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無痕山林」環境教育內涵建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無痕山林」環境教育內涵建構"

Copied!
1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所) 碩士論文.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無痕山林」環境教育內涵建構 The development of Leave No Trac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tent framework for Shoushan National Nature Park. 研究生:郭青芳 指導教授:潘明珠. 撰 博士. 中華民國 104 年 07 月.

(2) 謝. 誌. 「我可以畢業了!」這句話等了好久,終於可以大聲地喊出來了。一切的成果都應 歸功於潘明珠老師的指導,感謝她不眠不休地幫我修改論文,每當我在學術殿堂迷惘時, 她總能開啟一扇明窗,讓我看見窗外不同的視野,研究過程是如此的艱辛與漫長,一點 一滴聚沙成塔,沒有她一路的陪伴、細心的指引與教導,我根本無法完成這篇論文,在 此獻上十二萬分的敬意,感謝她辛苦的付出。 再來,還要感謝在研究過程中所遇到的貴人們,因為他們和善的態度及熱情的參與, 讓我在收集資料時一切都很順利,而且自己因做此研究更加認識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珍 貴之處,深深地被這塊土地所感動,也認識了一些令人佩服的志工們,因為他們無私的 奉獻,我們才有機會看到壽山今日的美。 研究所雖然短短的兩年光陰,但我很幸運地遇到一群善良又活潑的同學們,每當拖 著疲憊的身軀進入教室,看到同學們帶來分享的美食及笑話,所有的煩惱都拋到腦後, 因為有他們的陪伴,這二年的時光過的精彩萬分。其中,悅蜻美食達人常分享各地新奇 的食物、東閔常幫忙團購蛋捲、秉寬總務大人的岡山美食、阿雪小護士的冷笑話、依蓮 的澎湖小點心、亭妤的沖繩零食以及佳芬、信慧、盈伶在寫論文時的互相砥礪,所有的 一切點滴在心頭,真令人感到窩心啊!最重要的是有小玥的領導,讓班上同學的感情特 別濃郁,在此感謝同學們一路的相隨,有你們真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同學─雅婷,沒 有她的指導,碩一的統計學絕對無法過,真心的感謝你。 最後,要感謝的還有我親愛的家人們─爸爸、媽媽、公公、婆婆、老公、兒子及女 兒,沒有你們的支持與鼓勵,我是無法再次踏入校園,尤其是我的老公─旭淵、兒子─ 秉冠及女兒─喬婷,你們是推我前進的動力,沒有你們我無法奮力一搏,謝謝你們長久 以來的陪伴與協助,我愛你們! 謹以此篇論文與所有幫助我的人一起分享這份喜悅。 青芳 謹誌 中華民國 104 年 7 月於高雄. I.

(3)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無痕山林」環境教育內涵建構 指導教授:潘明珠 博士(教授) 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所) 學生:郭青芳 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所) 摘要 「無痕山林」 (Leave No Tracee, LNT)的中心思想是在倡議一個有責任的遊憩行為, 希望能避免或降低戶外遊憩對環境的衝擊。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建構適合壽山國家自 然公園「無痕山林」環境教育內涵,並利用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以系統的方式彙集專家的意見。最後,藉由深度訪談的方式,以了解目前壽山國家自然 公園「無痕山林」環境教育的推動現況與困境。 本研究利用文獻資料收集、田野調查及專家建議,共發展出七大準則,各準則建立 二~四個不等的評估指標,共計二十一項,以建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無痕山林」環境 教育內涵之評估架構,並分析架構各層級準則及指標間的相對權重值。研究結果顯示,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無痕山林」環境教育內涵的考量層面其優先順序依序為「尊重野生 動植物」 、 「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 、 「適當的處理垃圾」 、 「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 、 「在 可承受的地點行走」、「事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及「考量其他的遊憩使用者」。而二十 一項評估指標的優先順序前六名依序為「不餵食野生動物」 、 「不私闢個人休息區」 、 「攜 出所有帶進山林的物品」 、 「不干擾野生動物」 、 「不隨意引火」及「不引進非原生物種」。 此外,深度訪談的結果顯示,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環境友善種子有限公司及 高雄市柴山生態教育中心都以積極的態度來推動環境教育,而且參與環境教育活動的遊 憩者皆給予正向回饋。而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一旦成為正式編制單位後,在推動「無 痕山林」環境教育上將更臻完備。 最後,本研究將提出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在推動都市近郊「無痕山林」環境教育之建 議,以作為管理單位制定環境教育推廣策略之參考。 關鍵詞:層級分析法(AHP) 、都市近郊(frontcountry) 、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 LNT)、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Shoushan National Nature Park). II.

(4) The development of Leave No Trac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tent framework for Shoushan National Nature Park Advisor:Dr. Ming-Chu Pan Department(Institute) of Kinesiology, Health, and Leisur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Student:Ching-Fang Kuo Department(Institute) of Kinesiology, Health, and Leisur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ABSTRACT The major theme of Leave No Trace(LNT) is to promote and inspire responsible outdoor recreation to prevent or minimiz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n public l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tent framework of LNT for Shoushan National Nature Park by applying Analytical Hierarchical Process(AHP). Moreover, this study conducted an in-depth interview with practitioner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ssues faced by Shoushan National Nature Park in promoting L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 An AHP decision structure with 7 objectives and 2~4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each objective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s, field research and in-depth interview of exper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mportance of 7 LNT principles are, in descending order: respect wildlife, leave what you find, dispose of waste properly, minimize use and impact from fires, travel and camp on durable surfaces, plan ahead and prepare and be considerate of other visitors. Moreover, the 6 most important evaluation criteria are, in descending order: never feed wildlife, do not set up private rest area, pack it in and pack it out, do not disturb the wildlife, do not make a fire at discretion and do not introduce non-native species.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of in-depth interviews have shown that the Planning Office of Shoushan National Natural Park, Friendly Seed Co. and Takaohill Ecology Education Center have made every effort in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received positive feedback from participants. A more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 will be expected when the Planning Office of Shoushan National Nature Park can be officialized. Rrecommend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L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 of Shoushan National Natural Park will be provided and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policy formulation. Keyword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frontcountry, Leave No Trace(LNT), Shoushan National Nature Park III.

(5) 目 謝. 錄. 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 III 目. 錄..................................................................................................................................... IV. 表. 次....................................................................................................................................... V.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章 「無痕山林」運動緣起與發展 ......................................................................................... 9 第二節 「無痕山林」環境教育內涵 ........................................................................................... 12 第三節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20 第四節 層級分析法....................................................................................................................... 35 第五節 深度訪談法.......................................................................................................................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 深度訪談........................................................................................................................... 59. 第四章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1 AHP 專家問卷結果與討論.............................................................................................. 61. 第二節 深度訪談結果與討論....................................................................................................... 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3. 第一節 結論................................................................................................................................... 8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4. 參考文獻.................................................................................................................................. 89 附錄一...................................................................................................................................... 97 附錄二.................................................................................................................................... 101 附錄三.................................................................................................................................... 112 IV.

(6) 表. 次. 表 2-1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發展歷程表 ................................................................................. 21 表 2-2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分區面積統計表 ......................................................................... 30 表 2-3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區域內違反國家公園法第 13 條第 8 款案件裁處罰鍰數額表32 表 2-4 國家(自然)公園違反國家公園法案件比較表............................................................ 33 表 2-5 AHP 專家問卷基本格式表 ......................................................................................... 39 表 2-6 AHP 評估尺度意義及說明 ......................................................................................... 40 表 2-7 隨機指標表 ................................................................................................................. 41 表 3-1 參與評估架構問卷之專家名單 ................................................................................. 46 表 3-2 評估架構問卷之專家基本資料分析 ......................................................................... 47 表 3-3 評估架構問卷之專家意見彙整表 ............................................................................. 48 表 3-4 評估架構問卷之修正結果 ......................................................................................... 49 表 3-5 次目標層釋義說明 ..................................................................................................... 51 表 3-6 「事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評估指標釋義說明 ..................................................... 52 表 3-7 「在可承受地點行走」評估指標釋義說明 ............................................................. 52 表 3-8 「適當的處理垃圾」評估指標釋義說明 ................................................................. 52 表 3-9 「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評估指標釋義說明 ......................................................... 53 表 3-10 「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評估指標釋義說明 ................................................... 53 表 3-11 「尊重野生動植物」評估指標釋義說明 ............................................................... 53 表 3-12 「考量其他的遊憩使用者」評估指標釋義說明 ................................................... 54 表 3-13 專家問卷填答方式示意 ........................................................................................... 56 表 3-14 專家問卷統計表 ....................................................................................................... 57 表 3-15 專家問卷一致性檢定成果彙整表 ........................................................................... 58 表 3-16 深度訪談專家名單 ................................................................................................... 59 表 4-1 正式專家問卷之專家基本資料分析 ......................................................................... 61 表 4-2 無痕山林七大準則次目標層分析結果 ..................................................................... 62 V.

