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無痕山林」運動緣起與發展

第四節 層級分析法

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為 1971 年 Thomas L. Saaty(匹茲堡 大學教授)所發展出來,主要應用在不確定情況下及具有多數個評估準則的決策問題上。

AHP 發展之目的,是將複雜的問題予以系統化,由不同的層面給予層級分解,並透過 量化的方法,找到脈絡後加以綜合評估,以提供決策者選擇適當計畫的充分資訊,同時 減少決策錯誤的風險(鄧振源,2012)。

一、 AHP 的應用

AHP 分析法的理論簡單又具實用性,已被各研究單位普遍使用,其應用範圍廣泛,

特別是應用在規劃、預測、判斷、資源分配及投資組合試算等方面。根據 Saaty(1980)AHP 通常可以用來解決以下十二種問題:

(一) 決定優先順序(Setting Priority)。

(二) 交替方案之產生(Generating a Set of Alternatives)。

(三) 選擇最佳方案(Choosing a Best Policy Alternative)。

(四) 決定需求(Determining Requirements)。

(五) 資源分配(Allocating Resources)。

(六) 結果預測—風險評估(Predicting Outcomes – Risk Assessment)。

(七) 績效衡量(Measuring Performance)。

(八) 系統設計(System Design)。

(九) 確保系統穩定(Ensuring System Stability)。

(十) 最佳化(Optimization)。 (十一) 規劃(Planning)。

(十二) 衝突解決(Conflict Resolution)。 二、 AHP 的基本假設

Saaty(1980)發展 AHP 方法的基本假設,主要包括下列幾個要點:

(一) 一個系統可被分解成許多種類(Classes)或成份(Components),並形成有像網路 的層級結構。

(二) 層級結構中每一層級的要素均假設具獨立性(Independence)。

(三) 每一層級內的要素,可以用上一層級內某些或所有要素作為評準,以進行評估。

(四) 比較評估時,可將絕對數值尺度轉換成比例尺度(Ratio Scale)。

(五) 各層級要素進行成對比較後,可使用正倒值矩陣(Positive Reciprocal Matrix)處理。

(六) 偏好關係滿足遞移性(Transitivity);不僅優劣關係滿足遞移性(A 優於 B,B 優於 C,則 A 優於 C),同時強度關係也滿足遞移性(A 優於 B 二倍,B 優於 C 三倍,

則 A 優於 C 六倍)。

(七) 完全具遞移性不容易,因此容許不具遞移性的存在,但需測試其一致性(Consistency)

的程度。

(八) 要素的優勢程度經由加權法則(Weighting Principle)而求得。

(九) 任何要素只要出現在階層結構中,不論其優勢程度是如何小,均認為與整個評估結 構有關,而並非檢核階層結構的獨立性。

三、 應用 AHP 的步驟

利用 AHP 法進行決策問題的評估,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階段的工作(Zahedi, 1986):

第一階段:建立評估的層級架構 第二階段:各層級要素權重的計算

1. 建立成對比較矩陣 2. 求取特徵值與特徵向量 3. 一致性檢定

第三階段:整體層級權重的計算

當利用 AHP 法處理較複雜的決策問題,而且用問卷方式調查多數決策者或專家的 偏好判斷時,則整個 AHP 法的決策程序如下說明,操作流程如圖 2-3 所示。

問題界定

影響要素分析

建立層級結構

問卷設計

問卷填寫

建立成對比較矩陣

計算特徵向量與特徵值

權重之計算 一致性檢定

層級結構一致性檢定

最適方案 回

饋 修 正

回 饋 修 正

圖 2-3 應用 AHP 法分析的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彙整自榮泰生(2011)。Expert Choice 在分析層級程序法(AHP)之應用。

