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相關性之分析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五節 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相關性之分析

本節旨在探討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情 形,以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來檢定知覺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各向度及整體間是 否有關聯性,以及其關聯程度。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的值介於-1 與 1 之間,如果 相關係數的絕對值愈接近 1,表示兩個變數間關聯程度愈強(吳明隆、涂金堂,

2009)。茲將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間的關係分析結 果敘述如下。

壹、 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分析

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之積差相關分析結果,如 下表 4-18 所示:

表 4-18 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 班級氣氛

利社會行為 班規秩序 凝聚力 教師支持 教師控制 衝突與限 制

整體 班級氣氛 關照 .49*** .62*** .47*** .48*** .02 .61***

救助 .43*** .53*** .37*** .39*** .02 .51***

合作 .47*** .61*** .45*** .45*** .02 .59***

整體

利社會行為 .50*** .63*** .46*** .47*** .02 .61***

說明:***p<.001

由表 4-18 可得知本研究結果:

一、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各向度及整體間之相關情形

(一)班規秩序與關照、救助、合作三個向度及整體利社會行為之間呈顯著 正相關。

(二)凝聚力與關照、救助、合作三個向度及整體利社會行為之間呈顯著正 相關。

(三)教師支持與關照、救助、合作三個向度及整體利社會行為之間呈顯著 正相關。

(四)教師控制與關照、救助、合作三個向度及整體利社會行為之間呈顯著 正相關。

(五)衝突與限制與關照、救助、合作三個向度及整體利社會行為之間無顯 著相關。

84

(六)整體班級氣氛與關照、救助、合作三個向度及整體利社會行為之間呈 顯著正相關。

二、利社會行為與班級氣氛各向度及整體間之相關情形

(一)關照與班規秩序、凝聚力、教師支持、教師控制四個向度及整體班級 氣氛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照與衝突與限制向度之間無顯著相關。

(二)救助與班規秩序、凝聚力、教師支持、教師控制四個向度及整體班級 氣氛之間呈顯著正相關;救助與衝突與限制向度之間無顯著相關。

(三)合作與班規秩序、凝聚力、教師支持、教師控制四個向度及整體班級 氣氛之間呈顯著正相關;合作與衝突與限制向度之間無顯著相關。

(四)整體利社會行為與班規秩序、凝聚力、教師支持、教師控制四個向度 及整體班級氣氛之間呈顯著正相關;整體利社會行為與衝突與限制向 度之間無顯著相關。

三、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間之相關情形

整體班級氣氛與整體利社會行為間呈顯著正相關。

貳、綜合討論

據研究結果得知,研究假設三「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班級氣氛與利社 會行為有顯著相關。」大部分獲得證實。茲將研究結果分析、討論如下:

一、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各向度及整體間之相關情形

(一)班規秩序與關照、救助、合作三個向度及整體利社會行為之間呈顯著 正相關,表示知覺班規秩序向度愈佳的學童,對於關照、救助、合作 三個向度及整體利社會行為的表現愈好。

(二)凝聚力與關照、救助、合作三個向度及整體利社會行為之間呈顯著正 相關,表示知覺凝聚力向度愈佳的學童,對於關照、救助、合作三個 向度及整體利社會行為的表現愈好。

(三)教師支持與關照、救助、合作三個向度及整體利社會行為之間呈顯著 正相關,表示知覺教師持向度愈佳的學童,對於關照、救助、合作三 個向度及整體利社會行為的表現愈好。

(四)教師控制與關照、救助、合作三個向度及整體利社會行為之間呈顯著 正相關,表示知覺教師控制向度愈佳的學童,對於關照、救助、合作 三個向度及整體利社會行為的表現愈好。

(五)衝突與限制與關照、救助、合作三個向度及整體利社會行為之間無顯 著相關,表示衝突與限制向度的知覺,與關照、救助、合作三個向度 及整體利社會行為的表現無關。

85

(六)整體班級氣氛與關照、救助、合作三個向度及整體利社會行為之間呈 顯著正相關,表示知覺整體班級氣氛向度愈佳的學童,對於關照、救 助、合作三個向度及整體利社會行為的表現愈好。

