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工作滿意度之理論

本節在說明一、工作滿意度的緣起;二、工作滿意度的定義;三、工作滿意 度的理論基礎,以探討影響教師工作滿意度的因素,作為發展本研究工具之理論 基礎。

一、工作滿意度之緣起

在十九世紀末開始,就有學者開始探討有關工作滿意度的議題(Sall & Knight, 1995)此時為工商界科學管理時期,此時的管理階層認為人類努力工作的 動機來自經濟報酬,因此主張以科學方法、工作績效、來管理員工(張金鑑,1985)。

「科學管理理論」(Scientific Management Theory)為 Talyor 在 1912 年所提出,

Taylor 在其所著「科學管理原則」(The Principle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一書中 提出六大原則(引自秦夢群,1988)中,首次提到管理者應使用標準化問卷或科 學方法蒐集資料以獲得經驗,利於管理工作之進行,而管理者與生產者皆全時投 入,才能有更好之效果。

但此理論因為忽略員工心理的感受,凡事皆談效率,難免會讓人覺得有「壓 榨」員工之嫌(秦夢群,1988),並且這樣強調效率的機械式作法,著重組織的靜 態面而忽視動態面(江文雄,2001),無法提升員工的工作滿意度,也因此無法提 升工作效率。爾後,在 1927 年到 1932 年,Mayo、Roethlisberger and Dickson 三 位學者共同主持的「霍桑實驗」,提出工作者的社會及心理因素是影響工作滿意度 與工作生產力的主因,推翻了科學管理學派認為的,用金錢可以提升工作滿意度 及工作結果的主張(鐘燕宜,1986)。他們藉由社會及心理因素,讓員工對於工作 本身更加滿意,也使得工作效率更加提升。而「工作滿意度」一詞,是 Hoppock 在 1935 年所出版的「工作滿意」(Job Satisfaction)一書中正式提出的,簡單來說,

工作滿意度可以視為個人目前扮演的工作角色之情感取向,或是個人對工作過程 給予評價後產生的情緒狀態。

二、工作滿意度之定義

在解釋「工作滿意度」之前,可先探究何謂「滿意」?「滿意」在教育部重 修國語辭典修訂本中如此解釋:「符合心意。」而在張氏心理學辭典中則認為「滿 意」(滿足)(satisfaction)為:「個體動機(身體或心理的)促動下的行為,在達 所追求目標時產生的一種內在狀態」,也可以說是「個體欲望實現實的一種心理感 受」。而「工作滿意度」在張氏心理學辭典中解釋:「指個人或多數員工對其所任 工作感到滿意的程度。工作滿意與否與很多因素有關;諸如薪水高低、加薪方式、

14

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作性質、升遷機會、人際關係、管理方式等,都屬之。」

(張春興,1998)。

事實上,國內外學者對於工作滿意度之看法分歧,國內學者除張春興(1998)

外,有許多其他學者也提出不同定義(見表 3)。研究者整理國內學者所訂之定義,

發現學者探討「工作滿意度」定義時,使用了不同的構面,研究者將分述如下:

(一)整體性定義

部分學者(吳清基,1980;林海清,1994;許士軍,1990;許瑞芳 2001;楊 益民,2002)將「工作滿意度是為一個整體,提出一個完整性的定義,而此完整 性定義中仍可細分出幾個向度:

1. 積極的解釋:如吳清基(1980)認為工作滿意度是「教師對職務所有 的一種積極情誼導向的程度。」

2. 情感的解釋:許士軍(1990)提出「工作者對其工作的感覺或情感性 反應(affectiveresponses),這種感覺或滿足反應,取決於特定工 作環境裡,實得之價值與預期獲得的價值之間差距」;而林海清

(1994)認為工作滿意度的評估是一種「態度表現」;許瑞芳(2001)

認為這種態度表現的期望判斷就是一種情感的解釋。

3. 主觀的解釋:許瑞芳(2001)與楊益民(2001)的工作滿意度是一種 主觀、感情的取項,「我覺得是公平的,所以我很滿意也很甘願的去 做。」

(二)比較性定義

吳月娟(1998)將工作滿意視為價值比較的差距,個人的工作滿意是取決於 其付出與所得比例之差距而定,或與他人比較所得公平性的感受差距,差距越小 滿足程度越大。而 Smithetal(1969)則認為工作滿足感則是對情感的反應及工作 環境的感受在期望和實際獲得之間的比較結果。例如:工作本身、同事關係、待 遇、升遷及上級督導等五種工作層面的感受。

15

表 2-2-1

各學者對工作滿意度的定義

研究者及年代 工作滿意度的定義

吳清基(1980) 教師對職務所有的一種積極情誼導向的程度。

許士軍(1990) 工作者對其工作的感覺或情感性反應(affectiveresponses),這 種感覺或滿足反應,取決於特定工作環境裡,實得之價值與預 期獲得的價值之間差距。

