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工作壓力的意義、理論與其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工作壓力的意義、理論與其相關研究

壹、壓力的意義及理論 一、壓力的定義

壓力(stress)一詞原是工程學上及物理學上應用的詞彙,意思是 指將充分的力量運用到一種物體或系統上,使其扭曲變形。心理學家 Canon(1932)首先將壓力的概念引進心理學,也是首位對人類心理壓 力作系統研究的學者,他認為個人面對各種壓力時,產生強烈的情緒 影響,常有攻擊或逃避行為,藉以適應生活(李勝彰,2002)。後來他 的學生 Hans Selye 進一步探討壓力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在其「生活的 壓力」(the stess of life)一書中,認為個人在面對各種壓力時,生理組 織會產生一般化學反應,即為一般適應症候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簡稱為 GAS),此症候群歷經警覺階段(alarm stage)、抗拒 階段(resistance stage)、耗竭階段(exhaustion stage)等三階段。之後 研究心理壓力的學者不斷提出相關文獻,「壓力」一詞逐成微生物學、

醫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術領域的重要概念(周立勳,民 75)。也就是由這「壓力研究之父」引用至各種科學領域加以探討,而

後學者從不同角度與觀點出發,其對壓力二字的解釋亦隨之有所差異。

有關壓力的界定,歸納來說三種理論最為普遍,一是刺激取向型:

把壓力視為一種刺激;次則是反應取向型:視壓力為一種反應;三則 為交互作用取向型:認為壓力是人與環境的互動。茲分別說明如下(吳 宗立,1996;江坤鋕,2001;李勝彰,2003;鄭百芬,2003)。

(一)刺激取向型

壓力是由於外在的「壓力源」(stressors)所產生,即是由情境中 使個體生理或心理不愉快的刺激事件,或是個體與環境間所知覺到應 付能力不足,所反應出不良的感受。事件的刺激就是一種壓力;環境 中重大的改變、影響個人瑣碎或重大的生活事件、日常生活的困擾,

人際間互動的不順暢,均是重要的壓力源。強調社會與外在環境的變 化對個人的影響,亦即認為外界的力量加諸於個體會造成個人生理上 的反應(緊張),故視壓力為自變項,而緊張為依變項。換言之,壓 力源是因,而緊張是果,兩者的回饋(feedback)合併界定為整個系 統的負荷(load),如圖 2-2-1 所示。

圖 2-2-1 刺激取向型定義

資料來源:Cooper & Travers, 1996, P.83.

(二)反應取向型

Selye(1983)認為壓力是生理反應系統的一種設計,以保護自 己免於環境的壓迫,任何不同的環境要求,均會使個人產生生理變 化。將壓力視為一種反應,如圖 2-2-2 所示,認為壓力是個人面對外

壓 力 應 變 刺 激 反 應 外界環境

界威脅或挑戰等刺激所衍生出內在心理或生理的反應。Selye(1983)

以壓力源代表刺激,以壓力代表反應,個人在面對壓力時,為保護自 己免於受到環境的威脅,而產生的生理反應;且認為個體會有三個階 段的防衛的過程,承受刺激的反應過程,稱之為「一般適應症後群」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亦即當個體持續或反覆在壓力 源下,其防禦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林財丁,1994)

1.警覺反應期(the stage of alarm reaction)

個體知覺到環境壓力時的第一個反應,準備接受逃避或挑戰,

而引起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壓膽固醇加高,胃腸消化能力減低 等相關的反應。

2.抗拒期(the stage of resistance)

個體會嘗試去修補創傷,有效適應壓力,如果個體強迫在壓力 環境下生存,抗拒期便會出現。

3.衰竭期(the stage of exhaustion)

指創傷無法復原,且壓力繼續存在,因個體適應能力有限,則 會導致個體身心的耗竭。

環 境 個體

心理的反應 壓力源 壓力反應 生理的反應 行為的反應 刺 激 反應

圖 2-2-2 反應取向型定義

資料來源:Cooper & Travers, 1996, P.84.

(三)互動取向型

互動取向型觀點認為壓力為中介變項,壓力係來自於個人與環境 之間動態交流系統的一部分,主要強調的是個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在外在環境事件的影響下,人是居於統整及主角的角色,而整個互動 的歷程是連續的而不是個別獨立的。當個人視事件非為自己能力所 及,並危及自己的完好性,則壓力就呈現。因此,要決定壓力 之有 無,必須考慮到個人和其環境的情況。因為每個人對壓力的經驗有很 大的差異,對壓力的反應也有個別性,一個事件只有在被評估為威脅 自尊或福利時才具有壓力,評估是以個體過去的經驗、人格特質及信 念系統等特質為中介。Lazarus 和 Folkman(1984)認為壓力是個人 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經由個人對於環境評估所產生的感受,其壓 力模式包括壓力源、初級評估、因應策略與壓力結果。一般學者所提 及的壓力的互動型定義,如圖 2-2-3 所示。

圖 2-2-3 互動取向型定義

資料來源:Cooper & Travers, 1996, P.86.

