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臺灣山林群峰聳立、林木蔥綠,享有「福爾摩沙」之美譽。依據民國 84 年完成之 第 3 次臺灣森林資源及土地利用調查資料顯示,全島森林覆蓋面積為 2,102,400 公傾,

占全島總面積之 58,53%。森林除了孕育豐富又多樣的動、植物生態系之外,也在維護 國土保安、涵養水源及淨化水質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此外,森林還提供休閒與遊憩的環 境,與人民的食、衣、住、行、育、樂息息相關,可謂臺灣之命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年報編輯委員會,2014)。臺灣自 1961 年開始推動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育工作,目 前共有 9 座國家公園、1 處國家自然公園、4 處都會公園、18 處森林遊樂區、3 處平地 森林園區、8 處自然教育中心、14 個國家步道系統及 14 個區域步道系統,提供民眾走 向山林進行戶外遊憩多樣性的選擇。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之 102 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國人旅遊時主要從事的遊憩活動以

「自然賞景活動」的比率最高,占 58%;就細項遊憩活動來看,以從事「觀賞地質景觀、

濕地生態」最多,有 46%;「森林步道健行、登山、露營」,有 30.5%。另外在國人旅遊 時最喜歡的遊憩活動中,以「自然賞景活動」的比率最高,占 40.5%;就最喜歡的遊憩 活動之細項來看,最喜歡「觀賞地質景觀、濕地生態」的比率最高,有 21%,「森林步 道健行、登山、露營」,有 12%;上述資料顯示,民眾普遍喜愛走向大自然,享受山林 活動。

近年來都市人口逐漸增加,6 個直轄市的人口數就占了全國總人數的七成(內政部 統計處,2014)。自民國 90 年實施週休二日後,林野遊憩或登山健行等活動日漸風行,

每到假日前往山林的遊客眾多。102 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顯示(交通部觀光局,2014),

國人利用「週末或星期日」從事旅遊最多,占 59%;旅遊 1 天的比率占 72%;約有 63%

的旅次是在居住地區內從事旅遊活動。根據民國 102 年運動城市調查結果顯示(教育部 體育署,2014),國人主要的運動項目多以散步、慢跑、騎腳踏車、籃球及爬山等為主,

其中「爬山」與「健走」共佔運動人口的 22.1%,逐漸成為國人重要的休閒活動。資料

也顯示國人在「戶外」運動的比例為 84.5%,人們對於戶外運動場域的需求量可見一斑。

然而都市人口密度高、空間擁擠及空氣汙染嚴重,人們對遠離塵囂、親近山林、擁抱鄉 野的需求日益殷切,山林環境於是成為都市人從事戶外遊憩活動的主要場域之一,無論 是單純的接近山林,或是有目的地的參與,如賞鳥、踏青、攝影等都受到廣大民眾的青 睞,凸顯山林環境對市民休閒及觀光旅遊的重要性。

當山林遊憩活動愈加頻繁,也引發山林環境品質日趨惡化的問題。因為遊憩者一些 不當的行為,有意或無意地對環境(包括土壤、水、植群、野生動物、及景觀文化等)

產生衝擊。以國人最喜愛的登山健行活動為例,遊憩者若沒有在規劃的步道或棧道上行 進,任意踐踏土壤,可能造成地表植被死亡、地表裸露、土壤密實、徑流增加等問題;

遊憩者若干擾或餵食野生動物,不僅改變野生動物原本的習性,生理、行為和繁殖亦受 到影響,甚至造成動物族群組成及結構之改變。大量的遊憩者進入山林地區,離開後所 留下的垃圾或刻字留念的劣跡等,汙染了純淨的大地與美麗的景觀。因此,推動正確的 戶外遊憩觀念,建立遊憩者愛惜山林的態度,以避免或降低對山林環境的衝擊,並確保 遊客能擁有美好的遊憩體驗就成為當今重要且迫切的課題。

遊憩者破壞環境的不當行為(depreciative behavior)一般可以透過規範與管制、環 境規劃與設計及資訊與教育手段加以改變。其中,規範與管制乃藉由劃定界線來限制人 們的戶外行為,避免粗心與管制意圖不良的遊憩使用者,強調對遊憩行為之直接規範,

甚至對違法者施予法律制裁,尤其是針對故意性的破壞行為,屬於直接的管理手段,此 方法對遊憩者行為的改變成效雖佳,但前者須伴隨罰則,而後者則限制人們選擇的自由,

比較容易受到遊憩者的反感(Marion and Reid, 2007)。環境規劃與設計是另一種管制行為 與保護環境的策略,透過生態原則的應用,考量自然作用的演變,綜合分析生物、土地、

空氣與水等自然環境的組合,尋求土地合理的使用方式,例如設置野餐露營地、舖設步 棧道、興建觀景台、架設維護欄等,用以限制遊憩者的活動範圍,但往往會影響自然環 境及改變遊憩者經驗,耗費資源外,對遊憩者行為的影響也有限(Hendee and Dawson, 2002)。過去的研究顯示,絕大部份的不當行為源自於人們對自我行動的結果缺乏瞭解,

即不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會降低對環境的衝擊(Marion and Reid, 2007);很多人雖然試圖想 減低自身行為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甚至加入保育的行列,卻不得其門而入;而部份採取