(7) 表 4-3 「事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的評估指標分析結果 ................................................. 63 表 4-4 「可承受地點行走」的評估指標分析結果 ............................................................. 63 表 4-5 「適當的處理垃圾」的評估指標分析結果 ............................................................. 64 表 4-6 「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的評估指標分析結果 ..................................................... 64 表 4-7 「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的評估指標分析結果 ................................................. 65 表 4-8 「尊重野生動植物」的評估指標分析結果 ............................................................. 65 表 4-9 「考量其他的遊憩使用者」的評估指標分析結果 ................................................. 65 表 4-10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無痕山林」環境教育內涵之評估指標、整體權重數值與排 序.............................................................................................................................................. 66 表 5-1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拆除、清理私闢休息區案例 ......................................... 71 表 5-2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志工認養統計表(認養期間:2014 年 5 月至 2015 年 4 月) .................................................................................................................................................. 72. VI.

(8) 圖. 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 .................................................................................................................... 8 圖 2-1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行政區域圖 ................................................................................. 23 圖 2-2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分區規劃圖 ................................................................................. 29 圖 2-3 應用 AHP 法分析的流程圖 ....................................................................................... 37 圖 2-4 AHP 層級結構 ............................................................................................................. 38 圖 2-5 AHP 層級結構(修正圖)............................................................................................... 39 圖 2-6 AHP 成對矩陣示意圖 ................................................................................................. 40 圖 3-1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無痕山林」環境教育內涵之架構圖 ..................................... 50. VII.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臺灣山林群峰聳立、林木蔥綠,享有「福爾摩沙」之美譽。依據民國 84 年完成之 第 3 次臺灣森林資源及土地利用調查資料顯示,全島森林覆蓋面積為 2,102,400 公傾, 占全島總面積之 58,53%。森林除了孕育豐富又多樣的動、植物生態系之外,也在維護 國土保安、涵養水源及淨化水質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此外,森林還提供休閒與遊憩的環 境,與人民的食、衣、住、行、育、樂息息相關,可謂臺灣之命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年報編輯委員會,2014) 。臺灣自 1961 年開始推動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育工作,目 前共有 9 座國家公園、1 處國家自然公園、4 處都會公園、18 處森林遊樂區、3 處平地 森林園區、8 處自然教育中心、14 個國家步道系統及 14 個區域步道系統,提供民眾走 向山林進行戶外遊憩多樣性的選擇。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之 102 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國人旅遊時主要從事的遊憩活動以 「自然賞景活動」的比率最高,占 58%;就細項遊憩活動來看,以從事「觀賞地質景觀、 濕地生態」最多,有 46%; 「森林步道健行、登山、露營」 ,有 30.5%。另外在國人旅遊 時最喜歡的遊憩活動中,以「自然賞景活動」的比率最高,占 40.5%;就最喜歡的遊憩 活動之細項來看,最喜歡「觀賞地質景觀、濕地生態」的比率最高,有 21%,「森林步 道健行、登山、露營」,有 12%;上述資料顯示,民眾普遍喜愛走向大自然,享受山林 活動。 近年來都市人口逐漸增加,6 個直轄市的人口數就占了全國總人數的七成(內政部 統計處,2014)。自民國 90 年實施週休二日後,林野遊憩或登山健行等活動日漸風行, 每到假日前往山林的遊客眾多。102 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顯示(交通部觀光局,2014), 國人利用「週末或星期日」從事旅遊最多,占 59%;旅遊 1 天的比率占 72%;約有 63% 的旅次是在居住地區內從事旅遊活動。根據民國 102 年運動城市調查結果顯示(教育部 體育署,2014) ,國人主要的運動項目多以散步、慢跑、騎腳踏車、籃球及爬山等為主, 其中「爬山」與「健走」共佔運動人口的 22.1%,逐漸成為國人重要的休閒活動。資料 1.

(10) 也顯示國人在「戶外」運動的比例為 84.5%,人們對於戶外運動場域的需求量可見一斑。 然而都市人口密度高、空間擁擠及空氣汙染嚴重,人們對遠離塵囂、親近山林、擁抱鄉 野的需求日益殷切,山林環境於是成為都市人從事戶外遊憩活動的主要場域之一,無論 是單純的接近山林,或是有目的地的參與,如賞鳥、踏青、攝影等都受到廣大民眾的青 睞,凸顯山林環境對市民休閒及觀光旅遊的重要性。 當山林遊憩活動愈加頻繁,也引發山林環境品質日趨惡化的問題。因為遊憩者一些 不當的行為,有意或無意地對環境(包括土壤、水、植群、野生動物、及景觀文化等) 產生衝擊。以國人最喜愛的登山健行活動為例,遊憩者若沒有在規劃的步道或棧道上行 進,任意踐踏土壤,可能造成地表植被死亡、地表裸露、土壤密實、徑流增加等問題; 遊憩者若干擾或餵食野生動物,不僅改變野生動物原本的習性,生理、行為和繁殖亦受 到影響,甚至造成動物族群組成及結構之改變。大量的遊憩者進入山林地區,離開後所 留下的垃圾或刻字留念的劣跡等,汙染了純淨的大地與美麗的景觀。因此,推動正確的 戶外遊憩觀念,建立遊憩者愛惜山林的態度,以避免或降低對山林環境的衝擊,並確保 遊客能擁有美好的遊憩體驗就成為當今重要且迫切的課題。 遊憩者破壞環境的不當行為(depreciative behavior)一般可以透過規範與管制、環 境規劃與設計及資訊與教育手段加以改變。其中,規範與管制乃藉由劃定界線來限制人 們的戶外行為,避免粗心與管制意圖不良的遊憩使用者,強調對遊憩行為之直接規範, 甚至對違法者施予法律制裁,尤其是針對故意性的破壞行為,屬於直接的管理手段,此 方法對遊憩者行為的改變成效雖佳,但前者須伴隨罰則,而後者則限制人們選擇的自由, 比較容易受到遊憩者的反感(Marion and Reid, 2007)。環境規劃與設計是另一種管制行為 與保護環境的策略,透過生態原則的應用,考量自然作用的演變,綜合分析生物、土地、 空氣與水等自然環境的組合,尋求土地合理的使用方式,例如設置野餐露營地、舖設步 棧道、興建觀景台、架設維護欄等,用以限制遊憩者的活動範圍,但往往會影響自然環 境及改變遊憩者經驗,耗費資源外,對遊憩者行為的影響也有限(Hendee and Dawson, 2002)。過去的研究顯示,絕大部份的不當行為源自於人們對自我行動的結果缺乏瞭解, 即不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會降低對環境的衝擊(Marion and Reid, 2007);很多人雖然試圖想 減低自身行為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甚至加入保育的行列,卻不得其門而入;而部份採取 2.

(11) 行動者,因為缺乏知識或僅片面瞭解,導致自身行為對環境產生錯誤的判斷或行動,造 成更大的環境衝擊(Reading and Kellert, 1993),耑此,資訊與教育則是讓遊憩者了解遊憩 行為對於環境及野生動物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可以採取哪些相對應的低衝擊行為 (Low Impact Practices)的手段,透過遊憩者態度與信念的改變,影響及修正其行為, 在不影響遊憩者體驗與自由意志的情況下,減低遊憩活動對環境造成的衝擊,相較於規 範與管制,此方法乃是屬於間接的管理手段。許多研究顯示,資訊與教育手段比較受到 遊憩者普遍的認同 (Stankey & Schreyer, 1987; Vander Stoep & Roggenbuck, 1996)。 在 1960 年代,登山、健行、露營等活動在美國成為一股流行風潮,戶外遊憩活動 的人口激增,逐漸造成遊憩據點地表植物的損害和消失,甚至導致土壤被侵蝕,樹木的 成長受影響,動物的生態及棲息地被迫改變、縮小和遷移及深具歷史價值的人文史蹟遭 受浩劫等現象(Cole, 1995)。透過與美國戶外領導學校(NOLS)的合作伙伴關係,無痕 山林的觀念在 1990 年代持續推展,1994 年 Leave No Trace, Inc. 教育性非營利組織正式 成立,註冊為一非營利性的法人教育機構,同年並與美國林業署(The U.S. Forest Service, USFS) 、土地管理局(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BLM) 、魚類與野生動物署(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USFWS)及美國國家公園署(National Park Service, NPS)共同簽署備 忘錄,推廣無痕山林的教育課程(Vagias and Powell, 2010),教導大眾對所處環境應有的 態度與方法,並儘量以低衝擊的方式與行為,來進行親近山林的體驗。到了 1997 年, 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 Boulder 市,首度將無痕山林的觀念推廣於都市近郊 (frontcountry) , 因為這些區域的特色是交通便利、當天可來回及白天的遊客眾多,從此無痕山林的觀念 不再只侷限在深山野林,還可以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經常接觸到的開放空間或山林。 2003 年更名為「戶外倫理無痕山林中心」(Leave No Trace Center for Outdoor Ethics) (Marion, 2014),將無痕山林的概念普及到日常生活的環境,以落實一個善待環境的運 動。 台灣的「無痕山林運動」源自於美國的 Leave No Trace(簡稱 LNT)運動,是向大 眾宣導一種「走過不留痕跡」的理念。其目的是要避免或降低自然環境資源的衝擊,以 及確保所有遊客擁有一個美好的遊憩體驗(Marion and Reid, 2001)。政府為了讓我們及後 代子孫可以繼續享有美好的山林體驗,於 2001 年起開始推動「全國步道系統建置計畫」, 3.