台北市:五南圖書;鄧振源(2012)。多準則決策分析—方法與應用。台北市:鼎茂圖 書。

(一) 問題界定

了解研究問題,將可能影響此問題的所有要素納入考量,要注意要素之間的相互關 係與獨立關係,並界定研究範圍。

(二) 建立層級架構

層級架構的建立並沒有特定的標準程序,可用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德爾菲法 (Delphi Technique)、名義團體技術(Nominal Group)或文獻蒐集等方式來建立構面。最高 層級代表評估的整體目標,最低層級的要素即為可行方案,如圖 2-4 所示。儘量將重要 性相近的要素放在同一層級,依照 Saaty(1980)的建議每一層級的要素不要超過七個為原 則,以免影響一致性,且層級內的各要素要具備獨立性。

G

O1

O1C1 O1C2 … O1Cr

O2

O2C1 O2C2 … O2Cs

O

OC1 OC2 … OCt

....

目標 (Goal)

標的 (Objectives)

評估準則 (Criteria)

A1 A2 .... An

可行方案 (Alternatives)

圖 2-4 AHP 層級結構

資料來源:鄧振源(2012)。多準則決策分析—方法與應用。台北市:鼎茂圖書。

若研究不需設計可行方案,則可將結構修正為無可行方案層。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是 二層之次目標(Objectives)及第三層之評估準則(Criteria)做「兩兩成對比較」。Saaty(1980) 建議 AHP 評估尺度的基本劃分包括五項,同等重要、稍微重要、重要、極為重要及絕

表 2-6 AHP 評估尺度意義及說明

根據回收的問卷所得結果,建立成對比較矩陣(Pairwise Comparison),目的在於評 估同一層級兩兩因素間的關係,決策者透過問卷調查將兩兩因素間之相對重要性進行成

及最大特徵值(maximized eigenvalue),可求得因素間的相對權重,並確定結構的一致 性。本研究透過 Expert Choice 軟體即可獲得相對權重,無需自行計算。

(六) 一致性檢定

成對比較矩陣為正倒數矩陣,要求決策者在成對比較時,要達到前後一貫性,是非 常困難的,因此需進行一致性的檢定,作成一致性指標(Consistency Index,C.I.),檢

查決策者的判斷是否合理,以避免不良的決策,其中λmax是矩陣的最大特徵值,如下所 示。本研究應用 Expert Choice 軟體,可自動獲得 C.I.值。Saaty(1980)認為一致性指標 C.I.≦0.1,則一致性的程度方可接受。

C. I. =𝜆𝑚𝑚𝑚− 𝑛 𝑛 − 1

一致性指標(C.I.)的判定:

1. C.I.=0,表示決策者前後判斷完全達到一致性。

2. C.I.>0.1 時,表示前後判斷不一致。

3. C.I.≦0.1,表示矩陣的一致性程度令人滿意,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計算完 C.I.值後,再應用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 C.R.)來衡量矩陣的一致 性是否達到一定的水準。而 C.R.值指的是在相同層級的矩陣下,一致性指標值與隨機指 標(Random Index, R.I.)值的比率,如下所示。R.I.為一隨機指標,當決策因素是 n 時,

所對應的 R.I.隨機指標,如表 2-7 所示。若 C.R.≦0.1 時,則矩陣的一致性程度令人滿意。

C. R. =𝐶. 𝐼.

𝑅. 𝐼.

表 2-7 隨機指標表

階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R.I. 0.00 0.00 0.58 0.9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1.51 1.48 1.56 1.57 1.58 資料來源: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lanning, Priority Set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七) 最適計畫或方案的決定

專家判斷均符合一致性的要求後,即可計算各層級要素在最終目標(Goal)下的優 勢權重。最後一層的優勢權重,代表欲達成最終目標的重要程度,優勢權重愈大者,表 示該指標愈重要,決策者可依據此重要性來決定執行的優先順序。本研究應用 Expert Choice 軟體,可自動獲得第二層次目標(Objectives)及第三層評估準則(Criteria)的 優勢權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