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無痕山林」運動緣起與發展

第五節 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法是利用與研究主題相關人士的言語交談,以瞭解其觀點與深層的看法,

藉由研究者與受訪者針對同一議題所進行的深入對話,來瞭解受訪者的深層想法,從而 蒐集第一手資料(林淑馨,2010)。

一、 訪談的意涵與特質

訪談研究法乃是研究者「尋訪」、「詢問」和研究主題相關的受訪者,並且與受訪者 進行面對面的「交談」和「詢問」,或是透過電話等溝通工具與受訪者進行對談的一種 研究方法,其特質如下(林淑馨,2010):

(一) 訪談是一種帶有目的性質的對話

訪談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且通常在開始交談之前,研究者會將其訪談目的予以明確 告知,讓受訪者充份了解研究者的目的,才能提供有價值的資訊供研究者參考。

(二) 訪談是一種雙向溝通與交流的過程

訪談是基於某種議題進行言語或問卷的對話,展開互動交流的過程,研究者透過與 受訪者的意見交流與對話,在一問一答的互動過程中,釐清對該議題的疑慮,以獲得有 意義的研究資料。

(三) 訪談是一種權力與地位的互動關係

研究者必須事先對該研究議題進行內容探討及對受訪人員進行選擇,選取受訪者時 必須考量其職稱、業務執掌與對該研究議題的嫻熟程度,以提出相關的問題設定與對話 內容,進而獲取更深入的資訊,而在真正開啟對話時亦有可能由受訪者主導整個訪談內 容,甚至會因研究者的身分、地位等因素而遭受禮遇或輕蔑的對待。

(四) 訪談具有特定的規則與形式

訪談需做好事前的規畫,針對內容的設計、流程的安排、場所的選擇、尋找哪些受 訪對象、訪談時如何察言觀色、如何引導訪談議題等,需仔細研擬訪談流程,讓受訪者 可以忠實的回答研究議題,俾使訪談得以順利進行。研究者需事先對研究議題蒐集相關 資料並進行研讀,在訪談對話時才能切入問題的核心,對於受訪者的回答也較容易抓住 重點,避免因研究者個人因素,而影響到訪談的品質與內容。

(五) 訪談是一種反應特定的社會現實

訪談是一種帶有人為動機、特定目的之對話,讓受訪者能將心中內隱的知識或訊息 表達出來,同時也可反應出特定社會現實面向,藉由訪談可以瞭解該研究議題在社會現 實面所呈現的各種狀況。

二、 訪談結構的類型

訪談結構依研究者的控制程度分為無結構性訪談(Unstructured Interview)、結構性 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及半結構性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等三種類型(王 文科,1990;林淑馨,2010),分述如下:

(一) 無結構性訪談(Unstructured Interview)

又稱非標準化訪談(Unstandardized Interview),實施無結構性訪談較具有彈性,很 少限制受訪者的答案,僅以少許問題導引談論的方向,鼓勵受訪者自由表達觀點,訪談 者只是一個輔助的角色,不需事先設計一套標準化的訪談程序,只有粗略的問題大綱或 幾個要點作為提示,其訪談主要是隨著受訪者的談話內容進行,鼓勵受訪者用自己的語 言發表自身的經驗或陳述己見,但在蒐集資料過程中,缺乏一致性的程序,不易進行比 較,而且太過主觀,欲考驗或證實假設時,不適宜採用無結構性訪談。

(二) 結構性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

又稱標準式訪談(Standardized Interview),是一種過程高度控制的訪問。採用此種 訪談程序,嚴格要求標準化與正式化,研究者對訪談的流程和步驟具有主導性,按相同 方式及順序向受訪者提出相同的問題,需事先統一設計具有固定結構的問卷以進行訪談,

此種方式較符合科學要求,可根據研究結果,建立科學上的概括原則,但無法對其答案 做進一步深入的分析。

(三) 半結構性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由於結構性訪談無法深入了解問題的癥結所在,故採半結構性訪談,研究者對訪談 結構有一定的控制性,也允許受訪者積極參與,研究者需事先準備一份大綱,根據研究 議題來設計問題,最初向受訪者發問一系列結構性問題,為了深入探究,採用開放性問 題,訪談大綱只是一種提示,在訪談時也鼓勵受訪者提出自己的問題,並根據訪談情況

靈活調整訪談程序和內容,以獲得更完整的資料。半結構性訪談,具備合理的客觀性,

並允許受訪者充分反映自己的觀點,可獲得較有價值的資料。

綜合上述,本研究採用半結構性訪談的方法,針對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推廣「無痕 山林」環境教育理念之相關人員進行訪談,目的在蒐集與了解目前「無痕山林」環境教 育的推動現況與困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