(12) 希望能整合自然人文遊憩據點,提供更多樣的遊憩機會,並在自然資源永續經營原則下, 發展生態旅遊。所以 2006 年在林務局舉辦的全國步道環境優化研討會中,此相關議題 受到公私部門廣泛的討論與迴響,並透過網路票選將此活動定名為「無痕山林運動」, 同年並發表「無痕山林宣言」 (無痕山林運動執行委員會,2007) ,這是台灣推廣無痕山 林觀念的先河。無痕山林的概念,主要包括七大準則(無痕山林運動執行委員會,2007), 分別是:「事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宿營」、「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 境」、「 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尊重野生動植物」及「考 量其他的使用者」。 綜觀上述,登山健行已是大部分的民眾會選擇的休閒活動之一,在都會區中能找到 一個適合的戶外遊憩地點是一件非常難能可貴的資源,而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剛好提供高 雄人在這方面的需求。依據台灣登山健行界以地理區位之分類,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屬於 近郊登山步徑,海拔高度屬於都市近郊低海拔丘地,步道狀況為路面平坦,可供大眾登 山健行之用(林建安,2002),也因地利之便,鄰近高雄大都會區,平日白天遊客人數 眾多,根據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委託研究的報告顯示,保守估計整年度的遊客量約 為 393.2 萬人次,其中又以壽山地區為全園區使用比例最高的區塊,占 46%(曾梓峰, 2012)。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位於高雄市西南隅,臨近高雄市都會區,其範圍包含壽山、半屏 山、大小龜山、左營區鳳山舊縣城及旗後山等,為我國第一座國家自然公園,於 2011 年 12 月 6 日正式開園,也是第一座由下而上,經由地方民間保育團體發起推動而成立 的國家自然公園,讓臺灣環境保育邁向一個新的里程碑,並將國家自然公園的經營範圍 延伸到西部淺山丘陵區(林昆海等,2012)。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是高雄市的天然屏障, 有特殊的高位珊瑚礁地形,以及海洋型氣候的溫濕度條件,形成生物絕佳的棲地,造就 了豐富的熱帶生態資源。過去因長期被列為軍事管制區,間接保留了此地區的生物多樣 性,是市區內珍貴的綠地,也是「高雄市綠肺」 (張學文等,2014) ,不僅擁有豐富的自 然景觀與生態資源,更包含歷史遺跡、文化遺址等多元的歷史人文特色,這些寶貴的自 然、人文資源不僅可翻轉大眾對高雄市是重工業、高污染的刻板印象,還提供了高雄市 民一個絕佳的近郊遊憩環境。 4.

(13) 根據曾梓峰(2012)的研究顯示,目前在園區內進行的主要遊憩活動可歸納為登山 健行、自行車、導覽解說、賞景、調查研究、參觀歷史文物、攀岩、探洞、攝影、社交 等。各項遊憩活動的延伸行為無形中會對當地的環境與生態造成傷害,例如:民眾於遛 狗時,有時寵物狗會和獼猴起衝突或者有一些民眾會藉遛狗之名、行棄養之實;觀賞動 物時想要讓動物停留久一點以便觀察,就會恣意餵食野生動物,讓其失去覓食的本能, 且人類的食物也會危害野生動物的健康;栽植花木時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砍伐林地並 且引進非原生物種,造成生態浩劫;採集藥草時為了尋找珍貴的花草,會私闢路徑、踐 踏原始林地,任意破壞花草;奉茶區會聚集民眾,造成地表植被重覆踐踏;而有食物的 地方,就容易吸引獼猴前來搶食,因此造成人猴衝突;越野自行車下坡時速度快,可能 對造成其他遊憩者或野生動物的危險;導覽解說如人數過多、聲音過大對其他使用者或 野生動物產生干擾;觀賞風景除了欣賞白天的風景之外,有些人喜歡夜間探險或夜遊, 易干擾野生動物的夜間活動,甚至會攜帶啤酒、零食等,造成環境髒亂或嬉鬧喧嘩;調 查研究時會採集動物、化石、礦物等標本,可能對生態及文物造成破壞;攀岩時恣意在 陡峭的石灰岩壁上打入人工的鋼鐵扣環,嚴重破壞景觀;探訪石灰岩洞時深入地底下任 意觸摸或碰撞鐘乳石,甚至盜採珍貴的鐘乳石;聚餐式的社交活動,會攜帶食物及烹煮 器具上山,容易引發火災或製造垃圾,甚至私闢休息活動區,成為私人聚會的地點。 整個園區幾乎 24 小時都有人類的活動,面對日益龐大的遊客量,如何讓這塊山林 可以永續經營,勢必要採取一些必要的管理及保護措施,才能讓後代子孫能繼續享有這 片瑰寶。本研究希望藉由導入「無痕山林」環境教育內涵,針對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特 殊性與在地化,提出適切的「無痕山林」環境教育建議,以作為管理單位制定環境教育 推廣策略之參考,讓「高雄市綠肺」得以永續。. 5.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利用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簡稱 AHP),以系統的方式彙集專家的意見,建立「無痕山林」七大準則的評估指標, 並分析各層級準則之間的相對權重值,以作為建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無痕山林」環境 教育內涵之參考。 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建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無痕山林」環境教育內涵的評估指標。 二、以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為個案分析,探討目前實施「無痕山林」環境教育之現況與困 境。. 6.

(1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利用層級分析法(AHP)建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無痕山林」環境教育內涵, 以下為研究步驟說明,研究流程如圖 1-1 所示。 第一部份:確立研究主題與方法 一、探討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並確立研究目的。 二、蒐集國內外的文獻進行整理與探討。 第二部份:建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無痕山林」環境教育內涵的評估指標 一、依據政府部門、學術界專家、環境教育團體組織及保育解說志工等專家的意 見,重複修正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無痕山林」環境教育內涵的評估指標,以 建立相對應的 AHP 層級架構,並設計專家問卷。 二、進行專家問卷調查,邀請政府部門、學術界專家、環境教育團體組織及保育 解說志工等專家,進行評估指標重要性之評估。 第三部份:分析問卷調查結果 一、將回收的專家問卷利用 Expert Choice 應用軟體進行分析,以了解壽山國家 自然公園「無痕山林」環境教育內涵之各評估指標的權重比值。 二、分析整理深度訪談的結果,以了解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目前實施「無痕山林」 環境教育的現況與困境。 三、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7.

(16)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第一部份: 確立研究主題與方法. 研究目的. 文獻探討. 建立層級分析法(AHP)層級架構. 彙集專家意見並修正架構 第二部份: 建構都市近郊「無痕山 林」環境教育內涵 的評估指標. 問卷設計. 專家問卷調查. 一致性檢定與權重計算.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三部份: 分析問卷調查結果. 深度訪談. 結論與建議. 圖 1-1 研究流程圖 8.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章 「無痕山林」運動緣起與發展 在 1960 年代,美國經濟發達,國民所得增加、工時減少,美國人民開始重視休閒 活動,於是登山、健行、露營等休閒活動在美國成為一股流行風潮。根據美國林業署 (USFS)的統計,在 1960 年代美國國家森林原始及野外區域之使用率呈三倍成長,遊 客造訪人次從 1924 年的 460 萬人次攀升到 1999 年的 9 億人次。在美國國家公園署(NPS) 管轄區域的遊客人次也從 1950 年的 3 千 3 百萬人次提升到 1970 年的 1.72 億人次,成長 率超過五倍之多,之後的成長速度慢慢趨緩,從 1990 年的 2.58 億人次到 1999 年的 2.87 億人次(Marion and Reid, 2001)。 然而這成千上萬的遊憩人潮對美國土地留下了不可回復的傷痕,例如人們大量的踐 踏造成土地植被的傷害、生物多樣性的改變、土壤的侵蝕、樹木的破壞、營火燒過的疤 痕以及人們遺留下來大量的垃圾等(Hammitt & Cole, 1998; Leung & Marion, 2000),這些 景象在步道及露營區顯而易見,反而降低了戶外遊憩體驗的品質。 研究顯示大部份遊憩相關資源的破壞都發生在剛開始或是低密度使用,以美國 Boundary Waters Canoe Area Wilderness 的露營地為例,每年僅有 12 個晚上提供露營者 使用,卻造成 95%樹苗的損失,而且土壤壓實度也增加 61%(Marion & Merriam, 1985)。 另外,在土地踐踏實驗研究中也證明,土地踐踏程度跟植被及土壤損害嚴重程度有曲線 相關(Cole, 1993, 1995)。這些研究發現,控制遊憩人潮可以有效地降低對土地的衝擊。 讓美麗的自然資源得以永續以及創造永續的遊憩機會是主管機關的主要目標,珍貴 的自然資源一旦被發掘,被消費的命運一定無法避免,因此在「保護」及「使用」上如 何取得平衡是件非常困難的事。研究顯示,透過有效的教育介入可以提升遊憩者的環境 倫理,並且導入低衝擊的遊憩觀念,可促使遊憩者改變自己的行為。這是一種間接管理 的方式,強調透過遊憩者態度或信念的改變,進而影響或修正行為,讓遊憩者保有自由 的遊憩體驗,又可以改變遊憩者的行為。 隨著遊憩人潮逐年增加,遊憩據點地表植物的損害和消失也逐漸增加,甚至導致土 9.

