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父母的教養態度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離島地區不同國籍之新住民父母的教養態度對於其子女 的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之影響,第一節說明父母的教養態度、第二節為影響學習 成就相關因素、第三節探討影響生活適應的相關因素及新住民子女在本國的生活 適應情形。茲依各節敘述如下:

第一節 父母的教養態度

家是最重要的地方,也是影響我們最深的地方,當我們呱呱墬地時,最開心 的是父母,最傷腦筋的也是父母,要如何將我們教養成人,成為他們心目中堂堂 正正、知書達禮的好兒童,變成為他們心目中最大的課題。在本章節中,首先先 說明父母的教養定義和內涵,接著描述父母親的教養信念與態度對兒童的影響。

壹、 父母教養態度的意涵

古人云「教養」,「教者,上所行,下所效者。」所以「教」的本質在以身作 則,「養者,養育是也。」不但要扶養成人,還能夠引領其向善,父母的教養態 度十分重要。吳清山(2004)也指出: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是影響孩 子身心發展最重要的關鍵,而家庭不僅僅只是生活的地方,更是孩子接受家庭教 育和參與社會化的起點。因此,父母的教養態度及方式,對於子女的人格養成更 是密不可分的。

在許多的理論當中,都會談到教養的觀點,說明在子女學習的歷程中,父母 親是扮演著多麼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將最主要的幾個理論基礎,說明如下:

在社會學習論中,研究者 Bandura 認為個體會經由學習、觀察及模仿他人進 而塑造其社會行為、社會態度及習慣,這些行為模式是不需要刻意去教導或是親 身嘗試,可透過情境的觀察或是人和人之間的互動進行學習(李沛玲,2013)。因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此,兒童很容易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下學習到父母親有意或是無意中表現出來 的行為,而形成所謂的身教(陳靜嫻,2006)。

而在精神分析論中,Freud 認為孩子的本我包含性和攻擊的傾向,是受到遺 傳的影響,所以孩子行為的好壞,在出生的那一瞬間皆已註定,所以只有給予外 在的限制,才能將孩子的行為導正(蔡秀莉,2006)。黃鈺華(2008)也指出親子之 間的互動情形,對於兒童的人格發展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要如何,從 本我進行到自我,最後達到超我,端賴父母親教養態度與方式。

在認知心理學中,Piaget 認為孩子的發展會經過感覺動作期、前運思期、具 體運思期和形式運思期四個階段,所以父母親應該配合這四個階段提供有利於子 女學習和發展的學習環境,藉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陳明利,

2005)。

然而,Skinner 則認為人類行為的建立與發展不只是仰賴先天的遺傳或自然 發展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受到外在後天的環境與交互學習作用的影響,進而產生 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連結(黃拓榮,1997)。所以我們在管教子女時,可以運用行為 論的增強原則(正增強、負增強)、削弱原則、以及獎懲原則來規範並培養子女的 良好行為。

根據上述的理論,我們可以知道父母的教養態度深刻的影響著子女的行為,

人家說身教、言教、境教三者缺一不可,可是要如何能夠有效的掌握子女不同的 發展階段,利用最佳的時間點,採取最合適的教養態度,給予最適切的協助和指 導,都一再考驗著我們的智慧。

從不少的文獻當中,我們可以知道因為現今社會少子化的影響,加上工作忙 碌,家長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和子女們好好的相處和溝通,所以普遍習慣用物質 生活來滿足子女的各種需求,卻也因為如此,造就了許多唯利是圖、自私自利、

短視近利,沒有辦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孩子(蘇容瑾,2005),所以,在教養孩 子時,我們除了物質上的給予,更要注重心靈層面的發展,提供他們一個溫暖、

舒適、開放且易於溝通的環境,讓孩子們願意敞開他們的心靈,接納並釋放出關 懷和善意。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貳、 教養態度的分類

不同父母的教養態度,歷來廣泛受到討論。以 Baumrindru(1971)為例,他們 將父母親的教養態度分成下列三種:專制威權型—以專制、威權、高壓的手段去 限制自己的子女,不容許有半點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民主權威型—能和子女溝 通,並聆聽、接納她們的意見;寬容溺愛型—對於孩子的行為採取放任,不施以 任何懲戒。

