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據文獻探討和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具體建議,以供學校行政單位、教 師以及未來相關研究者之參考。

壹、 對學校行政單位的建議

一、提供教師交流的平台,形塑學習型的教師文化,促進正向班級氣氛

依據研究結果得知,女性導師的學童在知覺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表現上,

比男性導師的學童有較佳的表現。因此,學校行政單位可以定期安排班級導師的 座談、討論會,或鼓勵學校教師組織成長團體,定期聚會,建立教師間的專業對 話平台,讓教師把班級經營上遇到的困擾提出來和大家共同討論,同時,也可以 把自己的心得跟大家分享,隨時互相支援與分享,透過教師彼此間的經驗交流,

形塑學習型的教師文化,提供教師間交流互動的機會,進而提昇教師的專業素養 和班級經營能力,促使教師在班級經營上做適度的修正,發展有效的班級經營模 式,進而提高教師的班級領導效能,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促進學童利社會行為 表現,甚至期待學童能內化且自發性的表現出利社會行為。

二、推展親職教育,維繫良好親子關係,提高學童利社會行為表現

依據研究結果得知,以民主管教方式的學童利社會行為表現比其他的方式更 好,可見家庭的親子關係對於利社會行為有相當的影響力,因此親職教育對於學 童利社會行為來說,可說是一項重要的課題;所以學校應積極推展親職教育,主 動提供相關親職教育資訊,然而由於社會的變遷,單親家庭及他人照顧家庭(其 他親戚、隔代教養……等型態)日趨增加,因此學校在推展親職教育時更需注意 不同家庭的需求,提供相關的經驗分享,確實全面增強家庭的教育功能;學校可 藉由演講、座談或者結合社區資源,舉辦相關研習活動或父母效能訓練,提供家 長相關的教養資訊,宣導正確的管教理念與做法,促進良好親子關係之發展,進 而促進孩子的利社會行為表現。

貳、對教師的建議

一、導師應謹慎處理學童衝突與限制的問題,促進班級氣氛的和諧

依據研究結果得知,學童在班級氣氛的衝突與限制上的得分較低,顯示出學 童此向度所知覺的班級氣氛較差;對於班級學生間的紛爭或情緒、態度方面的問 題時,導師應特別小心處理,可以用機會教育的方式,將問題交給班上學童一起 思考處理的方法,針對問題,讓學童分析不同方法可能產生的後果及影響,再從 中選擇較好的處理方法付諸實行,同時導師應依其經驗仔細判斷學童可能的錯

90

誤,積極地審視學童的分析過程,隨時給予建議或修正,引導全班學童充分了解 問題的癥結,如此一來,定能幫助學童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並培養設身處地為 他人著想的情懷,了解別人的感受,讓班級氣氛更趨和諧。

二、提升正向的班級氣氛,激勵學童表現利社會行為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學童知覺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之間呈現正相關,因此 導師若能透過其教育專業知能,進行適合的班級經營方式,營造較佳的班級氣 氛,那麼學童的利社會行為表現也能越來越好。所謂的「身教重於言教」,教師 要先適時示範利社會行為,讓學童起而仿效,而「境教先於言教」,情境教育是 整體與多元的,班級是一個小型的社會體系,是學童學習的重要情境,導師應隨 時自我省思,培養自信、寬容、親和力等特質,並善用社會化的方式達到身教的 效果,且多傾聽同理學童心聲,用心覺察班級氛圍、多與學童溝通,了解學童真 正的需要,提供多元、關懷、和善、互助等學習環境,讓學童感受到教師的關心 與協助,透過師生之間的相互影響,建立正向良好的班級氣氛,並進一步以民主 的作風讓學童參與各項班級事務的決策,建立雙向的師生關係,營造正向的班級 氛圍,激勵學童利社會行為表現。導師應少用強制權威服從,或過度強調班規秩 序、採用過多物質獎賞懲處、或者剝奪威脅方式……等不利於班級氣氛及學生利 社會行為的經營方式。

三、多以鼓勵、示範的方式,促使男性學童表現利社會行為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在利社會關照、救助、合作向度或整體表現上,女性學 童利社會行為表現皆優於男性學童。如果想減少因性別不同而有不同的利社會行 為表現,平時導師在班級中,可以拋磚引玉的方式,身教示範,讓孩子起而效尤,