(18) 壤被侵蝕,樹木的成長受影響,動物的生態及棲息地被迫改變、縮小和遷移,及深具歷 史價值的人文史蹟遭受浩劫等現象(Cole, 1995)。為因應大量的休憩活動需求,被開發的 戶外景點也跟著增加,此現象讓政府及土地管理者開始擔心,並且思考如何兼顧良好的 遊憩品質,又能降低對自然、文化資源的衝擊與破壞,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LNT) 的概念於是孕育而生(曾文永,2007)。 Leave No Trace 這個名詞首次在 1982 年出現,美國林業署(USFS)為了降低遊客 對猶他州山區的衝擊而構思了相關環境教育活動,並逐漸散播到美國各區(曾文永, 2007)。到了 1987 年,美國林業署(USFS)、土地管理局(BLM) 及美國國家公園署 (NPS)共同發行一本「無痕山林土地倫理(Leave No Trace Land Ethics)」的小冊子, 倡導降低環境衝擊的遊憩概念(Marion, 2014)。 透過與美國戶外領導學校(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 NOLS)的合作伙伴 關係,無痕山林的觀念在 1990 年代持續推展。1994 年 Leave No Trace, Inc. 教育性非營 利組織正式成立,註冊為一非營利性的法人教育機構,同年並與美國林業署(USFS)、土 地管理局(BLM)、魚類與野生動物署(USFWS)及美國國家公園署(NPS)共同簽署 備忘錄,推廣無痕山林的教育課程(Vagias and Powell, 2010),教導大眾對所處環境應 有的態度與方法,並儘量以低衝擊的方式與行為,來進行親近山林的體驗。1997 年在美 國科羅拉多州的 Boulder 市,首度將無痕山林的觀念推廣於都市近郊(frontcountry) ,因 為這些區域的特色是交通便利、當天可來回及白天的遊客眾多,從此無痕山林的觀念不 再只侷限在深山野林,還可以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經常接觸到的開放空間或山林 (Jones and Bruyere, 2004)。1999 年無痕山林準則修改為七大原則,加入了「尊重野生動 植物」及「考量其他的使用者」 。2003 年 Leave No Trace, Inc. 更名為「戶外倫理無痕山 林中心」(Leave No Trace Center for Outdoor Ethics)(Marion, 2014),這個階段的發展將 無痕山林的概念普及到日常生活的環境,期望落實一個善待環境的運動。根據「2012 露營報告(2012 American Camper Report)」(Outdoor Fundation, 2013)的研究顯示,有 18% 的美國人在距離家裡 80 公里以內的區域露營,這意謂著都市近郊遊憩活動的需求量持 續在增加中。而且在美國戶外基金會(Outdoor Fundation)所發表的「2013 戶外遊憩參 與報告(Outdoor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Report 2013)」 ,在 2012 年有 49.4%的美國人參 10.

(19) 與戶外遊憩,其中最受青睞的活動是露營與健行占了 25%(Outdoor Fundation, 2013),這 些日益龐大的遊憩活動,造成山林資源的耗竭與破壞,無法讓人們再用消極的方式來面 對,必須要用正面與積極的方式來因應,才能為後代子孫保留永續的資源,此時 Leave No Trace 的觀念就顯得格外重要。 台灣的「無痕山林」運動來自於美國的 Leave No Trace 概念,其目的是要避免或降 低對自然環境資源的衝擊,以及確保所有遊客擁有一個美好的遊憩體驗(Marion and Reid, 2001)。政府為了讓我們及後代子孫可以繼續享有美好的山林體驗,於 1999 年玉山國家 公園開始實施園區內登山路線生態承載量管制,園區內步道因過多遊客造成環境破壞日 趨嚴重(吳佳瑩,2007),而且在 2001 年起開始推動「全國步道系統建置計畫」,希望 能整合自然人文遊憩據點,提供更多樣的遊憩機會,並在自然資源永續經營原則下,發 展生態旅遊。所以 2006 年在林務局所舉辦的全國步道環境優化研討會中,此相關議題 受到公私部門廣泛的討論與迴響,並透過網路票選將此活動定名為「無痕山林運動」, 同年並發表「無痕山林宣言」 (無痕山林運動執行委員會,2007) ,這是台灣推廣無痕山 林觀念的先河,而且連續在 2006、2007 及 2008 年的全國登山研討會中都有「無痕山林」 相關議題及論文的發表(鄭安睎、陳永龍,2010)。. 11.

(20) 第二節 「無痕山林」環境教育內涵 「無痕山林」的運用及倫理概念是建立在七大準則上,但它不是一套固定的規範, 而是一種關於遊憩活動對環境及其他遊客衝擊的認知,目的在發展環保知識和低衝擊的 做法,以避免或降低這些遊憩衝擊的影響。當人們的戶外體驗及環保意識提升了,對環 境的尊重與崇敬也會提高,並且開始會關心要如何保護它(Marion, 2014)。推廣「無痕山 林」最主要的目的是要避免或降低對自然資源的影響,並且使所有的遊客都能擁有美好 且積極正面的遊憩體驗(Marion and Reid, 2001)。為了降低登山健行者對戶外環境的衝擊 與影響,推廣「無痕山林」的概念與技巧,美國「戶外倫理無痕山林中心」發展出「無 痕山林」七大準則及行動概念(無痕山林運動執行委員會,2007;魏汝蔚,2007;Marion, 2014),本研究彙整如下: 一、 事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Plan Ahead and Prepare) 在進入自然環境前,如能事先蒐集當地相關資訊、充實戶外知識與技能、做好充分 的計畫與準備,除了可將因不瞭解或準備不足所造成的危險及傷害降至最低,還可以增 進戶外遊憩體驗的豐富性。相關的行動概念如下: (一) 事先瞭解欲前往地點的相關規定及需注意事項,包括環境特性、天氣、潛在危險的 準備。 (二) 準備適當的裝備以預防緊急狀況發生。 (三) 適切規劃行程,避開人潮眾多的據點及熱門時段,以提昇遊憩品質。 (四) 以 4〜6 人的小團體進入山林,可降低吵雜的音量及對環境生態的影響。 (五) 重新分裝食物,以減少帶入山林的垃圾。 (六) 使用地圖及指北針,以取代疊石、綁旗幟及其他人為記號。 二、 在可承受地點行走或露營(Travel and Camp on Durable Surfaces) 踐踏會破壞植被的生長,並造成土壤侵蝕與地表的流失,因此請在已規劃好的步道 及宿營範圍內活動,避免破壞步道及營地周邊脆弱的植物及地表;不走捷徑,儘可能留 下最輕的足跡。相關的行動概念如下: (一) 使用既有或已存在的路徑及地點,不要再新闢步道或營地。 12.

(21) (二) 在距離溪流、湖泊 60 公尺遠的地方紮營,以保護水源。 (三) 尋找適當的營地或使用現成的營地,運用露營場、遮蔽處等設施,以減少對植被的 破壞。 (四) 以一縱隊行走於步道中間,即使步道積水或泥濘,亦不要偏離步道。 (五) 在自然度較高的荒野地區,以分散的方式來處理,以避免產生新的步徑及營地。 三、 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Dispose of Waste Properly) 攜帶適量的裝備與食物,帶出所有攜入的垃圾(如煙蒂)、食物、廚餘(果皮、麵 條、蛋殼、貝類等有機垃圾)等,避免污染水源及使用清潔劑,並妥切處理個人的排遺 和無法攜出的物品。相關的行動概念如下: (一) 攜出所有帶進山林的東西,離開營地或休息區時,將垃圾、食物及廚餘都帶走。 (二) 在野外如廁,在遠離水源地、營地及步道的地方挖掘「貓洞」掩埋糞便,並且將衛 生紙及衛生用品帶走。 (三) 清洗相關物品時,請用器具裝水,帶到距離溪流、湖泊 60 公尺遠的地方清理,儘 量使用可生物分解的清潔劑,需將菜渣濾掉,最後將廢水分散灑在營地周邊。 四、 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Leave What You Find) 儘可能保持造訪地點的原始風貌,不任意改變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也不取走任 何物件。相關的行動概念如下: (一) 保留步道上的自然遺跡,觀察但不要碰觸文化或歷史遺蹟及文物。 (二) 留下沿途的岩石及一草一木,不要將大自然的東西當紀念品帶走。 (三) 避免引進或攜入非原生物種至自然環境。 (四) 避免留下人為的痕跡及記號,並且協助通報管理單位需注意或處理的區域。 五、 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Minimize Use and Impact from Fires) 用火的疏忽往往危及許多自然區域。除非必要,儘可能減少火的使用,並以效能高 的器具煮食及照明,降低對環境的衝擊。相關的行動概念如下: (一) 生火可能造成荒野地區的長久衝擊,請以輕便的爐具進行炊煮,並以營燈來代替營 火。 13.