二、利社會行為與班級氣氛各向度及整體間之相關情形

(一)關照與班規秩序、凝聚力、教師支持、教師控制四個向度及整體班級 氣氛之間呈顯著正相關,表示關照利社會行為表現愈好的學童,對於 班規秩序、凝聚力、教師支持、教師控制四個向度及整體班級氣氛的 知覺愈佳。

(二)救助與班規秩序、凝聚力、教師支持、教師控制四個向度及整體班級 氣氛之間呈顯著正相關,表示救助利社會行為表現愈好的學童,對於 班規秩序、凝聚力、教師支持、教師控制四個向度及整體班級氣氛的 知覺愈佳。

(三)合作與班規秩序、凝聚力、教師支持、教師控制四個向度及整體班級 氣氛之間呈顯著正相關,表示合作利社會行為表現愈好的學童,對於 班規秩序、凝聚力、教師支持、教師控制四個向度及整體班級氣氛的 知覺愈佳。

(四)整體利社會行為與班規秩序、凝聚力、教師支持、教師控制四個向度 及整體班級氣氛之間呈顯著正相關,表示整體利社會行為表現愈好的 學童,對於班規秩序、凝聚力、教師支持、教師控制四個向度及整體 班級氣氛的知覺愈佳。

三、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間之相關情形

本研究發現,整體班級氣氛與整體利社會行為間呈顯著正相關,表示知覺班 級氣氛愈佳的學童,利社會行為的表現愈好;反之,利社會行為表現愈好的學童,

對於班級氣氛的知覺愈佳。由結果可知學童知覺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間息息相 關,學生知覺班級氣氛越佳,利社會行為表現則越好。此一研究結果與林芸醇

(2010)的發現相同,她發現學童知覺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呈正相關,學童知 覺班級氣氛也與合作、勇敢、關照、分享、助人行為呈正相關,且學童知覺班級 秩序、同儕合諧、教師支持、教師控制也與學生利社會行為呈正相關,與本研究 結果相符。

在班級氣氛各向度中,凝聚力向度與利社會行為相關為最高,其相關為所有 班級氣氛中相關最高的向度,而凝聚力向度係指國小學童感受同儕間互動能團 結、合作、互相支持、彼此相互幫助與關懷的程度,屬於同儕間和諧相處的部份,

換句話說就是學童的人際關係,研究顯示國小高年級同儕之間的關係是利社會行 為的重要關鍵。這個研究結果與羅瑞玉(1997)研究發現團體關係較親密的學生利

86

社會行為比團體關係普通或疏離的這兩組的學生為佳相似。另外劉蓉靜(2008)也 有同樣的發現,她發現在國小學童利社會行為現況以「同儕互動」最多,其次分 別為「師生互動」及「學校環境資源」,可以明顯的發現學童的利社會行為表現 大多在和同儕互動過程中表現。而黃大峰(2005)也發現人際關係各層面與利社會 行為各層面有中等程度正相關,所以人際關係的好壞會影響利社會行為,而在其 研究中「與朋友關係」和利社會行為各層面有最高的相關,正好與本研究結果相 似。

再者,社會學習論者 Bandura 認為,透過個體對利他行為的認同和直接或 替代性的模仿歷程,個體將學會表現出利社會行為,利社會行為的學習與其他行 為的學習一樣,皆透過觀察學習歷程而獲得,重視兒童對於價值內化,行為調整 等道德規範的形成(楊語芸譯,1997;莊耀嘉、王重鳴譯,2001)。由以上的理論 更加證實學童知覺到良好的班級氣氛後,將產生道德觀的價值內化,表現出與利 社會行為,所以知覺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衝突與限制」向度與利社會行為呈現不相關的結果,推究其可能原因為其 情感表現屬於較負面的感受,學童較容易選擇逃避或忽視的方式處理,而利社會 行為乃屬於正向情感表現,完全反向的情感感受彼此間不易產生互相牽絆的關 係,因此學童感受「 衝突與限制」向度的情形不容易與利社會行為產生明顯的 關聯。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