張春興(1992) 個人或多數員工對工作感到滿意的程度。工作滿意與很多都有 相關,例如:工作時間、地點、性質、薪水高低、加薪與否、

管理方式、升遷方式、人際關係都屬之。

林海清(1994) 個人工作是對工作各方面評估的一種態度表現。工作滿意是指 在所有的需求方面都滿足了,個人才會對工作滿意

吳月娟(1998) 將工作滿意視為價值比較的差距,個人的工作滿意是取決於其 付出與所得比例之差距而定,或與他人比較所得公平性的感受 差距,差距越小滿足程度越大。

許瑞芳(2001) 工作滿意是指個人對其工作的感受與評價,亦即個人對工作過 程及結果做一主觀的期望判斷,因此判斷是屬於態度或感覺的 情意取向。

楊益民(2001) 工作滿意度是個人對其工作上各項作用因素所產生之一種主觀 性的感覺。

Hoppock(1935) 工作滿意就是個人生理心理及環境的結合,使人對於工作有滿 意的感受,亦指個人主觀感覺。

Vroom(1964) 認為工作滿足感是泛指一個人對於目前本身在工作角色中所扮 演的主觀感受及情緒性取向,而工作角色的期望是會影響一個 人的行動,而這種概念是對於與工作相關範圍的整體感受,正 面的態度表示對工作滿意,負面態度亦指對工作不滿意。

Smithetal(1969) 認為工作滿足感則是對情感的反應及工作環境的感受在期望和 實際獲得之間的比較結果。例如:工作本身、同事關係、待遇、

升遷及上級督導等五種工作層面的感受。

綜合上述研究者自行整理後,對這些客觀特徵之解釋及主觀知覺。就本研究 之目的是在於探討幼稚園代理教師對於目前所處之工作職場內,對於各項工作的 直接感受與反應。所以,本研究將工作滿意度定義為幼稚園代理教師於工作中面 對各個層面需求時,所產生之直接主觀性感受的程度及所產生的直接反應之。此 反應程度若傾向積極情意時,即稱為「滿意」,若為消極情意傾向,則稱為「不滿 意」。

16

三、工作滿意度的理論基礎

工作滿意度的理論基礎,主要分為兩大類型,一是內容理論,二是過程理論,

而研究者整理其內容分述如下:

(一)內容理論

內容理論(concent theory)認為,影響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因素來自外在環境 與內在的動機因素,以下提出幾項以內容理論為出發點之相關理論:

1. 需求層次論(need hierarchy theory),Maslow 認為需求可分為五

個層次。(張春興,1996;Edmund & Larry, 1989, 1993; Good & Brophy, 1995, 1999)如下圖 2-2-2

(1) 生理的需求

生理的需求(physiological neeas)此乃最低階層,是只維持人類生命及生存 的基本需求,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基本需求,包括食物、空氣、水、性、睡眠均屬 之。

(2) 安全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safe needs)是指追求生理、心理、經濟避免遭受威脅、危險、

意外或傷害的需求,其中包括工作的保障、免於疾病、災難或是意外事件等。

(3) 愛與隸屬需求

愛與隸屬需求(social needs)又稱社會的需求,此種需求包含在團體中的到 關愛、同事認同、鼓勵友誼關係、組織歸屬感、親近等,是一種喜歡被群體所接 受,以喜歡與人接觸的感覺。

(4) 尊榮需求

尊榮需求(esteem needs)分為自尊(self esteem)與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兩種,

前者包括對自己的信心、自尊、成就與獨立性的評價,後者則指別人對自己的認 同、看重、讚許的看法。

17

(5) 自我實現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這是個人的充分發揮成為獨特自我、

實現自我潛能,不斷發展及做最高度創造的需求。此一需求最難獲得滿足,卻會 引發個體不斷的追求極致,此需求愈滿足之後,個人愈會覺得受到肯定,並且奮 力不懈,精益求精。

自 我 實 現 需 求 尊 榮 感 需 求

社 會 需 求

安 全 感 需 求

生 理 需 求

圖 2-2-2 需求層次論的圖示

資料來源: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304 頁。台北市:東華書局

這五種需求雖有層次面之分,但卻不可分隔,反有重疊之處,不同的人行為 相同,需求卻不一定相同,有些人的需求也有可能都維持在最低需求中(引自謝 文全,2004)。

2. ERG 理論

ERG 理論又稱生存、關係、生長理論。係由 Alderfer(1972)修改 Maslow 之需求層次理論而來。其將人類之需求層次分為三層:生存需求(existence needs)、關係需求(relatedness needs)、生長需求(growth needs)(引自吳金香,

2000)。

18

(1) 生存需求

生存需求(existence needs)在供給充足下,這些的生存需求可藉由生理及安 全上獲得保障而獲得滿足,和 Maslow 的生理需求相似。

(2) 關係需求

關係需求(relatedness needs)與重要他人共同分享思想與情感等社會關係需 求。ERG 理論認為人門有交流互相情感的需要,自己傳遞思想與情感給他人,他 人也需要有相對的回應,相稱於 Maslow 安全、愛與隸屬、尊榮的需求相似。

(3) 生長需求

生長需求(growth needs)指個人在與環境交互作用過程中,能夠獲得發展與 成長的需求,這會讓個人覺得自己有所發揮並發現自我,此種需求才有機會獲得 滿足,這和 Maslow 自我實現需求有相關。

ERG 理論的三個基本論點:一、每一層次的需求滿足愈少,則愈希望能夠得 到滿足。二、愈低需求層次愈被滿足,則愈希望能滿足較高層次的需求。三、較 高層次需求的滿足愈小,則愈轉而追求較低層次需求的滿足以資補償。

ERG 理論的三個基本論點:一、每一層次的需求滿足愈少,則愈希望能夠得 到滿足。二、愈低需求層次愈被滿足,則愈希望能滿足較高層次的需求。三、較 高層次需求的滿足愈小,則愈轉而追求較低層次需求的滿足以資補償。