研究壓力的相關文獻探討相當多,但學者、研究者對於壓力的概 念及定義,卻因所持觀點的不同而有很大的歧異,至今尚無明確一致 的看法。茲將過去國內外學者對壓力所作的定義,依發表年代摘錄於 表 2-2-1 列舉國內、外學者、研究者,對於壓力所作的定義。

表 2-2-1 國內、外研究者對於壓力定義一覽表

學者、研究者 壓力的定義

Everly &

Roseenfeld

(1981)

壓力是個人對環境中的要求,限制與機會所產生的主觀知 覺,進而發生的正向或負向反應。

Martin &

Schermentharm

(1983)

壓力是個人對於人與環境配合中的要求,限制及機會所產生 的主觀和知覺而發生的正向或負向的反應狀態。

外界環境 個 人

刺 激 個人差異 反 應 壓 力

學者、研究者 壓力的定義 Lazarus &

Folkman(1984)

壓力是個人評鑑這個事件,對它造成負荷或不是其資源所能 應付,且危及身心健康時,便會有壓力感。

藍彩風(1986) 壓力係指某種情境下,使個人覺得似受到某種程度或種類的 威脅。

Alberson 與 Kagan(1989)

壓力是由個體知覺環境的要求產生威脅,而興起生理及心理 的緊張狀態,可視為高度負荷狀態。

張春興(1992) 壓力是指個體為適應內外在環境而產生一種特殊的反應結 果。

王以仁(1992) 壓力是個體預期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安或威脅有所知覺,因而 對有機體產生刺激、警告或使其活動。

江鴻鈞(1995) 壓力不外是個人生理和心理反應的一種刺激,更是個人與環 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Hobfoll(1995) 壓力是個體面臨下列三種情境時的反應:1.覺察到失去網絡 的恐懼;2.真正失去資源網絡;3.缺乏資源。所謂資源是指 Geenberg(1995) 壓力是一個壓力因子與壓力反應的組合。

Robbins(1996)

個體面臨所欲求事務的機會受到限制而知覺到其結果充滿 不確定性的一種狀態。

Greenberg &

Baron(1997)

壓力是指個體面對不界壓力源時,情緒、認知和生理三方面 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一種反應模式。

黃義良(1999)

個體對週遭環境改變或要求,知覺到具有威脅性、壓迫性、

經由個人特質與心理為中介歷程後,內心所產生消極與負面 的情感。

張添洲(1999) 壓力為深受多種不同刺激而產生的身心反應,壓力是與現代 工作生活共生的因素,從工作和工作環境中衍生出來。

葉照祺(1999) 壓力是個體面對環境要求時,造成環境、心理、生理三方面 的失衡狀態。

陳青勇(2001) 壓力是個人與環互動的產物,惟個體感受到威脅時,所引起 生理與心理的變化。

江坤鋕(2001) 壓力是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產物,為個體感受到威脅時,所引 起生理與心理的變化,使人在情緒上產生不愉快的感受。

鄭百芬(2003)

壓力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為個體感受到挑戰及威 脅時,所引發生理與心理的變化,它是由刺激、評價、反應 所組成的。

學者、研究者 壓力的定義

徐永明 (2005) 壓力是個體面對環境內在、外在刺激時,造成環境、心理、

生理三方面的失衡狀態,使人在情緒上產生不愉快感受。

蔡翠娥 (2005) 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下,個體為因應環境之要求時,致使生 理與心理產生不平衡狀態,在情緒上產緊張的感受。

賴奕彣 (2005) 面對某種情境下,身心上所感受到不安定、威脅的、壓迫的 感覺,並引起情緒上及生活上的反應。

Robbins(2003) 壓力是一種動態的條件,當個人面對機會、強迫或需求時,

個人覺知其結是不確定且重要的。

張舒昀 民(2006)

個人在面對環境時生理與心理產生不平衡的感受,而且是個 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產生的,也就是不同的個人和環境所產生 的感受將會不同。

吳晨妤 民(2006)

當個體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刺激或要求時,依其人格特 性,參考其舊經驗與心理認知進行評估,當個體無法負荷 時,導致生、心理產生不平衡的現象。

張淑貞 (2007)

個體面對外在環境的各項事件時,因其本身的舊有經驗及能 力無法因應時,而引起生心理產生緊張,必須重新調適的現 象。

資料來源:筆者參酌文獻自行整理。

歸納以上國內外學者、研究者的看法,若將壓力視為一種外在刺 激,較偏於環境因素;若將壓力視為生理反應狀態,則又偏重個人因 素。而筆者認為壓力是個體面對環境內在、外在刺激時,造成環境、

心理、生理三方面的失衡狀態,使人在情緒上產生不愉快感受。

二、壓力的類別

壓力研究之父 Selye(1983)將壓力區分成過度壓力、過低壓力、

優壓力、劣壓力等四種。Selye 強調必須在具有破壞力的過度壓力與過 低壓力間取得平衡,盡可能尋找優壓力並減少劣壓力的產生。茲將 Selye 的四種壓力敘述如下:

(一)過度壓力:是指情境中對個體的要求,過度超過其適應的限制 所引起的各種壓力。

(二)過低壓力:是指情境中對個體的不足,使其缺乏努力、成就的

動機,因而產生閒置、心理發展停滯、人際疏離等社會適應問題。

(三)優壓力:是指個體與環境在某種壓力下互動時,所體驗到的愉

(三)優壓力:是指個體與環境在某種壓力下互動時,所體驗到的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