更早期的 Williams(1958)則以權威(authority)和關懷(love)兩大向度,將教養 態度分成「高權威高關懷」、「高權威低關懷」、「低權威高關懷」、「低權威低關懷」

四個組合面向來做探討。「高權威高關懷」的家長,通常十分關心孩子,但是卻 也比較獨裁,所以培養出來的孩子多半比較聽話、沒有太多自己的看法和主見。

「高權威低關懷」的家長,比較沒那麼關心孩子,卻又採取高壓統治,所以培養 出來的孩子變呈現兩極,若不是大好就是大壞,比較容易產生叛逆。「低權威高 關懷」的家長,因為尊重孩子,比較偏向民主開放的教養方式,所以培養出來的 孩子是比較獨立、有主見、懂得體諒、關懷別人的人。而「低權威低關懷」的家 長,所培育出來的孩子,比較隨波逐流,跟著大環境改變。

國內學者張春興(1996)的經典著作《教育心理學》也對於父母的教養態度做 了簡單的分類,認為它們大致不脫下列四種之一:寵愛、放任、民主、嚴格。

根據上述的理論,我們可以知道父母的教養態度深刻影響子女的行為,身 教、言教、境教三者缺一不可,但要如何能夠有效的掌握子女不同的發展階段,

利用最佳的時間點,採取最合適的教養態度,給予最適切的協助和指導,都考驗 我們的智慧。

參、 不同國籍新住民父母的教養態度

新住民父母雖與本籍父母有原生國籍差異,但在他們的教養態度與成效方 面,前述各家學者的分類依然值得我們用以參考、辨認。例如施妤蓁(2009)的研 究便指出,Williams(1958)教養態度分類裡採取「低權威高關懷」的父母,所教 養出來的孩子,生活適應能力較佳,在人際關係上也較能和同儕間相處愉快、能 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根據童江雪(2009)的研究發現,即使到了國中階段,如果新住民家長教養態 度屬於民主方式、對子女有適當期望,並能參與他們在家在校的學習活動,都將 對子女的學習成就產生正面效果。黃森泉、張雯雁(2003)也從關懷新住民的角度 出發,力陳母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影響力非比尋常,而新住民配偶在成為母 親之後,所承擔的壓力比一般的母親更為沉重,因為國情、文化、語言的不同,

教養的態度也就有所差異,而基於這些差異,對子女在學的表現更容易造成不同 學習成就的效果。

可惜的是,根據黃明月、林宜穎、葉書秀(2008)的研究報告,新住民家長的 教養方式和長輩的干預程度、母國文化的影響、原生父母的教養方式及個人的家 務負擔多少都有一些相關,而在這些相關當中,她們的教養方式又以威權的教養 方式為主,常常以體罰、言語責罵來代替溝通。羅玉珠(2010)的研究則顯示:新 住民的教養較為直接,常常以單向式溝通及思考邏輯來處理事情,較為著重在孩 子的生活照顧上,而忽略了心靈上的交流與溝通,雖然知道兩者應該並重,卻常 因生活的重擔而選擇了權威式的教養態度(羅玉珠,2010)。

另一個文化和父母教養態度關聯的例子,來自原籍菲律賓的新住民配偶們。

黃明月、林宜穎、葉書秀(2008)發現:由於菲律賓國民大多信仰天主教,而天主 教反對墮胎,因此來自菲國的新住民父母,對於子女的管教方式特別嚴厲,導致 在教養態度上比較偏向專制權威。

綜合以上可知:本國的新住民家長們可能一方面受到本國文化的影響,另一 方面又大多忙於生計,承受繁重的生活壓力,導致在教養態度上,仍較為偏向傳 統的威權、打罵管教模式。

所以根據上述的言論,研究者希望能夠透過文獻的參考,在訪談中能有一個 基本的架構及認知,並且實際去了解新住民父母的教養態度在學習成就及生活適 應上的影響,做一個比較和驗證。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