並在學童表現利社會行為時給予立即性的鼓勵,以增強方式引導男性學童產生利 社會的行為;同時,導師也從親師管道著手,因為父母通常對男孩與女孩的期待 有些不同,尤其是在人際社會互動方面,像表達關心、做家事、照顧他人、分工 合作……等,父母通常期望女孩能更溫柔、體貼,對男孩則較為忽略,要求較為 嚴厲,並給予較多刻板印象上的命令及限制,因此常造成男孩較缺乏自主或利他 觀念,導師應時常與學童父母溝通兩性平等的觀念,減少性別歧異,破除傳統性 別刻板印象,避免以性別刻板印象來教育孩子,提供並支持男孩可以像女孩一 樣,表現出情感、關懷、體貼、合作、幫助他人……等的行為,給予孩子適性的 教育方式及合理的期待,以促進男性學童的利社會的行為。

參、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僅就屏東縣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童做為研究對象,取樣的範圍有限,且 在取樣區域上,只限於屏東縣市區域,對於其他各地區群體,無法有足夠推論性,

故建議未來研究可考慮擴大學童取樣範圍,縱向向上延伸至國中、高中職或向下

91

深入到低、中年級學童,橫向將研究對象推至更多區域,如此將使研究對象更具 有代表性,也可以提高研究之廣度。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輔以文獻分析法來進行研究,但問卷調查法可能因未 能控制受試者填答情境、受試者誤解題意或受試者受社會期許的影響,以致蒐集 之資料未能完全反應真實情況,使資料失真而影響調查結果。為使研究更具實證 性,建議未來研究可考慮加入「質」的研究方法,透過觀察、訪談了解學童的想 法,在質量並重的情況下,將研究結果相互驗證補充,增加研究結果之正確性,

使研究方法更加客觀完整。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中之班級氣氛量表為自編,問卷之信效度皆良好,整份問卷之題數適 中,對學童來說並未造成負擔,但是在衝突與限制向度的題數僅三題,雖符合問 卷編製原則,但是其題數仍舊算少,建議後續研究者在使用或修訂班級氣氛量表 時,可增加此向度之題數。

四、研究變項

本研究僅以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為研究變項,探討彼此間的相關情形,建 議未來研究者,可增加其他如領導風格、自我概念、品格教學、教學信念、親子 關係等變項加以探討彼此間的相關,以提高研究價值。

本研究將班級氣氛變項分為班規秩序、凝聚力、教師支持、教師控制、衝突 與限制等五個向度來探討,但參閱相關理論和研究發現,同學支持、班級滿意度、

同儕競爭、教師領導、教室多樣性等亦為學童知覺班級氣氛的內容,故建議未來 研究者,可將之納入班級氣氛的向度,以進行深入探討。

本研究在利社會行為變項上,主要在探討「關照」、「救助」及「合作」三 個向度的利社會行為,建議未來研究者,可將「分享」、「贈與」、「慷慨」、「仁慈」

等納入利社會行為探討的向度,作為更廣的探討研究。

92

9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典祥、李美珠、陳皎眉( 1988)。社會心理學。台北市:空大。

王文玲(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利社會行為與死亡態度 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南

縣。

王冉卉(2003)。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之動機對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影響。

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保進 (2006)。中文視窗版 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

王素香(1995)。一位國小自然教師班級氣氛形成因素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進材(1998)。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高雄市:復文。

朱文雄(1992)。班級經營。高雄市:復文。

朱家瑩(2006)。母親教養方式與幼兒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立德管理學 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江麗珠(2006)。高雄市國小學童內外控信念、情緒智力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 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何碧霜(2005)。社會認知技巧訓練對增進國小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成效研究。國 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吳玉梅(2006)。幼兒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 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吳明宗(2002)。班級讀書治療對促進國小高年級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成效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屏東縣。

吳明隆 (2007)。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加樺 國際。

吳明隆、涂金堂 (2009)。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呂麗珠(2002)。國小級任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生班級氣氛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

呂麗珠(2002)。國小級任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生班級氣氛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