(22) (二) 尊重管理單位的用火規定,可重複使用已搭建的的生火地點,以減少對環境的衝 擊。 (三) 避免火勢過大,撿拾地上可用手折斷的細小枯枝來燃燒。 (四) 不要留下無人看管的火苗,離去前確定火苗已完全熄滅,並將用火周邊地表恢復原 貌。 六、 尊重野生動植物(Respect Wildlife) 自然環境是各種生物的家,應尊重並儘量不影響牠們的生活與習慣,不餵食、不破 壞、不侵犯,讓牠們可以在山林裡繼續繁衍、茁壯。相關的行動概念如下: (一) 觀察野生動物應保持距離,不要追趕或接觸牠們。 (二) 勿餵食野生動物,以免影響牠們的健康,造成食性及覓食能力的改變。 (三) 確實處理好食物、廚餘或垃圾,避免吸引野生動物翻找。 (四) 隨時做好寵物的掌控,如不能做到就將牠們留在家中。 (五) 在野生動物季節性與週期性繁殖期時段,避免干擾牠們的棲息地。 七、 考量其他的使用者(Be Considerate of Other Visitors) 與他人分享山林環境,尊重他人獨處所需的寧靜,審慎思考自己的行為對環境和他 人的影響。儘可能降低音量,避免太吵雜的戶外活動,尤其在夜晚和偏僻的地方,更要 顧及其他使用者的感受。相關的行動概念如下: (一) 尊重其他遊客並且顧慮他們的體驗品質,不要影響或干擾其他使用者。 (二) 要有禮貌,在步道上要禮讓其他使用者。 (三) 與其他隊伍交會時,請先禮讓上坡者先行通過。 (四) 在步道上較寬的地點休息,並且選擇遠離步道及遊客多的地方紮營。 (五) 讓自然的聲音展現,避免大聲暄嘩,如需使用手機、收音機等電子用品時,應儘可 能降低音量。 (六) 友善的問候並與其他使用者或團體維持合作互助的關係。 相關研究也顯示多數美國民眾戶外使用以都市近郊(frontcountry)的開放空間、步 道、都市公園及露營地等環境居多。都市近郊係指利用車子可以輕易到達的區域,大部 14.

(23) 份都是白天的使用者,包含了距離家很近的保護區、已開發的公園或森林(Marion, 2014)。 一般常見的近郊遊憩活動包括在居家附近的步道健行、拜訪地方或州立公園、在規畫式 營地露營以及大型的民間團體戶外活動等(Marion, 2014)。大量的戶外遊憩活動在都市近 郊區域進行,根據戶外產業協會(Outdoor Industry Association)的研究顯示,在都市近 郊從事汽車露營者是深山野嶺的 3 倍,而健行活動則是 5 倍(Leave No Trace Center for Outdoor Ethics, 2014)。隨著都市近郊遊憩據點的使用呈現爆炸性成長,「無痕山林」的 戶外倫理概念也成為都市近郊環境教育及推廣的焦點。 有鑑於此,美國「戶外倫理無痕山林中心」亦提出都市近郊「無痕山林」七大準則 (7 Principles for the Frontcountry),此七大準則整理如下: 一、 先了解欲前往的地點再出發(Know Before You Go) (一) 做好充足的準備,要記得帶足夠的食物、水及禦寒、隔熱或防雨水的衣物。 (二) 使用地圖來規劃出遊行程,隨時確認前進的路徑與方向,以避免迷路。 (三) 記得為寵物繫上皮帶,並攜帶塑膠袋來打包寵物的排泄物。 (四) 事先暸解欲前往地點,可閱讀相關書籍或至相關網站查詢交通、旅程、環境特色等 資訊,並讓家人知道你的行蹤。 二、 保持在步道上活動並選擇正確的營地過夜(Stick to Trails and Camp Overnight Right) (一) 行走或騎乘在既有的步道上,以保護步道旁之植物。 (二) 切勿踐踏花草或植物,它們一旦被破壞,可能無法恢復原貌。 (三) 行走在規劃的步道上,避免闖入其他私人的土地。 (四) 使用現成的營地,以減少對植被的破壞。 (五) 尋找適當的營地,不要刻意去創造新營地,以避免留下人為的痕跡。 三、 帶走你的垃圾及妥善處理排遺(Trash Your Trash and Pick Up Poop) (一) 攜出所有帶進山林的東西,即使是食物的碎屑、果皮或果核,將垃圾放入垃圾袋並 攜帶回家。 (二) 出發前先行在公廁如廁,在野外無公廁可使用時,應挖掘貓洞將排泄物掩埋於離水 源 200 呎或 70 大步之 6~8 吋深的地方。 15.

(24) (三) 使用塑膠袋收拾寵物的糞便再丟到垃圾桶內。 (四) 保持水源乾淨,勿將肥皂、食物或人與寵物排泄物丟到湖泊或河流中。 四、 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Leave it as You Find It) (一) 將植物、石頭及有歷史性的物件留在原地,讓其他人也能欣賞。 (二) 以尊重的心對待有生命的植物,在植物上刻畫、砍劈與剝皮可能會造成植物的死 亡。 五、 注意用火的安全(Be Careful with Fire) (一) 使用戶外專用爐具烹煮,除了方便使用之外,並且能減少火對環境的衝擊。 (二) 若要生營火,確認該地點的相關規定,取得許可後在允許的地點生火,使用既有的 防火消防環,以保護地面,避免受熱,並縮小營火的規模。 (三) 營火並非垃圾桶,應將所有的垃圾與食物帶走,而非將垃圾燒掉。 (四) 在允許的地點撿拾或採購木柴,不要從家中或其他地點帶進木柴,避免木柴中的昆 蟲或細菌對該地造成傷害。 (五) 在收集任何木柴前,應先了解當地規範。 (六) 離開營火前,應確實的確認營火已完全熄滅並冷卻。 六、 與野生動物保持距離(Keep Wildlife Wild) (一) 觀賞野生動物應保持距離,勿接近、餵食或跟蹤牠們。 (二) 人類的食物對野生動物會造成健康的危害,餵食牠們會造成動物不良之習性。 (三) 保護野生動物應將食物與垃圾緊密封存。 七、 共享步道和管理寵物(Share Your Trails and Manage Your Pet) (一) 行走在步道要超越他人時應謹慎小心。 (二) 控制好寵物,以保護寵物、其他遊客及野生動物的安全。 (三) 傾聽自然,避免大聲喧嘩或喊叫,保持安靜能讓你看到更多的野生動物。 (四) 以不打擾到其他遊客為原則來進行戶外遊憩體驗。切記!其他遊客也是來享受戶外 遊憩體驗。. 16.

(25) 由於台灣的都市化程度高,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4)也提出無痕都市七要 事,分別為:「規劃準備是第一」、「行進路線須留意」、「處理垃圾應得宜」、「保持環境 要盡力」、「用火影響減最低」、「觀察動物保距離」及「尊重他人守禮儀」,並規劃適用 於都市近郊「無痕山林」的七大準則,如下說明: 一、做好事前的準備與規劃(Plan ahead and prepare) (一) 事先規劃瞭解大眾運輸及轉乘方式,減少車輛及停車問題。 (二) 至旅遊地所屬單位或旅遊相關網站查詢交通、遊程、環境特色等資訊。 (三) 遵從「輕裝、簡食、減廢」的原則,選擇輕巧舒適的球鞋或登山鞋,一天的活動可 準備簡便的三明治或飯糰,自己準備餐具、水壺、背包(環保袋),減少拋棄式用具 的使用。 二、在可承受的地點行走宿營(Travel and camp on durable surfaces) (一) 尊重各種路權的使用,遵守人、腳踏車、車輛的分道原則。 (二) 走在既設的路徑上,不要新闢道路或走捷徑,並在已建置好的區域內活動及休息。 三、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Dispose of Waste Properly) (一) 減少垃圾的製造。 (二) 離開旅遊地或休息區域前,應將垃圾帶走或棄置於垃圾桶內。 (三) 丟棄垃圾前,應做好垃圾分類。 四、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Leave What You Find) (一) 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避免留下人為的痕跡及記號。 (二) 不要任意放養生物至自然環境中,以免破壞既有的生態平衡。 五、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Minimize Use and Impact from Fires) (一) 尊重各管理單位的規定,在自然環境中請勿隨意引火,並避免丟棄煙頭或燃放鞭 炮。 (二) 如需進行炊煮,請使用不會破壞環境的爐具,並做好用火管理。. 17.