行動者,因為缺乏知識或僅片面瞭解,導致自身行為對環境產生錯誤的判斷或行動,造 成更大的環境衝擊(Reading and Kellert, 1993),耑此,資訊與教育則是讓遊憩者了解遊憩 行為對於環境及野生動物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可以採取哪些相對應的低衝擊行為

(Low Impact Practices)的手段,透過遊憩者態度與信念的改變,影響及修正其行為,

在不影響遊憩者體驗與自由意志的情況下,減低遊憩活動對環境造成的衝擊,相較於規 範與管制,此方法乃是屬於間接的管理手段。許多研究顯示,資訊與教育手段比較受到 遊憩者普遍的認同 (Stankey & Schreyer, 1987; Vander Stoep & Roggenbuck, 1996)。

在 1960 年代,登山、健行、露營等活動在美國成為一股流行風潮,戶外遊憩活動 的人口激增,逐漸造成遊憩據點地表植物的損害和消失,甚至導致土壤被侵蝕,樹木的 成長受影響,動物的生態及棲息地被迫改變、縮小和遷移及深具歷史價值的人文史蹟遭 受浩劫等現象(Cole, 1995)。透過與美國戶外領導學校(NOLS)的合作伙伴關係,無痕 山林的觀念在 1990 年代持續推展,1994 年 Leave No Trace, Inc. 教育性非營利組織正式 成立,註冊為一非營利性的法人教育機構,同年並與美國林業署(The U.S. Forest Service, USFS)、土地管理局(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BLM)、魚類與野生動物署(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USFWS)及美國國家公園署(National Park Service, NPS)共同簽署備 忘錄,推廣無痕山林的教育課程(Vagias and Powell, 2010),教導大眾對所處環境應有的 態度與方法,並儘量以低衝擊的方式與行為,來進行親近山林的體驗。到了 1997 年,

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 Boulder 市,首度將無痕山林的觀念推廣於都市近郊(frontcountry), 因為這些區域的特色是交通便利、當天可來回及白天的遊客眾多,從此無痕山林的觀念 不再只侷限在深山野林,還可以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經常接觸到的開放空間或山林。

2003 年更名為「戶外倫理無痕山林中心」(Leave No Trace Center for Outdoor Ethics)

(Marion, 2014),將無痕山林的概念普及到日常生活的環境,以落實一個善待環境的運 動。

台灣的「無痕山林運動」源自於美國的 Leave No Trace(簡稱 LNT)運動,是向大 眾宣導一種「走過不留痕跡」的理念。其目的是要避免或降低自然環境資源的衝擊,以 及確保所有遊客擁有一個美好的遊憩體驗(Marion and Reid, 2001)。政府為了讓我們及後 代子孫可以繼續享有美好的山林體驗,於 2001 年起開始推動「全國步道系統建置計畫」,

希望能整合自然人文遊憩據點,提供更多樣的遊憩機會,並在自然資源永續經營原則下,

發展生態旅遊。所以 2006 年在林務局舉辦的全國步道環境優化研討會中,此相關議題 受到公私部門廣泛的討論與迴響,並透過網路票選將此活動定名為「無痕山林運動」, 同年並發表「無痕山林宣言」(無痕山林運動執行委員會,2007),這是台灣推廣無痕山 林觀念的先河。無痕山林的概念,主要包括七大準則(無痕山林運動執行委員會,2007),

分別是:「事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宿營」、「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 境」、「 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尊重野生動植物」及「考 量其他的使用者」。

綜觀上述,登山健行已是大部分的民眾會選擇的休閒活動之一,在都會區中能找到 一個適合的戶外遊憩地點是一件非常難能可貴的資源,而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剛好提供高 雄人在這方面的需求。依據台灣登山健行界以地理區位之分類,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屬於 近郊登山步徑,海拔高度屬於都市近郊低海拔丘地,步道狀況為路面平坦,可供大眾登 山健行之用(林建安,2002),也因地利之便,鄰近高雄大都會區,平日白天遊客人數 眾多,根據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委託研究的報告顯示,保守估計整年度的遊客量約 為 393.2 萬人次,其中又以壽山地區為全園區使用比例最高的區塊,占 46%(曾梓峰,

2012)。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位於高雄市西南隅,臨近高雄市都會區,其範圍包含壽山、半屏 山、大小龜山、左營區鳳山舊縣城及旗後山等,為我國第一座國家自然公園,於 2011 年 12 月 6 日正式開園,也是第一座由下而上,經由地方民間保育團體發起推動而成立 的國家自然公園,讓臺灣環境保育邁向一個新的里程碑,並將國家自然公園的經營範圍 延伸到西部淺山丘陵區(林昆海等,2012)。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是高雄市的天然屏障,

有特殊的高位珊瑚礁地形,以及海洋型氣候的溫濕度條件,形成生物絕佳的棲地,造就 了豐富的熱帶生態資源。過去因長期被列為軍事管制區,間接保留了此地區的生物多樣 性,是市區內珍貴的綠地,也是「高雄市綠肺」(張學文等,2014),不僅擁有豐富的自

有特殊的高位珊瑚礁地形,以及海洋型氣候的溫濕度條件,形成生物絕佳的棲地,造就 了豐富的熱帶生態資源。過去因長期被列為軍事管制區,間接保留了此地區的生物多樣 性,是市區內珍貴的綠地,也是「高雄市綠肺」(張學文等,2014),不僅擁有豐富的自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