的學習和生活表現有高度的正面影響。相 反的,冷漠忽視的教養態度,則對子女的學習和生活表現是不利的。家長若能積 極參與子女在校事務,有良好的親師溝通,也有助於子女的學習成就和學校生活 適應。

在社經地位方面,家庭社經背景、父母教育程度,都會影響家庭的文化資本、

社會資本,而這一點在新住民家庭上也可清楚看到其作用。我國的新住民家庭和 本國籍家庭相比時,通常因為新住民家庭社經地位較低、文化資本較為缺乏,疏 於照顧子女,而對子女學習成就和生活適應形成不利條件。但若控制社經地位之 後比較新住民子女和本國籍子女,則學業成就並不明顯。若單純比較新住民家庭 彼此的差異,社經地位愈高者,通常其子女的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表現也愈佳。

然而除了教養態度、家庭社經地位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因素會影響新住民 子女的學習成就及生活適應情形呢?本文作者服務於離島地區,此地學區的家長 多半以漁業維生,不管是本國籍家庭或新住民家庭,彼此的社經背景差異程度都 不大。當社經地位的差異不明顯時,是否還有其他更細微的因子會對子女的學習 產生影響?若是,可能是什麼?若否,則前述兩大因素,對於離島地區的新住民 家庭而言,又會以怎樣的方式產生作用?

這正是本研究的目的:希望透過多重個案訪談與深入研究,探討離島地區幾 位不同國籍新住民家長的教養態度,並觀察其子女的學習成就與生活適應情形,

希冀能歸納出些許資訊,以供有關研究者參考。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