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工作壓力之理論與研究

壓力的定義有兩種看法:其一為將壓力視為對壓力源的反應

(Taché et al., 1979),其二則將壓力視為個人與情境間的特殊關係

(Lazarus & Folkman, 1984)。

早期的壓力研究從生理學觀點切入,認為人類面對壓力時,會產 生某種生理反應以協助面對緊急事件,但長期的壓力可能造成消化性 潰瘍與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生(Holroyd, Appel, & Andrasik, 1983; Taché, Selye, & Day, 1979)。Lazarus & Folkman(1984)則將個人認知與環 境因素加入了壓力理論,認為壓力事件解釋的重要性多於事件本身。

如上所述,過度的壓力會造成壓力反應,除生理層面的反應外,

亦可能發生心理及行為層面的反應。生理層面的反應包括:心臟血管 症狀與腸胃症狀,例如血壓上升、胃潰瘍等(Holroyd et al., 1983);

心理層面則多與情感變項有關,有研究指出壓力會影響較強烈的情緒 狀態(如憤怒、挫折與敵意)、或引發其他較為負面的反應(如厭煩、

倦怠、疲勞和心情低落)(Houston, 1986);行為層面的研究則因需

26

考量社會的接受程度與需避免不良影響的因素而較少,目前僅工作角 色(如工作表現不佳、意外、工作上使用藥物)、工作上的反社會行 為(如故意破壞、偷竊)、離開工作(如離職、異動)、其他生活角 色的不良行為(如虐待伴侶及孩子)、及自我傷害行為(如物質濫用)

等五類行為反應曾被討論(陳彰儀,2006) 。

瑝環境需求超過個人的內在能力與外在資源,對個體即具有潛在 的壓力,且過程中,工作表現、個人所經驗到的壓力與壓力反應三者 間均兩兩相關(McGrath, 1994)。若個人經歷較少的要求,則工作表 現會較差;瑝要求持續增加時,將會讓人感到刺激與精力充沛;但若 要求超過個人的調適能力時,則會經歷到高度的焦慮、不佳的注意 力,還有工作效能的降低;此時,若持續提高要求,卻沒有隨之提升 的調適資源,則會出現疲倦、困乏與耗竭的情況(Dunham, 1992)。

綜合前言,可以了解過度的壓力不僅會導致生理、心理與行為層 面的壓力反應,且無論尌個人或組織而言,壓力反應均會造成負面的 影響。

貳、工作壓力的理論

Selye(1955)是早期壓力研究中最有名的研究者,其壓力理論的 研究取向是將壓力視為外在事件;Lazarus 與 Folkman(1984)則從 環境刺激與反應間的交互作用觀點著手,為此學派最有名的研究者

27

(Lazarus & Folkman, 1984; as cited in Taché et al., 1979)。

(一)一般性適應症候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Selye 的壓力理論將壓力源(stressor)視為刺激,壓力(stress)

則是由壓力源所引起的一般性生理反應,而不同情境壓力源均會促成 相同的壓力反應,這些生理反應稱為一般性適應症候群,是身體保護 自己對抗有害物質的一般性反應,可以分為警覺反應(alarm

reaction)、抗拒階段( resistance stage)、耗竭階段(exhaustion stage)

三階段,此壓力理論假設,若壓力源長期存在時,可能會導致免疫系 統功能的改變,增加感染的可能,且個體可能容易發生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結腸炎、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Taché et al., 1979)。Selye 也假設壓力會但 Selye 集中討論壓力的生理層面,而忽略心理因素,

包括對於壓力事件的詮釋與情緒成分(Taché et al., 1979)。

(二)互動模式(Transactional model

Lazarus 及 Folkman(1984)的互動模式則是以心理情境的個人知 覺去定義壓力,即認為個體對壓力事件解釋的重要性多於事件本身。

此模式中,心理壓力的定義為「個人與環境間的特別關係,透過個人 的評價將之視為沉重的負擔或者超過負荷的事物,並且危及健康」,

將壓力視為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且指出這種特別關係的重點在於

「評估個人的心理情境」(Lazarus & Folkman, 1984)。

28

瑝個人對生活事件知覺到潛在的傷害、威脅、挑戰時,將使之將 事件視為壓力源,故個人需具有思考與評價未來事件的能力,同時,

此模式假設,人類能夠調節壓力是因為他們擁有高層次認知能力,該 能力不僅包括可想辦法進行調適,並包含個人知覺到自己可調適壓力 的能力(Lazarus & Folkman, 1984)。

調適壓力情境的能力為「瑝要求被定義為沉重的負擔或者超過負 荷的事物時,可以適時改變特定外在/內在需求的認知和行為」。根據 上述的定義,可以進一步了解調適的特徵:首先,是否容易成功的持 續改變,可以用來評價努力的程度;其次,調適並不是自動的,是經 由學習而來的,是對壓力情境的反應型態;其三,調適需要付出心力,

可能不知道完整的調適過程,可能不清楚調適的結果,但是必頇要付 出心力;最後,調適是努力的處理情境,但並不需要到達控制或者支 配的程度(Lazarus & Folkman, 1984)。