(26) 六、尊重野生動植物(Respect Wildlife) (一) 觀賞野生動物應保持距離,留給牠們一個不受干擾的棲息環境。 (二) 勿餵食野生動物,以免影響牠們的健康,造成牠們食性及覓食能力的改變。 (三) 做好寵物管理,並妥善處理寵物的大小便。 七、考量其他的使用者(Be Considerate of Other Visitors) (一) 尊重其他遊客的體驗品質,避免大聲交談,如在自然中需使用手機、收音機等電子 用品時,應儘可能降低音量。 (二) 友善的問候、禮讓先行、不佔用殘障設施及博愛座都是良好的環境禮儀。 「無痕山林」的概念最初應用於荒野小徑和野外露營等深山野嶺(backcountry)地 區,然而隨著都市化發展,民眾對都市近郊遊憩地區的需求也日益殷切,相對於深山野 嶺,這些地區通常會面臨較高密度的使用率,諸如步道大量踐踏所造成的地表植被及土 壤侵蝕、遛狗時寵物的排遺處理、入侵私人土地、引進非原生物種、因遊憩者眾多而造 成擁擠或遊憩衝突等問題,壽山國家自然公園鄰近高雄市都會區,因此也適合導入都市 近郊「無痕山林」的概念。 「無痕山林」的概念除了應用在都市近郊的環境上,也可運用在探洞、越野自行車、 攀岩、海上獨木舟、騎馬、釣魚等戶外遊憩活動,美國「戶外倫理無痕山林中心」亦針 對不同的環境、活動及對象製作了倫理道德參考卡(Ethics Reference Cards)供民眾利用, 有釣魚、文化遺產、溯溪、攀岩、地理藏寶(Geocaching) 、無痕山林小尖兵(Bigfoot)、 狩獵者、兒童、河川、無痕山林國際版、無痕山林標準版、都市近郊無痕山林及冬季專 用版等 13 種(Leave No Trace Center for Outdoor Ethics, 2014),希望人類在享受自然資 源時,也能夠善盡自己的一份環境責任。 針對遊憩者進行環境教育是間接管理的重點之一,管理者希望能藉由環境教育來推 廣低衝擊的遊憩行為,以避免或降低遊憩衝擊(Bromley, Marion & Hall, 2013),而「無痕 山林」環境教育內涵剛好符合此需求。依據 Marion & Reid(2007)的研究顯示,經由環境 教育的介入,可以有效地提升遊憩者的環境知識,並且改變遊憩者的行為。Lawhon et. 18.

(27) al.(2013)的研究顯示,推廣「無痕山林」環境教育對遊憩者未來行為意圖是一個有效的 預測指標,藉由環境教育的努力可以成功地影響遊憩者未來的行為意圖。另外,吳崇旗、 林芊穎與王偉琴(2014)的研究顯示,無痕山林宣導課程,有助於釐清參與者環境態度 的認知,提升參與者主動的態度,以保護自然環境。因此,若能將「無痕山林」環境教 育內涵推廣於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將有助於山林資源的永續使用。. 19.

(28) 第三節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位於高雄市西南隅,臨近高雄市都會區,總面積約 1,122.65 公頃, 其範圍包含半屏山、龜山(含左營區鳳山縣舊城)、壽山及旗後山等四處區域,從北到 南座落在高雄市都會區中,熱情的生態力成為港都的綠肺,淨化著城市環境與居民的心 靈,也承載了數百年來人文歷史的演繹脈絡,一直是高雄市民心中無價的寶藏。但是, 在面臨不當的遊憩活動、濫墾、濫建、占用公地及臺泥礦區裸露地沖刷等課題下,地方 有志之士開始思考如何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傷害,因而著手倡議設置國家自然公園,以永 續發展保育國土之美。多年來,歷經地方單位、環保團體及先進們的發起催生、凝聚共 識,加上推動完成國家公園法之修訂取得法源依據,在中央、地方各界共同努力下,壽 山國家自然公園終於在 2011 年 12 月 6 日正式開園,這是我國第一座國家自然公園,也 是第一座由下而上經由地方民間保育團體發起推動而成立的國家自然公園(林昆海等, 2012)。 一、法源依據 依據國家公園法第六條,國家公園之選定基準如下: (一) 具有特殊景觀,或重要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棲地,足以代表國家自然遺產者。 (二) 具有重要之文化資產及史蹟,其自然及人文環境富有文化教育意義,足以培育國民 情操,需由國家長期保存者。 (三) 具有天然育樂資源,風貌特異,足以陶冶國民情性,供遊憩觀賞者。 而且在國家公園法第八條第二項說明,符合國家公園選定基準而其資源豐度或面積 規模較小,得經主管機關選定為「國家自然公園」。 二、發展歷程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最初是由民間熱心人士四處奔走,積極向政府爭取,歷經 18 年 的努力才得以成立,其發展歷程如表 2-1 所示。. 20.

(29) 表 2-1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發展歷程表 年度. 說. 明. 1992. 高雄市文化、環保地方熱心人士籌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 1993. 「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與其他文化、環保團體擬具「柴山自然公園綱要計 畫」呈送高雄市吳市長,促請市府審慎規劃「自然公園」. 1994. 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發起三萬多人聯署簽名催生成立自然公園. 1997. 高雄市政府成立「高雄市壽山自然公園推動委員會」 ,並正式公告「高雄市壽 山自然公園管理自治條例」. 1999. 高雄市政府正式公告「高雄市壽山自然公園範圍」 (海拔 10 公尺以上及西部 海岸以東之壽山地區). 2002. 高雄市政府成立「高雄市壽山自然公園警察隊」,加強執法. 2009. 獲得當時的行政院吳敦義院長及陳菊市長同意,於 10 月 3 日共同宣佈要成 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同年年底,內政部營建署依據歷年壽山相關研究調 查資料,研提「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可行性評估及範圍劃設說明書(草案)」. 2010. 為建立國家自然公園設立法源依據,國家公園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於 11 月 12 日於立法院三讀通過,同年 12 月 8 日總統令公布施行. 2011. 行政院於 4 月 14 日核定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計畫書、圖,並於 11 月 1 日公告 實施;12 月 6 日正式開園,並暫時成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推動辦 理各項業務. 資料來源:本研究彙整自內政部營建署(2011)。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計畫書(核定本); 林昆海等(2012)。傾聽壽山:攜手、珍愛。高雄市: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 三、行政區域及範圍 (一) 行政區域 依照行政區域劃分,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涵蓋高雄市的左營、楠梓、鼓山與旗津區, 其中半屏山位於高雄市左營區和楠梓區,龜山與鳳山縣舊城位在高雄市左營區,壽山位 在高雄市鼓山區,旗後山位在高雄市旗津區,其中以壽山範圍最大,如圖 2-1 所示。 (二) 範圍 1. 半屏山的山勢為東北—西南走向,包括山麓原滯洪沈砂池;西北側區外為中油煉油 廠,西南側區外為水泥工廠與礦區。 2. 大小龜山及左營鳳山縣舊城城墎,龜山頭端位於左營區,尾端位於鼓山區,光復前 日本人為開闢連繫左營大路至火車站的道路(勝利路) ,從龜山頸部穿鑿而過,分為 21.

(30) 大、小龜山。左營鳳山縣舊城城墎位於龜山南側,與城峰路平行,延伸至中華路圓 環處。 3. 壽山北沿鼓山三路,南端為打狗英國領事館,西側至海岸線段排除桃源里舊聚落, 東側以都市計畫區之保護區,排除台泥私有地為界。 4. 南端的旗後山,範圍劃設至旗後砲臺南端岬角,不包含旗津海洋公園之沙岸。 5. 全區範圍:壽山 928.714 公頃(排除桃源里舊聚落、中山大學及台泥私有地) 、半屏 山 163.3 公頃(半屏山區域包括山麓原滯洪沈砂池) 、龜山及左營舊城遺址 19.39 公 頃及旗後山 11.25 公頃等土地,面積總計約 1,122.654 公頃。. 22.

(31) 圖 2-1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行政區域圖 資料來源:林昆海等(2012)。傾聽壽山:攜手、珍愛。高雄市: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 備處。 23.

(32) 四、園區導覽 (一) 壽山 壽山俗稱柴山,因時代背景不同,有萬壽山、麒麟山、埋金山、鼓山、方山、猴山、 高雄山、打狗山或打鼓山等十一個名稱(柯耀源,2005),與旗津的旗後山對峙,共扼 高雄港,形勢險要,為高雄市西面的天然屏障。 本區是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範圍內最大的區域,位於高雄市西南邊陲,西臨台灣海峽, 南接中山大學西子灣校區,東隔高雄壽山動物園,往北為左營軍港,東北側為蛇山,南 北長約 6 公里,東西平均寬約 2 公里,全區最高點海拔 356 公尺,稜線為南北走向之 珊瑚礁質丘陵地,稜線以東坡度比較緩和,稜線以西部分地形陡峭,縱貫鼓山全區,其 中步道錯綜複雜,主要登山入口,北有龍泉寺登山口及石頭公登山口,南有動物園登山 口及元亨寺登山口,西有中山大學文學院登山口。本區內有軍事管制區,一般的遊客不 得擅自進入,在此區活動一定要遵循已規劃的步道或路線,以免誤闖軍事管制區而觸 法。 壽山為珊瑚礁石灰岩地形,具獨特的珊瑚礁植被、著名的台灣獼猴以及珍貴的史前 貝塚遺跡,因長期軍事管制,因而意外的保留了許多自然景觀與豐富的生態資源(社團 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2010)。根據先前的調查,植物資源約有 800 種;動物資源部份, 壽山曾記錄到的哺乳類動物至少有 12 種、兩棲類有 4 種、爬蟲類有 23 種、蝸牛有 21 種;鳥類資源方面,鳥類記錄至少達 48 科 170 種(林昆海等,2012) ,還有無數的昆蟲 及其他動物,是一座自然寶庫,亦是絕佳的自然教育與自然科學研究基地。 在園區內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佈,列屬保育類野生動物的有臺灣獼猴、白鼻心、山 羌等。其中臺灣獼猴是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內哺乳動物的代表物種,最令人印象深刻,一 般人看到可愛的台灣獼猴就想要餵食或親近,但無形中養成台灣獼猴看到人類手上的食 物就會主動搶食,除了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之外,也會造成人猴之間的衝突。山羌是 壽山地區近幾年被注目的哺乳動物之ㄧ,因生性膽怯,警覺性高,在野外常看到單獨的 個體。根據張學文(2014)的調查,野狗攻擊山羌的行為近年於壽山各處已有多筆通報紀 錄,野狗是壽山地區體型最大、數量最多而且分布最廣泛的食肉目動物,也曾發現北壽. 24.

(33) 山死亡野狗的胃含物中有山羌的蹄與毛髮,推測野狗應為山羌在壽山最主要的天敵。 日治時期高雄州立高雄中學的老師土屋恭一於北壽山龍泉寺後方發現了沿著一條 舊有小溪流的兩側堆積與分佈而形成的貝塚,因此被稱為小溪貝塚(柯耀源,2005), 之後也發現陶器、貝殼及獸骨等遺物。1994 年劉益昌博士進行考古挖掘研究,探查到年 代距今約 1800 至 1400 年前的遺物,屬於金屬器時代「鞍子類型文化」;其上方出土文 物距今年代約 850 至 450 年前,屬於「蔦松文化龍泉寺類型文化」,而此上、下兩文化 層並稱「內惟(小溪貝塚)遺址」(林昆海等,2012)。 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位在南壽山哨船頭山上,可以俯瞰高雄港。依據最新文史調查 研究顯示,位於哨船頭山丘之市定古蹟打狗英國領事館實為打狗英國領事官邸,於清光 緒 5 年(1879)完工啟用,係領事居住及接待使節賓客的場所。由當時的大英帝國陸軍 皇家工程部設計監造,為一獨立之紅磚木構迴廊建物。1910 年英國領事館將官邸洋樓轉 售日本政府,作為港口官舍;1931 年改為「高雄海洋觀測所」 。1986 年重新修復,1987 年內政部公告為二級古蹟。2004 年高雄市文化局將之委外整修及經營管理,讓古蹟活化 再利用,2005 年重新指定公告為市定古蹟。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因史料不足,長期被誤 認為是英國領事館,經文史學界詳查英國國家檔案局資料,證實領事館辦公室設於哨船 頭海濱,本建物為領事館官邸。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為使真確史實重現,於 2009 年特予 以正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5)。 (二) 半屏山 半屏山地理位置跨越高雄市左營與楠梓區,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做的地質調查(陳 華玟、吳樂群及錢憲和,1994)顯示,半屏山之山形成紡綞型,其長軸方向呈東北—西 南向,南北長約 2.7 公里,最寬處約 800 公尺,在高雄平原上構成突出獨立之單斜面山, 過去因為山勢「如列嶂,如畫屏」而得名,從高空俯瞰半屏山之山形成紡綞型,最高處 原為 223 公尺,但由於山上的石灰岩歷經水泥廠開挖多年,加上自然力侵蝕導致高度變 低,所以目前約只剩 170 公尺,整座山的樣貌也與以往截然不同,也因為長期採礦的影 響,使得東半部的林相單調,而西半部的林相保存較為完好。到了 1997 年停止採礦後, 高雄市政府在半屏山西北側規劃設置「半屏山自然公園」,興建木棧道、涼亭、瞭望臺. 25.

(34) 等公共設施,吸引不少民眾上山,東南麓除護坡植生綠化外,水泥業者也開挖滯洪沉沙 池以確保水土安全。半屏山的主要登山入口有翠華路登山口、萬姓公媽祠登山口及 2 處 後巷登山口。 依據先前的調查資料得知,半屏山植物資源維管束植物有 43 科 340 餘種;動物資 源曾記錄到哺乳動物 6 種、兩棲類 4 種、爬蟲類 17 種、蝸牛 12 種及無數的昆蟲與其他 動物;鳥類資源約有 70 多種(林昆海等,2012)。 半屏山的東側因採擴進行水土保持計畫的緣故,大面積開挖滯洪池,又稱 「半屏湖」 , 是內政部「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公告國家重要濕地之地方級濕地,也是園區內較特 殊的濕地型棲地,與附近蓮池潭、洲仔濕地共同提供候鳥庇護與食物,成為北高雄都會 區濕地生態廊道的重要據點,水源為天然降雨,因此受到季節的影響,加上石灰岩地形 雨水容易滲漏,所以形成夏季水位高、冬季乾涸的現象,故在不同的水深期間,會吸引 不同的鳥種在此棲息,隨著濕地的復育,未來的生態也會更豐富。 (三) 龜山 龜山因位於半屏山之前又名小半屏山,最高點 63 公尺,原來是海底珊瑚礁石灰岩, 因地殼隆起而露出海面,是一向東傾斜之小塊隆起珊瑚礁,其地質與地形和壽山、半屏 山相似。其山形似龜故名為龜山,頭部伸向蓮池潭作吸水狀,蔚為奇觀,尾部一帶臨鼓 山區,為本區與鼓山的分界,舊城則環繞整個龜山。隔著蓮池潭大約 1.5 公里,與半屏 山遙遙相望,登上山頂可眺瞰左營舊城及軍港之全貌,也因這種地形優勢,使得龜山自 古以來,一直被視為軍事要塞,到了 1984 年才解除這特殊的軍事管制區身份,後來開 闢為「龜山公園」,舖設環山木棧道作為登山健行空間。其主要登山入口有勝利路登山 口、小龜山登山口及海光公有停車場登山口。 龜山是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內動植物調查記錄最少的區域,頭部被勝利路切割,能提 供的棲地環境有限,雖然物種不豐富,但對於周遭環境與居民而言,卻具有淨化空氣、 休閒遊憩的功能。依據先前的調查資料得知,在植物資源方面,植被屬於珊瑚礁岩的先 驅植物;動物資源方面,記錄到的哺乳動物有 5 種;鳥類資源方面有 27 種(林昆海等, 2012)。另外,由於本區緊鄰蓮池潭、半屏山,鳥類之間交流密切。. 26.

(35) 位於龜山旁的左營鳳山縣舊城於 1985 年由內政部公告為國定古蹟,包括東門、南 門、北門及城牆、護城河、鎮福社、拱辰井及西門城牆遺構(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5), 其中東門及北門為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史蹟保存區。它是臺灣第一座土城和石城,於清 代第二次築城時,將一座孤立的龜山圈圍在城內,而且也是臺灣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城垣 (林昆海等,2012)。 (四) 旗後山 旗後山為旗津的最高點,位於高雄市旗津北側,高 53 公尺,南北長約 650 公尺, 東西寬約 120 公尺,頂部高度約 50 到 70 公尺,燈塔處為最高點,整體呈北北東—南南 西走向,長向朝南北,短向朝東西,山形宛如軍艦的艦首,山勢從海平面斜斜地上升, 終止於一塊微微突起的大石塊,旗後燈塔佇立於此,可眺瞰高雄港之全貌。旗後山西臨 海,隔高雄第一港口與鼓山(即南壽山)面對面,稱為「旗鼓相當」。主要登山入口有 旗後山往砲台登山口及旗後山往燈塔登山口。 由於人為因素及天然因素的影響,使旗後山的自然生態自成一格。有些地區受制於 地形關係,一般民眾無法靠近,較少受到人為破壞,所以仍保有原始風貌,植物群生長 也因而形成特殊的自然景觀,例如山豬枷所構成的蔓性灌叢、瓊麻開花時的植株、木麻 黃林、山壁上形成瀑布狀的無根藤等。依據先前調查資料可知,旗後山的植被多屬於珊 瑚礁岩之先驅植物;動物資源方面依既有調查資料得知,哺乳類動物有 5 種、爬蟲類有 4 種,還有無數的昆蟲及其他動物(林昆海等,2012) 。鳥類資源方面,是本區的特色, 因旗津座落於候鳥重要過境路線之中,高雄市野鳥學會的鳥友曾持續調查一整年,記錄 到的鳥種高達 37 科 108 種(張學文等,2014)。 旗後山上有兩大古蹟「旗後燈塔」與「旗後砲臺」,皆為市定古蹟,也列為壽山國 家自然公園的史蹟保存區。 旗後燈塔在日治時期日人為擴建高雄港,於西元 1916 年著手重建燈塔,西元 1918 年完工成為現有之燈塔。燈塔底層為文藝復興後期的巴洛克建築,主體後方則是八角形 磚塔,頂部轉為圓筒狀,設三等電燈,見距約 20.5 浬,並有 24 小時電報發報系統。目 前這座聳立在打狗港口的燈塔,在財政部關稅總局的用心維護下,建物仍維持日治後期. 27.