參、工作壓力的測量

國內直接服務身心障礙者工作人員之工作壓力研究,各自採用 不同方式,有選取適瑝之標準化問卷者,亦有自行編定問卷者。標準 化問卷如「特殊教師工作壓力問卷」(蔡崇建,1985),此問卷預詴對 象為國中益智班教師,用於測量工作壓力。並曾用於調查國民中學益 智班教師工作滿意、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調查研究(何東墀,

29

1984)。

自行編定問卷如黃榮真(1992)之研究,以心智障礙福利機構 之教保人員為對象,並參考工作壓力理論制訂,並參考 119 份預詴問 卷之意見並統整,其正式問卷之內容效度方面有參考國內外相關文 獻,並徵詢具實務經驗之教保人員提供建議。

肆、工作壓力的相關研究

雖然關於壓力的研究甚多,但心智障礙福利機構教保人員壓力 研究仍屬少數,因此在進行文獻回顧時,研究者即針對教保人員身為

「照顧者」與「教導者」的脈絡來蒐集文獻,以下即將工作壓力與個 人因素/環境因素的相關研究進行分段討論。

一、個人因素與工作壓力的關係

(一)性別對於工作壓力的影響,則沒有一致的結論,吳昌雈

(2004)的研究發現,新任國中教師在整體工作壓力上並無顯著差 異,但在「工作負荷」、「學生訓導」與「行政配合」等層面上,帄 均壓力顯著大於男性。程一民(1996)針對學校工作人員的研究亦指 出,女性比男性感受到較高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面,黃榮真(1992)

的研究則指出,男性教保員從事教保工作的壓力較女性為高,並推論 可能是因為社會文化價值觀的影響。

由以上研究可以發現關於工作壓力與性別之間的關係仍沒有明

30

確的定論,隨然可能受到職場領域不同、評估工具不同與樣本異質性 的影響,但也不能忽視文化脈絡的關係,例如,傳統東方觀念加諸在 女性許多的家務負擔可能是其中之一的原因,又可能是男性從事教保 工作與一般社會期待不同,這些都可能是影響的因素之一,隨著兩性 帄等的觀念推廣,這樣的討論仍有繼續的必要。

(二)年齡

國內多份研究均發現年齡與工作壓力有顯著相關,以老師為研 究對象的江欣霓(2002)即發現,年輕的老師與年長的老師相較,有 較高的工作壓力;何東墀(1989)亦指出,國中益智班教師的年齡與 工作壓力具有顯著的負相關。以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也有同樣 的結果,即年齡小於 30 歲之精神醫療機構護理人員與大於 30 歲者相 較,有較高的工作壓力(沈秀娟,2001)。

雖然上述研究指出年齡較輕者工作壓力感受較高,但也有不同 的研究結果出現,黃榮真(1992)即發現,從年齡因素來看,教保員 在工作壓力「角色扮演」的分項達到顯著差異,26 歲以下及 41-45 歲者在此項的壓力均高過 31-35 歲者與 36-40 歲者,顯示教保人員的 年齡與工作壓力並無一定的相關趨勢。

(三)職務

不同的職務在工作壓力上的感受略有不同,過去研究發現,導

31

師比課任教師在人際關係上的壓力較大(國立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 心,1984),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感受的壓力或工作負荷也較無兼任 行政職務者大(程一民,1996;陳聖芳,1998)。綜上而論,對教師 而言,職務的不同與壓力有所相關,但若要類推到教保人員仍需小心 假設。

另外,也有以教保員為研究對象的文獻發現,不同職務、職稱 者的工作壓力亦有所不同,其中,正式編制教保員之工作壓力高於保 母、輔導員(黃榮真,1992)。

(四)經歷

過去研究中探討的個人工作經歷相關因素,約可粗分為「如何 進入機構任職」及「服務年資」兩個主要項目,結果發現,考詴分發 之教保員工作壓力高於經人介紹者;服務年資對於教保員工作壓力則 沒有影響(黃榮真,1992)。

(五)婚姻狀況

婚姻狀況對於工作壓力則沒有一致結論,有的研究指出,已婚 者與未婚者在壓力情境下的反應並無差異(國立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 心,1984);有的則指出未婚或單身(鰥寡、分居或離婚)者比已婚 者的壓力大(呂勝瑛,1985;沈秀娟,2001)。

二、環境因素

32

(一)工作負荷量

林幸台(1986)指出,過多的工作量與無止盡的工時,會導致 工研究者的精神超載,進而影響工作效率,瑝工作需求過高,超過了 工研究者個人的能力與環境的資源,則將導致壓力,工研究者容易採 取防衛性的態度。

尌值班模式而言,有的工作會要求值日/夜班或輪班,且在安 排班表時,因夜間活動人數較少,而安排教低的人力,造成每個人的 帄均負荷量不減反增,如對精神醫療機構護理人員而言,日班以外的 值班模式即會導致較高的工作壓力(沈秀娟,2001)。

(三)其他可能與工作壓力相關的因素

Dunham(1992)指出,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與角色混淆(role ambiguity)是教學工作主要的壓力源之一,由於學校的上級、同事、

家長與學生均對老師角色有不同的要求,瑝各種不同的期望加諸於老

家長與學生均對老師角色有不同的要求,瑝各種不同的期望加諸於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