(36) 的巴洛克建築舊觀,它從西元 1918 年以來無間斷的發出光芒,指引海上的船隻,確保 航海安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5)。 旗後砲臺於清末為扼守打狗港整體安全而建立,日治末期,大砲被拆走、熔毀,旗 後砲臺成為斷垣殘壁。1945 年二戰後,國軍於砲臺及燈塔之間另築碉堡。1985 年,內 政部公告旗後砲臺為二級古蹟,目前為市定古蹟,1991 年高雄市政府進行修復,為期 3 年,並於民國 1995 年 1 月 1 日開放參觀(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5)。 五、分區規劃 依國家公園法第 12 條規定,國家公園區域內土地得按區域內現有土地利用型態及 資源特性,劃分為生態保護區、特別景觀區、史蹟保存區、遊憩區、及一般管制區等五 種分區,各有其劃定目的及劃分依據與標準而為經營管理,以保護國家特有之自然資源 及史蹟,得以永續發展及保存。 園區面積 1122.654 公頃,依據上述選定條件,將區內劃設一處特別景觀區、六處 史蹟保存區、三處一般管制區及一處遊憩區,如圖 2-2 所示,分別訂定保護利用管制計 畫及發展方針,讓園區兼具保育與遊憩體驗的功能,且確保園區內的自然資源及史蹟得 以永續保育與保存。分區計畫內容及面積統計,如表 2-2 所示,分述如下:. 28.

(37) 圖 2-2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分區規劃圖 資料來源:林昆海等(2012)。傾聽壽山:攜手、珍愛。高雄市: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 備處。 29.

(38) 表 2-2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分區面積統計表 分區別. 史蹟保存區 遊憩區 一般管制區. 特別景觀區. 地. 點. 面積(公頃). 小計(公頃). 百分比. 12.85. 1.14%. 史(一)鳳山縣舊城(東門). 0.87. 史(二)鳳山縣舊城(北門). 0.17. 史(三)內惟(小溪貝塚)遺址. 10.4. 史(四)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 0.53. 史(五)旗後燈塔. 0.38. 史(六)旗後砲台. 0.5. 遊(一)大小龜山. 18.35. 18.35. 1.63%. 245. 245. 20.10%. 846.45. 77.34%. 1122.654. 100%. 特(一)北壽山軍事管制區 管(一)半屏山. 163.3. 管(二)壽山區. 672.784. 管(三)旗後山. 10.37. 總計. 資料來源: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壽備處(2014)。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園區簡介。 (一) 史蹟保存區 依據國家公園法第 8 條的定義,史蹟保存區係指為保存重要歷史建築、紀念地、聚 落、古蹟、遺址、文化景觀、古物而劃定及原住民族認定為祖墳地、祭祀地、發源地、 舊社地、歷史遺跡、古蹟等祖傳地,並依其生活文化慣俗進行管制之地區。史蹟保存區 依下列原則劃設之: 1.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為古蹟之地區。 2.具有歷史性建築物、史蹟、遺址及其他文化遺跡之地區。 3.具有歷史研究價值之人文、文物資產或歷史戰場之地區。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區內國定古蹟有鳳山縣舊城之北門及東門,市定古蹟有打狗英國 領事館官邸、旗後燈塔及旗後砲台,象徵高雄市人文變遷與社會經濟之發展歷程,園區 內共劃設史蹟保存區六處,面積約計 12.85 公頃,佔計畫總面積 1.14%。 (二) 遊憩區 依據國家公園法第 8 條的定義,遊憩區係指適合各種野外育樂活動,並准許興建適 30.

(39) 當育樂設施及有限度資源利用行為之地區。遊憩區設置是為提供國民育樂與教育之機會, 以使國人在遊憩活動之餘仍能體驗環境之美,並學習環境保護之習慣。壽山國家自然公 園區域內共劃設遊憩區一處,面積 18.35 公頃,佔國家自然公園總面積 1.63%,提供遊 客服務及體驗,並學習相關之生態知識。 (三) 特別景觀區 依據國家公園法第 8 條的定義,特別景觀區係指無法以人力再造之特殊天然景致, 而嚴格限制開發行為之地區。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將北壽山石灰岩地形之鐘乳石洞、米粉 嶺、泰國谷、小坪頂及蛇岩之特殊景觀,劃設為特別景觀區。園區內劃設特別景觀區一 處,面積約計 245 公頃,佔計畫面積 20.08%。 (四) 一般管制區 依據國家公園法第 8 條的定義,一般管制區係指國家公園區域內不屬於其他任何分 區之土地及水域,包括既有小村落,並准許原土地、水域利用型態之地區。壽山國家自 然公園區域內不屬於前述分區之土地,包括既有聚落,並准許原有土地利用型態之地區, 園區內共劃設三處一般管制區,面積 846.45 公頃,佔本國家自然公園總面積 77.34%。 本區之既有土地使用行為,包括承租權、地上權以及其他合乎法令規定之使用行為,未 來應在得以維護當地自然資源保育之原則下,兼顧原有使用行為及其權益。 六、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區域內禁止事項 依內政部 2012 年 6 月 22 日台內營字第 1010804560 號令訂定,並依內政部 2013 年 11 月 1 日台內營字第 1020810849 號令修正第十一點、第十二點規定。 (一). 禁止採取古生物化石、石筍、鐘乳石、珊瑚礁石及其他奇異岩石。. (二). 禁止於園區內設立攤位或流動兜售。. (三). 禁止私自攜帶足以捕捉、獵殺及傷害野生動物之獵具進入園區。. (四). 禁止任意懸掛或放置路標(條)、告示牌、運動設施、桌椅及其他妨害景觀之物 品。. (五). 禁止燃放鞭炮、煙火、焚燒物品及野外炊煮食物等行為。. (六). 禁止私自搭蓋涼棚、違建及開闢步道。 31.

數據

表 2-1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發展歷程表  年度  說    明  1992  高雄市文化、環保地方熱心人士籌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  1993  「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與其他文化、環保團體擬具「柴山自然公園綱要計 畫」呈送高雄市吳市長,促請市府審慎規劃「自然公園」  1994  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發起三萬多人聯署簽名催生成立自然公園  1997  高雄市政府成立「高雄市壽山自然公園推動委員會」 ,並正式公告「高雄市壽 山自然公園管理自治條例」  1999  高雄市政府正式公告「高雄市壽山自然公園範圍」
圖 2-1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行政區域圖
圖 2-2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分區規劃圖
表 2-2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分區面積統計表  分區別  地  點  面積(公頃)  小計(公頃)  百分比  史蹟保存區 史(一)鳳山縣舊城(東門)  0.87  12.85  1.14% 史(二)鳳山縣舊城(北門) 0.17 史(三)內惟(小溪貝塚)遺址 10.4  史(四)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  0.53  史(五)旗後燈塔  0.38  史(六)旗後砲台  0.5  遊憩區  遊(一)大小龜山  18.35  18.35  1.63%  特別景觀區  特(一)北壽山軍事管制區  245  245  2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締約國同意在環保、保育(包括天然資源)方面共同合作。環境 合作機制(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主任、教師、熱心家長組成能源教育推動小組,研訂各項能源教育活

6.虎山國小環境美感體驗

1.建設安全優質雅緻、環保的學習環境:規劃學校整體建設及改善

使用校園環境及設施 (發光簾)..

260、260區 臺北市立美術館站 美術公園區 266、266區 明倫高中站、庫倫街口站、就業服務處站 圓山公園區. 72

大公段木香菇農場位於台東縣大武鄉山豬窟休閒農業區 上,海拔 516 公尺,40 餘年來的環境保育之下,目前農場 裡林業資源

工筆山水- 蟬翼樊宣 梧桐樹庭園山水-秋景設色(局部)... 工筆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